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悠悠文脉,山峰迭起出人杰,千年家国千年情。据我所知,长江流域的文化大豪灿若星河,历史上引为经典巨擘的名作名篇名人,几乎都与长江这条起源于世界屋脊、唐古拉山脉南侧,横亘中国中部、水长六千多公里的母亲河有关。屈原、贾谊、司马迁、司马相如、谢灵运、五柳先生、李白、苏轼、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以及《三国演义》等,都集之于此。就连杜甫、李清照、陆游等人,因时事巧合,躲避战乱,或因生活所迫,随朝南迁,也与长江结下了不懈之缘。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走进了长江,命运的不公,生活的窘迫,让杜甫面对广阔的长江发出无限苍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然杜甫携妻带子在成都居住的几年,长江流域留下的几间草屋,却成为历朝历代朝圣者的圣堂。后来命运再一次安排,把他的归宿与屈原来一次灵魂的契合,相遇在同一条河流,如果杜甫泉下有知,不知是喜是忧;而长江流域诞生的巨擘骄子,东坡的“一词两赋”垫高了一座城市的高度。
有人说是历史上众多的才俊名流,增加了长江文化的厚度,倒不如说是长江的气韵成就了名学名家。崔颢写的《黄鹤楼》,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包括楚辞汉赋,唐诗宋韵,以及三国红楼、《桃花源记》等等,都从长江的气韵里幻化而来。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整理问世之后,有过几百年的沉寂。这段时间,华夏散文的诞生填补了这一时期的空白。诗歌与散文,如长江之水,驮着华夏文明滚滚向前,初生的华夏文明愈来愈呼唤着一个诗意的时代。此时,在长江边上,一个诗人屹立在天地之间,满怀家国情怀,向苍茫大地、辽阔天空接连发问,一声高过一声,一浪高过一浪,一发不可收拾:《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等一首首经典之作震惊华夏。其代表作《离骚》更是开长诗之宗,长达373句,2400多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古典诗词里抒情诗最长的记录。他就是三闾大夫屈原,一个出生在湖北、行走在湖南的旷世诗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尊崇。
时隔两千多年后,长江边上,又多了一位有屈子遗风的诗人。他和三闾大夫一样,都是报国良臣,写诗高手。不过因时代的发展,他比屈原多了一段从军经历,所以更显得刚毅果敢。从他们的名字上似乎也有某种性格上的暗示:屈原优柔寡断,他则爱憎分明,刚正不阿。他就是许峰,一个从农家走向军营,从军营走向政坛的军旅作家、荆楚汉子。
尽管我还没有见过他的面,但我对他神交已久。我常常从他的诗词里,和他的微信聊天中,以及他的战友夏志红等老师对他的敬佩之情,我都能感到许峰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位受荆楚文化熏陶的军旅作家,体内流淌的就是像长江一样带有屈子风格的血液。他早把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思想,刻进了他的生命,融入了他的灵魂。
如果要按古法对照,许峰老师是正儿八经的士大夫阶层。他官居要职,著作等身,退休后矢志不渝,关心民瘼,体现出一个真正文人的风骨和情操。
还是让我们踏雪寻梅,来看一看这一位真诗人的成长轨迹吧!
