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人方阵
2023年10月中诗论坛精华帖


  导读:论坛精华编辑工作组出品
指  导:陈敬良
组  长:徐一川
编  辑:茂华、夫唯、冯歌、乐山船公、且行且品且悟(三且)、吴殿平、知了天下
 
1.席间客/牛莽
2.风要改嫁(外一首)/一叶天下
3.痴呆/华子
4.蝴蝶——致诗人露易丝•格里克/十鼓
5.庑殿顶/高若栋
6.大风/姜华
7.一个人/孙益龙
8.钢化玻璃/陈立强
9.凤凰古城/罗某人
10.时间刻度/陈敬良

 
 
1.席间客
文/牛莽

 
入席后,他沾沾自喜地认为
自己居于他人左侧(自古以左为上)

无意间,他从抖音视频里发现
原来自己居于他人右侧

他惊讶地,把眼镜擦了又擦
他怀疑那副眼镜
不是老花、散光,就是近视

自此,他行走江湖,始终靠左行
将右侧留给他人

  【吴殿平推荐】:独特的发现,深邃的思想性,鲜明的辨识度,鲜活的语言风格。
  【徐一川推荐】:蕴含丰富,意境深刻。
  【冯歌点评】:形式主义的最大恶处,是形成了一种敬畏文化,在某些区域内盛行,令人产生认知上的强迫症、恐惧症。在这首诗里,诗人刻画的“席间客”这个人物形象,对他怪异举动的描述,把他的心理世界展现出来。在现实中,这样的人,让我们感觉好笑,又不得不严肃对待,因为,当我们认真审视生存环境和自己的阶层时,我们自己何尝不是这个“席间客”呢?这是一首拷问灵魂的力作,诗歌在内在张力处理方面,颇见真功。

 
2.风要改嫁(外一首)
文/一叶天下

 
知道无从回避,还是选择侧身
让过几片落叶
对脚下的草,表示歉意

虫鸣水声星空,各种声音完成采集
合成,出嫁的舞曲
任羞怯踩乱了秋的脚印

屈从于天空蓝色的谎言
用眼睛欺骗湖面
也按不住水里白云移动

大地的列车已经装满嫁妆
远山挥动红丝带
我的沉默,挽留不了风的承诺

 
爱之蔓
 
扔出去的石子没有回响
我的河流,已进入秋的弯道

午后时间辽阔,用一只白鹭的巡视填充
又用另一只单脚,在浮木上沉思

夏天结束了,遭受过的雷电
还盘居在体内,需要树林间散漫的光

桥下扁舟,橫竖翻不起风浪
将渔火摘下,它照亮霜途

爱之蔓匍匐在枯木之上
一条通向你的路,得以保全
 
  【紫槿推荐】:诗意向内省的层面纵深,是上升的体现。
  【徐一川推荐】:一叶天下的作品特色是触角丰富细致,气息舒缓渐进,内在的情感和意象糅合得不落痕迹,但并不拘泥于普通情爱,更多的是从中体悟浮世沧桑与生命历练的一些思考。
  【乐山船公推荐】:同意徐一川老师的点评,不重复。俺同时精华一个作者的两首小诗属于首次,主要说明一个有趣的特点:语境单元的装配(借用建造学的模块化装配概念)。当把一首优秀的意象诗拆解成单元时,发现一个又一个表象(事象、物象、具象等)的语境单元,可以意象装配。推荐的两首小诗具有同构性,把第一首第三节放到第二首的第三节,再把第二首的第三节放到第一首的第三节,交换后两首依然意蕴诱人。这说明,一个独立的表象语境可以成为诗的“模块单元”(或机器写诗的语境单元)。从写作的角度,一个诗人掌握大量的语境单元,就可以自由地组合装配各种意象。但要成为诗意的“模块单元”必须是优秀的经典的,一叶天下老师提供了教材般的范本。
 

