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湖南衡阳人甘建华,早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曾在柴达木油田工作七年。出版青海文学专著《西部之西》《冷湖那个地方》《柴达木文事》《盆地风雅》等数种,主编诗文选本《这里也是一片沃土》《我们的柴达木就像画一般》《名家笔下的柴达木》《天边的尕斯库勒湖》《云彩里悬挂着昆仑山》及《<巴音河>散文专号&诗歌专号》《<金银滩文学>诗歌专号:离开青海情系高原海内外诗人36家诗辑》等。
贵德的列维坦风景
——兼寄王文泸先生
那个俄罗斯犹太裔画家
断然不曾见过
黄河大拐弯中的贵德
清澈而激越的流水
甚至于不知道青色的海
高原上的小江南
我来时梨花已谢
鲜嫩多汁的青草与
星星点点的蓝色小花
柔和地缀满明亮的清晨
一迭声鸟鸣
伴随尖厉的呼哨
将我自梦中遽然惊醒
屋后幽深的白杨林
小路尽头
隐约飘来熟悉的“花儿”
瓦蓝的天宇下
一架高大的水车
静默地注视对河的童冈
玉皇阁后柳荫中
闪出一青一红两名女子
弯腰轻轻地撩起水珠
浣洗乌黑的长发
诗意的音响在旋转
雄鸟的鸣叫
焦躁过后愈显急迫
白色树干与鲜绿色叶片上
熹微不停地颤动
林中的光感与空气感
渲染着夏日的主题
印象派画风更趋生动
蓦然想起
列维坦的《白桦林》
(2016/7/30,贵德)
大水桥遇雨
——兼寄王贵如先生
车到大水桥,淅淅沥沥的雨丝
变成了牛毛雨,每回皆如此
行走海西,风雨兼程是一件幸事
能做一次畅快的呼吸,也是幸事
高海拔大陆,缺氧的盆地
雨神难得翻越喜马拉雅群峰
极目四顾,点得着火的赭黄色
年老者的斑痕,荒漠是它的
户名,另一个名字叫半荒漠
戈壁滩无垠,芨芨草如戟怒指
这是柴达木东界,往前是橡皮山
青海湖,省会西宁在数百里外
深深地一鞠躬,一步三回首
阳光和难得的甘霖,洒在
迷蒙的荒原,小草争先恐后
探出稚嫩的芽尖。海西州文坛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
开始了,远没有先前的声势
然而,一只云雀的叫声
自远方,划破了寂寥的苍穹
(2020/7/4,衡阳)
海心山
——兼寄董杰人先生
奎逊托罗亥,蒙古语“肚脐”之意
青海湖心,蔚蓝深沉中的岛屿
索朗措姆牧鞭一挥,那是龙驹放养之地
亦是远离尘嚣的仙境,唯有
冬天结冰期,可见一袭朱红色的
僧袍,从云中的虹桥上飘过
夏日晴空,则是鸟类的游乐园
礁石林立的浅滩,鸬鹚麇集
渔鸥低翔,天地间都是欢快的鸣叫
明亮的披针叶黄华,苦涩野花
覆盖的沙土,缘何会有一个
淡水泉,莲花生大士笑而不语
(2016/7/22,德令哈)
瞿昙寺
——兼寄大学同窗王忠平、王小梅
南山以南,南向偏东的轴线
透过五六百年前的
飞檐翘角,可见
罗汉山,凤凰山,照碑山
更远处的雪山,霭霭云深处
缄默如佛,近处河流
从砾石滩中,时隐,或时显
黄土高原西端,不同于
青唐古城,或环青海湖寺庙
高原以外难觅,大丽花
恁般茁壮,美艳,繁富多彩
大片洋芋花,淡紫色
或洁白粉嫩,朵朵喇叭状
向天歌河州令,或尕马尔令
蝴蝶乱飞,蜜蜂针蜇花蕊
泥土似有异味,或青稞酒香
阳光一晃,再一晃
身着绛红袍的小喇嘛
咧开满嘴的贝齿,双手一摊
——沙果子
这是乐都的名片
(2019/8/4,衡阳)
花土沟文学社往事
——兼寄青海油田友人李云
每一次的深呼吸,都是那么困难
地球上的火星,荒漠上的
