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书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老子最赞美的是水,他认为水的品德最接近于道,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利益。简单的说就是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也就是老子所谓“道”的体现。水自身柔弱至极,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长短,虽然柔弱却能有容天下的气度和胸襟。水是生命的起源,也是养育万物的根本要素。故而由水而成的河流,大多被人类称为母亲河,由此而滋生的文明大多依托河流而繁衍发展。例如中国的黄河流域、欧洲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等都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而运河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为的对大自然改造的成果,通过对河流的打通与延伸,具有运输、交通、分洪、给水等积极的作用。每一条运河的产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与历史,饱含着人类前进的努力与智慧,同时也充满了血腥的战争与奴役。而运河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和地域之间的沟通。可惜的是,历来文学作品中,单独以运河为主体的作品寥若晨星,这是一块尚未有多少人涉及的领域,而世界上的几条大运河却历经风雨苍桑,默默地坚守了几个世纪,一任千帆过尽,世事变迁。有感于此,诗人郭栋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颇为感慨,立志为大运河立传,为汤汤大水代言,这就是长篇组诗《水之语》的写作源泉。
初读此诗,即感觉到有一种历史感的烟云扑面而来,其沉郁厚重之气一下将读者拉到几千年前的运河畔,诗人写道:“老祖宗倒下/堆成土堆/谁知他的名?/谁识他的姓?/运河上片片帆影/从古飘到今。”京杭大运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始挖于春秋时期,而真正的南北贯通是完工于隋朝。这不由让人想起隋炀帝,他本来是可以成为有作为的帝王,有才干,有能力。就因为急功近利,登基没有多久,就动用天下百万民工,用了近十年功夫来凿挖大运河。结果民苦于役,穷于亡命,造成天下大乱,短命的隋王朝也葬送在他的手里。《水之语》的序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大幕,“生灵逃遁,异乡流浪/故土,日思夜想/运河背负物资/阻挡不住人烟的马蹄。”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开挖大运河确实是利在当时,功在千秋的大工程,隋炀帝只是操之过急了,结果在运河上翻了船,丢了命。可是历史又不能假设,一切都已成过往。于是“水神:拈花微笑,笑而不语/河水涌动/一涌二千余年/船来舟往。”诗人轻灵的笔墨一转,穿越了二千年岁月的大运河,依然在繁忙的“丰满着城市,充盈着村庄。”
在第一章《河之殇》中,诗人将视野放到欧洲的几条运河上,欧洲文明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西方工业化文明,所以这几条运河都是近代才修建的。欧洲的近代史,是伴随着血腥的圈地运动、产业化压榨剩余价值和二次世界大战而艰难前行的。诗人有感于此,在题记中写道:“河上飘动着众生赖以生存的物质,河床内杀人的武器,堵塞着运河的畅流;而每一次的欧洲之乱,总有从伊利运河驶出的战舰。”而诗句的一开始就直接切入战争,诗人运用极强的概括能力与修辞技巧,将战争描写的触目惊心,诗中写道:“战火越烧越近/白云越飘越远/海浪狰狞,炮声震天霹雳/孤岛摇动,大洋惊魄/日耳曼的战旗遥遥可见/刀柄闪着寒光。”