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人方阵
汪莹纯:天籁之音


  导读:导读:我们活在这伟大的精神气场里,每一首温暖的诗歌与歌曲,都是心灵历程真实的记录——诗人汪莹纯的诗歌《天籁之音》是这样,歌曲《日月般的母亲》也是这样。我们活在这光一样的母爱里,如此幸福!

天籁之音

汪莹纯

虽然我不懂蒙语
但是我相信,这美妙的歌声
一定是唱给父亲母亲
只有父亲和母亲
配得上这天籁之音

你听——
这铿锵的唱词是父亲
悠扬的旋律必是母亲
蓝天上如歌的云呀
是昨夜月光下
母亲写给父亲的信

这一段如此慈祥
该用来歌唱母亲
舒缓的行板
像母亲宽恕的眼神
我看见清晨和煦的光影
那一定是佛光,正投向
端坐厅堂的母亲
慈祥的微笑,慈祥的眼睛

这清朗的节律
是天堂上,永远的父亲
看向我的目光
总是充满信任
我却只能用歉疚的泪
拨动单弦琴
这蒙语的内敛
适合此刻,适合此情

我已分辨不清
是曲的温婉,还是词的神韵
每一段温暖的旋律
都像母亲的抚慰
每一处欲言又止的停顿
都是父亲的叮咛

2018年8月7日晨

 
音乐·感知·诗性
——诗歌《天籁之音》读后札记

舒洁


  这首诗歌,是诗人汪莹纯倾听蒙语歌曲《日月般的母亲》之后所得。音乐与诗歌同有奇妙之处,我们听歌唱或朗诵,心智会跟随引领而走,即使不懂歌词,未看诗行,也能在艺术的旋律中感觉到“仁慈之手”,这双手来自父母之邦,一只握着幸福,一只握着疼痛。
莹纯的诗歌无不覆盖淡淡的暖色,这是光,在光的核心安坐着父母。从《午后的重阳》开始,到《天籁之音》,我从他的诗歌中能够分辨出音乐的节奏,这是递进,层次鲜明。《天籁之音》由五节构成,在每一节的最后是这样一些字词:音、信、眼睛、此情、叮咛,这样的节律不是刻意设计的,阅读全诗,我能听到隐在诗中的副歌,关于爱、相守、失去、守望、怀念,关于生者对逝者的相思,关于珍重;……副歌,是一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就如诗眼。《天籁之音》的第二节是这样——

    你听——
    这铿锵的唱词是父亲
    悠扬的旋律必是母亲
    蓝天上如歌的云呀
    是昨夜月光下
    母亲写给父亲的信

  “旋律”、“蓝天”、“云”、“昨夜”、“月光”、“母亲”、“写给父亲的信”,这组依次出现在诗歌中的意象,仅仅是来源于对歌词的想象吗?显然不是。这是一个诗人内心世界本来具有的亲情格局,与生俱来,而“歌词”,则是曾经等待的展示“格局”的窗口,这也如诗眼。
  我喜爱温暖诗歌。在凉州,我这样对几位当地诗人说,很多边塞诗都很温暖,是悲怆与孤独的温暖,其中饱含回望与思乡之情。《天籁之音》可视为诗人《午后的重阳》的姊妹篇,贯穿始终的母亲的形象令人动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诗人赵恺写作了脍炙人口的诗歌《第五十七个黎明》,诗中描述了一位刚刚休完产假的年轻的妈妈推着婴儿车走过广场与长街。那是一幅美丽温情的移动的画面,暗喻一个新生命诞生后第一次跟随母亲面对庄严仁慈的世界。我和莹纯一样,在人世,我们首先失去了父亲,然后面对深陷怀念中的母亲!在《天籁之音》中,母亲的形象,几乎就是往昔与今日生活寄托的全部——

    我看见清晨和煦的光影
    那一定是佛光,正投向
    端坐厅堂的母亲
    慈祥的微笑,慈祥的眼睛

  由一首歌曲激发的想象如此自然地回到母亲身旁,是这样的敬爱与牵挂,让我们内心安定。娘家啊,就是母亲居住的地方;当父亲离去,我们的母亲就在故地,她等着盼着,她常常望着房门,等我们回家。在母亲更多的回忆中,除了父亲,应该就是我们的童年了!你看,在“清晨和煦的光影”里,那一束“佛光,正投向端坐厅堂的母亲”,光芒辉映母亲“慈祥的笑容,慈祥的眼睛”。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守望吗?在这样温暖的诗歌中,母亲就是佛,她必接受我们的敬奉!
  因为父亲母亲,我们在这充满大爱的人间感觉很富足。对此,我们的任何一种情感的表达都是传承。对我们自身,对我们的后人,这种传承的形态就如河之上游、中游与下游,它奔流不息,它生生不息,融入苍茫与无尽。而母亲,她就安坐于光明里,她的存在让我们相信某种源头,就在母亲的营地。这个营地就是一首与诞生和爱紧密相连的诗歌,是光芒照耀下萦回的咏唱,就如《天籁之音》的最后一节——

    每一段温暖的旋律
    都像母亲的抚慰
    每一处欲言又止的停顿
    都是父亲的叮咛

  我们活在这伟大的精神气场里,每一首温暖的诗歌与歌曲,都是心灵历程真实的记录——诗人汪莹纯的诗歌《天籁之音》是这样,歌曲《日月般的母亲》也是这样。我们活在这光一样的母爱里,如此幸福!

2918年8月8日夜
于蚌埠龙子湖畔古民居老宅
责任编辑: 周楠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