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静静的凝望
一一浅析李斌诗集里的物情之美


  导读:邹中海,笔名涛博哥哥,海哥。湖南娄底人,诗人,文评人。有诗文写进教辅、馆藏和获奖。诗歌代表作曾被全国关工委推荐,中央电视台推广。写《与鹭共舞》的评论,被《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推上中宣部学习强国。现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约撰稿人。

  继第一本诗集《双手握着的思念》出版后,李斌的第二本诗集《静静地凝望着》又出版了。和第一本诗集一样,这本诗集同样给我带来了愉悦的惊喜。诗歌充满着禅意,诗集里所呈现的物情之美,如清风明月,山间小溪,云雾在山水之间飘渺,正如诗人充满诗意的思绪,格外空灵。有些诗句,更是让我拍案叫绝!

  现代诗学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具体到每个分子,每一滴水,都融合了美学的直觉思维方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李斌诗里的物情之美,将自然界的那些平常事物,都赋予了一种特别的情感,呈现出充满禅意的美学基础。诗人怀着平等的心情来看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把自己的感悟和感知融进这些事物之中。又以平等的心态怀念它们,抒写它们、赞美它们。比如以下的这首诗,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些:

  “与鸟啼擦身而过/整个冬季话题/渐渐融入冷冷的低空/落地的孤独/挤开美丽的涟漪/忽视整个街市的缭乱/思念的距离/仍在无声无息的生长//繁华的街面/叠满细密的时光/还有善良的人间烟火//爱一个人的时候/恋歌深处律动着太多的密码/剪断躲躲闪闪的眼线/真正捧在手心的/是杯浓缩而熟知的纯米酒”。(摘自诗人李斌新诗集《静静地凝望着》的一首诗,原载2020年1月10《湖南工人报》。)诗人以心灵的思绪为倾诉对象,写出了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和依赖感。各种意象在诗人的脑海中交织冲击,最终把一个个单一的意象符号提纯出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感悟这些自然界的精灵,体现了文学价值几何的维度,回答了人与自然相生相依的命题,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鸟鸣在低冷的季节,它千万年不变地循环往复地出现在原野,这是人类目之所及最悦耳最熟悉的乐声和影像,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与时代的发展,人与物的必然分离而会产生异样的孤独感,这些都很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正是他的这种直觉思维方式,以及观照内心所能抵达的语境,诗歌呈现出灵性之光。

  “薄薄的群峰/挤出微凉的情调/淡淡的心思/扑闪在睫毛上/一场雨扰乱了溪流/粒粒鸟鸣/从枝叶间滑落/时间不翼而飞”。《留意这个村子很久了》节选。乡村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此诗以轻灵的笔触写出了乡村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和时光的流转。这些群峰、鸟鸣、枝叶、雨水、溪流、时间等并不相关的事物,经诗人的一番点化之后,变成了一首充满禅意的好诗。它们自带光环,熠熠生辉,还原出一个本真超脱的世界。

  我很喜欢碧青的《禅对世界现代诗的影响初探》一文和古石在《关于现代禅意和现代哲理诗的异同初探》的文章。碧青在《禅对世界现代诗的影响初探》一文中指出:“在禅家眼中,万物皆有佛性。所谓佛性,或许就是脱胎于宇宙母体的万物同生共存时天然具有其种相同的基因或属性。这或许就是禅者的心灵更容易进入人和大自然合一境界的思想基础。亦是内心的和谐圆满之源,是追求世界和平安泰的力量之源。”而古木在《关于现代禅意诗和现代哲理诗的异同初探》一文中说:“中华民族传统的观物方式,以我观物,以物观我。以我观物,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现代哲理诗在观物方式上大多以我观物。而现代禅意诗的观物方式,则是迵异于这两者的禅定直觉,它不是观物论,而是直觉性。讲究一种自然而然的顿悟,它的关键是保持心灵的自由。”另一位禅诗的研究者陈仲义把他们两个的论述做了诠释和补充:“以寂照圆缺的全方位心性方式‘审视’世界,它秉持主体视点的失落,情感消亡和直接进入对象里头去做直觉体验等三大特征。”其实他们的论述就是指向物与我,然后物我相融的一种直觉思维方式。