历史有点惊人的巧合。1953年,在屈原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的四年后,1957年3月30日,许峰老师出生在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
许峰老师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后来他又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诗集《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等书。这几年,许峰老师写诗论文如痴如醉,诗集《四季如歌》、《许峰诗评集》等著作喷薄而出。
许峰老师的诗歌有强大的精神内核,表现出诗人的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他的诗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有不可磨灭的时代痕迹。他同时在艺术上继承发展了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又创造性地利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把古典诗歌进行了灵活的改进,形成了非常开阔的风格,他的诗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于一体。就诗艺和思想境界而言,或者正如一位读者所言:
“许峰诗人的诗词文章中向来是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充满爱国主义情怀著称。诗词著作不是为了争名夺利,不是为了求官履爵,更不是空洞无物哗众取宠,细读许峰诗人之作,其结构自然严整有序、说理入木三分,如杜甫、李白诗词的经典它们都是自性的流现,如韩愈文风自然庄严整齐言之有物,是我中华文明新时代爱国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担当。”
只可惜,这种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当今利益至上的时代,显得凤毛麟角。文不载道或已载不动道,“睁眼瞎”和“装睡”的人越来越多。致使社会风气日渐日下:“娘炮”丑态百出;“奸商”横行,尔虞我诈;“政客”玩弄权柄,欺世盗名,与民争利;而一些读书人违背了初心,只顾风花雪月、无病呻吟,有的成了歌功颂德的“舔狗”,有的大放厥词,说出“谁家没有三百万”等这样的胡言乱语,把老百姓一次次放到火上烤……这一切,许峰老师都看在眼里,写进了他的诗中。我们从他新写的一首诗里,看到了诗人的悲愤:
清晨花园散步偶感
许峰
一树好花养眼神,
一堆垃圾招蚊蝇。
世间万物皆有品,
香臭不鸣在人心。
这是他清晨在花园散步时,看到眼前的一些物象所产生的诗情和联想。此诗意境开阔,意蕴广博,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一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当有诗评家把它解读成“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寄托了作者崇高的理想时”,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因为只有在具有高尚情操的前提下,才能发出这么强有力的灵魂拷问。但在这首诗里,我还是把诗理解成一首针砭时弊之作。因为许峰老师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军旅作家,他的诗都是心怀悲悯、叩问苍天的大气之作。他疾恶如仇,尤其看不惯那些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更看不惯“娘炮”们的忸怩作态。比如这下面一组《娘炮的叹歌》,就很能说明这些,这首诗就像一幅漫画,一把匕首,它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直奔主题,剑指群丑:
《“娘炮”的叹歌》
许峰
(一)
哈韩镜前涂粉黛,
哈女凌波罗衣裁。
哈娇嗲声熏四座,
哈儿赛妖生怪胎。
(二)
男儿本应多承担,
油头粉面仿娇声,
更有蝇蛆附腐肉,
堪忧巨龙少骨铮。
(三)
般坚炮利眼无神,
颜色难污百年根。
唯化衰男酸筋骨,
面团稠软附西村。
(四)
嵩黄长毛裹褶皮,
难回花少暗伤悽。
西主厚酬育阉党,
七彩舞台养妖姬。
(五)
嫩肉脂肥油水腻,
买得小鲜喂老鸡。
铜板恶臭何所谓,
畜食良心寡道义。
(六)
妄把神杖攒手中,
三杯老酒脑仁空。
听凭毁国妖孽舞,
笙歌夜夜敲丧钟。
这组诗已被知名大学学者张甫升先生做了精彩的点评,我深以为然,全文已收录到由羊城晚报出版的《许峰诗论》一书中。难能可贵的是,这组诗并不局限于“娘炮”的抨击,还是层层推进,放长击远,把诗由“点”上升到”面”,并做了深度的剖析。开篇的第一首诗,很有艺术特色,每一句诗前都用“哈”字开头,就像一个个“哈哈镜”,照见了一群跳梁小丑的嘴脸。