月球,看不到天上飞鸟的倩影
也不见地上的草,哪怕一星半点
没有风雨,只有风沙
狂吼乱叫的、铺天盖地的沙尘暴
席卷过尕斯库勒湖的上空
所有的道路,都很渺茫
所有的花朵,都在远方
然而,我们向死而生的雄心
系于油砂山烈士纪念碑的
尖端,星散于扎哈北山、英雄岭
老茫崖、大乌斯、红柳泉、切克里克
上百位文学爱好者,可尊敬的朋友们
让苦寒之地,有了春天的诗意
好男儿,与狮子沟油龙日夜鏖战
抒写血性与柔肠,好女子
哼唱着阿拉尔情歌,齐心推动
西部之西文学潮,另有一种奇观
几十年后,当我轻声念叨
你们的名字,回忆共同走过的路
眼眶潮润,仿佛看到遥远的花土沟
文学,依然闪烁着神奇的光芒
(2021/11/9,衡阳)
阿拉尔河小唱
——兼寄马钧先生
暮色中的阿拉尔河
发自西昆仑的皑皑雪峰
在尕斯库勒湖的西岸
九曲十八弯地流淌
就像抖音中的少女
有意无意地撞击你的心窝
守护那丛逐渐开放的花朵
你默不作声地看着一个汉子
走出被风沙围困的板房
身后的蓝色玫瑰生动地歌唱
你也仿佛走进花土沟的阳光
然而那是另一块天空下的风景
(2019/4/30重写,衡阳)
塔尔寺写意
——兼寄《雪莲》主编张国云先生
湖以南的紫薇应时绽放
塔尔寺的暴马丁香
也从红墙那端探出枝条
恭候远游者的惊喜
花如祥云,一树成海
画家可绘花朵的低眉含羞
天外的异香,又该如何传递
三五里外,香氛隐隐扑鼻
愈近,愈沁人心脾
西海菩提,圣地中的禅意
在高原七月蔚蓝色的天穹下
翘首想象宗喀巴大师
拈花一笑,匆匆走过树旁
尽管错过了与其相逢
花香,枝叶,温煦的阳光
倒是旧识。而此时,一只灰鸽
自煨桑炉中,旁若无人地
取栗,然后一飞冲天
(2020/7/10,衡阳)
闻柏树山出现雪豹
——兼寄《巴音河》主编黄雄
雪山隐者,极其聪敏的精灵
颜色与岩石混同,悄无声息地
潜伏在峭壁顶端,一只脚
往前轻轻地探出,试图阻止
石头滑落,利齿则紧咬住
舌尖,双眸透出骇人的蓝光
疏勒蒙克岩羊,愚蠢而夸张地
进入伏击圈,雪豹闪电出击
对方亦非等闲,直接蹿下悬崖
涉过冰冷的溪涧,前世冤家
流星赶月,划破祁连山的星辰
与一只鹰鹫,同时降落柏树山麓
太阳晃动着釉彩,众鸟欢腾
雪豹舍弃岩羊,紧贴巉崒
成为绰约的石块,牧民呆望着
传说中的神物,惊魂未定的视频
顿成央视网红,无意中印证
三年前,我曾在此看到的幻象
(2020/2/28,衡阳)
托拉海胡杨林
——兼寄格尔木女史程晓霞
蒙古语中,托拉海就是胡杨林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杨林
格尔木以西,与柽柳、白茨
鹅喉羚、狼、熊、赤狐
相依为命,荒漠中的奇观
满目青翠,倒卧的枯树也是英雄
苍茫中燃烧的金黄火焰,尚需时日
云端下的沙漠,亦可见斑斓之美
胡杨高大茂密,周边流沙起伏
移步换景,皆成高原壮丽的画卷
横穿大盆地,我的面部已被晒得
黧黑,胡杨林水彩般的效果
太阳帽前额发际,似盐湖岸边的
白圈,两边脸的色泽深浅不一
仰面向日,竭力晒得匀称些
而关于胡杨,这个古老的树种
多变的树种,泪流不止的树种
悲壮的树种,千年不朽的树种
穿越宇宙洪荒,凝练天地玄黄
除了敬服,我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2019/10/5,衡阳)
青海“花儿”
——兼寄学弟刘大伟博士
微信中一首青海“花儿”
说是献给你的
那个叫刘大伟的诗人
是我的学弟
他说你将成为一株麦子
他还会梦见什么呢?
