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陈明火,笔名执仗,湖北省鄂州市峒山人。湖北省作协第五、六届委员。已出版著作《无锁的情空》《挑剔名作及评点》《包氏佛诗的考索》等十部(三部中英对译),主编省级教材《综合阅读》等三十余部。有两百余首(篇)译成英、日、希腊、俄罗斯、韩等文字。曾获《中国作家》2003年“全国评比”特等奖、希腊作家、艺术家国际协会2005年度“欧洲联盟杯”奖等多次。另有陈明火诗文评论集《抒情者的迷途》一部。
已出版了《天坑村》(长篇小说)与《心的漂流》(新诗集)等著作的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朱寒霜,创作的热度依然不减,新的作品也就不时地向我们微笑。此次,我品读了她的六首隐含着诗歌创作的特质和叙述的力量之新诗,如:《思》、《桃花笑了的时候》、《过往》、《当思想穿梭于白发的时候》、《诗疯》、《痛——人与人》,甚为欣慰。我觉得在她那诗情多元化的灌注中,可以捕捉到一些深潜于诗中的自然质感与妙异。
采用叠加式的组构艺术,可视为《思》中的一大特色。诗人朱寒霜呈现了一份真诚的自然爱意与唯美的妙味:
我在你目光的回旋中
如春盎然 成长着娇宠
丝丝的秋雨
问过
那只归来的燕子
可曾寒夜时又将越过一叶芦苇
单单的飞向两地书
《思》,在写法上有其独到之处。诗前,没有直接写“我”离别的感觉如何,而是以“我在你目光的回旋中”而艺术地展开。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在你的目光的回旋中”融暗示、象征及想象为一体的“点式”叙述,让一些跨季节的时令与物体(如“春盎然”“秋雨”、“寒夜”等)与人之思情(即“单单的飞向两地书”),突出了“你”已别“我”远去,思情却在不间断地向“我”飞来的情景。当然,诗中虽说聚焦于“你目光的回旋中”,未直接写到“我”的依依不舍,而“我”的“思”情已悄悄地藏于“两地书”之后。这样,令人心动不已的“思”情,便在“两地”之间自由地往来,可谓“你目光的回旋中”的“你”之“思”情里,亦含有“我”之“思”情。接下来,诗人调动了一些细处摄魂式的叙述,艺术地呈现了“我”独特的感知觉。比如:目送“你”的“背影”、别“你”之后的“愁绪”、闻“你”之“气息”、念想“你”有“飞霜”、“幽梦”等——所有这些表明了在不同场景之中的“我”,借不同时间里的有代表性的景物,展示了“我”绵绵不绝的“思”情。
《思》,是诗人在“可能的世界”里存放的一份沉甸甸的“思”情的证言:“我”与“你”因别离时、别离后之所见所悟,也就悄悄地见证了互“思”互恋之情。我以为这首《思》,应是诗人朱寒霜对一些新诗诗人在言情说爱时惯于“单一模式”的一次有意义的“颠覆”——运用了“爱”中藏“爱”,“思”中蕴“思”的叠加式的组构艺术,使得相爱的人之“思”情更浓更深,且更具感染力。
诗之诗眼,来自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一个字词或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依此,我们可以看到《桃花笑了的时候》(诗题)与“桃花笑了的时候/嫣然盛开的那个人面 无声又无息”(诗前第一句)之“笑了”,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诗题之眼或诗之眼。
“桃花笑了的时候”,除了运用一般人常用的拟人化叙述手段与拟人、比喻手法之外,还运用了以“桃花笑了”暗衬离人之“愁”、“苦”的衬托技法。这种以“喜”陪衬“愁”、“苦”之衬托之法,为此诗之超然的纯粹美,带来了一片亮色与精彩。
自然界的物之代表物“桃花笑了”,不等于凡尘俗世之人,尤其是思心正苦之人“笑了”啊!诗人试图借用“桃花笑了”之“笑了”,用饱蘸“喜”情之笔,拉开诗之序幕。而后,再由“桃花笑了”之“喜”,转移到带有离愁与相思的“愁滋味”:
“桃花笑了”,那像桃花一样“嫣然盛开的那个人面”,此时却“无声又无息”(花“笑”,却不见“人面”,暗含“愁”、“苦”);“我”只能独行在被人“遗忘的今宵”,寻找“那一株远方的菩提”(“菩提”,即一种觉悟。此句暗含“独行”时的思人之“愁”、“苦”);“记忆的碎片”,如“杨花柳絮”,甚至还“撞毁了纯鸟的林空”。“心月”,亦在“西沉”(含触物伤情之“愁”、“苦”);“且行且远”,无情的“东风”,“吹下的是失语,还是失忆”(在“是……还是……”的疑问里,借“东风”寓离人之“愁”、“苦”)。有了这些不同的“愁滋味”(即“愁情难解”或“苦情难诉”),也就有了“我”从内心深处放飞的私语式的问候:“你还好吗?”“你”要知道“你”走了之后,“红豆发了几枝”。那些“青青的”枝条,“长在了昨夜的梦乡里”(于若即若离、似真实幻的梦境里,巧妙地传递着“我”的期盼之中所暗藏的“愁”、“苦”)。
