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犹忆当年“柳边”客
——读王长元《柳条边(又名《闯关东》)》


  导读:《柳条边》叙事明了,把宏大的历史、时空融入经典的句式,悲而不伤,哀而有度。那些老去的故事,就像一个个悬念,一个个铺垫,一边过渡,一边承接,一代代前赴后继,才有了共和国长子、老工业基地的美誉。看似质朴的语言却给人以回忆与痛感,给人以精神上的唤醒和抚慰!
 
  《柳条边》是诗人王长元老师《老东北记忆》组诗里的第一百二十六首。王老师写“老东北记忆”的这些诗歌,几乎就是老东北的一部发展史。诗人将物与人、人与时代以及发生在这片黑土地上的故事,以诗性的语言,展示给读者。那一帧帧往事,一幕幕悲欢,一次次崛起,蒙太奇般回放在我的眼前。
  方言入诗,乡音入句。诗人以最大众的语言去叙述故事;以最朴素的情感来唤醒回忆。读罢,更是有一种饮水思源,“根”在何方的释然!其实,柳条边,指的是中国17世纪后半期,在东北兴建的堤防壕沟。因土堤上植柳条而得名,也被称为“东北的长城。”
  “青青/柳条子多么柔软”。这是这首诗的起句。当目光碰触到“柳条子”三个字时,我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小村庄。在东北,柳树几乎随处可见。尤其是小时候,村里村外有很多柳条丛。柳条给我最初的印象是柔软的,村里的人经常在立秋后挑拣着割下那些当年生长的、笔直俊俏的柳条,一捆一捆地立在院子里的阴凉处,空闲的时候用它们编成筐、篮子、装粮食的囤子。孩子们最喜欢在柳条趟里折下一根根细嫩的柳条,做成柳哨,聚集在一起,比谁做的柳哨又粗又长,比谁的柳哨吹得最响。那些柳条趟是我们这些东北孩子快乐童年里不可缺少的元素。
  诗人以时间为序,130行长诗,展现了一段漫长的历史。“青青/柳条子多么柔软/却被种植成阻挡生命的栅栏/油汪汪/黑土多么宣软/却被堆砌成/封堵人性的门槛/山海关,凤城、开原/城子镇、九台、舒兰……”这些地名,恰恰是“阻挡生命的栅栏”“封堵人性的门槛”,多么不解风情的柳条子啊,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的春色,竟如此绝情地站立成铜墙铁壁。人们常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这刻意的栽植,却完全没了柳诗情 。绵延的柳条边内外的那些人啊,谁又能吟唱出“柳树姑娘,辫子长长,风儿一起,甩进池塘……”这充满爱与幸福的童谣?
  我深知柳树的生命是顽强的。小时候常见长辈将几根柳条截成一段段,插在院子边,不久它们就会长出新叶。可从未想到“两千里的长堤/在关东土地上爬行”,那是怎样的一种蔓延,这种顽强的生命却囚禁着另一种生命的坚强。“山东洪涝”/河南洪涝/河北大旱”……那么多天灾,砸碎了人们手中本已粗糙的饭碗!“于是——一场大迁徙开始了/逃荒的脚步/哪里还在乎大海高山”。那些求生的人,柳絮般飘零至东北。“迁徙”这个用于候鸟的词汇,在当时或许第一次用来借指难民。“拼死,挣扎/闯荡,冒险/那倒下去的/死前——还不肯闭上饥饿双眼/那活下来的/摇摇晃晃——哪个知晓是否还有明天……”目光忽地被泪水模糊,我哽咽了,仿佛看到了衣衫褴褛、看到遍野哀鸿、看到饿殍满地……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 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移民泪尽!闯关东,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也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那是怎样的一段往事,怎样的一种求生之欲,怎样的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啊!
  东北确实是年轻的,它远没有江南那样悠久的历史。但东北又是老的,那些写进历史的故事,那些纳进百度的词条,还有那些从“大清”传出的谕令,都让东北有了“老”的持重。
  “柳条边再硬/也硬不过逃荒人骨头/土坝再坚固/也抵不过难民的双肩的牙齿/终于撕开了柳条边的围墙/流血的脚板/彻底踏碎了这道封禁感难关……”被流放的人啊,终于越过了柳条边,被囚禁的人啊,终于开辟了新的生源,那些闯关东的人啊,终于有家有村有希望有奔头。适应,改变。改变,适应。至此,老东北诞生了千古传奇。“白山黑水/升起了闯入者不屈的炊烟”——那些逃难者已然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淘金,伐木/狩猎,放山……”为了逃避天灾,他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在辽阔的东北安营扎寨。正是因为当时他们为了生活,千辛万苦地向关东进发,才带给了后人生机和希望。
  他们像柳树一样顽强、坚韧,战严寒斗冰雪,吞苦难垦荒滩。黑土地上一张张黝黑的脸,大写着“东北人”不屈不挠的尊严。东北的土地越来越肥沃,东北的性格越来越坚强,东北的烟杆越来越硬朗,东北的骨头越来越坚硬如钢。“柳条边——/一天天老去了/衰老成了历史残片/老柳树弯曲了/脊背上写满风烛残年/哪怕坍塌的边墙/风化成了岁月尘土/那黑黝黝泥土哟/依旧会铭记——/关东人用热血/点燃的那个老东北的昨天”。“封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北地区的深入开发,但那些日子都化作了老旧的时光。而今的东北已是百业俱兴、水绿天蓝。看辽钢的篝火正旺,汽车城灯火辉煌,大连湾港阔水深,海参崴再度通航……
  《柳条边》,多好的一首诗歌,多么难忘的一段历史啊!可是,现在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并不多了。人们只知道快节奏地赶路,却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回望那亦步亦趋的来路。人们常说落叶归根,可有多少东北人知道我们的先辈竟是“移民”,我们的“根”竟在他乡!感谢王老师用独特的语言把一段宏大的往事浓缩成诗。关于那段历史,我觉得确实应该把它以文化的形式传承!让一代一代的东北人了解那些染过血泪、关乎生命的名字和来历。
  《柳条边》叙事明了,把宏大的历史、时空融入经典的句式,悲而不伤,哀而有度。那些老去的故事,就像一个个悬念,一个个铺垫,一边过渡,一边承接,一代代前赴后继,才有了共和国长子、老工业基地的美誉。看似质朴的语言却给人以回忆与痛感,给人以精神上的唤醒和抚慰!
  “诗歌是一种探索人生的艺术形式,诗人的职责是通过诗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人们提供思考和启示。”好的诗歌不但能唤起良知 ,倡导美德,而且还能弘扬文化。其实,这样的诗歌应该让更多人看到,甚至去朗诵、去交流,让人们铭记那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更是值得后人民铭记的历史、奋斗的历史;让人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追溯,一种唤醒、一种传承。 

