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亮色的翅膀闪过大地
——评析陈小坚的诗


  导读:陈小坚是一位默默的诗写作者。她的诗一直保持着情感上的体验,情感与这个人文社会上的对比、渗透,和放置一种心境下时;投射到人性上的真,并且宽阔到一个对应社会性上的人生体验。

  诗的第一要素是情感,无情无诗。诗总是把诗人的精神世界袒露出来给人看。即使是对客观生活也必定经过诗人主观情感的淘洗、酿造、升华,充满着力量。因此,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情感基调往往不在语言表象,而是透视到背后和内在的含义。诗,给我们带来了享受。这种享受不仅仅是艺术上的鉴赏快乐,还是满满的精神现实。诗人以诗的形式将生活提升到一个高度去欣赏去思考。海德格尔说:“生活即诗”,是很有道理的。诗,在生活现实中无处不在,几乎包容了整个语言世界的大部分。很多有才气的人并没有写出一句关于诗的文字,他们的话语充满诗感,充满艺术性的语言,这些人有些是农民、工人或者教师,甚至是孩童。或许他们就是沉默的诗人,他们没有耀眼的诗人光环。他们在现实中默默地使用语言,充盈人生的体验。很多人一旦触及到诗人的名称很敬慕,这种文化传统意识的延续可以理解。有的人甚至抵触或者不肖一顾的心态,这些应该都是被理解的。因为在诗人群中的确夹杂着一些滥竽充数的人,这一些人也写诗,而是一种装出来的自我写作。那些文字只适合于自己的自艾自怨的情绪,只是怀着一种悲观意识的自言自语。那些东西几乎已经混杂了诗的真面目,这同样是一件悲哀的事件。值得悲哀的不单单是写诗的这些人,还有诗文本本身。很多人的诗几乎不是诗,有些是拿走了的散文,有些是拿走了的随笔,有些是愤世嫉俗的连缀起来的分行文字。作为诗的出现一定是带有一定的意义的,一定不是为写什么东西去写那些东西。作为诗的出现一定是有诗意的,有诗性的文本,一定是生命的体验,与外部世界和社会之间的存在性,与之的对话或心灵的碰撞。那更是将眼睛内化到心灵内层,去感知这个外在的世界。那是带着别人没有发出的声音的声音,那是在一个人生经历和阅历中关照到的真本性的存在价值。也就是说,诗并非那么简单的出现在大众面前。其实,诗是小众的东西。就像一个醒在深夜中的人,一个孕中的妇人,一个人怀揣大孤独时感到的某些真正的善美的东西。那些被重新孕生了,被重新发现了。那是带着新的声音的文字,那是新的发现。事实上,作为诗者不仅仅是发声,更多的是承载和担当,这也就具备了一个社会性的意义,也就是说诗人不管是在语言世界的自我调解上;还是面对现实的种种境况下的处境,总会第一个触及到情感深处所沉埋起来的那些真和美。这些出现的语言一定是带着提醒和暗示,一定是带着一定象征性的文字把自己放在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一定不是个人的小私心。好的诗文本是为了实现意义的,不管从语言本身的艺术感召力上,还是在语言彻底表现上,都达到了一种震颤着,或思考着的流逝感。
 
  陈小坚,是一位默默的诗写作者。她的诗一直保持着情感上的体验,情感与这个人文社会上的对比、渗透,和放置一种心境下时;投射到人性上的真,并且宽阔到一个对应社会性上的人生体验。她的诗语言朴素,真切,低调。从来没有那种特意张扬和夸大的空洞的文字,她的诗文本总是着手于微小的情感深处一点点带出,是触及到事物存在的宽泛性上。我可以称谓她是很好的诗人。她在淡化名利的路上,保持着本心,艺术的创生出带着思考和被沉入的语境。就像小小的美好的阳光,在隔离喧嚣的人群中独自晃动。不卑不亢的女子在南方走在温润的草地上,走在她自己的语境里,保持着一种语言的自觉。她的《晨光》《火》《剩下的》《门》《一张白纸》《夜》等,都是很好的作品。她的诗有一种凝聚力,有种凝练和过滤。她的诗从来不铺张什么,她只是在某个点上去延展到一个层面一个面积。也就是说陈小坚的诗就像千里花,举着小小的白色光环闪耀在别处。那么,我就带着她的诗去展开和深入的体验。
 
