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用最大众的语言,写出最振聋发聩的诗章。
百年颂歌给党听
——读商泽军诗集《百年沧桑》有感
张国领
在读到商泽军诗集《百年沧桑》之前,就已经在出版社的官宣、各主流媒体推介、自媒体公众号和网络上的连篇累牍宣传中,得知了她的隆重问世。
也许因为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三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百年,人们对一百年这个热词相当敏感和兴奋,而诗集《百年沧桑》名字中的百年,恰恰正应合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庆典。因此,我自然而然地就将这本装帧精美的诗集,联想为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脑海中立即就涌现出诸入一大会址、南湖红船、南昌起义、井冈风云和延安岁月的画面,因为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些红色摇篮里诞生、成长、发展和壮大的。
打开诗集《百年沧桑》,果然应验了我之前的猜想。看来有时候,我的想当然并非胡思乱想,而是一种正确的预感,这预感来自于我对诗人商泽军诗歌风格的熟悉,来自于诗人多年来诗歌创作走向的一贯性,来自于诗人一直坚守的写作原则。
生活中的商泽军,是一个立场坚定、是非分明的人。他爱憎分明、黑白分明、远近分明的态度,也是他做人和写诗的底线。他又是个多产高产的诗人。他以前出版的二十多部诗集,我虽然没能全部收藏,但他的诗歌创作,我是很早就开始关注了的。在我的印象中,红色永远是他诗歌的主色调。
这红色不仅仅是革命的红色、旗帜的红色,更是他生命富有激情的红色和信仰赤诚的红色。
通过这些年对商泽军诗歌的追踪阅读,渐渐地我对他的诗风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后来,我开始不愿再读他的诗作了。对此我自己曾经进行过认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愿读他诗歌的念头,这念头开始只是个模糊的想法,不料后来还真渐渐读得少了,思来想去这原因被我在众多思绪中给揪了出来,经过总结,我为不愿读他诗歌列出了三条理由。
为了对他的新诗集《百年沧桑》不预设条件地进行阅读,我是先抛开了自己已有的成见。可读着读着我又回归到我的三个理由之上,因为《百年沧桑》仍旧延伸着他多年来诗歌创作的一条强烈夺目的主线,即关注国家命运,并将这命运与自我的命运相关联,在有关国家命运的大事件、大主题下,寻找与自我情感的平衡、融合、交织,继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并将这火花点燃成火炬,高举在他永不改变的立场上,去讴歌亲历亲为亲自见证的伟大时代。
为了不影响其他朋友读他诗歌的兴致,我首先声明,我不愿读他诗歌的理由,只是我个人的感受,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我不愿读商泽军诗歌的第一个理由,说来与我自己情感的脆弱有关。读他的诗我往往容易深陷其中,让我的感情跟着他的感情的波涛,像投进汹涌的大河,浩浩荡荡、顺流而下,因为他的诗歌总是带着强大的推力、拉力、冲击力和碰撞力,一旦走进他的诗行,就不由自主、身不由己。他的诗看似诗行整齐规则,上下通顺,但所产生的吸引力,使我欲罢不能,要想停下脚步肯定是停不下来的,那一刻我甚至不能左右自己的思想,只能跟着他的曲调抑扬顿挫,跟着他的旋律激昂低沉,跟着他的脉搏起伏跌宕。
他的情绪在大开大合间,将我的激情也完全调动了起来。有些句子看似平淡无奇,但是细细琢磨,便使人脑洞大开。
看一眼那发黄的土坯墙
我的心就隐隐作痛
那墙上布满累累弹痕
似一只只
醒着的眼睛
……
这几句诗出自他诗集中的《醒着的眼睛》的开头,当我平淡地读出这些诗行的时候,我的心真的就隐隐作痛,之于为什么会隐隐作痛,此时我没有合适的理由,但就痛了起来。
我知道商泽军的心是隐隐作痛的,因为他的隐隐作痛,我的心也隐隐作痛。他的痛是看到了那“发黄的土墙”,而我的隐隐作痛是因他的心隐隐作痛,我知道他的痛是有道理的,我的痛没有道理,只是受到了他的痛的感染。其实他的痛的感染,正是他诗歌的感染力,他的诗句,特别能唤起读者的共情,因而受到阅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就是一开始带着这种“隐隐作痛”,走进了他的诗行,接下来我也就看到了墙壁上那一只只醒着的眼睛。那眼睛是诗人眼中的眼睛,是诗人心中的眼睛,但在普通人的眼中,它只不过是没有修补的破损,或者是多少年前留下的累累弹痕。
诗人从中发现的,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我想,如果发现这弹痕的是商人,他会想到这是眼睛吗?大概率他会想到一枚枚铜钱;如果发现这弹痕的是一名画家,他也许会想到一幅战斗的场景,也不会想到一只只眼睛。唯有诗人,唯有商泽军,他用独到的感受去洞穿了历史,去洞悉了革命的残酷和牺牲,洞悉了牺牲的烈士内心对今天和平的渴望和期待。