然后作者从欧洲中世纪的君主雕塑写到基督教信仰,从春日的河水流动写到初冬的细雨纷飞,收尾于战火连天之中,诗中写道:“炮弹曳出的烟云遮着阳光/雕塑,嘴是张着,却不能放肆的呼唤/火药味凝固成香皂,久久不散/钢铁的碎片狰狞着霸占住山坡/映在水上,点点猩红。”工业化的发展是伴随着侵略、战争而前进的,运河不但运送着粮食,同时也运送着炮弹。历史的每一次转折都是鲜血铺路,运河见证了繁荣的同时,也见证了死亡。诗中紧扣欧洲的标志性建筑物——雕塑,隐喻着欧洲的征服精神与强权统治。正如诗中所说:“我痛恨每一颗炮弹/每一颗炮弹的炸响/都有牵衣顿足的爹娘。”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种悲悯是不分国界的。也印证了诗人在浑厚恣肆的文笔下有一颗柔软善良的心。
第二章《河之幽》中,北欧的三条运河却和上面的运河有着不同的风格和气质。当我们听到挪威、丹麦、瑞典这三个国家的名字时,就有一种文艺的气息和浪漫的氛围散发出来。安徒生童话、诺贝尔文学奖等字眼让人不由对这些国家充满敬意。诗人在题记中写道:“泰勒马克运河、新港运河、约塔运河旁,长满了童话;寒冷坚毅亦如北欧人的性格,那幽幽地通往海洋的运河,众生的向往之地。”接着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来描述这种美好的感觉,“伦敦的含蓄/波恩的凝重/巴黎的情调/罗马的风韵/马德里的醉人/鹿特丹的艳丽/莫斯科的激昂。”似乎这三条运河集合了欧洲所有的优点,风景如画,温情浪漫。诗中写道:“河水舒缓,船笛排解孤独/歌德堡,海风浩荡/湖泊连着湖泊/港湾套着港湾/满港荡起航行人的粗糙,狂放/鲜花突然伸向院外/缥缈着半夜惊梦/已是初露霞光/百舌鸟的叫声,穿透森林。”接着作者不惜笔墨,将北欧风光尽收诗中,汪洋恣肆的才华在诗句中灵光闪现,晶莹如玉的诗句读来让人陶醉,犹如进入仙境,描景至此,可谓登峰造极。
第三章《河之悲》中所写的两条运河,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都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通要道,一个在中美洲的巴拿马,一个在北非的埃及。无论从运输,还是战略上来说,这两条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上为修建及争夺这两条运河的控制权,可谓战争不断,生灵涂炭。以致于诗人写道:“巴拿马运河/炮弹没能炸断你弓起的脊背/背负巨轮向前,向前/顽强的穿过地峡。”据记载,美国在修建巴拿马运河当中,奴役了大量的民工,而当地加勒比海盗的猖獗,也是巴拿马人的苦难,“巴拿马/用血和肉开出运河的人呀!/一个个戴上了手铐/萎缩成一件侏儒/悲怨着臣服于强盗/巴拿马,巴拿马/血比太阳还热的人呀!”而苏伊士运河也是命运多舛,法国、英国都曾染指,甚至德国、以色列都对运河进行过轰炸。而运河修建的10年间,由于饥饿缺水、伤寒霍乱等原因,有12万民工为之献身。诗人悲愤的写道:“热浪蒸腾,凡人的肉身/瘟疫肆虐,背上的泥土/掩埋十二万人的躯体/金字塔动容/僵硬的法老含悲/血水在运河中流动/流动成悲伤,哀痛/八十七年/列强的战舰、货船昂然驶过/尼罗河的辛酸,充溢河床。”真是往事不堪回首,诗人总结苏伊士运河是“诗一样的名字/纸一样的命。”真是一言道破埃及近代史上历经的耻辱与苦难,让人不由悲伤唉叹。运河的命运,有时也是国家的命运。
土库曼卡拉库姆运河和莫斯科运河是前苏联境内的两条运河,第四章《河之彩》就是描述这两条运河的独特风采。土库曼卡拉库姆运河应该是当代最长的运河之一,在土库曼斯坦南部,途经黑色沙漠地带,两岸是主要的产棉区,这条运河主要作用是灌溉和通航。诗人一开始就紧扣沙漠的主题,“茫茫大漠,旷野大风/驼铃沙海枯枝夕阳/山沉重着责任/海渺茫成遐思/沙漠得到与失去/旅行者,生存者满含对水的饥渴/沙漠没有水珠/犹如暗夜没有灯柱。”这条运河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它“滋润着沙漠,绿了庄稼。”同样的莫斯科运河,也是“富饶着土地,青翠了森林。”诗人很娴熟的将俄国的风土人情进行了一番描写,让人如身临其境,最后诗人写道:“葱头似的圆顶格外招眼/如长冬一样凝固着/延续的历史!/圣彼得堡,彼得大帝/世人仍念你的名/运河之河连着大洋/连着恩怨几百年的大陆/深蓝色的眼睛/透着坚韧,顽强/风雨,沧桑,暗淡,辉煌/水中,泛起波光,若隐若现!”比喻精准、奇特,诗意盎然。