《桃花笑了的时候》一诗,最显眼之处:在一种“喜”气盈盈(即“桃花笑了”)氛围里,没有用直接的描述手法表露“我”在离别“你”之后的离“愁”与思“苦”,而是将之不动声色地内隐于物,做到了托物言情。这样,在“桃花笑了”之时,别离了“你”的“我”,只能是目光在物——“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愁”、“苦”在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相互之间的来往或交往,是《过往》一诗中所要涉及的一种自然现象。作为诗人对“过往”,自有不同于他人的理性认知与情感体悟:在向“你”进行理智的自在陈说之时,隐寓了最直接,也是最“无邪”的心灵真实——即自然而真实的心灵表白:
读不懂我的时候不要读
看不懂我的时候不要看
(看不懂、读不懂有区别吗?)
因为
无论于你 或我
到时候都是一种伤害……
诗前,以“读不懂”就“不要读”、“看不懂”就“不要看”的富有哲思意味的心灵小语告诉对方——“你”既然不“懂”我,最好是离我远一些。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其结果对我、对你“都是一种伤害”。有了这一前提,“我”就明明白白地对“你”说,“你不能,也不可能/找到我心头的岸”,哪怕“你”将“一枝浮木”(一般的木头),“作了兰桨”(名贵的木头:即“桂棹兮兰桨”——苏轼《前赤壁赋》),最终难以“蛰进我的小屋”。对此,“我”暂且不论“你”是否真心真意,即便如此,也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说“那是你的禅悟”,即“你”的一厢情愿或是不明事理后的迷惑所致。这里,所提到的“禅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禅悟”呢?从诗前“你”已经“站在错误的港湾”(恶“因”)看来,“你”不可能获得“禅悟”(善“果”)。“禅悟”一词,应该蕴有一种讥讽的意味。
“诗比历史更真实”(亚里士多德)。这就是说诗之“真实”是值得写诗者最看重的诗之生命“元素”。我以为诗人朱寒霜通过内心的过滤、筛洗、揉搓之后,交出了他人不可替代的“真正绝对的真实”(诺瓦利斯)。故而,才有了在“读不懂我的时候不要读/看不懂我的时候不要看”的掷地有声的言说与循序渐进的推理之后,亮出“我的胸口一直在挣扎阳光”的最真实的心灵独白。
《思想穿梭于白发的时候》——“白发”为实,“思想”为虚。一如我们经常所听说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这种亦虚亦实、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比较抽象的述说与十分具体的自然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走掉一些日子
又来了一些日子
时光就在这些日子中穿梭
当思想穿梭于白发的时候
渐渐的垂下了翅膀
诗人深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妙味,故而在“日子”的“走掉”与“来了”之时,也就是现在的“日子”成为了过去,未来的“日子”又成为了现在之际(含有佛门《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过去现在未来”之说),让“时光就在这些日子中穿梭”、“思想穿梭于白发”。是啊,生活中的人往往就是在这种不经意的“穿梭”之时,会“渐渐的垂下了翅膀”、“渐渐地收起了一把太阳伞”,再将“垂下的翅膀”自如地“折叠在/河水的对岸”——为下一诗节描写“钓起来的子非鱼”与“那些经年的深厚/雪藏在时间深处 ”而埋下伏笔。
诗中提到的“子非鱼”,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特殊意义。“子非鱼”,源自《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意思是说,即便是鱼,也不见得会知道做鱼的乐趣(当然,还含有:人呀,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等)。再看看世间的庸庸大众,没有多少人能懂得做人的乐趣。这里“钓起来的子非鱼”,与一般的垂钓者所钓到的鱼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想表明:只有那些让自己的“思想穿梭于白发”的“垂钓”者,凭自己智者的“思想”(即“知鱼之乐”的聪明才智)才知道“其中味”啊!
