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正视自我
——评王立世诗歌《想开了》


  导读:诗人王立世在《想开了》一诗中使用平白易懂的语言,描绘自然生动的意象,以“想开了”自我叙述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新时代的人生感悟与哲理,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值得读者细细品味,深入思考。

  诗人王立世在本诗采用独特视角,选用第一人称,于一、二两节分别将自己比喻为水与泥巴,别出心裁;运用反复、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运用瀑布、浮云、庄稼、大雅之堂、贵金属、尘土、雨等意象;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琢;感情热烈直白,直抒胸臆;立意新奇具有创意,诗中蕴含了诗人于当今时代深刻的思想体悟。

  诗歌第一节,诗人以两句“想开了”起笔,照应诗歌题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思绪与情感直接袒露于文字表面,激发起读者的兴趣,令读者不免猜测诗人的遭遇以及他将要表达的内容。接着,诗人以水自比,阐述自己所“想开”的内容即:没有力气流成瀑布,便顺其自然渗入地下,无声滋润万物。自己作为在大地上流淌的水,踏踏实实、恪守本分,不会去想天边遥远的浮云。

  诗歌第二节,开头是与上一节相同的笔法,使全诗在形式上达成了统一。在这一节诗人将自己比喻成泥巴,表达自己甘愿亲近、哺育庄稼,对于登入大雅之堂持疏远的心态,更不去奢望富含矿物金属一事,如果遇到干旱,自己便化为尘土,仅有求雨的心愿罢了。

  乍看本诗的遣词造句,它们给读者以消极颓唐之感。因为诗人的表述多是“往低处”“没有力气”“懒得”“不喜”“不想”“别无他求”等读起来无力、懒散的词汇短语,营造了一种昏暗、失落,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氛围。然而细细品味、深层挖掘诗歌的内涵意蕴后,读者便能够体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即转变心态,正视自己,在平凡中依旧不凡。

  水为何往低处流?因为那是它的本性,是万物都无法逃离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支配;为什么没有力气流成瀑布?因为瀑布虽然主要是“水”飞流直下,但是其形成却极大依赖水的外部环境如河床底部岩石的软硬、地壳的迁徙变化等等。世界各地的瀑布都具有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等特点,吸引无数游客前去观赏游玩,也收获了满满的喜爱与好评。有谁会不想获得青睐与夸奖呢,不过有些特质是生来便不具有,后天也无法改变的,诗人正是想通了这一道理,因而发出了“没有力气流成瀑布”的感慨。这并非不求上进、自暴自弃,而是经过努力后发现世界上是存在仅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诗人并没有将自己囿于苦苦追求而不得的狭小天地中,反而及时抽身,从他处寻找自己的意义,发掘自己的价值。所以诗人在下文紧接着阐述他“慢慢渗入地下,在黑暗中滋润万物”,于不被人察觉的角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既然无法成为亮眼的瀑布美景,那么换一种生活方式,用自己的力量默默奉献,为他人与社会提供服务,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一心态与做法是十分明智的。而后诗人将笔锋一转:“又懒得去想,天上那些浮云”,可以说,诗人的思绪跳跃非常大,从地下的水到天上的云,二者既毫无联系又形成了反差。笔者的理解是,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作为“水”不盲目仰望他物,不随意贬低自己,只是“脚踏实地”,安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表达出过好自己生活的生活态度。既活得洒脱自尊,又不失对社会的责任感。

  泥巴给人的印象总是黑乎乎的、脏的、差的,在中国更有着俗语“烂泥扶不上墙”,但诗人在这里描绘的却是能够给予农作物充分养料的泥土。诗人说自己“不登大雅之堂”“不与贵金属打交道”,是因为他对自己有着清醒且明确的认识。何为大雅之堂?它是高雅的厅堂,在其华美典雅的装潢底下,少不了钢筋与混凝土的支撑。混凝土由砂、水泥与石搅拌而成,并非马路旁、乡间里随便的一把黄土。诗人作为“泥土”,深知自己并无建筑之用,便也不去凑大雅之堂的热闹。纵富贵奢华,他却无动于衷,似与他毫无干系。贵金属是指在自然界中含量较少,不易开采,因而价格昂贵的金属,而它们又通常于泥土中存在,可被提炼出来。同样,诗人对自己的定位清晰,他知道自己不是提炼贵金属的“料”,可他依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继续力所能及地“亲近”庄稼。另外,诗人为何要在末尾表达“除了雨,我别无他求”呢,笔者认为,当干旱来临时,对于泥土而言这便是挫折与困难。生活中,大多数人在面对困难时都会手忙脚乱、慌张无措甚至是失去自我;泥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也难免因缺少水分而变成了尘土,可诗人并未在困境中丢失自我,他对雨的渴求,也正是他对自我的找寻与珍视。因为雨是自然的馈赠,是可以让尘土重新做回泥土的。