  晨光 
 
就像一只鸟准点来到
亮色的翅膀闪过
黑夜中等待的事物
一座城市开始高起来
此时,她卷起了花边窗帘
她站了起来,窗外
一切轮廓开始变得深刻
 
  无疑,这是一首很内敛的诗,有延外的一首。诗歌文字不多,但内含量却不少,传达出来的信息含量并非是只针对自我的东西,她在文本中把自己的体验拿出来放到一个外部世界里了。语言中所递进和触摸到的东西生发了意义。这个意义的发生就是她个体上的体验,散发到对社会存在的一种深刻理解。当然,诗歌不具备纯粹的理解成分,诗歌里最有效的是延展和深入的精神本质的存在“变量”。让读者陷入和思考。文本中的“鸟”替代了“晨光”的主题,她有效的通过个体具体实现了一种生动可观的东西。她让虚的东西一下子落实在实处。文本的统一性表现在整体的贯穿上,那就是作为晨光具象化的“鸟”本身。这种自然性的带动让诗歌放在一个客体上发展。那么,“她”的出现其实就是诗人本身。但是作为“她”只是一个代称,在这里表现为“主体”性的活跃动机。虽然诗人自己并不在现场,但她已经是现场的见证者,可是这种见证的成分并非是表象,而是通达到一个理性层面上来的。也就是说,她感到的一种“处境”,一种“景场”带出的不可言明的状态。她让“一切轮廓开始变得深刻”,这是文本背景下沿的张力。那么,整体诗文本就是交换了一个景场背景,她把外在的东西,那些“黑夜中等待的事物/一座城市开始高起来”,这种被高出的视野不是放在一个可观的眼前,她深入到存在的背后,把那些流逝的过去又一次再现了,她试图将重复一种晨光下的事实状态。诗人发现了那些深刻等待着的事物。这也就延伸了文本的意义,意义自然的出现了。因为她让读者感到和看到了那些被忽略的存在,那些过去的体验又重新获得的一种深刻,由此照见。文本语言表现得彻底,透彻,有投射的放大和延展效果。这已经是携带着的诗性客观的表现出来了。这是心灵与外在现实的碰撞,是重新的发现。往往一首诗所带给读者的不仅就是文字本身,真正值得思考的是语言传达出来的那些带有一定思考和生发的理念的东西,让人思虑和怀想。她自动的将自己植入文本现场,带动读者参与到一个被想象的现实。再看她的《火》
 
   
 
它是如此雀跃
仿佛一个小精灵
将它从烛芯中释放出来
我是它的上帝
暖,光明和爱
伤害,毁灭和灰烬
它并不知晓
一阵风 
能让它起舞,也能掐灭 
 
  首先,诗人把“火”,给予美化给予复杂化了,有一种复杂中的美的存在。这是具有广大的包容性。“火”在诗中不只是指向火本身的存在,那是已经泛化了的一种存在。火,在这里是“小精灵”,是“暖,光明和爱/伤害,毁灭和灰烬”。火本身并不知道,火自由存在着。但是诗人说“我是它的上帝”,这是值得考究的一个问题。整体文本释放出来的不是那么简单,不是针对火本身去延展了。那是将“火”视作一种存在主义本身。火,在这里已经被放大化和隐喻化了。如果说,陈小坚是一个智者的身份出现的话,那么,文本中的“火”的存在感就被撕碎了。那应该是替代了我们所有的人的身份状态,替代了我们所有活着的人的人性的一面。“一阵风/能让它起舞,也能掐灭”。如果说这是一种灾难或者一种欢乐中的幸福的存在,那么诗歌中所隐喻的就已经宽容到一个自然主义上了。我根据文本同时想到了“老子”,想到了“萨特”、“加缪”。事实上,诗文本传达出来的不就是一个荒诞性的出场吗?这一切的现象都可能是真实的,一切都可能是在荒诞下存在着的。我说,这首诗歌的立意很高。因为通向了一个哲学的命题,并非文本本身的字面意思。实质上,好的诗文本传达出来的信息不是那么简单,那是具有一定宽容性和包容性的具有思想意志的。好的诗就是引领读者到别处去感受,去思考,去递进生命本来的存在现象。不管是处在任何的时代背景,任何的处境下。好的诗没有时间的局限性,没有国籍和地域性。它传达出来的是具有一定广泛认知的理念和意志。这首诗采取直接接入客体的表现,文本的语境大大的开阔了所具体的事件,这完全是内倾性的语言,它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在人的存在不被觉察的地方,发生在一种不由自主上。照亮的美好,流逝和自我消隐的观念一直通到一个理性,就是指向存在的意义。诗歌试图将提醒和唤醒的意识带出来,让读者进入到冷静,观爱和相互珍惜和关照上来。其语言的自觉性自然深发出去。
 
  陈小坚的诗保持着一种自然和自觉,这是她在写作和体验生命的道路上的个性。像她的《剩下的》、《一张白纸》、《夜》,等诗歌,在表现上都是自然生发出来的语言,那是真性情的体验。她在《一张白纸》中说:假设我能走进去/就会落上一个黑点/在一张纸面前/事物表现得多么黑。这是很有自觉意识的语言,因为语言本身带出的就是一种个性,这种个性其实是一种自嘲,就是说诗人本质的替代了我们所有的人。她看到了人性上的不好的东西,“黑点”是极具宽泛效果的,直射到人本的一面。那么白纸不是白纸本身的出现,应该是泛化到一个广大的纯净的存在上,可想象到没有被搅动的大自然。白纸本身已发生了身份的变化,这就是诗性的延伸和外意的存在质变问题。她在《夜》中写道:
 