诗写到这里,可说是诗人在自己精心设置的私密空间(即诗意的世界),完成了所有的“铺垫”之笔后,于虚虚实实、亦或是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通感等)相间的描述之中,呼应了诗题及诗中的“当思想穿梭于白发的时候”……最后给人的是嚼之不尽的“那些经年的深厚”,即“雪藏在时间深处”之佛思哲味。
辩证的方法,可用于《诗疯》一诗。诗人觉得:《诗疯》的“诗”,非一般之“诗”,即好诗,脱颖而出之好“诗”;“诗疯”,非一般写诗之人,即带有“疯”之特质的“真正的诗人”。于是,善用辩证法的诗人在“诗”与“诗疯”(即“真正的诗人”)上下足了功夫,让诗句在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给我们一份不一样的惊喜与回味:“也许真正的诗人都是疯子/而疯子都和佛相近/虽然永远都成不了佛/却可以成为诗神”。
笔者曾写到“……诗坛,已贫病交加/新诗不知自己是谁/写新诗者/也不知自己在继续制造新诗垃圾/更为可怕的是/一些属于新诗的孩子/已被小说、散文领养了”(《在石河子艾青诗歌馆前》),可见笔者对“新诗”及写新诗之人难言的忧虑。诗人朱寒霜没有停留在笔者的“忧虑”之中,而是以一种“调侃”与“幽默”,向人们传递出什么是“诗”,什么是“诗疯”。只因“真正的诗人都是疯子”,“而疯子都和佛相近”——我们知道“佛”,是对阿弥陀佛的简称,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者的尊称,亦为“佛是觉悟了的人”(王孺童《佛学纲目·第一讲》)。这就是说,像佛一样觉悟了的“疯子”,若是拥有艺术的最高境界之佛境,定然会有了“人境之真,佛境之悟,诗境之化”(执仗《真味——佛陀在佛诗里微笑之一》),也就有了诗中的“能品、妙品、神品”(马力鞭《诗之“三品”》)之“能”、“妙”与“神”之好诗问世。
有了“疯子都和佛相近”的隐喻与暗示,诗人也就顺势对“诗”与“疯子”(即“真正的诗人”)进行一番富有哲思意味的探讨:与“疯子”相处日短,与“疯子”之“诗歌”相处日长。这样,诗中的富有理趣的“辩证法”里,所肯定过的“真正的诗人”与“爱上一辈子”之好诗的一些真实自然之感,也就牢牢地定格于《诗疯》之美极的艺术空间里。
艺术作品的自然扩展与敛缩,为创作者所重视。这不,《痛——人与人》一诗的诗题,用了正副标题,就是是想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这“痛”,是在“人与人”所在的错综复杂的尘世产生的。为此,诗人可说是调动了一些鲜活灵动、富有生机的词语,任凭它们不声不响地围绕着“痛”的诗绪组构了一栋诗之金屋。
《痛——人与人》的信息量很大,且是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的“大数据”汇聚,就像是诗人让所有的“痛”及其他非“痛”的感觉——即“所有的好,都来到这里”(黍不语《这世间所有的好》),让人目不暇接:
真情死亡了
心里仍然保持着一个高度
我们还留着绅士与微笑,如花般
开在心照不宣的冷漠
在这“冷漠”的尘世,“真情死亡了”。然而,“我”的“心里仍然保持着一个高度/我们还留着绅士与微笑 ”;在“微笑”与冷漠的“诗绪”里,与“路人/擦肩而过”,并在“寒夜”“回望了春天”;在“也许,还有过牵挂”的“孤旅的站口”,“期待/同行”;在“邂遇”一位“近亲诗人/题上几笔”——“真诚”么?;在“等待知己”的尘世,“一片玉壶真心”,被“谁拿走了”……
从诗题到整首诗,诗人“痛”了的“诗绪”,有向外的扩展,也有向内的敛缩。扩展里,表明了“痛”与“人与人”相关,与凡尘俗世的“真情死亡”、“真诚”需打上问号、“真心”被“拿走了”等相关;敛缩里,有具体所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符号,即“路人”、“近亲诗人”、“冷漠”等,这些都可产生“痛”或巨“痛”。
可以说,《痛——人与人》一诗,不论是“向外的扩展”,还是“向内的敛缩”,诗人没有在“痛”,亦或是隐“痛”的层面上作过多的停留,而是让我们走向“痛”的另一面,去体悟诗中所暗寓着的让心灵获得某种安宁的“诗绪”。进而,去寻求对“痛”的一种修复,一种期冀,亦或是一种和解。
里尔克说“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作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第一封信》,冯至译)。诗人朱寒霜在诗中的“扩展”与“敛缩”之时,尽力地“走向内心”,把“心的深处”的感觉搬到读者的面前:尽管我们如同诗人一样身在有“痛”的人世,心却在“一个高度”、“绅士与微笑”及“期待/同行”里闻到“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之“醒”字的芬芳。而后,再自如地“回望”给人带来心灵愉悦的“春天”。
