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呈现家国情怀的“大诗歌”


  导读:观察梁老师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轨迹,经历了从前期较多面向社会、中后期注重自我体验,渐次达到了二者的融合统一的过程。

  试看当今诗坛,关注时代与现实、叩问生命,追索艺术创新的主潮方兴未艾;同时各种打着先锋、探索旗号以博人眼球的劣质诗庸俗诗充斥了网络和纸媒,有的疏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大方向,片面追求私人化写作,以同诗歌的社会性划清界限为荣。在这个大背景下,《梁志宏文集续编》三卷本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引起了诗界的关注,研究老诗人梁志宏的诗歌创作道路和特色,对于坚守“二为”方向、守正创新是有启示意义的。

  资深评论家杜学文先生在《以诗为生》序中指出:“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个体而力图把个体体验与社会生活融合统一的‘大诗歌’形态。”深以为然。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以“大诗歌”形态对梁老师创作现象进行概括与定位,而且以“个体体验与社会生活融合统一”定义,显示了一个优秀评论家丰厚的学养和犀利的眼光。这一论断如一把智能钥匙,有助于我们打开梁老师存量丰厚的“诗库”,且有一种豁然明朗的感觉。

  观察梁老师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轨迹,经历了从前期较多面向社会、中后期注重自我体验,渐次达到了二者的融合统一的过程。《梁志宏文集续编》诗歌卷收录的21世纪以来的作品,正体现了诗人将宏观社会与个性体验相契合的诗学追求和审美特征。

  最能体现梁老师这一诗歌特征的,莫过于抒情与叙事交融,“大我”与“小我”统一,作者自称的“中型诗”,即以数字分节近百行的诗。代表作为获首届全国绿风诗歌奖的《国魂浩荡》,诗人以建川博物馆抗战老兵手印广场为时空背景,讴歌英勇抗日将士,引入叔父少年从军驰骋战场的细节,发出了对自己、也是对国人灵魂的叩问:

  我伸出手掌,与那枚手印贴在一起/岁月的烽烟叩动我的灵魂。/假如我生逢其时/敢不敢迎着侵略者的炮火/肩负起民族的危难与兴亡?/我感觉前辈的热血激荡着我的脉跳。

  另一首可称姊妹篇的《英魂不朽》,缅怀在太行山十字岭殉国的左权将军,意蕴更为开阔:“前方还有形形色色的十字岭呵/那起伏的危机、阻障,需要突围;/还有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山头/转型、贫困、科技,需要攻坚。”指向了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与担当。这类“中型诗”还有表现新时代城市大气象的《跃动的城市诗意铺陈》等。

  梁老师创作中的“大诗歌”形态,固然主要指创作出版的叙事长诗和神话史诗,以及百行叙事诗和中型抒情诗,这些作品以浩大的体量和厚重的蕴涵支撑起“大诗歌”形态的架构。我以为“大诗歌”也应包括那些意蕴丰厚、个人体验深邃的组诗及短诗。梁老师近期写的自由诗和系列十二行诗,不少力作关乎时代波澜和国运民情,语言表达上诗意丰盈,也具有“大诗歌”的品位。

  浓厚的家国情怀与现代意识是梁老师诗歌的灵魂和血脉。他的笔下既有歌咏革命前辈和英雄的《致敬:先驱李大钊》《回望红军东征》等,也有礼赞新时代平凡建设者的组诗《建设者》《在路桥工地》等。在建党百年之际创作的组诗《听歌手记》,以《映山红》《在太行山上》《春天的故事》《江山》等经典歌曲为引,诗意地呈现了中华民族解放与复兴的烽火历程和波澜壮阔的改革与建设图景。十二行诗《大风走过龙城》《二月二,人抬头》,由于注入了强烈的现代思维和公民意识而引人注目,诗人别出心裁命名二月二为抬头节:“大喊一声‘二月二,人抬头’/抬起蛰伏的梦想,被蒙昧禁锢利益绑架/的星辰,抬起抵达宪法高度的思维!”其深度体验与表达让人振聋发聩。

  现代意识包括忧患意识,这在当前语境下尤为可贵。梁老师诗中一再出现汾河意象,在《对一条河流诉说企盼》诗中,既为改造后焕然一新的汾河景区充满喜悦,也诉说内心的隐忧与企盼,“我企盼汾河从头到尾变清/春光千里,飞舟如梭”,进而表达:“诉说企盼:不只企盼一条河流/不只停留于诉说……”再看稍后写的《看汾河》一诗:“哦!汾河四十里景区,我爱城市这/绿色名片,却忽略背面的黯然失色”,“另一半河道/荒草漫漫间,一线细水污浊”。诗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可贵之处正在于对世人忽略的社会现象的揭示,也是一种预警。

  “诗歌卷”中不少作品充溢人文情怀,注重文化上的深邃思考与表达。梁老师十分推崇诗圣杜甫和当代诗坛泰斗艾青,在《致敬诗圣》《走进杜甫草堂》和写于艾青诗歌馆的《诗风拂面》中,抒写了礼赞和传承中华诗歌精神的博大情怀。读卷中许多行吟诗,不只局限于形而下的对山河具象的描摹,更有形而上的文化意义上的思考。他参加“中国和顺牛郎织女爱情文化节”采风写的《七夕近,在和顺》,对古老传说做了现代演绎与呈现。旅欧之行写的《巴黎街头邂逅卢梭》《在佛罗伦萨听〈我的太阳〉》等,对异国的人文景观进行深度开掘与表述。这些诗并非拘泥于一域一事一物,因其文化蕴涵而拓宽了审美境界。

  梁老师还有大量抒写日常生活、亲情友情,透视人生命运和人性善恶的短诗,被青年诗人吴小虫看好,称为梁老师创作中“最迷人的部分”。这类诗关注社会世相与人生百态,也有诗人深刻的体验,不管是否归入“大诗歌”形态,也是梁老师晚近创作的重要部分。比如《母亲出门,说要看看春天》《妈,我想把你拉在人间》等,因含情量极大入选了多种选本。我特别看好入选《2018年中国诗歌排行榜》的《陌生》:

  灰雾遮蔽了远山,眼熟的/楼群也有几分迷蒙。这个早晨/忽然想起一些世相/一些原本熟识却瞬间显得陌生。/谁以朗笑,对我眉梢之惑/谁以侧身,回我眼瞳之问;/近在咫尺似乎中间隔了/一座城池一座府衙,难识真容。/当雾散天开,看远山清晰如昨/云朵飘来近在眼前;/尘世间有诸多谜团待解/我依然向往晴朗,心地澄明。

  这首诗由平常的自然景观,引出对世相人性的思考。语言简洁平易,情思蕴藉,意味深长,末尾一句“向往晴朗,心地澄明”,写出了老诗人旷达睿智的人生取向。

  一部“诗歌卷”包罗万象,容量宏富。本文着重评介梁老师“守正创新”的创作姿态,追求超越个体经验、与社会生活融合统一的“大诗歌”理念与形态。一篇短评难以涉及更多,还有梁老师对新诗形式的探索,从自由诗到半格律新诗,包括十二行诗和方阵诗的试验等,都体现了诗人永远在路上的不懈追求。梁老师创作的“大诗歌”形态是一个新提出的论断,这一形态和他的整个诗歌生态有哪些优长,存在哪些不足;老诗人如何保持定力焕发活力,争取诗意人生能有新的提升;期待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和评述。

责任编辑: 村夫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