黑色太多
鱼似乎辨别不了水的存在
在距离白天很远的地方
我看着那块玻璃
移开了自己
风从那里找到了出口
 
  这是一首异化处理的诗歌,她将夜的存在与水之间关联起来,她将鱼与人之间关联起来,她看到的是“一块玻璃”,是“我看着那块玻璃/移开了自己/风从那里找到了出口”这是很有意念的一首诗歌,她把实质的现实异化到另一种客观的具象上,并加以客观的处理了。诗文本透露出的信息是“我”的隐秘的在场性。“风”的存在感就像她那首《火》的“上帝”出现的存在效感一样。诗人总是表示出一个不可撼动的巨大能量守恒的东西。这一点也不夸大,因为通过她的文本注意到,陈小坚是一位客观主义者,她主动的参与到现实。而并非将一个时代的现实进行强化,她试图将一种现实给予广泛的意义。一切的新的事物和旧的事物在自然中有生有灭,有主动和被动,有光和暗的两重存在。也就是说诗人陈小坚的诗是冷静的,淡化某种“主义”的动机。她实实在在的用本我的生命去推演去体验到埋在内部的理念和智性。海德格尔说:“当艺术作品使存在之真理创生显现,便放射出真理的光芒,也就是诗意的光辉”。我觉得她诗艺术的去探讨一种“真理”的存在,这是很有意义的人生写意。就像兰波说:“诗歌与我们的真实需要相联,那就是承担起我们的有限性,承认我们 内 心的 无限性”。这种无限性其实就是内心生发广延的那一部分,也是试图触摸到“真本”存在的理念。
 
  陈小坚的诗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她的诗歌保持了一种“静观”的姿态。在真实的基础上接近真相的部分,走进精神现实的崇高。事实上,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方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象征的意义在于对未知领域的诗性揣摩,是将最内在的、最深刻的心灵体悟转化为认识的对象,因而,它的价值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它所包含的内在体悟,这种体悟往往是多义性的,是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文本本身带来的鉴赏力是发生在一个外部或内部,而不是表象处理的东西。她的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意象本身发散出来的那种暗示效果,她的诗歌在尊崇意象本身价值体现上保持了一种自觉的衍生力。她有她的情感世界,她把自己的体验放在一个内在的警觉的事实,这也是诗人的可贵之处。值得推荐的新生的诗人。 
2021/2/23写于武汉 
  谷风,性别:男。本名:王熙文。1966年出生,山东人,现住上海。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谷风诗学院院长,《谷风诗刊》主编。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梦》曾录入中国《新朦胧诗选》。作品录入《21世纪诗人大辞典》、《诗刊》、《诗选刊》、《绿风》、《汉字文化》、《大学生时代》、《汉诗》、《诗人报》、《诗歌报》、《青年诗人》、《诗库2007卷》、《中国短诗精粹》等100余家报刊杂志及诗歌选本,发表500余篇首作品。发表诗歌评论30万字左右,著有诗集《谷风》,《谷风论诗》,《玫瑰诗人明素盘之玫瑰诗论》。诗集《暗访的语言世界》亟待出版。 
 
附:陈小坚的简介和例作:   
 
晨光 
 
就像一只鸟准点来到
亮色的翅膀闪过
黑夜中等待的事物
一座城市开始高起来
此时,她卷起了花边窗帘
她站了起来,窗外
一切轮廓开始变得深刻  
 
火 
 
它是如此雀跃
仿佛一个小精灵
将它从烛芯中释放出来
我是它的上帝
暖,光明和爱
伤害,毁灭和灰烬
它并不知晓
一阵风 
能让它起舞,也能掐灭 
 
 
剩下的 
 
剩下的日子是沉默的
該说的话在冬天里
是阳光最灿烂的一天
已经说完了
没有什么能回到过去
花不管不顾的开
又轰轰烈烈地凋谢
木门上锁
月光在庭院外,模糊了
墙角的草和红色的假冬青
在无关紧要的人影中
 
(20210129)
 
 
一张白纸 
 
它是被动的
假设我能走进去
就会落上一个黑点
在一张纸面前
事物表现得多么黑
假设我走进去
就会替代某些文字
就会替代一幅画
我就会不由自主的
从一个故事中隐藏自己
那一张纸上的东西
有时多么像我善意的谎言
一不小心就被折叠起来
 
 
 
 
只是一块玻璃
就可以禁止风进来
灯光模糊的
仿佛罩上了雾
有人在说话
沿着斑驳的树影
一路向前
 
黑色太多
鱼似乎辨别不了水的存在
在距离白天很远的地方
我看着那块玻璃
移开了自己
风从那里找到了出口
 
(20210121)

 简介:陈小坚,笔名离离草,广东汕尾人。汕尾市作协副秘书长、会员,汕尾市诗歌学会理事。长江诗社会员,谷风诗社会员。有诗文在国内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散见于《湖北诗人》 、《湛江日报》、《中山日报》、《泰山诗人》、《华星诗谈》,等各级报刊,网络微刊。诗观:诗是发现和发声,是内在的心理真实。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