首页 > 中诗头条
《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出版
1000多页,75万多字,16开精装本


  导读:《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是诗人生命绵长的呼息,每一页都充满了评论者、诗人与诗的呼息,人的气息弥漫,白纸上每一个字都是活的。

《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是一部重量级大书,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1000多页,75万多字,16开精装本。全书收录了280位诗人、作家、评论家的评论与相关言论、对话、访谈,对周瑟瑟36年创作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总结,为构筑当代诗歌文明提供研究个案,为周瑟瑟的创作存档,为历史开辟通向未来的路径。
 
为什么会超过1000页?
 
《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厚达1000多页,因为时间跨度达36年,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关于周瑟瑟的诗歌写作,每年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评论出来,有的年份多达三四十篇,有的少则三五篇,有的几年才有那么一两篇,有的年份悄无声息,这是时间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一个自然的沉淀过程。
《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是一个诗与诗学的池塘,收集了36年自天而降的雨水。
 
人的呼息与诗的实践
 
《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是诗人生命绵长的呼息,每一页都充满了评论者、诗人与诗的呼息,人的气息弥漫,白纸上每一个字都是活的。
周瑟瑟是一个实践型诗人,他不断调整写作的快与慢,他掌握了写作的速度与节奏,本书通过对他各个时期的诗集的评论与讨论,记录了他36年诗歌写作波浪式的起伏变化,从简约到繁复,从繁复再到简约,说明了诗是生命的实践。
 
石头窗口与虚无亭子
 
《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的封面与封底是由两张黑白照片组成。
封面是周瑟瑟站在一个巨大的石头窗口下,他说:“我透过石头窗口看到的是空空的天空,那是在鄂尔多斯草原,我遇见那堆巨石,就站在那里,一位诗人摄影家所拍。这张照片把人与石头与天空紧扣在一起,融为一体。”
  封底是周瑟瑟在西洞庭湖平原作诗歌田野调查时所拍,他说:“我当时走进那个虚无的亭子,感觉我在改变那个空间。我惊讶古代的空间美学在我故乡民间奇异存在。我写了一首诗《平原上的亭子》,写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人改变了物,但物超越了人。我不知何人所建,那个平原上孤零零的亭子,棍子搭建的屋顶,没有茅草与片瓦,应是高人所为,让我震惊了,我那首诗前面部分写实,后部分转向形而上,实与虚的结合,简单语境下有更深的哲学、诗学发现。所以把那首诗压在亭子上方,放在了封底。”
 
诗学观版图与重要文献
 
“过程文学哲学”理论创始人、四川省评论家协会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专委会主任陈亚平认为:“《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完全成了中国诗人诗学观版图,周瑟瑟做到了百科全书式的海德格尔式的田野调查。《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具有诗学史的典藏价值。”
众多诗人对周瑟瑟的诗歌文本进行多角度细读,进入诗歌的方式灵活、鲜活,接地气,比如书中收录的著名诗歌翻译家、评论家程一身在湖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课堂上带领14位同学对《林中鸟》的分析,每个同学说出各自的阅读认识,程一身再对同学们的认识进行分析与归纳,是关于周瑟瑟《林中鸟》的创意写作课,给其他诗歌写作者一个阅读示范。这是一部诗人写作的超级指南。
“陈亚平论周瑟瑟”专辑,收录了18篇全面论述周瑟瑟的论文,给中国当代诗歌带来诸多思想启蒙,是“当代诗歌文明”建设的重要文献,是诗学哲学研究者反复阅读的文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如有需要签名阅读与收藏者,可通过微信购买,每本198元(包快递),可加周瑟瑟微信:zhousese-sese(注明订阅)。