一场美好的“艳遇”
在海拔两千多米的西宁
猝不及防地发生了
这是夙世的孽缘
也是现世的福报
令无数人馋涎欲滴
呵呵,青海的男人们
都擅长来这一手
当年在湟水河畔
我也会叫一声尕妹妹
伊的名字是
金露梅,抑或银露梅
(2016/8/31,衡阳)
附:青海诗人十人谈甘建华地理诗
甘建华出生于湖南衡阳,成长于青海高原,与我的交情在其同辈作家中历久弥新,令我和老伴时常念兹在兹,不时以读其新作为乐事。他充分利用湘青两地的人文地理和历史传统,使作品的内涵更为深广。观其地理诗的写作旨趣,深受南宋范成大的影响,诚如美籍英裔诗人奥登所说:“不是所有艺术家想写就能写得出来的。”我在评析其《甲午夏日青海行》时亦有同感。那个长篇散文谈到了《西部之西:重返梦境之旅》四首诗的创作经过,他不但是一个诗性飞扬、才华横溢的散文家,也是一个难得的好诗人。
——朱奇(中国作协原理事、全委会委员、名誉委员,青海省作家协会第三届主席,文学创作一级)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甘建华是我的学弟。当年我读青海师大中文系77级,他读地理系82级,毕业后我在报纸编辑副刊,即经常编发他的作品,直到我们先后离开青海。他在哪里都是一个风云人物,在校期间即牵头成立“湟水河”文学社,调回家乡媒体后成为全国闻名的“铁血记者”,现今又以“地理诗”的名义强势亮相。地理诗是存在的吗?没错儿,古今中外的诗歌中,绝大部分都含有鲜明的地理元素,并给人以丰富的地理时空联想。但我们以往主要是从诗人赋予的精神气象,对其进行归类与指认。而甘建华把它们称之为地理诗,从“青海在上”一辑中深长的青海情结和唯他独知的地理特征看,这一命名,无疑始之于一位地理系科班出身者,对于其高原岁月特殊的情感文化想象。
——燎原(著名诗歌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威海职业学院文学教授)
甘建华的地理诗通过表象、意象、明喻、暗喻、直抒多种表达形式,将精神、思想与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因为承载了南岳衡山的灵气,昆仑、祁连的正气,所以诗歌内涵变得宽广而丰饶。
——凌须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南华大学衡湘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甘建华兄与我同出青海师范大学校门,早前以文化散文和深度报道扬名立万,近年更以独创的地理诗闻名遐迩。他的诗歌不仅是对山水自然的描摹,更是对人文地理的解读;不仅是对历史往事的阐释,更是对现实人生的体悟。在其炉火淬炼的语言气息中,鼓荡着精准把握的内在韵律和澎湃才情,明确凸显出一种令人期待的新诗地理学的美学追求。
——高宏斌(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厦门市广播电视集团首席编导)
作为中国地理学界最具知名度的诗人,甘建华学长的地理诗及其远方,都是从青海师范大学出发的。三十多年时光一闪而过,但许多校友依然记得那位来自湖南衡阳的校园诗人,记得青藏高原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文学社的创办者,记得青海高校第一本大学生诗刊《湟水河》,记得青海大学生第一部诗文选集《这里也是一片沃土》。
——陈克龙(《青海师范大学学报》主编,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
读甘建华教授的地理诗,惊喜于他对中国诗歌疆域的开拓并卓有建树。也许有人对此抱以惊诧或怀疑,其实在国外写地理诗而有成就的诗人大有人在。美国桂冠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直接把她的一部诗集命名为《地理Ⅲ》,以此表明前两部也是关于地理探索的诗集。其他如E·L·马斯特斯、罗伯特·弗罗斯特、西奥多·罗德克等人,都致力于探索自然以及大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关系,清晰地表达各自个人化的修辞立场。甘建华的地理诗同样富有想象力和音乐节奏,以语言的精确表达和完美形式,展示当今诗人的责任感和文学形象。