采用叠加式的组构艺术,可视为《思》中的一大特色。诗人朱寒霜呈现了一份真诚的自然爱意与唯美的妙味:
我在你目光的回旋中
如春盎然 成长着娇宠
丝丝的秋雨
问过
那只归来的燕子
可曾寒夜时又将越过一叶芦苇
单单的飞向两地书
《思》,在写法上有其独到之处。诗前,没有直接写“我”离别的感觉如何,而是以“我在你目光的回旋中”而艺术地展开。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在你的目光的回旋中”融暗示、象征及想象为一体的“点式”叙述,让一些跨季节的时令与物体(如“春盎然”“秋雨”、“寒夜”等)与人之思情(即“单单的飞向两地书”),突出了“你”已别“我”远去,思情却在不间断地向“我”飞来的情景。当然,诗中虽说聚焦于“你目光的回旋中”,未直接写到“我”的依依不舍,而“我”的“思”情已悄悄地藏于“两地书”之后。这样,令人心动不已的“思”情,便在“两地”之间自由地往来,可谓“你目光的回旋中”的“你”之“思”情里,亦含有“我”之“思”情。接下来,诗人调动了一些细处摄魂式的叙述,艺术地呈现了“我”独特的感知觉。比如:目送“你”的“背影”、别“你”之后的“愁绪”、闻“你”之“气息”、念想“你”有“飞霜”、“幽梦”等——所有这些表明了在不同场景之中的“我”,借不同时间里的有代表性的景物,展示了“我”绵绵不绝的“思”情。
《思》,是诗人在“可能的世界”里存放的一份沉甸甸的“思”情的证言:“我”与“你”因别离时、别离后之所见所悟,也就悄悄地见证了互“思”互恋之情。我以为这首《思》,应是诗人朱寒霜对一些新诗诗人在言情说爱时惯于“单一模式”的一次有意义的“颠覆”——运用了“爱”中藏“爱”,“思”中蕴“思”的叠加式的组构艺术,使得相爱的人之“思”情更浓更深,且更具感染力。
诗之诗眼,来自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一个字词或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依此,我们可以看到《桃花笑了的时候》(诗题)与“桃花笑了的时候/嫣然盛开的那个人面 无声又无息”(诗前第一句)之“笑了”,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诗题之眼或诗之眼。
“桃花笑了的时候”,除了运用一般人常用的拟人化叙述手段与拟人、比喻手法之外,还运用了以“桃花笑了”暗衬离人之“愁”、“苦”的衬托技法。这种以“喜”陪衬“愁”、“苦”之衬托之法,为此诗之超然的纯粹美,带来了一片亮色与精彩。
自然界的物之代表物“桃花笑了”,不等于凡尘俗世之人,尤其是思心正苦之人“笑了”啊!诗人试图借用“桃花笑了”之“笑了”,用饱蘸“喜”情之笔,拉开诗之序幕。而后,再由“桃花笑了”之“喜”,转移到带有离愁与相思的“愁滋味”:
“桃花笑了”,那像桃花一样“嫣然盛开的那个人面”,此时却“无声又无息”(花“笑”,却不见“人面”,暗含“愁”、“苦”);“我”只能独行在被人“遗忘的今宵”,寻找“那一株远方的菩提”(“菩提”,即一种觉悟。此句暗含“独行”时的思人之“愁”、“苦”);“记忆的碎片”,如“杨花柳絮”,甚至还“撞毁了纯鸟的林空”。“心月”,亦在“西沉”(含触物伤情之“愁”、“苦”);“且行且远”,无情的“东风”,“吹下的是失语,还是失忆”(在“是……还是……”的疑问里,借“东风”寓离人之“愁”、“苦”)。有了这些不同的“愁滋味”(即“愁情难解”或“苦情难诉”),也就有了“我”从内心深处放飞的私语式的问候:“你还好吗?”“你”要知道“你”走了之后,“红豆发了几枝”。那些“青青的”枝条,“长在了昨夜的梦乡里”(于若即若离、似真实幻的梦境里,巧妙地传递着“我”的期盼之中所暗藏的“愁”、“苦”)。
《桃花笑了的时候》一诗,最显眼之处:在一种“喜”气盈盈(即“桃花笑了”)氛围里,没有用直接的描述手法表露“我”在离别“你”之后的离“愁”与思“苦”,而是将之不动声色地内隐于物,做到了托物言情。这样,在“桃花笑了”之时,别离了“你”的“我”,只能是目光在物——“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愁”、“苦”在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相互之间的来往或交往,是《过往》一诗中所要涉及的一种自然现象。作为诗人对“过往”,自有不同于他人的理性认知与情感体悟:在向“你”进行理智的自在陈说之时,隐寓了最直接,也是最“无邪”的心灵真实——即自然而真实的心灵表白:
读不懂我的时候不要读
看不懂我的时候不要看
(看不懂、读不懂有区别吗?)