序言:
当代诗歌生涯

 
周瑟瑟
 
  “总被天公沾雨露,等头成长尽生涯。”早晨起来想起唐代诗人元稹在《放言》中的诗,打开电脑写“当代诗歌生涯”。
  “当代诗歌生涯”是一个大话题,具体到诗人自已,就是我的生涯,我的诗人生活与写作生涯,更具体说是我从1985年到2021年的诗人生活与写作生涯。36年了,我都干了些什么?我留下的作品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少,多与少的意义何在?想想就觉得要静默与反省,“三十年来世上行,也曾狂走趁浮名。”元稹所言何尝不是我的人生。
  我在重复古人的生活,元稹的描述在我身上重现,“莫将心事厌长沙,云到何方不是家。酒熟餔糟学渔父,饭来开口似神鸦。”当代与古代,我与元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在流逝。生命终将流逝,文字暂时保留了生命的㾗迹,此时此刻,元稹就在我的叙述里复活了。感谢时间在流逝中留下了诗。
  诗的气息就是诗人的气息,如果谁问诗有何用,谁问写作的意义,那么元稹与我的呼应就是最好的回答。
  我发现虽然活在当代,但我又活在古代。当代的心灵与古代的心灵,何尝不是同一颗心灵?我流逝的生命在写作里留下了坚固的㾗迹。《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这本书就是我流逝的生命留下的坚固的㾗迹,只不过是通过280多位诗人、评论家、作家的手留下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踏石”与“抓铁”的是他人,这本书我不是作者,是他人的言说给了我流逝的时间以生命。感谢他们就像我感谢唐代诗人元稹一样,他们就像我现在见证元稹一样见证了我的生命。
  先谈一个话题:“构筑当代诗歌文明”,构筑的是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我们面对流逝的时间能做什么?能做的是在文明中留下个体的气息,除此别无他求。因为诗歌是生命的气息,而诗歌文明是什么呢?是人的气息以诗歌的方式记录下来。
  再谈下一个话题:“为历史开辟通向未来的路径”,我无法预知“未来”,活着是一个呼与吸的短暂的过程。当代诗歌的历史是我们每一秒钟的呼吸,我们写下的作品铺就了“通向未来的路”,或者成了阻挡“通向未来的路”。
  很多时候我们给当代诗歌砌起了围墙,把自己圈定在自我的牢笼里,我们在自我的牢笼里喊叫:“放我出去,放我出去!”但没有任何人能放你出去,只有你自己能够放你出去。
  顺着你的气息写作,顺着生命的方向写作,就可以打开“自我的牢笼”,走上“通向未来的路”。
  “为历史开辟通向未来的路径”,这需要有多大的造化,我们生活在不确定的时空中,历史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任何问题与过错都将是历史的,谁也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人人都活在历史中,人人都在抒写自己的历史,人人都将死在历史中。
  “未来的路径”到底在哪里?我们苦苦寻找,写下了很多文字,但每一个字都值得怀疑,每一首诗都有可能被推翻,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有相反的一句话在那里等着我们,我们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有可能是错的,如此看来,甚至没有一条真正通向“未来的路径”。
  我相信一切并不全是徒劳,但一切转瞬即逝,至少一切都是暂时的。所以我们需要不停地写,不停地往前走,甚至需要我们原地徘徊,像一只困兽沿着自己设定的路线不停地转圈,这就是我们的写作现实。
  最后谈谈我的创作:“36年创作清晰的脉络”,只有白纸黑字印在面前,才能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36年的写作如一片树叶,《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这本书就像一片树叶的脉络。一片经过风吹雨打的树叶,一片还饱含绿色汁液的树叶,脉络清晰,这是一片我精神的小小的地图。它收集了我的泪水与欢笑,它是我真实的写作生命,反射每一束光,我对自然的反应超过了对人群的反应,我的写作生命来自于光与雨水。我是一片树叶,而“当代诗歌文明”是一棵大树。