——古土(藏族诗人,新华社青海分社原副总编辑,现为加拿大湖畔书院院长)
师兄甘建华教授是母校地理系的高材生,无论是写衡岳湘水还是西部之西的地理诗,都充分展现了对南北山川与风土人情的熟稔与眷念,洋溢着湖南人特有的高度文化自信与自觉。犹记三十多年前,他在青海师范大学创建湟水河诗社,我也有幸继他之后担任该刊主编,共同参与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生诗歌运动。当年青海高原大学生第一本文学作品选《这里也是一片沃土》是他主编的,如今以“离开青海情系高原”为主题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诗辑,又是他用一根金色的诗歌纽带,把我们这些散落在海内外的43位诗人连结起来,成为2020年度华语诗坛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我虽然旅居东瀛多年,生性自由散漫,却被他的热情和真诚所打动,这完全是因了他身上有一种淳厚高贵、文人少见的人格魅力。
——但继红(女,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硕士,松荫大学副教授,早稻田大学兼任讲师)
我与甘建华先生神交已久,却素未谋面,读他的地理诗常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叹。并在眼前打开这样的图景——那是在生命不断地迁徙中,次第延展的地理单元里,一个充盈着理想精神、背负着独立人格的背影。“凡苍天之目中所见,智者皆视为幸福的港湾。”甘先生在他的地理诗中,展现了诸神俯瞰般的宏大视角和苍生在上的悲悯情怀,以热烈的讴歌和执着的求索,书写了一首首天问式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绝唱。让我们怀着被这诗歌唤醒的爱与虔诚,投入诗人施予了魔法的璀璨星空吧!
——梅朵(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原《亚洲旅游》杂志中文主编)
甘建华教授的地理诗赋予地理概念以文学的温度和气度,他将“西部之西”广袤而深邃的地域上人类的行迹与沉思,用诗笔描摹勾勒,让每一个地名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冯晓燕(女,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族学在读博士,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母校青海师范大学学长甘建华教授,是一位善于研究国家人文历史的学者,以地理诗的形式写眼前景、传心中情,在中国诗人庞大的队伍中独树一帜。他在探险途中从自我感受出发,将想象、回忆与眼前实景融合起来,不同地域熟悉而陌生的事物,于笔墨挥洒间妙趣横生,展现出物我相生的意象,形成奇特新鲜、充满活力的诗歌意境。
——马文秀(回族青年女诗人、制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品牌战略部主任)
——兼寄王文泸先生
那个俄罗斯犹太裔画家
断然不曾见过
黄河大拐弯中的贵德
清澈而激越的流水
甚至于不知道青色的海
高原上的小江南
我来时梨花已谢
鲜嫩多汁的青草与
星星点点的蓝色小花
柔和地缀满明亮的清晨
一迭声鸟鸣
伴随尖厉的呼哨
将我自梦中遽然惊醒
屋后幽深的白杨林
小路尽头
隐约飘来熟悉的“花儿”
瓦蓝的天宇下
一架高大的水车
静默地注视对河的童冈
玉皇阁后柳荫中
闪出一青一红两名女子
弯腰轻轻地撩起水珠
浣洗乌黑的长发
诗意的音响在旋转
雄鸟的鸣叫
焦躁过后愈显急迫
白色树干与鲜绿色叶片上
熹微不停地颤动
林中的光感与空气感
渲染着夏日的主题
印象派画风更趋生动
蓦然想起
列维坦的《白桦林》
(2016/7/30,贵德)
大水桥遇雨
——兼寄王贵如先生
车到大水桥,淅淅沥沥的雨丝
变成了牛毛雨,每回皆如此
行走海西,风雨兼程是一件幸事
能做一次畅快的呼吸,也是幸事
高海拔大陆,缺氧的盆地
雨神难得翻越喜马拉雅群峰