战争早已经远去,和平中生活的人们在享受安宁的环境时,有谁去关注一个多少年前留下的弹痕?但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忧患意识、常常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看到这弹痕时,他感到了那一只只眼睛,是在透过历史展望未来,是作为战士的目光来与这个也曾经是战士的诗人,至今仍在战斗的老兵,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说实话,读商泽军这样的诗句,同为诗人的我是紧张的,也是要反省自己的,这种反省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我不愿读他诗歌的第二个理由,是他对诗歌的理解太深刻,以至于在写诗的时候,内心那种澎湃的情感,并没有寄托在那些看似或居高临下、或振臂高呼、或辞藻华丽之上,他一直是在用最平实的语言,最平静的情感,最平和的心情,把最诗意的意境告诉他的读者。他深谙诗的真谛不是恐吓,不是猎奇,不是声嘶力竭,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用最大众的语言,写出最振聋发聩的诗章。
这种写作方式,靠的不是有意的拿捏和装腔作势,而是要有极厚重的文字功夫,商泽军在他的《照亮中国》中写道:
一九二一年
七月流火
有一种金属
被锻造成镰刀和锤头
在中国南方的一处城市
砸响
……
看到了吧,他就是用这种朴实得有几分土气的文字,展开了照亮中国的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世界大事件的序幕,这一事件可以说用什么样豪迈语言来书写都不为过,可他把那些豪华的语言都撂到一边,像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就是为了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一样,他把笔墨放在了最普通的也是最基本的两样劳动工具上,镰刀和锤头。他知道这工具是金属的质地,所以他用了两个极具力量和反抗意味的字——砸响。
读他这样的诗,很难在口头上呈一时之快,所有波涛都只能在内心翻滚。而心理承受比较弱的人,很难经得起这样一次次的撞击,而我就是心灵脆弱的人。
我不愿读商泽军诗歌的第三个理由,是他虽身处诗坛,却至今不受中国诗坛乱象的影响,这些年诗歌出了不少新的“体”,像近些年来的浅浅体、好看体、馅饼体、乌青体、羊羔体等,虽不是中国诗坛的全部,但这些体的走红,都不是个别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诗坛的旗帜五颜六色,都在往传统诗歌的反方向前进,有人倡导,有人实践,有人哄抬,有人发表,有人评奖,有人写文章吹捧。一系列的、成套路的无底线操作,在诗歌的道路上背道而驰。但商泽军的诗歌创作,就像他的做人底线一样,坚守着自己的写诗原则,不越雷池半步。
有人说他是红色诗人,有人说他是讴歌型的诗人,也有人说他是吹捧型的诗人,这些命名中心只有一个,就是说他是革命路上一根筋的诗人。对于这些他都不在乎,因为他明白一条道理,中国写诗的人千千万,别人写什么他管不着,但他必须管好自己手中的那只笔,永远只写真善美,永远只为党、为祖国、为人民、为正义而歌唱。
打开《百年沧桑》,他的诗几乎涉猎了主要的红色根据地,党和军队历经的主要大事件,祖国建设中的重大成果。他说他最崇拜的诗人是毛泽东、郭小川、贺敬之,什么是崇拜?我的理解是崇尚、是推崇,所以他的诗都是在为时代放歌。而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读他的诗,不由你不热血沸腾,闻歌起舞。
因此,我知道,无论我列出多少个不愿读他诗歌的理由,一旦他有了新作,我依然是他忠实的读者,因为他的诗歌,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新时代里,最嘹亮的号角,最紧俏的精神食量,最需要的主旋律,最应该受到推崇的战歌。
点击阅读商泽军《百年沧桑》
作者简介
张国领:当代军旅作家、诗人,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北京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文学期刊《橄榄绿》主编、《中国武警》主编。出版有散文集《男兵女兵》《和平的守望》《和平的断想》,诗集《绿色的诱惑》《血色和平》《铭记》《千年之后你依然最美》《和平的欢歌》等13部,报告文学集《高地英雄》等2部,《张国领文集》十一卷。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解放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战士文艺奖”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群星奖”银奖、《人民日报》文艺作品二等奖、 “河南十佳诗人”等多个奖项。作品被收入《军事文学年选》《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学生课外精读》等三十多种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