  现在回头来看,1985年我还是一个少年时的写作,清亮如早起的鸟儿的歌唱,滴着露水,纯粹得没有任何杂质,并且爱恨分明。本书可惜没有收入那个时期的相关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赵国泰先生给我的第一本诗集《缪斯的情人》写过一篇精彩的序言,还有好友刘晖在湖南省文联《理论与创作》(现在的《湘江文艺》)上发的《箫与鼓:在古典与现代之间——与青年诗人周瑟瑟对话》,山东大学已故教授吴开晋先生当年写的评论《生命意识与冷抒情的统一——评新生代诗人周瑟瑟诗集〈缪斯的情人〉》,都没有找到文档。赵国泰、刘晖与吴开晋写在稿纸上漂亮的文字,我记得很清楚,纸质写作时代的文字,没有保存就都流失了。

  《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是历史的产物,是我的诗歌历史的存档,当然也是各位言说者的声音的存档,是给过去与未来的一个见证。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九章》如是说。只要我心端正坦荡,虽身处僻远又有何妨呢?清澈之心,坦荡之心,是何等的美好!
  现在我身处于深圳的酷暑中,写下这篇《当代诗歌生涯》。隔着茫茫时空,我念起屈原留给我们的诗句:“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他在我故乡的河流怀沙赴死了,但他的“诗歌生涯”由我们生者替他不断延伸。
 
                              2021年5月3日
目录
 
序:当代诗歌生涯/周瑟瑟
 
第一辑 《种橘》论
 
通过文本来构建新的世界/纳兰
“那灿烂的生命,都低着头”/赵目珍
生活即诗  随处参悟——读周瑟瑟诗集《种橘》/万辉华
疫年在异乡读周瑟瑟诗集《种橘》/庞琼珍
一种鱼的歌唱和扬波之水在一个诗妖面前讲述——周瑟瑟诗性灵动之刍议与解构/唐明
福乐之诗——普遍意义的诗学路径——《软山》《嫦娥》《豆浆》的诗的沉思/史伶桥
有意味的事物与诗歌重构——读周瑟瑟诗集《种橘》/覃可
完美是优秀的敌人——在周瑟瑟诗集《种橘》讨论会上的发言/王桂林
地坡·琴声·孤独的老虎和阴沉木——论周瑟瑟的诗简短如俳句般的组合/唐明
悲悯情怀的温润表达——读周瑟瑟组诗《婴儿》/易飞
短评:太阿/叶德庆/罗鹿鸣/卞云飞/顾北/早布布/张文颖/王新华/王保友
 
第二辑 《世界尽头》论
写作与边境:《世界尽头》讨论会摘要
邱华栋/谷禾/梁尔源/罗鹿鸣/黄明祥/路云/谭克修/刘羊/李不嫁/李建春/草树/杨厚均/吴投文/雷武铃/陈群洲/宾歌/陈惠芳/郑德宏/张明宇/北琪/赵思运/安琪/莫笑愚/幽林石子/云经立/周伟文/金黄的老虎
自信的来源,自然介入文明的内部/赵俊杰 
“走出户外的写作”/安琪
字字为直觉而生/草树
世界尽头的诗——读周瑟瑟诗集《世界尽头》/红力
短评:张清华/罗振亚/陈仲义/霍俊明/冯秋子/徐忠志
 
第三辑 《犀牛》论
 
“明天诗歌现场”空中诗歌研讨会:以诗人周瑟瑟为例 
孙慧峰/严彬/戴潍娜/杨碧薇/孙家勋/江雪/楚雨/向以鲜/李荣/李宏伟/龙扬志/高春林/阿B/谭畅/陵少/鸣钟/苏远/刘畅/仲诗文/施世游/郭蔷/邹小雅/紫丁/翩然落梅/谷禾/纳兰/蔡根谈/张建新/南方/黄土层/冰小狸/玉上烟/茉棉/李壮
短评:程光炜/钱文亮/张建新/孙慧峰/樊子/李之平/许道军/蔡根谈/牧野/喻言/扶桑/刘文飞/邱华栋/燎原/杨庆祥/程一身/李犁/王士强
 