极目四顾,点得着火的赭黄色
年老者的斑痕,荒漠是它的
户名,另一个名字叫半荒漠
戈壁滩无垠,芨芨草如戟怒指
这是柴达木东界,往前是橡皮山
青海湖,省会西宁在数百里外
深深地一鞠躬,一步三回首
阳光和难得的甘霖,洒在
迷蒙的荒原,小草争先恐后
探出稚嫩的芽尖。海西州文坛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
开始了,远没有先前的声势
然而,一只云雀的叫声
自远方,划破了寂寥的苍穹
(2020/7/4,衡阳)
海心山
——兼寄董杰人先生
奎逊托罗亥,蒙古语“肚脐”之意
青海湖心,蔚蓝深沉中的岛屿
索朗措姆牧鞭一挥,那是龙驹放养之地
亦是远离尘嚣的仙境,唯有
冬天结冰期,可见一袭朱红色的
僧袍,从云中的虹桥上飘过
夏日晴空,则是鸟类的游乐园
礁石林立的浅滩,鸬鹚麇集
渔鸥低翔,天地间都是欢快的鸣叫
明亮的披针叶黄华,苦涩野花
覆盖的沙土,缘何会有一个
淡水泉,莲花生大士笑而不语
(2016/7/22,德令哈)
瞿昙寺
——兼寄大学同窗王忠平、王小梅
南山以南,南向偏东的轴线
透过五六百年前的
飞檐翘角,可见
罗汉山,凤凰山,照碑山
更远处的雪山,霭霭云深处
缄默如佛,近处河流
从砾石滩中,时隐,或时显
黄土高原西端,不同于
青唐古城,或环青海湖寺庙
高原以外难觅,大丽花
恁般茁壮,美艳,繁富多彩
大片洋芋花,淡紫色
或洁白粉嫩,朵朵喇叭状
向天歌河州令,或尕马尔令
蝴蝶乱飞,蜜蜂针蜇花蕊
泥土似有异味,或青稞酒香
阳光一晃,再一晃
身着绛红袍的小喇嘛
咧开满嘴的贝齿,双手一摊
——沙果子
这是乐都的名片
(2019/8/4,衡阳)
花土沟文学社往事
——兼寄青海油田友人李云
每一次的深呼吸,都是那么困难
地球上的火星,荒漠上的
月球,看不到天上飞鸟的倩影
也不见地上的草,哪怕一星半点
没有风雨,只有风沙
狂吼乱叫的、铺天盖地的沙尘暴
席卷过尕斯库勒湖的上空
所有的道路,都很渺茫
所有的花朵,都在远方
然而,我们向死而生的雄心
系于油砂山烈士纪念碑的
尖端,星散于扎哈北山、英雄岭
老茫崖、大乌斯、红柳泉、切克里克
上百位文学爱好者,可尊敬的朋友们
让苦寒之地,有了春天的诗意
好男儿,与狮子沟油龙日夜鏖战
抒写血性与柔肠,好女子
哼唱着阿拉尔情歌,齐心推动
西部之西文学潮,另有一种奇观
几十年后,当我轻声念叨
你们的名字,回忆共同走过的路
眼眶潮润,仿佛看到遥远的花土沟
文学,依然闪烁着神奇的光芒
(2021/11/9,衡阳)
阿拉尔河小唱
——兼寄马钧先生
暮色中的阿拉尔河
发自西昆仑的皑皑雪峰
在尕斯库勒湖的西岸
九曲十八弯地流淌
就像抖音中的少女
有意无意地撞击你的心窝
守护那丛逐渐开放的花朵
你默不作声地看着一个汉子
走出被风沙围困的板房
身后的蓝色玫瑰生动地歌唱
你也仿佛走进花土沟的阳光
然而那是另一块天空下的风景
(2019/4/30重写,衡阳)
塔尔寺写意
——兼寄《雪莲》主编张国云先生
湖以南的紫薇应时绽放
塔尔寺的暴马丁香
也从红墙那端探出枝条
恭候远游者的惊喜
花如祥云,一树成海
画家可绘花朵的低眉含羞
天外的异香,又该如何传递
三五里外,香氛隐隐扑鼻
愈近,愈沁人心脾
西海菩提,圣地中的禅意
在高原七月蔚蓝色的天穹下
翘首想象宗喀巴大师
拈花一笑,匆匆走过树旁
尽管错过了与其相逢
花香,枝叶,温煦的阳光
倒是旧识。而此时,一只灰鸽
自煨桑炉中,旁若无人地
取栗,然后一飞冲天
(2020/7/10,衡阳)
闻柏树山出现雪豹
——兼寄《巴音河》主编黄雄
雪山隐者,极其聪敏的精灵
颜色与岩石混同,悄无声息地
潜伏在峭壁顶端,一只脚
往前轻轻地探出,试图阻止
石头滑落,利齿则紧咬住
舌尖,双眸透出骇人的蓝光
疏勒蒙克岩羊,愚蠢而夸张地
进入伏击圈,雪豹闪电出击
对方亦非等闲,直接蹿下悬崖
涉过冰冷的溪涧,前世冤家
流星赶月,划破祁连山的星辰
与一只鹰鹫,同时降落柏树山麓
太阳晃动着釉彩,众鸟欢腾
雪豹舍弃岩羊,紧贴巉崒
成为绰约的石块,牧民呆望着
传说中的神物,惊魂未定的视频
顿成央视网红,无意中印证
三年前,我曾在此看到的幻象
(2020/2/28,衡阳)
托拉海胡杨林
——兼寄格尔木女史程晓霞
蒙古语中,托拉海就是胡杨林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杨林
格尔木以西,与柽柳、白茨
