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洪烛
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


  导读:    俄罗斯人一直相信:“有艺术的黄金时代,也就有艺术的白银时代。”白银时代的 产生,绝对与他们坚定的信仰有关。正是在这一信仰的引导下,一批新生的作家跻身于大师的行列, 众多优秀的作品获得了经典的席位。是的,梦想

  
  俄罗斯人一直相信:“有艺术的黄金时代,也就有艺术的白银时代。”白银时代的
产生,绝对与他们坚定的信仰有关。正是在这一信仰的引导下,一批新生的作家跻身于大师的行列,
众多优秀的作品获得了经典的席位。是的,梦想也确实可以创造一个世纪――尤其当这梦想
饱受磨难而终于摆脱锁链与镣铐之后。白银时代是黄金时代的遗传,因为它们同样有着血淋
淋的伤口。或者说,这两个时代的俄罗斯诗人,都是以受难者或牺牲者的面貌出现的。他们
分别被钉在了黄金或白银打制的十字架上。俄罗斯诗歌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无知的精神,
殉道的精神。
  众所周知,普希金、莱蒙托夫都死于决斗,他们的死亡方式同样振撼了诗歌史,“诗人之死
成为一种残酷的命题――可以说俄罗斯诗歌的黄金时代本身就是“血染的风采”,诗人们头
戴的不再是温柔的桂冠,而是痛苦的荆冠。白银时代,死于非命的诗人仍然大有人在――可
见他们仍然无法跨过普希金那悲怆的尸体。有的死于流放、死于酷刑,有的死于疾病,最令
人痛心的还是那些自杀的诗人: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他们的自杀并不见
得意味着懦弱,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气,或许是另一种抗争的方式。我宁愿相信:他们跟普希
金一样,是死于决斗的――死于与专制的决斗,抑或与自己狂暴的灵魂的决斗。读一读茨维
塔耶娃的遗言吧:“我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我都喜爱,并且是以永别而不是相会,是以决裂而
不是结合来爱的。“以及”作为一个人而生,并且作为一个诗人而死。”她终于实现了自己
的愿望。
  俄罗斯诗人哟,既是受难者,又是决斗者――总是能骄傲地抛下自己的白手套。或许,他们
酷爱这种牺牲的方式?不,他们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他们在捍卫个人的尊严同时,无形
中也捍卫了整个诗歌的精神。
  把“白银时代”与“黄金时代”相比,这意味着,一方面冀望文化成就的“光辉”、影响、
广博、“不朽”,在水平上能与“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相比;另一方面,比起文化的“黄
金”来,“白银”价值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那些把普希金时代看做黄金时代,而把自
己所处的20世纪看做次珍贵时代,但又倾心于黄金时代的作家,似乎应该被称为白银时代的
作家……以上是一位叫史文亦的中国学者的观点。他说对了。白银时代的作家,在普希金面
前,几乎都保持着一种谦逊的心情,而并不以为普希金已是一尊过时的神像。俄罗斯诗歌的
白银时代,是建立在黄金时代的基础上;而黄金时代,是建立在普希金那光荣的尸体之上。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所能造的纪念碑……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珍贵的诗
歌当中,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我将永远光荣,直到还只有一个诗
人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普希金所呼唤的纪念碑,并未随着黄金时代的结束而荒废。它
一直不曾完工――直到白银时代,诗人们仍然在不懈地为之添砖加瓦。他们使普希金的生命
获得了延续――这也正是他们自己的使命。必须承认:普希金是这一切的奠基者。他似乎预
感到:将有更多的诗人,聚集在自己臆造的这座方尖碑的周围,成为活动的浮雕,成为这座
精神建筑新的组成部分。
  诗人就像是犹太人,有着不幸的命运――失去了家园,遭受着奴役,写下一整部流血的历史
。然而他们同样在任何暴政与虐待面前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在俄罗斯诗人眼中,被枪
杀的普希金,如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有着痛苦而神圣的表情。从普希金开始,诗神以
一种受难的形象出现,在提醒着每一位信徒,不要背叛自己的良心。普希金的诗篇,在俄罗
斯文学宝库中无疑带有圣经的性质。譬如他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在西伯利亚矿坑的