第四辑 《暴雨将至》论
 
《暴雨将至》研讨会摘要
肖歌/石家泉/赵洪琦/谭克修/黄明祥/梦天岚/李不嫁/陈惠芳/周伟文/吴投文/幽林石子/吴茂盛/邱华栋/梁尔源/何平/谷禾/高兴/王士强/李天靖/汪剑钊/安琪/卢辉/花语/大枪/洪宗甫/连占斗/杨庆祥/李之平/罗广才/叶延滨/刘福春
道气,丧礼与诗艺——周瑟瑟诗集《暴雨将至》跋/李建春
向生活充分敞开的诗性之门——读周瑟瑟诗集《暴雨将至》/吴投文
信手拈来即为佳制/安琪
诗人心灵的“乡井土”——读周瑟瑟诗集《暴雨将至》 /李天靖 
短评:唐晓渡/张清华/霍俊明/伊沙/沈浩波/臧棣/ 张执浩/柏桦/草树/程一身
 
第五辑 《栗山》论
《栗山》故乡讨论会摘要
王品端/易筱武/吴昕孺/周建龙/黄明祥/李不嫁/梦天岚/肖歌/莫笑愚/小七/李冈/叶菊如/李年明/洪宗甫/李雄飞/长篙/邓建华/曾谙安/沈宏/杜华/何发涛
精神的返乡之旅——读周瑟瑟截句集《栗山》/李锋
在死者的唇边,风是秘密的遗嘱——读周瑟瑟截句集《栗山》/宫白云
精神的支点——读周瑟瑟截句集《栗山》/杨戈平
山水栗山与文字栗山/安琪
《栗山》:周瑟瑟的“情感之绳”与孤寂情味/李壮 
 
第六辑 《松树下》论
 
中关村时代的乌鸦抑或夜莺:论周瑟瑟诗歌/霍俊明
“隐士的美学”:周瑟瑟诗歌写作的精神向度/吴投文
做一个源头性诗人的谵妄与觉醒——周瑟瑟诗歌总体廓貌与线性流变/凸凹
诗人周瑟瑟:从《诗经》与春秋战国开始/黄梵
从心所欲,或向死而生——论晚近的周瑟瑟/王士强
面向世界,与传统对接,在当今诗歌环境中,谈周瑟瑟的诗歌与创作转型/张绍民
“松树下”的风景及其褪变过程——论周瑟瑟诗中的“情感线索”/张立群
在传统文化与人性光芒的阴影下——周瑟瑟诗歌论/龚奎林 
鲜花与经卷——周瑟瑟诗歌的精神指向/朱必圣
困顿的中年——读周瑟瑟诗集《松树下》/古筝
隐士的美学——读周瑟瑟诗集《松树下》/李唐
灵魂在书写:试论周瑟瑟文本中的“疼痛感”/蒋楠
解读周瑟瑟的生命之诗/中岛
周瑟瑟,及其诗篇/北琪
周瑟瑟的诗与禅——论周瑟瑟2005年后的诗歌创作/余蔷薇
飘过天空的影子——读周瑟瑟诗集《松树下》/徐泽
汹涌的出世人格与暗涌的入世人格 /林忠成
 
第七辑 《元诗歌》论
 
“元诗歌”阐释下的诗写承担——关于周瑟瑟“元诗歌”写作的延伸阅读/央旦才让
元诗关乎中国诗歌路径/方文竹
元诗,让诗歌写作回到原点/卢辉 
诗歌表达的原创性——由周瑟瑟的元诗谈起/宫白云
为炊烟袅袅的大地守灵——论周瑟瑟/林忠成
 
第八辑 《卡丘卡丘》论
 
从戏剧性的角度看/程光炜
“卡丘主义”与周瑟瑟的“归来”/蒋登科
词语中的玻璃——周瑟瑟散论/韩宗宝
心怀乌有之乡——周瑟瑟作品印象/湖北青蛙
行为的意义复述——试论卡丘主义状态下的周瑟瑟诗歌/钱刚
夜和黎明的声音——周瑟瑟诗歌浅论/央旦才让
从有趣到认知——论周瑟瑟诗歌/卢辉
个人语境下的周瑟瑟诗歌/写作同盟会 
阿佛洛狄忒穿错了花衣——论周瑟瑟的卡丘诗歌/夏志华
卡丘艺术的开创者/戈多
卡丘与思无邪——论周瑟瑟诗歌/陶发美
浅谈周瑟瑟诗歌的两个方面/瓦楞草
自问:我很卡丘吗?/笑面猴
卡丘主义者:周瑟瑟/北野
 
