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赵南成赏析子言诗歌《发呆的时候》


  导读:赵南成:记者、诗人、作家。曾任广东某报总编辑。现是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广东省朗协文学顾问、广州诗社副社长。有五百万多万字新闻作品、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诗刋》《作品》《南方日报》等报刊或网络平台发表。著有三本诗集、两本诗歌评论集。所著作品获国内多种奖项。

  “发呆”是一种思考状态,也是静的状态,这与平时的活动、工作、娱乐等的动是既对立又互相转化的,这也是中国哲学的阴与阳的关系。这首名为《发呆的时侯》的诗,生动形象地叙述了人思考时候的思维辩证规律,充满禅意,启发人们如何更好地“发呆”,加深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

  第一节讲“发呆”之寂寞,以无名的野花“绽放着魅人的美丽娇艳”作喻,形容思考“寂寞"之美。第二节写“发呆”之“透彻”,以“高远的天空”与“无瑕的湛蓝"作喻,形容思考之“透彻”的空灵纯净。这两节是顺承着“发呆”之静伸展,思考越来越静,思辩的光芒照向心灵深处。

  第三节从前两节之静转为动,讲“发呆”之“幸福”,充满思考的动感了,“小溪叩响着山谷”,流水潺潺,这是柔媚之动。于是继续动下去,“内心深处最清亮的歌唱”,情景交融,或许此时猛然思考灵光一闪,如电光火石,有所顿悟,于是“最清亮的歌唱”,这个副词“最”字用得有力,成为阳刚之动了。

  这三节“发呆”由静而动的过程,如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由此可见此诗之丰厚哲理,如此动静结合地思考“发呆”,自可领悟水火木金土之“五行"运动的世界,心有乾坤,乾坤在心,天人合一,体现了正确思考的价值。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关键在于“阴合”之“合”,古人认为写格律诗要起承转合,诗的结尾的“合”是关键,从思维的最高层面来讲,诗与哲学是相通的,如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晓所说:“哲学语言的终点往往就是诗的起点。”好的新诗的结构其实也是起承转合的,结尾部分“合”得好,即做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就可升华诗意,引人回味。此诗正是如此,第一、二、三节由静而动,丰富了“发呆”即思考的形象美,随后第四节进行归纳、总结,即起承转合之“合”了:

  “我说呀

  发呆的时候

  最是奇思妙想的时刻。"

  与前文的“野花”、“天空"、“小溪"的实写相比,“奇思妙想”是虚写,但这个虚写是对前三种景物的概括,抽象出它们静美、空远、热烈的共性,并以奇妙(奇思妙想)加以升华,这个虚实相生就是“合"的过程,升华至一种高尚的境界,所以《太极图说》有一句话很重要:“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周敦颐认为在世界的天、地、人中,人是最重要的,而“中正仁义”的静,为“人极”,即人最重要的品质,何为“中正仁义",即公平、正义、仁爱、善良、诚实、勤劳、勇敢等等中华民族美好高尚的品德,所以古人讲要以德为先、德艺双馨。诗的结尾把“发呆”这个静的形状升华至“奇思妙想”,既描写了读书学习思考的美好,展现了人的顿悟与灵感所产生的愉悦陶醉,更暗示了由实践到理论这个认识过程不断深化的必要性,强调了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思维方向性,等等,读之韵味无穷,砥砺心智。


发呆的时候
文/子言


有人说
发呆的时候
人是寂寞的
好比密林里朵朵无名的野花
尽管它绽放着魅人的美丽妖艳
.
有人说
发呆的时候
人是透彻的
好似金秋高远的天空
心底亦是一片无瑕的湛蓝
.
有人说
发呆的时候
人是幸福的
好似未出山的小溪叩响着山谷
能听到内心深处最清亮的歌唱
.
我说呀
发呆的时候
最是奇思妙想的时刻

(2020.12.28.于番禺静悟斋)



  史子兴(子言):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朗诵协会会长、广东朗诵艺术团团长、广东诵读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组织总会理事、广东省文化学会理事、全国成人演讲与口才素质提升工程专家评审团成员、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客座教授、秋月诗社副总顾问、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七年来,先后组织策划举办了近六百场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朗诵艺术活动。

责任编辑: 村夫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