鹅喉羚、狼、熊、赤狐
相依为命,荒漠中的奇观
满目青翠,倒卧的枯树也是英雄
苍茫中燃烧的金黄火焰,尚需时日
云端下的沙漠,亦可见斑斓之美
胡杨高大茂密,周边流沙起伏
移步换景,皆成高原壮丽的画卷
横穿大盆地,我的面部已被晒得
黧黑,胡杨林水彩般的效果
太阳帽前额发际,似盐湖岸边的
白圈,两边脸的色泽深浅不一
仰面向日,竭力晒得匀称些
而关于胡杨,这个古老的树种
多变的树种,泪流不止的树种
悲壮的树种,千年不朽的树种
穿越宇宙洪荒,凝练天地玄黄
除了敬服,我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2019/10/5,衡阳)
青海“花儿”
——兼寄学弟刘大伟博士
微信中一首青海“花儿”
说是献给你的
那个叫刘大伟的诗人
是我的学弟
他说你将成为一株麦子
他还会梦见什么呢?
一场美好的“艳遇”
在海拔两千多米的西宁
猝不及防地发生了
这是夙世的孽缘
也是现世的福报
令无数人馋涎欲滴
呵呵,青海的男人们
都擅长来这一手
当年在湟水河畔
我也会叫一声尕妹妹
伊的名字是
金露梅,抑或银露梅
(2016/8/31,衡阳)
附:青海诗人十人谈甘建华地理诗
甘建华出生于湖南衡阳,成长于青海高原,与我的交情在其同辈作家中历久弥新,令我和老伴时常念兹在兹,不时以读其新作为乐事。他充分利用湘青两地的人文地理和历史传统,使作品的内涵更为深广。观其地理诗的写作旨趣,深受南宋范成大的影响,诚如美籍英裔诗人奥登所说:“不是所有艺术家想写就能写得出来的。”我在评析其《甲午夏日青海行》时亦有同感。那个长篇散文谈到了《西部之西:重返梦境之旅》四首诗的创作经过,他不但是一个诗性飞扬、才华横溢的散文家,也是一个难得的好诗人。
——朱奇(中国作协原理事、全委会委员、名誉委员,青海省作家协会第三届主席,文学创作一级)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甘建华是我的学弟。当年我读青海师大中文系77级,他读地理系82级,毕业后我在报纸编辑副刊,即经常编发他的作品,直到我们先后离开青海。他在哪里都是一个风云人物,在校期间即牵头成立“湟水河”文学社,调回家乡媒体后成为全国闻名的“铁血记者”,现今又以“地理诗”的名义强势亮相。地理诗是存在的吗?没错儿,古今中外的诗歌中,绝大部分都含有鲜明的地理元素,并给人以丰富的地理时空联想。但我们以往主要是从诗人赋予的精神气象,对其进行归类与指认。而甘建华把它们称之为地理诗,从“青海在上”一辑中深长的青海情结和唯他独知的地理特征看,这一命名,无疑始之于一位地理系科班出身者,对于其高原岁月特殊的情感文化想象。
——燎原(著名诗歌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威海职业学院文学教授)
甘建华的地理诗通过表象、意象、明喻、暗喻、直抒多种表达形式,将精神、思想与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因为承载了南岳衡山的灵气,昆仑、祁连的正气,所以诗歌内涵变得宽广而丰饶。
——凌须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南华大学衡湘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甘建华兄与我同出青海师范大学校门,早前以文化散文和深度报道扬名立万,近年更以独创的地理诗闻名遐迩。他的诗歌不仅是对山水自然的描摹,更是对人文地理的解读;不仅是对历史往事的阐释,更是对现实人生的体悟。在其炉火淬炼的语言气息中,鼓荡着精准把握的内在韵律和澎湃才情,明确凸显出一种令人期待的新诗地理学的美学追求。
——高宏斌(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厦门市广播电视集团首席编导)
作为中国地理学界最具知名度的诗人,甘建华学长的地理诗及其远方,都是从青海师范大学出发的。三十多年时光一闪而过,但许多校友依然记得那位来自湖南衡阳的校园诗人,记得青藏高原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文学社的创办者,记得青海高校第一本大学生诗刊《湟水河》,记得青海大学生第一部诗文选集《这里也是一片沃土》。
