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人方阵
2024年元月中诗论坛精华帖


  导读:中诗论坛精华编辑工作组出品。

指  导:陈敬良
组  长:徐一川
编  辑:茂华、夫唯、冯歌、乐山船公、且行且品且悟(三且)、吴殿平、知了天下
 
1.N次游淮阳/古不为
2.乡情/中沙河
3.那年那月/水里鱼多
4.大门口的石狮/李继茂
5.在拉扎山上听风(组诗)/师泉河
6.茂华作品3首/茂华
 
1.N次游淮阳
文/古不为
 
往东六十里就到了八千年前
几辆单车,穿越太昊伏羲氏建都的宛丘
水草丰美的黄淮平原,用午朝门
门楣上开天立极匾额的深沉
锤炼出一段遐想

往东六十里就到了五千年前
几双目光,停靠在炎帝神农氏定都的陈
午朝门的三个门洞,伸出臂膀挽起玉带河
三座敞肩式的石拱桥,拾起
造访的几双脚步

往东六十里就到了三千年前
几缕春风,拂过周武王所封
陈胡公建立的陈国,用先天门
翘檐下一串串风铃的清越,抚平
心灵所有的忧思

往东六十里就到了战国楚都陈郢
几枚黄叶,凋零的三道皇城
会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十门相照
一眼万年,人祖爷陵墓前周天不灭的香火
点燃了两千多年后我们的景仰

往东六十里就到了汉朝的淮阳国
万盏荷花绽放,馨香了
庙门上铜钉,殿堂上琉璃瓦
夏日龙湖的万亩波涛,以及荷花节
摩肩接踵的欢笑

往东六十里就到了
用泥泥狗吹响的,故乡和远方重叠
过去和未来共振的地方。看一眼龙湖的碧波
就能补充生命里不能缺失的细胞和滋养
闻一闻铺天盖地的荷香,闭目化作一支清荷
绽放在汉唐以来豫东兴衰的焦点上

    【乐山船公推荐】:喜欢这一首的纵深和递进,思路开阔。
    【徐一川点评】:作品紧扣主题,“N次游淮阳”,文字大气斐然,酣畅淋漓,结构连贯,一气呵成。丰富的史迹连缀而成的画面,令淮阳古城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丰茂的地域文化底蕴,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诗人以纵横开阔的视角和驰骋如骏马般的思潮,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如诗题中的N次)穿越,而每一次的穿越所停留的年代,分别是:“八千年前、五千年前、三千年前、战国、汉朝……”,同时抓住“往东六十里”的空间点,对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原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精准提炼与有效浓缩,由古而今,迅速切换,历史和现实相互碰撞、交融,诗人走笔如飞,诗思旷达,诗情奔腾豪迈,澎湃激扬。
    【诗友“编外人”读诗】:前五节层层递进,构成了华夏自传说、考古实证、文献记录的文明进步史。诗人把我们引入这漫长的时光河中去,寻回中华民族的根本……以凝炼厚重的笔法完成了这篇有如史诗的乡土教材。
 
2.乡情
文/中沙河
 
鸟儿一飞,天空就活了
鱼儿一跃,河水便灵了
一棵菩提立在小道边,呼风唤雨
大豆小麦和高粱,是它开给田野的处方

我的爱人就住在对岸
春夏养蚕,秋冬纺棉
她有一面缀满鲜花的小窗,朝开暮合
那里春风得意,阳光灿烂,鸟鸣婉转

我还有一艘随意而开的独木小船
被炊烟牵引,有时候满载欢喜
有时候拖拽一串远道的辛酸。更有时候
悄悄划开月色,驶向一面清亮的目光

我的乡亲们有渗透入骨的淳朴和善良
大碗喝酒,大步行路,大滴挥汗
我的先辈们有入土为安的癖好和习惯
即便低到尘埃,也顶一头春草绿、一季秋稻黄

     【鸿文推荐】:清新悦目,诗意丰盈。
     【徐一川推荐】:作品意象醇美,诗语灵动,在满满地气中散发出朴素的理想主义色彩,很有情怀。尤其结尾,情感浓郁朴实,意境深远。
     【冯歌点评】:诗中描绘乡间的美丽景色,渲染出安谧、宁静、和谐的氛围。诗歌由高到低、由近及远地呈现给读者以远景、全景,与爱人、乡亲交融在一起,抒情自然、亲切而又流畅。
 
3.那年那月
文/水里鱼多
 
掷地有声的告别书
湮灭在与秋水相拥的枯叶里
绿色名字
阳光一样的称呼
标忆在风雪之鬓

那年开始
季节设下十面埋伏
没留一扇虚掩的门
在那个圄囵的困局里
以土为盾,护我的草木之征

人生
一次长年累月的书写
从生到死的哲学,在黄土地上排版
校对,那些潦草之页
每一章节的纠错
会有一双手在抛下种子的地方
给今天的回复
留出一笔

     【吴殿平推荐】:语言晓畅洒脱,附以适度写意。
     【冯歌点评】:乍读这首诗,有一种生不逢辰的苍凉、压抑感,那年那月给精神上的创伤,不止一个年代。但在第三节,诗人在思想推进了一层,“每一章节的纠错/会有一双手在抛下种子的地方/给今天的回复/留出一笔”有了沉静和凛然,诗的节奏和情感内涵处理得协调,恰到好处。 
 
4.大门口的石狮
文/李继茂

高牌深院,大门两侧
威风凛凛的雄狮
精心点睛的石眼,静观六路
石毛中的耳朵,也是八面顺风
射灯下,拉向天空的影子
宣誓着无限延伸的忠诚

更佩服,一代代石匠的传承
深藏不露的玄机——
细心的你会发现
几千年的石狮,口中都没有舌头
张弛有度的嘴巴,含一块圆滑的石头
对目睹,对耳闻
总是堵着嗓门,不发出声音

