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顾念诗五首,陈啊妮简评。
在这个小小角落,一首诗诞生了
庞大的荒诞找到了
它的源头。我说庞大,就是说
这座城池里的自己,就是
说遥远的过去与未来
岁月带来过什么留下过什么
什么是迷人的而什么又是疲倦的
我写一首诗,在这小小的
角落里蜗居多年,像一个
漂泊的游子。有人在梦中说:
“你应该笑着,做少年时代的骑士,
经过第十三个街口就去和
亲爱的姑娘说我爱你说再见吧!”
理想是另外一种洁白,洁白的
光影里又是什么?我仿佛什么都梦到了
又仿佛什么都不记得。但那一夜我醉酒
梦想有过美好的片刻
可满大街的车水马龙都是他人的
瘦高的大楼和姑娘也是他人的
“城市”其实很大程度可以反应社会一角,诗人文笔所触,除了反应个人及文本塑造的人物事件之外,也间接反衬人与所属城市的关系,亦是一种象征性“融合”等等。“城市”作为一个精神流动着的时间幻象,它们不仅仅是纯粹的情感“运动”,从“一首诗”到“街口”,与两个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主角,实则是诗人刻意抽象出的最高级的情感生命“回声”,亦或一种个人爱情价值观的“现场”指认与确认。诗人用了很大的力气去说服“另一个自己”,以冲锋式的诗歌情感铸入结结实实的意象,整体没说痛,而痛却无所不在,挣扎,敌对,碰撞…...【简评:陈啊妮】
六月之诗
应该是一束阳光,父亲在客厅喝茶
儿子在书桌前和我对峙
这让我介于温存和狂躁之间。时光有无法停止的特性
这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节应该
有别样的温度,如同窗台上的玫瑰和蔬菜
单元房里孩子和他的父亲,我和我的父亲,孩子的抵抗
与我少年时代的抵抗——假使我将今天命名为六月
以纪念那些成长的失去的,那些时代广场上的火种
那些十七岁的风。那些深刻与浅薄
许多事因此而有意义。许多次在路上,我们大声叫喊着
父亲,父亲,孩子也在叫喊着:父亲,父亲
诗人将三代人的隔阂,或者不同个体之间的代沟来烘托主旨诗意,从而让文本抵达思想的高度。在三代人相互交融和充满着对抗的陈述中,同时也让父亲这一角色立体感十足。【简评:陈啊妮】
秋天说起一棵白桦
秋天,我的歌谣铺满林地
我的孩子,上个月
或者前几年,就长大了
他牵着我的手
我们行走,我们感觉季节变换
在清晨的露水里眯眼
晨曦淌下来
朝阳也淌下来
我松开手,看他向前走
看他身上有光
看高远的天空没有极限
在他身后眺望远方
白桦在河流对岸摇摆
树叶,哗哗作响
作为喻体的白桦在整体把握上诗人嵌入“孩子”这一角色,既形象,也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而情感也在陈述中缓缓注入。无疑这棵“白桦”是被诗人赋予了美好情感象征的深意,亦或就是“自我”精神奔流不息的境映。从不断造境的“朝露”“河流”到有光的思想渗透,一种不间断的诗思情绪活动,是整体性一气灌注的精神情感生命形态。正如荷尔德林所言“唯有诗人创造的,才是永恒”。【简评:陈啊妮】
格子衬衣
是多年的旧事了。箱底的格子衬衣
已经保存了二十多年
那年我坐着火车离开西安,已知的
未来未必美好,但梦想
是洁白无暇的。火车将要抵达的地方
有很多人曾经去过,那时代
很多花在铁道两旁开了又谢了。很多人
那时候我写道“他们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死去”
火车叮咣叮咣地前进,我穿着格子衬衣
在车厢的连接处抽烟。那时候
常常站着睡觉,看漆黑的远方。车窗外面
一定有什么在拍打着翅膀
我听见声响,我看见朝阳和月光
我的面孔日渐潮红,那些光芒照亮的不同时代
有时候我躬耕于田野,而更多的时候
我跟着火车一起穿越平原与深谷
——那些旧日的梦境还记得吗?格子衬衣的时代
有什么曾照亮黑夜,又迅速灭去