第二首诗则体现出诗人的忧虑,这些本应有担当精神的男人,如今却不男不女,不人不妖,令人叹息。而造成这些是有原因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我们那个年代,都是以当科学家、医生、老师、警察,解放军等等为荣;现在的人都非常崇拜明星光环。如果你想问孩子,长大以后做什么,他们会脱口而出当明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从小树立这种价值取向,对国家对民族和对孩子们的未来都是不利的。试想一下,在这个日渐多元、风云变幻的年代里,这些孩子,能不能堪当大任、守得住家国?答案不言自明。诗人的这一组诗,绝不是抨击、抒情、写实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更深沉的思考!纸短情长,只为家国,力透纸背,刻画出一首首振聋发聩、令人深省的诗歌。在这组诗里,还可以看出,诗人与军旅生涯重合的身份也很明显。使他诗歌的力度和境界要远高于普通文人。
在第三首诗中,军旅作家的风骨和热血一览无余:“船坚炮利眼无神,颜色难污百年根。唯化衰男酸筋骨,面团稠软附西村。”我认为,这也最能同时体现军人与诗人风釆的一首诗。诗用非常形象语言,表达了诗人的那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船坚炮利”这个意象,让我们不由地联想到了百年前中华民族忍辱负重的时代,腐朽的清政府让中华民族背上了莫大的耻辱。“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匾,更是灼伤了国人的心。身为军旅作家,许峰老师的感悟可能会更深沉。百多年前,即使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一些血性汉子愤然而起,最终通过抛头颅洒热血的浴血奋战,守住了中华民族的根。诗句的后三字笔力一转,由“船坚炮利”转为“眼无神”,把诗人那种担忧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能从一首诗的一句话里,产生这么大的张力,我想诗坛也找不出几个。在后面两三句诗中的一些意象表述中,比如“衰男、醉筋骨、面团稠软”,不但继续深化了“眼神无光”、“未老先衰”、“全身酸软”、“有气无力”的“娘炮”形象,尾句“附西村”那三个字,与首句的艺术结构如同一辙,暗喻了一群衰男,不但承担不了家国大任,又有崇洋媚外的德行,是一群典型的汉奸走狗。首尾呼应,形成一个闭环,结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史入诗,从古至今都有之。李白、杜甫、李商隐、龚自珍、乃至一代伟人毛泽东,都是用史高手。比如龚自珍的《咏史》,就是一首艺术成就很高的大雅之作:“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借“史”之名,说现实之事,明确批判了小人猖獗、文人畏避的文化现状,结句中大声喝问“田横五百人安在”,呼唤烈士、呼唤风骨,呼唤真理与正义。
仔细品味,在许峰老师这组《“娘炮”的叹歌》的最后一首诗中,隐若还能感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味道。限于篇幅,在这里就不一一解读。
在没有邂逅许峰老师的诗前,我喜欢研究古典诗词,对些以民为本、有家国情怀的诗人特别崇拜。我曾写过一篇诗论《诗应该怎么写一一浅谈诗词中的情怀》一文,里面列举了张养浩、杜甫、郑燮等人的诗作,尤其是张养浩,贵为尚书,锦衣玉食自不必说,却在路过一处残垣断壁时发出一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叹息,他一声感慨,令山河为之动容。(拙文见《教学博览》2020年第1期)
近段来又在研究《红楼梦》里的诗词,尤其着迷,因为我发现,“红楼梦”的一些诗词,代表了中华诗词很高的艺术成就,前八十回最为出彩;后四十回里的诗词,艺术成就和思想境界要差很多。续写者不但改变了《红楼梦》的情节发展轨迹,更用一些华丽的文词掩盖了事实的真相,成了歌舞升平粉饰太平的作品。所以虽然说续写者对《红楼梦》是有重要贡献的,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完整的《红楼梦》,但因为作家写作功力的欠缺,观察力的不足,有违了曹雪芹的写作初衷,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曹雪芹在第一回就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更在第一回的《女娲石上偈语》诗作中,作者以顽石自喻,体现了他不愿随同流俗的傲气。而在后四十回《红楼梦》的续写者高鹗(有争议)的很多诗作中,语言苍白,变了虚假的抒情。文风和现在的诗歌一样,都偏离了航线。纵观整个诗坛,圈子化、功利化、萎缩化已成了不容争辩的事实。由精神锻造走向了无病呻吟或者喃喃梦呓的怪圈,已成主流,看似繁荣的背后其实是荒诞可怕的谬论,诗词空洞无物,视民间疾苦于不见,天天风花雪月在虚情假意中意淫,更有甚者,为博眼球流量,下半身泛滥成灾。如苍蝇屎尿,臭气熏天,十分可恶!
我真想借龚自珍的诗喊一句,其实也不用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许峰老师的诗,就是当今诗坛的优秀代表。
当年他离开校园,走出湖北界岭村那个小村子,乘船摆渡长江,历尽千帆,由一个青涩少年,从军从政,多年的磨砺,已成长为一个怀抱苍生、书写时代的大诗人,这就是长江气韵给予他的馈赠。
许峰老师的诗,影响力大、发行量多、辐射面广。之所以会这样,除了他几十年的文字修为外,他诗歌中的实质,一直承载了中华文明引以为豪的“儒”、“道”精神的内核,所以包括周恩来秘书纪东、陈云秘书邱锋、知名评论家邓三君在内的和上文提到的知名学者张甫升,以及他的战友、同是军旅作家出身的夏志红等几十名专家学者,文人墨客,都纷纷为他写诗撰文、摇旗呐喊,许峰老师的诗歌,正是长江里孕育的文脉,像沧浪之水一样高潮迭起、滚滚向前。
2023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