第九辑 《17年——周瑟瑟诗选》论
 
中关村大街与孤独的漫游者/程光炜
坚守词语写作的图式——周瑟瑟诗歌导读/李建春
于平凡处开掘诗意——周瑟瑟诗歌印象/罗雨
论周瑟瑟:折节冲和,不亢不卑/写作同盟会
 
第十辑 文本细读
 
天池大境/赵思运
靠近自我心灵的本真状态/吴投文
松树下,红尘中——读周瑟瑟的《松树下》/杨庆祥
管窥之见:简谈周瑟瑟的一首诗/谭五昌
当代诗歌的抽象与具体/冬雁
当代诗歌的隐忍意识/冬雁
玻利瓦尔广场掠影/柯平
周瑟瑟诗歌《暴雨将至》解读/大枪
写活了橙子的自由灵魂/西渡
乡村题材诗写的现代性/安琪
从周瑟瑟的《艾蒿》谈本土性写作/林忠成 
一颗通向光明的子弹/蓝雪花
好诗,总泛着菠菜和南瓜的光泽——从周瑟瑟的两首短诗谈起/鲁克
惊奇:在庸常里制造陌生——《诗歌思维》之“好诗精鉴”周瑟瑟《林中鸟》/鲁克
空寂的问询者——周瑟瑟短诗臆解/马知遥
临窗的守望者/徐南鹏 
中国乡村的时代记忆和盘旋/任真
读周瑟瑟《湖南大雪,野兽尽孝》/曾蒙
浅读周瑟瑟的两首诗歌——穷人的女儿还在歌唱/fuli0318
《诗选刊》卢辉点评周瑟瑟/卢辉
对周瑟瑟七首诗歌的点评 黄土层
来自林中鸟儿的关怀——读周瑟瑟的《林中鸟》/云经立
经立读诗:诗歌究竟能带来什么?出乎意料的爱/云经立
抵达心灵的瞬间诗意/眺望
穿行于生命河流中的闪电与意象——读周瑟瑟的组诗《榫卯结构》/十品
瑟瑟,请借我一天妈妈——对话周瑟瑟/四儿
《当代诗歌》编辑谈“头条诗人”周瑟瑟:既实又虚幻,既似又非/芦苇
从诗人和翻译而非文学评论角度的阅读——杨于军读诗之七十九/杨于军
李锋评诗/李锋
吕本怀评点周瑟瑟的诗/吕本怀
黄亚洲评点《低头》/黄亚洲
读周瑟瑟的诗:“黑白灰”的简约人生/晏娟
盛开的人类之花,当“仙鹤翻飞的时候”,我们在时空中归来——论周瑟瑟诗学的时代超越性/史伶桥
三分之一现实,三分之二想像/唐驹
简谈周瑟瑟诗歌《倒退着回故乡》/依尔福
刘傲夫推荐诗歌欣赏:《我坐在橘黄色的椅子上》/金风
诗意的多层次构建和多重抵达——试论周瑟瑟诗歌某种模型化意义存在的可能/二闲斋主
伊沙《新世纪诗典》推荐:周瑟瑟《白色的房子》
神秘诡异、晶莹剔透、最有辨识度的一首/伊沙/侯马/况禹(徐江)/马金山/黎雪梅/黄平子/ 黄开兵
舐犊反哺,循循天伦,伤逝念亲,哀哀不止——读周瑟瑟的《林中鸟》/山小兽
独特的事物与悲悯情怀——读周瑟瑟的诗《杀鱼》/覃可
南狐读诗:他建造出了世间最好的亭子/胡翠南
钓上大鱼,欢天喜地,那就杀吧!/黄亚洲
醉翁读诗:每一句都是命运的表达/醉翁
用荒诞和戏谑的语气幻化精神与现实交汇的空间/朱建业
湖南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课堂讨论周瑟瑟《林中鸟》录音整理(整理者:王良/汪秋盈)
罗翠萍/倪雅静/胡文梅/甄金萍/王燕/唐莉/向小婷/方雨露/唐依洋/尹韵双/陈樰静/尹韵双/陈樰静/尹韵双/程一身(肖学周)
 