因为
无论于你 或我
到时候都是一种伤害……
诗前,以“读不懂”就“不要读”、“看不懂”就“不要看”的富有哲思意味的心灵小语告诉对方——“你”既然不“懂”我,最好是离我远一些。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其结果对我、对你“都是一种伤害”。有了这一前提,“我”就明明白白地对“你”说,“你不能,也不可能/找到我心头的岸”,哪怕“你”将“一枝浮木”(一般的木头),“作了兰桨”(名贵的木头:即“桂棹兮兰桨”——苏轼《前赤壁赋》),最终难以“蛰进我的小屋”。对此,“我”暂且不论“你”是否真心真意,即便如此,也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说“那是你的禅悟”,即“你”的一厢情愿或是不明事理后的迷惑所致。这里,所提到的“禅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禅悟”呢?从诗前“你”已经“站在错误的港湾”(恶“因”)看来,“你”不可能获得“禅悟”(善“果”)。“禅悟”一词,应该蕴有一种讥讽的意味。
“诗比历史更真实”(亚里士多德)。这就是说诗之“真实”是值得写诗者最看重的诗之生命“元素”。我以为诗人朱寒霜通过内心的过滤、筛洗、揉搓之后,交出了他人不可替代的“真正绝对的真实”(诺瓦利斯)。故而,才有了在“读不懂我的时候不要读/看不懂我的时候不要看”的掷地有声的言说与循序渐进的推理之后,亮出“我的胸口一直在挣扎阳光”的最真实的心灵独白。
《思想穿梭于白发的时候》——“白发”为实,“思想”为虚。一如我们经常所听说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这种亦虚亦实、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比较抽象的述说与十分具体的自然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走掉一些日子
又来了一些日子
时光就在这些日子中穿梭
当思想穿梭于白发的时候
渐渐的垂下了翅膀
诗人深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妙味,故而在“日子”的“走掉”与“来了”之时,也就是现在的“日子”成为了过去,未来的“日子”又成为了现在之际(含有佛门《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过去现在未来”之说),让“时光就在这些日子中穿梭”、“思想穿梭于白发”。是啊,生活中的人往往就是在这种不经意的“穿梭”之时,会“渐渐的垂下了翅膀”、“渐渐地收起了一把太阳伞”,再将“垂下的翅膀”自如地“折叠在/河水的对岸”——为下一诗节描写“钓起来的子非鱼”与“那些经年的深厚/雪藏在时间深处 ”而埋下伏笔。
诗中提到的“子非鱼”,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特殊意义。“子非鱼”,源自《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意思是说,即便是鱼,也不见得会知道做鱼的乐趣(当然,还含有:人呀,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等)。再看看世间的庸庸大众,没有多少人能懂得做人的乐趣。这里“钓起来的子非鱼”,与一般的垂钓者所钓到的鱼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想表明:只有那些让自己的“思想穿梭于白发”的“垂钓”者,凭自己智者的“思想”(即“知鱼之乐”的聪明才智)才知道“其中味”啊!