第五章《河之苍》又回到了京杭大运河,诗人在题记中写道:“世界上开凿最早也最长,沟通着河流,流经着众多的省市,持续了1779年,近两千年没有尘封的河水,流动着几多壮美的故事。”开凿京杭大运河的隋炀帝与修建长城的秦始皇一样,两个帝国都只是经历了二世而灭亡,诗人对此没有过多的评论,因为历史本身就充满了驳论。他们为后世留下了震惊世界的建筑与水利工程,但是也耗尽了国力民心,不论任何时候,民心的向背都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与走向。诗人写道“运河水是柔,柔软着身/看似柔弱无骨,峥峥着骨/从隋朝流到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大运河的启示,也是水的秘密。大运河的美是柔弱的、母性的,它孕育了两岸的风光,想一想河面上千帆点点,波光粼粼,或是清风徐徐,皓月当空。还有古往今来,繁华的岸边码头,诗人写道“在时空的韵味里,扛包的,抬担的/劳作着,也充实着街景/斑斑驳驳的砖石,印遍挑夫的脚印/偶尔有渔家女的长发飘起。”接着诗人将眼光转入渺无人烟的水域,“树上挂满寂寞/河中漂着深沉/云层浮着廖廓,河湖无垠/即凄然又温暖/水道弯曲/千折百回。”诗人将实景的描写与虚幻的想像力相穿插,多角度,不同侧面的对运河进行扫描式叙述,然后又从地理位置的顺序,间杂时光的流变,立体的对运河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辩。从李白写到任城,从虎丘寒山写到孔庙森森,最后作者对运河赞道:“运河泛舟/游于苏州,扬州,金陵,任城,杭州/亭台,楼阁,游园/石桥,古屋,长堤/天生丽质又略施粉黛/微风细雨,更是风姿绰约/华光初上,透着华贵雍容。”大运河的美是古典的,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美,流经千年,传承至今。
在《尾声》一章中,诗人又回到了水的话题,大运河是人类对水的改造和利用,提出了“水润华夏,运势万邦。”这一点睛之语,用水造福于人,这是大运河的功能和使命。从古代的大运河到如今的南水北调,都是水利方面的大工程,是人类改变水的历史的大福祉。水不仅丰饶着土地、灵魂,而且关切着山川、植物、生灵。于是诗人不由的赞叹“水呀!洗着岁月/用你的纯,你的真/洗尽一切污浊,换来万般尊严/在每个或高贵、或卑微的心中/温暖浪花般铺展/万年老树,新枝干头/每个花蕊,水,滋润着绽放/如海潮涌动,涌动,直至永恒。”至此,全诗在一种超然的一咏三叹中结束。
掩卷而思,世界上几条大运河好像就浮现于眼前,他们在倾诉、在歌唱,在展示自己艰难曲折的过往和现在美丽辽阔的腰身。几条运河相互对照、映衬,读这首诗如同让人进入一个迷幻的大森林,作者构思缜密,处处用心经营,让人看到了鲜花,也看到了战争;让人体验了古典的淳朴,也享受到了异域的风情;即有历史,也有当下。像这样厚重的题材,很多诗人是不愿意去写,因为出力不讨好,难度太大,很多人底气不足。读完这首诗,我们能感觉到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足的知识储备,从字里行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河流、人文胜地、传统文化等诸多美好事物的礼赞和崇敬。有时题材的选择不亚于灵感暴发的艰难,也许这些大运河们等待着诗人好久了,终于他们在《水之语》中找到了自己。
这首长诗应该是作者近年来的代表性作品,在这一场极为丰富的精神盛筵之下,诗人本身也历经了一场灵魂的升华与洗礼,厚重的题材以及大气磅礴的气势,加上精致考究的诗句,构成了一篇不亚于好莱坞大片式的文本狂欢。读这首诗就如同坐在大运河畔,迎着十里春风,看一场关于运河水的惊心动魄的演义,欣赏一次繁华似锦的往事流年。这次诗人在修辞力度上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与穿越,打破了古典诗与现代诗泾渭分明的界线,对于这两种诗意的嫁接显的信手拈来,对该诗境界的开拓起到了加速推进的作用,同时作者用绵密的诗句织就了一条让人无法逾越的大河,让后来者无法落笔,望水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