“格子衬衣”是一个时代鲜明的意象符号,“我”也是诗人刻意抽象隐喻的青春时区。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随着时间的跨度而变化,在呈现上具有情景“双层”意识和角色塑造欲望,同时深度打造诗人纯真的年代里曾经迷茫、挣扎与追寻的梦想。诗人的觉醒也是一代人的觉醒与反思。此诗有思想者的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思辨和奔突的思想“碰撞”,有力度的表达了“格子衬衣”一代人对于所处时代的觉醒性领悟。在结尾处诗人在觉醒上又推进了一步,正是这种推进让诗歌文本有了一丝“痛感”。【简评:陈啊妮】
文艺范
春日,在渭河北
窗外的阳光顺下来,风筝跟了一路
我安静的回家
灰白的发间
藏匿的仍然是激荡的爱。晚上
和朋友聊天,说起
少年时代的星星
我们就开始喝酒
我们丢一颗花生米到嘴里
就仿佛丢了人生。我们喝到月亮升起
从少年喝到中年
想着会遇见一个独特的女人
她能像我一样天真吗
多年前提起过的一座小城
我们安静纯粹的住着
院子里开着几朵桃花,树下有一张石凳
和一畦菜地
这些纯粹的幻觉
一想起来就快活的流泪
可世界常常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是如此的怯懦
我们看着时光就这样消散了
看着喜欢的人远去
没有说话
这是两个男女之间一种纯粹的“情感”呈现,由激扬走向另一种平淡的生活特质。正如诗人“从少年喝到中年”,这一时间与空间的跨度极大地在其间充斥着情感因素。在“这些纯粹的幻觉”中诗人让陈述有了迷幻的色彩,或者这种迷幻更具“真实”的味道与价值。整首诗人的情感处理的貌似波澜不惊,“看着喜欢的人远去/没有说话”,一种初恋味道的情愫,忽而抵达某种痛而不语的中年人生凉意况境。单纯而平静地叙述背后,诗人笔下放出了一种精神之光。【简评:陈啊妮】
简介:
陈啊妮,笔名叶子,西安人。
庞大的荒诞找到了
它的源头。我说庞大,就是说
这座城池里的自己,就是
说遥远的过去与未来
岁月带来过什么留下过什么
什么是迷人的而什么又是疲倦的
我写一首诗,在这小小的
角落里蜗居多年,像一个
漂泊的游子。有人在梦中说:
“你应该笑着,做少年时代的骑士,
经过第十三个街口就去和
亲爱的姑娘说我爱你说再见吧!”
理想是另外一种洁白,洁白的
光影里又是什么?我仿佛什么都梦到了
又仿佛什么都不记得。但那一夜我醉酒
梦想有过美好的片刻
可满大街的车水马龙都是他人的
瘦高的大楼和姑娘也是他人的
“城市”其实很大程度可以反应社会一角,诗人文笔所触,除了反应个人及文本塑造的人物事件之外,也间接反衬人与所属城市的关系,亦是一种象征性“融合”等等。“城市”作为一个精神流动着的时间幻象,它们不仅仅是纯粹的情感“运动”,从“一首诗”到“街口”,与两个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主角,实则是诗人刻意抽象出的最高级的情感生命“回声”,亦或一种个人爱情价值观的“现场”指认与确认。诗人用了很大的力气去说服“另一个自己”,以冲锋式的诗歌情感铸入结结实实的意象,整体没说痛,而痛却无所不在,挣扎,敌对,碰撞…...【简评:陈啊妮】
六月之诗
应该是一束阳光,父亲在客厅喝茶
儿子在书桌前和我对峙
这让我介于温存和狂躁之间。时光有无法停止的特性
这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节应该
有别样的温度,如同窗台上的玫瑰和蔬菜
单元房里孩子和他的父亲,我和我的父亲,孩子的抵抗
与我少年时代的抵抗——假使我将今天命名为六月
以纪念那些成长的失去的,那些时代广场上的火种
那些十七岁的风。那些深刻与浅薄
许多事因此而有意义。许多次在路上,我们大声叫喊着
父亲,父亲,孩子也在叫喊着:父亲,父亲
诗人将三代人的隔阂,或者不同个体之间的代沟来烘托主旨诗意,从而让文本抵达思想的高度。在三代人相互交融和充满着对抗的陈述中,同时也让父亲这一角色立体感十足。【简评:陈啊妮】