——陈克龙(《青海师范大学学报》主编,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
读甘建华教授的地理诗,惊喜于他对中国诗歌疆域的开拓并卓有建树。也许有人对此抱以惊诧或怀疑,其实在国外写地理诗而有成就的诗人大有人在。美国桂冠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直接把她的一部诗集命名为《地理Ⅲ》,以此表明前两部也是关于地理探索的诗集。其他如E·L·马斯特斯、罗伯特·弗罗斯特、西奥多·罗德克等人,都致力于探索自然以及大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关系,清晰地表达各自个人化的修辞立场。甘建华的地理诗同样富有想象力和音乐节奏,以语言的精确表达和完美形式,展示当今诗人的责任感和文学形象。
——古土(藏族诗人,新华社青海分社原副总编辑,现为加拿大湖畔书院院长)
师兄甘建华教授是母校地理系的高材生,无论是写衡岳湘水还是西部之西的地理诗,都充分展现了对南北山川与风土人情的熟稔与眷念,洋溢着湖南人特有的高度文化自信与自觉。犹记三十多年前,他在青海师范大学创建湟水河诗社,我也有幸继他之后担任该刊主编,共同参与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生诗歌运动。当年青海高原大学生第一本文学作品选《这里也是一片沃土》是他主编的,如今以“离开青海情系高原”为主题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诗辑,又是他用一根金色的诗歌纽带,把我们这些散落在海内外的43位诗人连结起来,成为2020年度华语诗坛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我虽然旅居东瀛多年,生性自由散漫,却被他的热情和真诚所打动,这完全是因了他身上有一种淳厚高贵、文人少见的人格魅力。
——但继红(女,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硕士,松荫大学副教授,早稻田大学兼任讲师)
我与甘建华先生神交已久,却素未谋面,读他的地理诗常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叹。并在眼前打开这样的图景——那是在生命不断地迁徙中,次第延展的地理单元里,一个充盈着理想精神、背负着独立人格的背影。“凡苍天之目中所见,智者皆视为幸福的港湾。”甘先生在他的地理诗中,展现了诸神俯瞰般的宏大视角和苍生在上的悲悯情怀,以热烈的讴歌和执着的求索,书写了一首首天问式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绝唱。让我们怀着被这诗歌唤醒的爱与虔诚,投入诗人施予了魔法的璀璨星空吧!
——梅朵(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原《亚洲旅游》杂志中文主编)
甘建华教授的地理诗赋予地理概念以文学的温度和气度,他将“西部之西”广袤而深邃的地域上人类的行迹与沉思,用诗笔描摹勾勒,让每一个地名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冯晓燕(女,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族学在读博士,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母校青海师范大学学长甘建华教授,是一位善于研究国家人文历史的学者,以地理诗的形式写眼前景、传心中情,在中国诗人庞大的队伍中独树一帜。他在探险途中从自我感受出发,将想象、回忆与眼前实景融合起来,不同地域熟悉而陌生的事物,于笔墨挥洒间妙趣横生,展现出物我相生的意象,形成奇特新鲜、充满活力的诗歌意境。
——马文秀(回族青年女诗人、制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品牌战略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