深处,望你们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你们的悲壮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决不会就那
样徒然消亡……爱情和友谊会穿过阴暗的牢门,来到你们的身旁,正像我的自由的歌声,会
传进你们苦役的洞窟一样。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阴暗的牢狱会覆亡,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
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交到你们手上。“它带给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以希望,这是多么巨
大的力量啊。而普希金建立的那座“非人工所能造的纪念碑”,无形中已成了世界各地的诗
人们的“哭墙”。孤独的时候,伤心的时候,他们四处流浪的灵魂可以云集在这虚似的建筑
面前,祈祷并且哭诉――就像回到了精神上的故乡。属于诗人这个群体的悲哀与光荣,都凝
聚在疼痛的裂缝和斑驳的苔痕里了,抵抗着岁月的消磨与风雨的侵蚀。
  同样,白银时代的俄罗斯诗人,也不可能绕过这道遗留有普希金身影与体温的“哭墙”――
他们是离“哭墙”最近的一群居民,并且以血肉之躯成为新的祭品,新的建筑材料。在自己
的时代里,他们仍然重复着失去家园的犹太人的命运,重复着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
人的命运。幸好,他们也能像普希金所劝诫的那样――“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勃洛克曾有这样的诗句:“为什么,为什么命运的沉重打击,将我引向虚无的黑暗?难道说
一切,甚至我的生命――都是没有尽期的惩罚的一个个瞬间?“这也正是白银时代所有诗人
都体会过的惶恐、空虚和忧伤。这导致他们成为幸福的怀疑论者。然而这也促使他们向诗歌
更靠近了一步――因为只剩下诗歌了,可以成为苦难生涯中惟一的撑持。他们那对不幸的宿
命充满幽怨与愤懑的诗篇,都像是“哭墙”前的祷告。
  勃洛克――以及白银时代的其他诗人,为什么会那么痛苦?就像是共同拥有一块祖传的心病
。女诗人吉皮乌斯曾经跟勃洛克建立了那种月光般的友谊,她是这样理解勃洛克的:“物换
星移,勃洛克身上的一个特点便愈加清晰地凸现在我面前,那就是他的两重性,首先是其悲
剧性,其次是易受伤害,受什么伤害呢?伤害来自一切:来自自身,来自其他人,来自生也
来自死。恰恰是在悲剧性和易受伤害性中蕴藏着勃洛克的动人魅力。”在回忆录里她还以辛
酸的笔触描述了勃洛克之死:“勃洛克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已经摈弃了一切,他彻底沉寂了
,不跟任何人讲一句话……在他还有些力气的时候,他从彼得堡来到了第一站,在那儿游荡
了一整天,回来后仍旧一言不发。他知道自己就要死去了。人们传言说他不想采取任何人为
死亡的方法。当他已经不能从床上起来时,亲人们仍在瞒着他。他吃力地喘着气,最终窒息
而死。”写到这里她忍不住加以评价,“种种细节无庸多言,适当的时候它们会昭然于世的

9 7 3 12 4 8 :
简介
洪烛(1967—2020):原名王军,1967年生于南京,1985年保送武汉大学,1989年分配到北京,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诗网第一届签约作家。出版有诗集《蓝色的初恋》《南方音乐》《你是一张旧照片》《我的西域》《仓央嘉措心史》《仓央嘉措情史》,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评论集、历史文化专著等数十种。另有《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toZ》《北京往事》等在日本、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出有日文版、英文版、繁体字版。九十年代成为掀起散文热的现象之一,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 获中国散文学会冰心散文奖、中国诗歌学会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路遥青年文学大奖、 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2008年中国散文年度金奖,2013年《海外诗刊》年度诗人奖,《萌芽》文学奖及《中国青年》《诗刊》《星星》等奖项。2012年入选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
责任编辑: 周占林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