秋天说起一棵白桦
秋天,我的歌谣铺满林地
我的孩子,上个月
或者前几年,就长大了
他牵着我的手
我们行走,我们感觉季节变换
在清晨的露水里眯眼
晨曦淌下来
朝阳也淌下来
我松开手,看他向前走
看他身上有光
看高远的天空没有极限
在他身后眺望远方
白桦在河流对岸摇摆
树叶,哗哗作响
作为喻体的白桦在整体把握上诗人嵌入“孩子”这一角色,既形象,也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而情感也在陈述中缓缓注入。无疑这棵“白桦”是被诗人赋予了美好情感象征的深意,亦或就是“自我”精神奔流不息的境映。从不断造境的“朝露”“河流”到有光的思想渗透,一种不间断的诗思情绪活动,是整体性一气灌注的精神情感生命形态。正如荷尔德林所言“唯有诗人创造的,才是永恒”。【简评:陈啊妮】
格子衬衣
是多年的旧事了。箱底的格子衬衣
已经保存了二十多年
那年我坐着火车离开西安,已知的
未来未必美好,但梦想
是洁白无暇的。火车将要抵达的地方
有很多人曾经去过,那时代
很多花在铁道两旁开了又谢了。很多人
那时候我写道“他们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死去”
火车叮咣叮咣地前进,我穿着格子衬衣
在车厢的连接处抽烟。那时候
常常站着睡觉,看漆黑的远方。车窗外面
一定有什么在拍打着翅膀
我听见声响,我看见朝阳和月光
我的面孔日渐潮红,那些光芒照亮的不同时代
有时候我躬耕于田野,而更多的时候
我跟着火车一起穿越平原与深谷
——那些旧日的梦境还记得吗?格子衬衣的时代
有什么曾照亮黑夜,又迅速灭去
“格子衬衣”是一个时代鲜明的意象符号,“我”也是诗人刻意抽象隐喻的青春时区。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随着时间的跨度而变化,在呈现上具有情景“双层”意识和角色塑造欲望,同时深度打造诗人纯真的年代里曾经迷茫、挣扎与追寻的梦想。诗人的觉醒也是一代人的觉醒与反思。此诗有思想者的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思辨和奔突的思想“碰撞”,有力度的表达了“格子衬衣”一代人对于所处时代的觉醒性领悟。在结尾处诗人在觉醒上又推进了一步,正是这种推进让诗歌文本有了一丝“痛感”。【简评:陈啊妮】
文艺范
春日,在渭河北
窗外的阳光顺下来,风筝跟了一路
我安静的回家
灰白的发间
藏匿的仍然是激荡的爱。晚上
和朋友聊天,说起
少年时代的星星
我们就开始喝酒
我们丢一颗花生米到嘴里
就仿佛丢了人生。我们喝到月亮升起
从少年喝到中年
想着会遇见一个独特的女人
她能像我一样天真吗
多年前提起过的一座小城
我们安静纯粹的住着
院子里开着几朵桃花,树下有一张石凳
和一畦菜地
这些纯粹的幻觉
一想起来就快活的流泪
可世界常常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是如此的怯懦
我们看着时光就这样消散了
看着喜欢的人远去
没有说话
这是两个男女之间一种纯粹的“情感”呈现,由激扬走向另一种平淡的生活特质。正如诗人“从少年喝到中年”,这一时间与空间的跨度极大地在其间充斥着情感因素。在“这些纯粹的幻觉”中诗人让陈述有了迷幻的色彩,或者这种迷幻更具“真实”的味道与价值。整首诗人的情感处理的貌似波澜不惊,“看着喜欢的人远去/没有说话”,一种初恋味道的情愫,忽而抵达某种痛而不语的中年人生凉意况境。单纯而平静地叙述背后,诗人笔下放出了一种精神之光。【简评:陈啊妮】
简介:
顾念,陕西山阳人,现居西安。有作品发于《诗刊》《十月》《延河》《陕西诗歌》等,获第七届陕西青年诗人奖,第二届南方诗歌论坛一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