3.痴呆
文/华子

 
老年痴呆的母亲,忘记了我的乳名、外形和身高
她坐在我特制的木椅上
错把夜晚的月亮,当作院子里的灯
她让我挂矮些,要不要凳子

取出母亲用过的锄头、箩筐、扁担
似乎这些陪伴一生的物件
与她再无瓜葛。就像我无数次调皮、说笑
也认不出,是她的儿子

对于朝夕相处的老屋,母亲常常
用拐杖,完成我们无法理解的依恋
而当月光落入草丛
也打不开她自言自语的梦乡

鸟鸣入巢,叶落见秋
岁月雕刻过的艰辛,唯有曾经的爱
可煮、可饮、可回味

  【冯歌推荐】:好诗!读了又读,不觉潸然泪下。
  【徐一川点评】:作品以“我”——一名儿子的视角,以平实无华、朴素细致的文字,透过具体物象和事象,描绘了一位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农村老母亲生活日常,细节之处真实得格外戳人心肺。这让我们脑中浮现起许多海默症老人的画面,纵然他们一点点失去了记忆、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但他们为子女付出的一生,都是“岁月雕刻过的艰辛……可煮、可饮、可回味”。作品深刻再现了海默症老人的苦难与无助,也呈现了诗人内心对母亲深沉厚重的怜爱之情。平静如水的叙述,看似不起波澜,却有着震撼人心的穿透力,令人泪目!

 
4.蝴蝶——致诗人露易丝•格里克
文/十鼓


谁听得懂她的语言

蝴蝶,去世就终止的部落
在另一颗星球
她是花,有谁聚在她的头上

我也曾是部落的孩子
我流传下来,告别没有地址
蝴蝶,你那里就是
你要回到谁身上重现希望

蝴蝶,你又怎么知道蝴蝶
这世上何人不是部落
发着光地燃烧
蝴蝶,你是我呼唤的火焰

如何虚构一个方向宽恕生命的罪
蝴蝶,你是失落的东方
你是谁,你要回到谁
蝴蝶,你在我梦中的东方悬搁
    
  【徐一川点评】:作品以蝴蝶的隐喻,致敬刚刚去世的美国女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并给予深刻缅怀。露易丝•格里克走过了一条布满死亡荆棘、笼罩着许多悲伤与失落的人生历程。她的诗歌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她个人生活中的疼痛、挣扎、无助和自我的救赎。在她的文字中,死亡和丧失是常见的主题,如同一位忠实的朋友,陪伴她穿越漫长的时空,同时也勾画出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命运。她的诗是对生命和死亡、爱和丧失的深刻思考和真切回应,也一直在不断地启发和感染后人,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命运的反复无常,以及我们最终的归途。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生命的脆弱和坚韧,也能了解到爱的温暖和伤痛,更是洞穿到死亡的必然、从容与宽容。十鼓老师这首诗作,文辞含蓄委婉,情感细腻动人,以蝴蝶这一美丽而别致的意象贯穿于自问自答的独白,在暗示女诗人不凡一生的同时,亦与之进行灵魂的对话,读来触人心弦、余味绵长。

 
5.庑殿顶
文/高若栋

 
“兵书落雪,汉字围城”
        ——北岛《歧路行•十七》

 
必须承认,送信者曾向青天起誓
把花白的雁群拨入词语的永恒,
莲池下,幽暗的合鸣为君王高歌一曲。
必须承认,失火的拜将坛对江山低吻
一种气候拾级而上,遇见另一种邮筒
擦亮,陌生的中文。

必须承认,河流正在远征,
消蚀的两岸飘动过多少朝代
在抒情集权的雾灯里,曾宴请八面来风。
必须承认,影子的殿堂与棋盘的裂痕,
在所有井水中捧出的一抹信号
谁是古老的陌生人

他们或是我们,在粮斗里刻舟求剑,
凭半条小径找到权利废弃的订单
冰凉的钢叉和虚荣的刀身。

昨夜或是今晨,在自行车上嗟叹叙事的浓烟
储物杂间,转述地下诗歌的呼吸
每一轮苏醒都直面一次生存。
黎明的船只有三颗灯塔,
从肩膀向思想拆分。
天下的枕头有两条去路
瓦罐的自由,和颤抖的书本。

温情的写作是温柔之外的命题,
不得不确信,这是方向之争。

光芒的地址从不为光线而留宿,
不得不确信,这是尊卑之争。

眼眶的画廊不包括眼睛的落款,
不得不确信,这是历史之争。
 
  【中沙河推荐】:欣赏佳作。
  【徐一川点评】:庑殿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屋顶形式,也是房屋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形式,外形峭拔、巍峨、庄严,气势宏伟浩大,是皇权、神权等特权的象征。高若栋老师这首作品选用了颇具代表性和指向性的意象,以其纵横开阔、放马千里的联想,敏锐的洞察,深度的思考,浓郁的象征意味,借古喻今,内涵丰富且意味深长。他的笔力冷峻、雄浑、犀利,作品中的物事大幅度的跨越形成强烈的感官及思想冲击,有喷涌而出力透纸背之感。
 