诗写到这里,可说是诗人在自己精心设置的私密空间(即诗意的世界),完成了所有的“铺垫”之笔后,于虚虚实实、亦或是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通感等)相间的描述之中,呼应了诗题及诗中的“当思想穿梭于白发的时候”……最后给人的是嚼之不尽的“那些经年的深厚”,即“雪藏在时间深处”之佛思哲味。
辩证的方法,可用于《诗疯》一诗。诗人觉得:《诗疯》的“诗”,非一般之“诗”,即好诗,脱颖而出之好“诗”;“诗疯”,非一般写诗之人,即带有“疯”之特质的“真正的诗人”。于是,善用辩证法的诗人在“诗”与“诗疯”(即“真正的诗人”)上下足了功夫,让诗句在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给我们一份不一样的惊喜与回味:“也许真正的诗人都是疯子/而疯子都和佛相近/虽然永远都成不了佛/却可以成为诗神”。
笔者曾写到“……诗坛,已贫病交加/新诗不知自己是谁/写新诗者/也不知自己在继续制造新诗垃圾/更为可怕的是/一些属于新诗的孩子/已被小说、散文领养了”(《在石河子艾青诗歌馆前》),可见笔者对“新诗”及写新诗之人难言的忧虑。诗人朱寒霜没有停留在笔者的“忧虑”之中,而是以一种“调侃”与“幽默”,向人们传递出什么是“诗”,什么是“诗疯”。只因“真正的诗人都是疯子”,“而疯子都和佛相近”——我们知道“佛”,是对阿弥陀佛的简称,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者的尊称,亦为“佛是觉悟了的人”(王孺童《佛学纲目·第一讲》)。这就是说,像佛一样觉悟了的“疯子”,若是拥有艺术的最高境界之佛境,定然会有了“人境之真,佛境之悟,诗境之化”(执仗《真味——佛陀在佛诗里微笑之一》),也就有了诗中的“能品、妙品、神品”(马力鞭《诗之“三品”》)之“能”、“妙”与“神”之好诗问世。
有了“疯子都和佛相近”的隐喻与暗示,诗人也就顺势对“诗”与“疯子”(即“真正的诗人”)进行一番富有哲思意味的探讨:与“疯子”相处日短,与“疯子”之“诗歌”相处日长。这样,诗中的富有理趣的“辩证法”里,所肯定过的“真正的诗人”与“爱上一辈子”之好诗的一些真实自然之感,也就牢牢地定格于《诗疯》之美极的艺术空间里。
艺术作品的自然扩展与敛缩,为创作者所重视。这不,《痛——人与人》一诗的诗题,用了正副标题,就是是想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这“痛”,是在“人与人”所在的错综复杂的尘世产生的。为此,诗人可说是调动了一些鲜活灵动、富有生机的词语,任凭它们不声不响地围绕着“痛”的诗绪组构了一栋诗之金屋。
《痛——人与人》的信息量很大,且是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的“大数据”汇聚,就像是诗人让所有的“痛”及其他非“痛”的感觉——即“所有的好,都来到这里”(黍不语《这世间所有的好》),让人目不暇接:
真情死亡了
心里仍然保持着一个高度
我们还留着绅士与微笑,如花般
开在心照不宣的冷漠
在这“冷漠”的尘世,“真情死亡了”。然而,“我”的“心里仍然保持着一个高度/我们还留着绅士与微笑 ”;在“微笑”与冷漠的“诗绪”里,与“路人/擦肩而过”,并在“寒夜”“回望了春天”;在“也许,还有过牵挂”的“孤旅的站口”,“期待/同行”;在“邂遇”一位“近亲诗人/题上几笔”——“真诚”么?;在“等待知己”的尘世,“一片玉壶真心”,被“谁拿走了”……
从诗题到整首诗,诗人“痛”了的“诗绪”,有向外的扩展,也有向内的敛缩。扩展里,表明了“痛”与“人与人”相关,与凡尘俗世的“真情死亡”、“真诚”需打上问号、“真心”被“拿走了”等相关;敛缩里,有具体所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符号,即“路人”、“近亲诗人”、“冷漠”等,这些都可产生“痛”或巨“痛”。
可以说,《痛——人与人》一诗,不论是“向外的扩展”,还是“向内的敛缩”,诗人没有在“痛”,亦或是隐“痛”的层面上作过多的停留,而是让我们走向“痛”的另一面,去体悟诗中所暗寓着的让心灵获得某种安宁的“诗绪”。进而,去寻求对“痛”的一种修复,一种期冀,亦或是一种和解。
里尔克说“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作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第一封信》,冯至译)。诗人朱寒霜在诗中的“扩展”与“敛缩”之时,尽力地“走向内心”,把“心的深处”的感觉搬到读者的面前:尽管我们如同诗人一样身在有“痛”的人世,心却在“一个高度”、“绅士与微笑”及“期待/同行”里闻到“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之“醒”字的芬芳。而后,再自如地“回望”给人带来心灵愉悦的“春天”。
2019年9月21—25日写于北京三里屯
2023年1月25日改于鄂州鸟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