  在李斌另一首叫《小村》的诗中,将这种观感发挥到了极致,也更加直观。这首诗原载《星星》诗刊2019年增刊第1期。“一条青石板路/生满湿润的苔藓//有风有雨的日子/老牛在山坡上表演//炊烟抹黑黃昏/草丛里隐伏着许多眼睛/山边散落的日头/被小姑娘拣进了竹筐/月出无声/冒出一地星星”。此诗构筑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宁静安然的图画。青石板路、苔藓、风雨、老牛、山坡、炊烟、草丛、眼睛、日头、然后是人(小姑娘)……她们互为背景,各自依存,共同构筑了这个宁静安然的世界。在这个和谐的世界里,人并没有成为大自然的主宰,还是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在这诗中,人与物都是平等的,诗人把人物选定为小姑娘,就是从物情的角度出发,观照内心,发现客观世界。“老牛在山坡上表演”,也是从物我相融的角度出发,进行拟人化处理,合理地再现了大自然平等的交换定律。其中“山边散落的日头/被小姑娘拣进了竹筐”充满着禅意。“月出无声/冒出一地星星”由物我相融上升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生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立体画面。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以较大的版面刊登了李斌的几首诗。我在此诗集中亦见到了两首,即《在心情入睡之前》和《把往事搭在肩上》。也具有极为浓厚的物情之美。比如《把往事搭在肩上》的首节诗句,就是一幅夜色图,触目皆美,:“高低不平的灯光/放纵忽远忽近的慨叹/小巷深情依旧/遗落的影子不经意间醒来。”

  李斌出生在湖湘文化气息很浓的宝庆。从小就受这一方文化热土的熏陶,在这一方多年依赖和生活的土壤,使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情感。据我所知,他已出版的两本诗集,不论是写情,或者是写景,都洋溢着他对家乡的热爱,他已把自己的大半生精力,融进了这片土地,又以诗歌的形式来进行讴歌!早在上世纪九十代,他的诗歌处女作《一串音符》在《黄河魂》诗刊发表;90年暑假受邀参加首届黄河笔会;91年即跨进邵阳市作家协会;92年开始在《诗歌报月刊》《青年文学家》等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94年,绥宁县文联创办了《绥宁文学报》,创刊号推出他的诗歌专辑,并凭优秀的文墨功底和格局情怀调进电视台、宣传部。现在更是成了省作协会员和省诗歌学会的理事。

  从李斌的成长经历和艺术背景来看,他是非常幸运的。文学之路异常艰巨,有的还来不及起步就已经夭折,有的刚出成果就会因现实的压力所迫而腰斩!尽管他也因工作生活的原因停停写写,但他还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他的诗歌像一条条清澈的小溪,流淌着明亮、幽静、雅致和空灵,充满禅意,直抵人的心灵。那些家乡的云月和青山绿水,都在他的笔端之下表现出山河日月的自然之美。他在感悟与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灵性与心境的自然相融。常年从事文字工作,也使他的诗作摆脱了庸俗化、功利化、粗野化的现象,呈现出一种祥和灵动的匠心境况而进入到一种高雅的文化人的境界。

  其实世界上的万千生灵,都充满着佛性。但只有在诗人或佛家的眼里,才会呈现出独有的物情之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甚至是每一滴水汽,都是独立活泼的个体生命,蕴含着宇宙中最普遍又至高无上的事物之美。

  文学特别是诗歌往往因与社会的错位而产生张力,而李斌却在本诗集中选择与现实达成和解。和解并非屈服于现实,还是在文学与现实的冲突中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让李斌的诗有了不一样的风格。他既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以崇高的理想来进行宏大的叙事,也不同于完全以日常琐事的小情小感为目的来进行自我抒情,而是以中性的感知来感应天下万物,在物我兼融又物我两忘中自然生发,产生向上向善的物情之美。感谢李斌,他的诗歌,让我眼前一亮,也给我上了 一堂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课!

  一一写于2022年10月3日

责任编辑: 吉竑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