6.大风
文/姜华

 
冬至过后,所有的生命收敛脚印
包裹了锋芒。西北风吹着哨子
从乡下老家赶来,为逝去的亡灵
超度。那些树上的叶子被风
一片一片摘下,像上帝
赐予大地的冥币

毫无节制的风,越来越放肆、张狂
它们把池塘吹干,天空吹暗
尘世里那些恩怨、情仇也被风吹走了
吹走了还有我的爹娘、亲人和朋友
最后,风停在一个婴儿的哭声上

冬天就要过去,坐在秦岭以南
守着一盆火。我知道,即使再迟的春风
也毕竟有我一缕

  【紫槿推荐】:十二首作品组建成一个庞大的诗歌阵营直指主题思想。组诗厚重饱满,语言娴熟,虚实结合的笔触让情绪落地真实可触。推荐精华共赏。
  【徐一川点评】:姜华老师是用心写诗的。他的作品有丰厚的人生积淀,有深沉而浓郁的情感蕴含,通过意象的描摹、衬托、渲染,快速抵达并牵引读者沉浸其中,有一种于无声处动心魄的力量。而这首作品在延续了作者的诗写特色中,还巧妙地融入一代代生命传承、血脉赓续的深刻主题,在结尾处为作品整体上苍茫、悲情的氛围,带来一抹美好且温暖的亮色。

 
7.一个人
文/孙益龙

 
出生横断山脉之中
习惯了
面对悬崖峭壁

爱上一个女子
她走了
留下一座寺庙
和一个,孩子

从事过许多职业
服务生,车间工,搬运,屠夫
泥水匠,摄影,诗人——

现在历经漂泊
他又回到永安村
种庄稼,写诗,带孩子读书

村小撤销
他搬到了县城
租房,写诗,继续
带孩子读书

写诗倒贴钱
他说不知道自己
还能坚持多久

为了避免后患,这回
他打算将诗意榨干以后再出去打工

  【紫槿推荐】:打动到我的是《一个人》,口语化的写作形式简洁,语言干净,一个爱诗之人的一生浓缩其间,读来五味杂陈,尤其是尾句产生的情绪爆发力把全诗况味推向高潮,带给读者对于诗人生存现状的思考,是这首诗的意义所在,也让《一个人》变得不再停留于个人主义。作为口语诗,写成这样很难得。
  【徐一川点评】: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强烈的个人体悟,这首诗是无法完成的,也无法令读者如此感慨唏嘘。作者益龙曾经写过不少类似的作品,也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草根诗人。他的作品以口语话为主,文字简洁、质朴,紧贴生活,紧扣现实,有很深的代入感,在平实、冷静的叙事中,将挣扎于底层的艰辛、内心的煎熬渴望以及勇毅前行的生活态度,一一地呈现出来,尤其这一首结尾很妙,将诗人那种在骨感现实前不屈不甘的心理状态,传达得入木三分、令人感佩。
 

8.钢化玻璃
文/陈立强

 
钢化玻璃
被我摔碎了
到处都是透明的渣

我不明白
被钢化的东西
反而没有了尖锐

  【陈敬良点评】:"好钢用在刀刃上",而相对于力学来说,钢不一定就是尖锐的,它可以是抗拉和抗折。那么,这就涉及到常识和逻辑在诗学中的另一种认知(或,理解层面)。想起有这么一句话:天真比才华更重要,真诚比技巧更重要。在这里,同样有效,我们可以延伸理解为:诗写得好不好,与学历和学识无关(当然,丰富的知识对于诗歌写作,肯定有帮助,但它不是重点,诗歌写作靠的是悟性和真诚)。这首诗不难理解,技巧也一目了然,我想说的是:作者很聪明,他利用常识(明),说"道",又利用"道"(暗)回归事物(事件)的本质,从而实现自己想要说的和想说而没有说的。
 

