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间交流的最好媒介就是文字和诗篇。从2015年参加青海大昆仑文化高峰论坛认识诗人刘燕至今,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陆续读到她的不少作品,让我对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印象。从整体上看,“多才多艺”这个成语,仿佛是为她量身定做,刘燕不仅会写诗,更会写散文诗;不仅会写新闻,更会写报告文学;不仅会朗诵,更会主持;不仅会讲解,更会述评;不仅会当教授,更会带学生;不仅会形象思维,更会逻辑思维,善于评论,总之,在当代女诗人中,能有如此全面才能者,我迄今未见第二人。
诗人刘燕的《罗江怀古悠思》散文诗五章,显得独具魅力,让我偏爱。诗人走入四川罗江县,犹如走进了罗江辉煌厚重的历史,闯入了刀光剑影的三国,迈入了诗意盎然的北宋,跨入了晦明晦暗的清朝,诗人不仅与文豪李调元交谈,还由罗江联想到汨罗江,在精神上与伟大的诗人屈原交流,就这样诗人的视野既是在罗江之内,又是在罗江之外,她率领一支文字的队伍,像三国时的庞统率领一支蜀汉大军一样行进在川西的崇山峻岭中,显得英姿飒爽,豪气干云,让我们看见了诗人与文字与历史与自然与现实的交相辉映,看见了闪耀着诗人才思之光的五首散文诗。
第一首《问询罗江》,开篇是五个响亮的提问,这五问犹如五支文字的队伍奔赴罗江,在罗江的山川来往往穿梭,纵横古今,把罗江与汨罗江有机的联系起来,问出了罗江诗意的历史,问出了诗人的深思和智慧,尤其是结尾“楚国三闾大夫在水中打捞真理,却依然怀才不遇”,让人陡生无限感概!
第二首《古道传说》,诗人率领的文字队伍直插秦朝,挺进北宋,再迂回三国,文字的队伍在罗江古道上声震云霄,威风八面,一句“站在庞统祠前,我看到有一双虎眼不怒而威:猛士英魂犹生”,英雄的气概瞬间把我们感染。
第三首《子夜情怀》,罗江的子夜诗意盎然,诗人随手安排的一支文字的队伍都彰显出诗意和诗情,你看“梦幻在现实中有平有仄”,“在乡愁的节奏中起伏,皱纹层层,叹息在涟漪中四散”。
第四首《白马关嘶鸣》,文字的队伍再次深入三国,三国的烽烟骤现,刀光四溅,如果说三国是一条翻滚的河流,那么诸葛亮就是一位一直活跃在波峰的智者,而庞统就是过早沉落在浪谷的智者,诗人沉痛的写道:“雄性刚烈的庞统:引多少惺惺相惜”。
第五首《文豪殉书》,这是诗人率领文字的队伍同清朝时候的罗江和李调元先生认真交谈的结果。诗人对于文豪李调元敬仰之至,但对于李调元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诗人沉痛的写道:“李调元的悲剧,岷江呜咽,后人怀想”,我仿佛看见那支文字的队伍与诗人一起肃穆的站立在罗江大沙村,久久不忍离去。
纵观诗人刘燕的这五首散文诗,我们发现其散文诗既有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之特质,又有诗歌的意境,其诗意饱满,文字洗练,诗情澎湃,在昂扬中蕴含忧郁,在明朗中蕴藏哀怨,有时甚至在倾诉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斥责和愤怒。当然刘燕的散文诗更有她特有的生命密码,弥漫着她独特的呼吸和体温,那就是语言铿锵有力,文字有棱有角,情感丰沛饱满,在五首散文诗的诗写中,始终把追忆与展望联系起来,把历史与现实嫁接起来,有一种视通万里,神游古今之感。我们从中既可以看到诗人刘燕良好的古文功底,又可以看到她化古为新,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敏锐。如果一味地沉迷在古文之中,则不可能有所创新,但是一味的强调创新,则可能陷入不可知的迷惘。因此诗人帕斯说:“在复杂的过去与荒凉的未来之间,诗歌是现在”。那么诗人刘燕的诗歌又是什么样的呢?在这个技术主义十分泛滥的今天,诗人刘燕既不摈弃技术,也不技术至上,而是最大限度的将文字的弹性发挥到极致,既不会因为文字负载过多而丧失弹性,也不会因为负载过少而显得轻飘,因此,这五首散文诗在我看来是灵动与朴实合一,冷静与激情一体,感性与智性相伴,传统与现代相连。
写到这里,我们好像看见诗人刘燕又率领文字的队伍行进在更加辽阔的时空之中,不时传来她和文字队伍发出的阵阵欢呼之声。
【作者简介】唐诗,本名唐德荣,重庆荣昌人,博士,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诗歌导读》主编、《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主编、中国当代诗歌奖评奖委员会主任、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荣誉主席。出版诗集《走向那棵树》、《花朵还未走到秋天》、《走遍灵魂的千山万岭》、《蚂蚁之光》(中英对照)、《穿越时间的纸张》(中英希对照)、《村庄与星斗》等十余部。主编诗文集十余部。诗作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入选大学教材。参加诗刊社23届青春诗会。获重庆市文学奖,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诗刊社艺术文库优秀诗集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希腊国际文学艺术奖,黎巴嫩纳吉 .阿曼国际文学艺术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