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独钟旧物,守望乡愁 ——写在黄忠美散文集《潇贺古道有人家》出版之际


  导读:黄忠美对乡俗风物里的文化底蕴、地域风情可谓情有独钟。他的散文,向我们勾勒出了潇贺古道南岭地域的旧事物,展示了如画般的古镇古村,展示了族群文化的精华,展示了烙刻在潇贺古道南岭地域的印记。
      潇贺古道所处的南岭地域,山水秀美,有不少的文物古迹、古镇村落、民风民俗,也有不少的古乐古歌古调……它们是这一方水土先民生活的轨迹,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这方水土的文化精髓和时空记忆。
  黄忠美在这片土地上行走着、思索着,他敬畏每一方水土上的每一种文化,在这里寻找蕴含着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审美情趣。
  写一本潇贺古道和南岭地域的散文集,就成了黄忠美的一个愿望。我对他说,写地域文化的想法好是好,可是为历史文化立传的大散文可不好写。
  他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乡背井到城里务工,他们赚了钱,就回农村拆除旧房,建起了钢筋混凝土楼房,原来的老村、老宅、旧物都慢慢淡出了视野。所以,写文化散文,是搭建一条现代与过去的记忆桥梁,让一方水土上的人们记住历史,留住乡愁。最后,他用大量的行走经历与对古道文化的思考,写成了这本《潇贺古道有人家》。
  在我的印象中,黄忠美是一个高个子、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却寡言少语的人。他每次参加文学采风活动,都是细心地听,很少发言,但他却很勤奋,对文学创作有一股钻劲。
  黄忠美对乡俗风物里的文化底蕴、地域风情可谓情有独钟。他的散文,向我们勾勒出了潇贺古道南岭地域的旧事物,展示了如画般的古镇古村,展示了族群文化的精华,展示了烙刻在潇贺古道南岭地域的印记。在作者的笔下,每一物、每一房、每一田都和人的衣、食、住、行相关联,都和婚嫁、插田、打谷、喝酒、饮茶、下棋、对歌这些乡村事物联系在一起,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他把古物、古街、古桥、古宅、古树、古巷饶有兴趣地叙述出故事,糅入农村的生活场景,努力讲好了一个个故园故事。这些故事既宣传了潇贺古道、南岭地域的历史文化,又展示了古风古物古韵的美。散文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融入了他这几年采风、田野调查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凝聚了他对文化散文写作的尝试。在这本散文集里,黄忠美对逝去的古物、民风民俗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倾注了大量的爱。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创作出的“学者散文”,既充满理性的思考,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黄忠美正是以这些作家为榜样,向着文化散文的方向努力地尝试与靠近。他的散文集稿子发来给我看后,初稿有二十多万字。我在作协理事会上,与各位理事成员进行了讨论,建议他删改到十五六万字,进一步提升散文集的质量。他一口答应,就又默默地去改了。修改后,这本散文集的质量确实提升了不少。文中所写的村落很接地气,既有地理风物上的细致描写,又有人文风俗上的契入渲染。他将自已的生活体验与感悟融入到散文中,融入到所描写的一事一物中,努力做到既有前人的文化积淀,又有自己的精神叠加,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感性的融合,让文章笔墨饱满了许多。
  坦诚地说,文化散文需要作者支撑起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突出作品的文化意味和文化氛围。它不只是对古迹的凭吊,对有关历史的简单复述,它更是作者精细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载体的巧妙融合。出于一种视野局限与创作能力的局限,黄忠美暂时还不能把潇贺古道南岭地域文化全面深刻地发掘、整理、展示出来,但通过阅读他的散文集,你或多或少可以开始了解这一方水土,认识这一方水土,甚至有可能爱上这一方水土。
  这本散文集,我们暂不将它当作研究历史文化的专著,权且当成作者的足迹记录,是所走过山水村庄的有感而发,也是作者向历史文化深处的不倦探寻与思考。我们期待黄忠美今后能行万里路,饱览更多山川画卷、风土人情,以更广阔的生活阅历、更成熟的创作技巧,为山川而咏,为人文而吟,在故园的回望与希冀中走出一条更丰厚广博的文化散文之路。(罗晓玲)
责任编辑: 于诗瑶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