第十一辑 陈亚平论周瑟瑟
 
作为诗学的可感的哲学——周瑟瑟诗歌创作32周年学术笔记选/陈亚平
每一个诗人都在改变语言,简语技术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突进/陈亚平 
私人口语:语艺不可传/陈亚平
户外主义文学的美学策略/陈亚平
诗学之争-在场纪录/陈亚平
诗的根源与原居住方式/陈亚平
中国诗歌帝国版图的前沿/陈亚平
前沿哲学语境下的元理念——元诗先锋美学/陈亚平
哪里有发展的哲学,哪里就有思诗复兴——与海德格尔对话,兼论周瑟瑟元诗的哲学起因/ 陈亚平
对当下禅观、意向性、元潮流的解困惑——《元普在团鱼丘》创立后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陈亚平
对存在现象学的超越性反释: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问题之问——探讨杨黎废话文学与 周瑟瑟元诗学命题/陈亚平
对语言与存在阐释的元分析——以诗歌社会为例,批判性讨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陈亚平
过程哲学的本质——卡丘空间逻辑研究(节选)/陈亚平
诗与思,现身的样式/陈亚平
宇宙诗,是思生活的一部分/陈亚平
诗歌:口占的书写性和书写的口占性/陈亚平
写作和接受的效果是什么?/陈亚平
诗,向事物本身走回去/陈亚平
 
第十二辑 印象与访谈
 
周瑟瑟:从本相走出的异相/北乔
不断向后的奔跑——周瑟瑟其人其诗/钱文亮
斗士——周瑟瑟,一种暴风雪式的美学/周琦
周瑟瑟的2009:被传统改写的诗作/安琪
站在松树下的诗人/西域
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望/林林
中国的嬉皮士诗人周瑟瑟/朱鹰
枫叶荻花周瑟瑟/喻言
原汁原味的中关村乌鸦——张后访谈周瑟瑟/张后
诗人导演周瑟瑟访谈:我反抗没有理想的生活——《玩手机》杂志记者夏阳微采访@周瑟瑟/夏阳
暧昧骑士周瑟瑟,混搭人生纯诗人——王西平访谈周瑟瑟/王西平
一起写网周瑟瑟与网友在线互动访谈
在无边无界的风口:21世纪诗歌会客室——宫白云访谈周瑟瑟/宫白云
我喜欢寂静的状态——花语访谈周瑟瑟/花语
答成都商报:活色生香的诗歌现场
“诗评媒”访谈:“异相”是我写作的“标准”
嘘,让我们静静地听首诗 解放日报/顾学文
《中国诗歌》“当代名家访谈录”
诗人周瑟瑟:从诗歌到诗歌节,我们要从拉丁美洲带回什么  国际在线/万戴
写诗的周瑟瑟 摆摊的何赛先生 新民晚报/万戴
诗人周瑟瑟与智利诗歌“对话”的旅程 南美侨报/林飞
田野里生长出诗情——在周瑟瑟《中国诗歌田野调查》首发式上的发言/王谨
如何融合写作现场,让诗意提升到文本----评析周瑟瑟《走向户外的写作》/戴逢春
神仙钱良意/木乔
开放式的“户外主义”诗学的神性/朱建业
他在文字与肉身之间写作/周艺文
周瑟瑟:诗是生命的难度,“深读诗会”第二十七期现场讨论实录/王思雨
 
责任编辑: 叶青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