     【紫槿推荐】:文笔厚重,诗写娴熟。
     【徐一川点评】:作者观察敏锐,对人们司空见惯的石狮进行了精心的刻画,以拟人和暗讽,呈现某种世态。上节,透过眼睛、鬃毛、耳朵、灯光下拉长的影子写尽其威仪,下节笔锋一转,单写其口中圆滑的石头(“舌头”)“对目睹,对耳闻/总是堵着嗓门,不发出声音”,而这竟是“一代代石匠的传承/深藏不露的玄机”,文字看似平实而处处皆有所指,余味辛辣颇有后劲。
   
5.在拉扎山上听风(组诗)
文/师泉河
 
之一

啮齿小动物的咀嚼声,是山歌,是天籁
是神灵们在欢快的歌唱
这些原始居民,在风声的道场里
把日子举过头顶,从不在意
蓝天与白去的去向。一枚跌落的松果
会让它们迟疑、惊愕。如果不幸被砸中
一首歌,就有了休止符,这突然的停顿
让一座山,瞬间安静下来。此时
草木都有灵敏的耳朵,听得见
自己的心跳,也听得见拉扎山以外的风声

之二

草木皆有慈悲之心。那些流浪的风
呜咽的风、羸弱的风、撩人的风
都会被一枚草叶温柔以待
只有心怀鬼胎的人,才会制造出风声鹤唳
让一座山,举棋不定,迷惘的眸光里
划过的刀锋,欲摧毁一切
这多像我的一生啊,听到过太多的流言蜚语
不堪承受的耳膜,还要继续被捶打
直至穿孔

之三

风也有着自己的性别和名称
天地辽阔,那么多口音和方言
你必须仔细辨识才会知道
哪些风是善良的,哪些风不怀好意
譬如“暖风吹得游人醉”“东风无力百花残”
可我更喜欢那些无人称的风
他们蜗居在山脚下,毫无来由地走近你
只是为了同你交换一下表情,或者唠一唠
昨夜翻墙头被狗追咬的风
然后在一阵哄笑中一散而去
留下我一个人,在另一阵风中零乱

之四

毋容置疑。春风是我们喜爱的
她会在你耳边,轻轻呢喃
细说百花的心事,春天的脚步声里
有着怎样的爱意缠绵和悱恻
那时,我会担心还在沉睡的事物
桃花开了,梨花开了,春天就要过去了
还有一朵迎春花在冬眠
这多么让人着急啊
如果,我能抓住春风的手
我会让她多停留一小会

之五

当那颗带血的头颅跌落在白石山
心头涌起的,并不是悲伤,而是浅浅的白
我们需要这样的时刻。在遍地的银波里
突然泛起一二声犬吠,那是夜归的风
拨动门闩时不小心弄出了动静
多么温馨啊,那人终于回到了家中
我们都在等待,鼾声被鸡鸣唤醒的时刻

     【中沙河、水里鱼多、冯歌联合推荐】
     【徐一川点评】:诗人以丰富感性的笔触,细腻而灵动的诗思,全方位多元视角,通过种种意象的描绘,且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意念,将“拉扎山的风”呈现得格外多姿多彩,旖旎动人。在诗人笔下,天地万物都充满美妙灵性和神韵,有情怀、有温度、有人性,诗人沉浸式的写作很好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怡然妙趣。
     【诗友“陇上人家”读诗】:诗写细腻,情感充沛,画面感强,不矫揉造作。
 
6.茂华作品3首
文/茂华
 
1.石器

到霞村时,一味中药正在发芽
坡地上种有三七、柴胡、牛藤……有些石头
是先人种下的,他们在上面刻写人名
让石头替亡者永生
一幢祖屋被废弃,院子角落
一块石磨无人认领,不能认祖归宗

在霞村,拱桥是最古老的石器
从桥上走过来一女子,两颊羞红
像我前世的情人

2.大雪无声

万物安静。风把天扯成絮状
真相被覆盖
不白之冤难以出头

偌大块平原像一张白纸
禅文稀疏

北风一把一把塞进庙堂
捂不紧诵经声

3.缺铁症

1958,一个含铁量高的年份

父亲说,那年全民大炼钢铁
山上山下都是土炉子
连妇孺都知道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父亲说,那时吃得不好,人却有一股子劲
一担子可挑两三百斤
四个人抬得起一千多斤大石头

父亲又说,现在日子好了
但人们骨头里缺铁,浑身不够四两力

     【吴殿平点评】:石头和药材一起种在地里,有的种在河流之上,有的种在人世间,石头会发芽,石头能治病。大地是白纸,雪是经文,风捂不住诵经声,尘世的一切都在修行之中。新社会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体质增强了,而精神反而有些缺钙,缺乏力度和硬度,足以引起共鸣和深思。作品抓住最根本的点,提炼出最本质的要义,用简洁的文字,呈现出事物最鲜明的特征,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辨识度。如“风把天扯成絮状/真像被覆盖/不白之冤难以出头”,再如,诗人在提炼引申选义赋义上,精准娴熟,体现了诗意的凝练性概括性和智性特点,如霞村人种三七、柴胡也种石头,石头也是一味药材,从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揭示了人性和社会性的内含,达到了虚实结合,表象与本质一体的诗性要求。除了思想性的深刻厚重外,语言也达到了艺术的高度,力道而多味。整组诗诗意深沉,厚重,且不乏灵动。
 
责任编辑: 叶青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