  笔者看来,诗人选用“水”与“泥土”两个事物进行自比也是经过一番挑选,别有用意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离不开水:人类不进食,生命可维续一个星期,但若三天没有摄入水分,生命便会枯萎。另外,我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如烹饪、洗漱、洗澡、培养植物、灌溉等一系列行为均以水为主要内容,地球的71%都由水构成,由此看来,水可谓是万物生命之源。泥土的作用则体现得更为明显,首先,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下,是因为脚下有土地的支撑;我们能够衣食无忧,也是由土地为农作物提供生存的基础。我们常说“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华夏大地哺育着中华儿女”,这便彰显着水源与土地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它们看似普通不起眼,实际上却弥足珍贵,只不过是我们对于它们接触得过于频繁密集,习以为常罢了。笔者认为,诗人正是看中了水与泥土二者虽普遍但又不可或缺的特性,因而选用它们进行自比。诗人对自然有着敏锐的洞察与深刻的体验,这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作品《春天帖》中,诗人提到了山坡上的野花、树上的鸟鸣与河中扑腾的野鸭;作品《喜欢》中,诗人毫不吝啬地表达了他对云、天空、花、鱼与江河的喜爱之情,即便它们都来自自然,都不属于作者,可这依旧不能阻挡作者对它们的热爱;在《草族》一诗,诗人更是以“我不沾花,但惹草;春天里,我不在花下,而在草里”这般轻松诙谐的笔调,表达自己与不引人注目的小草的不分你我般的兄弟情……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一首诗歌进行赏析,是因为诗人的心境在某种程度上与笔者产生了共鸣。政治课本上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是“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实际上白热化的竞争不仅仅只停留在国际,反观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的大背景,人人都处于竞争与压力的熔炉中。学生们身处成绩与考试的竞争中,打工一代处于岗位与绩效的竞争中,而笔者身为大学生,更是有绩点、综测、保研、考公、考研、就业等座座大山要攀登,好似每一个角落、每一秒的时间都被竞争所吞噬。好的竞争自然会令人上进,可如若我们不能正视竞争,则会让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有人会变得失落沮丧,有人会迷失自我,更有人在严重的内卷与内耗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2022年7月26日,杭州一名22岁女孩因连续加班熬夜导致突发疾病,在ICU病房抢救6天后,于青春年华离开了大好的世界;近日火热的世界杯比赛中,却传来了记者瓦尔于比赛中突然倒地身亡的噩耗,报道中虽未提及死亡的具体原因,但瓦尔曾自述超负荷工作且休息不足;2022年12月15日凌晨,四川省华西医院通报研究生陈某某突发心源性猝死而抢救无效的消息……一起起悲剧正发生在不久前,正发生在我们周遭,不禁令人惋惜。

  在竞争压力与机遇并存的世界里,如何应对,如何自处,是当下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也曾深陷所谓“内卷”的漩涡中:明明已经在图书馆学习了一整天,回到宿舍后看到舍友在学习,便会强迫自己再学一会;察觉到同学们在参加比赛,也不由得去多了解一点,实话实说,这样真的会减少很多快乐,甚至是会让身体素质有所下降。经过一番自我拉扯与思想斗争,笔者写下了《荣光》一诗,诗中的部分内容如下:

你定能感受到
周遭世界的蓄势待发
他们成群结队
他们争先恐后
他们尽力诠释“竞争”的意义
……
青春怎能被定义
一定要做漫山遍野花朵中的一朵吗
去做郊外盛放的玫瑰
去做秋阳映衬下的一片金黄
去做凌寒自怜的香梅
……

  在这首诗中,笔者想表达的主旨正是“即便身处竞争大势的世界中也要找到自我”。不随波逐流,不盲目崇拜,不妄自菲薄,只管脚踏实地,做好分内之事,承担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便是“理想”的生活了。其余的事物如金钱,声望与成就等,有则是锦上添花,无也断不可功利性追求,周遭再复杂喧闹,我们仅做好我们自己就足够了。可见,在思想上诗人与笔者不谋而合,因而能够形成共鸣。

  在笔者眼中,诗人王立世正是于竞争与压力充溢的时代里充分观察、反省自己与他人,有所体悟后提笔写成此诗,他认为人应当认清自己,正视自我,不要一味地沉浸于功利化的竞争与自我消耗之中,相反,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将生活的重心放置于努力提升自我与服务社会之中,这才是真正的“想开”。

  综上,诗人王立世在《想开了》一诗中使用平白易懂的语言,描绘自然生动的意象,以“想开了”自我叙述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新时代的人生感悟与哲理,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值得读者细细品味,深入思考。

  附诗:
 
《想开了》
王立世
 
想开了,想开了
我就是水
喜欢往低处流
我没有力气流成瀑布
就慢慢渗入地下
在黑暗中滋润万物
也懒得去想
天上那些浮云
 
想开了,想开了
我就是泥巴
与庄稼最亲
不喜登大雅之堂
也不想与贵金属套近乎
干旱严重时
就变成飞扬的尘土
除了雨,我别无它求

  (廉菲 马丽: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原载《市场信息报》2023年2月17日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