9.凤凰古城
文/罗某人

 
雨是常旧而常新的象形文字,与此刻的凤凰老城相宜。
谪居山雨的窗户,它们的清贫挺过了凤凰的年寿。
城墙是凝固的时间之水,沱江止步时飘到了凤凰的腰上。
楼阁像一个伸长脖子的观众,做了他自身的审美。
街道是线索,是一道道缝隙,它们软禁了蛇一样的岁月。
散发着老木香的客栈被大红灯笼悬挂在了空中。
纯银的声音被手工的日子打磨在皓腕上了。
我看到蹦跳的少女,赤膊的少年,他们是物质的导游。
我听到口含姜糖的本地人粘稠了他们又辣又甜的老事。
吊脚楼上再也见不到水手。
码头再也没有某个红尘女子丢失的山鸟一般的手绢。
水车走遍了全部的水路,而今像老怀表一样旋转。
泊船在摇晃中想起老船夫,那个将死亡化成水的人。
世事业已看惯。僵硬的寂静是这冷雨泼洒后的一幅老画。
画外音是一把钞票,一架数码相机和一场过客的玄虚。

谁不说黄花缤纷犹如尘埃落定,谁又为凤凰守口如瓶。
有一个士兵回来了,战死疆场的只是时间。

  【陈敬良点评】:简明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概意思是:①一首诗不管质量怎样,最重要的是开篇要让读者有耐心读下去。②判断一首诗的质量,只需三秒。我想说的是:写诗是过程,读诗也是过程,这个过程必有某种说不出的关联,某种类似于似曾相识的默契。前提是:无需完全透彻,但一定要有予人以舒服和美的感觉。现在,我们回到这首作品的正题上:题目是地名“凤凰古城”,而内容是借题发挥,却又一直保持着古城的这条线索。作者想表达的似乎很多,也很复杂,但有一点很清晰,且不可剥离——用时间换空间,用空间复原时间:精神和物质,过去和未来,现实和理想。作者似乎又不想说太多,"谁又为凤凰守口如瓶"、"战死疆场的只是时间",以此收笔,以此向我们传达——万物随性,既然看破,何必担心说破?既然有引子,何惧下猛药?
 

9.诗人
文/古不为

 
世界是一块铁
我怕它生锈
每天用爱擦拭
用想象一层一层地
给它镀金

岁月是炉火
满山枫叶,架起燃红的秋天
需用文字的锤
把一辈子的爱恨情仇
敲打成诗

  【妍冰推荐】:第一段,诗人用奇特无比的想象,将世界比喻成一块铁,而铁是会生锈的,如此铺垫,引发联想,引出下文:爱。只有用爱,每天擦拭,世界就不会生锈,而且,会变成金色,灿烂无比!那世界该多么美丽耀眼。还会有战争和炮火吗?诗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对世界寄予无限期望;第二段,诗人又将岁月比喻成炉火,秋天到来,漫山红遍,这就是枫叶架起的炉火,燃烧成漫天的火红。诗人再用文字的锤,将一生的爱恨情仇,逐一敲打,使之成为诗。字里行间,意味深长,余味无穷,值得读者细细品读欣赏。全诗两小段,言简意赅,语言生动,流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原本抽象的世界和岁月物化,直观可见,表达准确,读后诗人合着诗歌的节拍产生生动的联想,引发美的共鸣。可见这才是真正的诗人。
  【陈敬良点评】:"诗人"这个题目很大,没有一个巧妙的切入角度,是很容易松散和飘的。本作品引入"铁"和"炉火",并让它们在分行和诗意的呈现中实现和解,是为妙构。诗歌(包括所有文学)写作首先是一种本能(本我),爱也是。当我们面对复杂的世界时,"爱"的本能将面临考验,需要一个"自我"去面对和处理。而诗歌的价值和功能以及过程在于,从"本我"、"自我"抵达"超我",实现境界的提升与本真的回归,爱的回归。诗歌需要传承,爱更需要保鲜。

   
10.时间刻度
文/陈敬良

 
天空危坐。群山不修边幅
 
老墙接受斑驳,沉船接受新址
如同流水放弃与陡峭的对抗
 
绷紧的高压线,鸟儿倒立
悬停的白云上,鱼游鱼的
 
茶馆内,壶口滔滔不绝
与玻璃墙外的街道,保持着平衡
 
香落深喉。九曲十八弯
过客仍匆匆
 
  【徐一川推荐】:以具象事物入手,化无形为有形,在动与静、点与面的相互映衬与作用下,诠释“时间刻度”的内涵和深意。
  【知了天下点评】:诗人以独到的视角,沉淀生活的经验和感悟,将时间放置于特定空间之上,以象入境、由境生意、意寓言外,立体地隐喻时间的永恒与短暂,在颇具张力的语言对比与冲突中,让读者的认知逐渐从模糊进入清晰,生发出“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的喟叹,达成“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共情。本诗结构严谨细密,节奏起伏跌宕,意蕴回环往复。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