 
  【作者简介】张吉萍,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艺评论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中华民居》《当代教育》《散文诗》《优秀童话世界》《民情》《法治》《大湾》《吉林日报》《吉林散文诗》《四川诗歌》《教师报》《山西日报》《江西日报》等50余种报刊。有作品入编《全国中考语文热点作家精选 母亲的太阳花》《吉林文学作品选》等年选,曾获“百姓英雄赞”征文特等奖、“长春好故事”征文一等奖、长春市群众文化散文诗歌大赛一等奖、安徽芜湖第十届“书香伴我行•我的读书故事”有奖征文铜奖等多种奖项。
 
附:
柳条边(又名《闯关东》)
——老东北记忆之一百二十六
王长元
 
青青
柳条子多么柔软
却被种植成
阻挡生命的栅栏
油汪汪
黑土多么宣软
却被堆砌成
封堵人性的门槛
山海关、凤城、开原
城子镇、九台、舒兰
……
两千多里的长堤
在关东土地上爬行
一道历史疤痕
在岁月褶皱中镶嵌
三尺高边墙
演化成了岁月长枷
长长柳条子
编织成狂风暴雪中羁绊
没有饥荒
哪个生命愿意荒芜
但凡还能活着
哪个人舍得背离家园
山东洪涝
河南洪涝
河北大旱
……
老天爷
把灾难捆绑一起
咵嚓砸碎了
人们手中粗糙的饭碗
 
于是——
一场大迁徙开始了
逃荒的脚步
哪里还在乎大海高山
从山东
从河北
从河南
一张张
绿菜叶般的面孔在挣扎
一双双
绝望的眸子在期盼
拖儿带女
背包摞伞
尘土飞扬
破衣烂衫
全家人的梦想
都装进了逃难的箩筐
乞讨的葫芦瓢
竟支撑起一家人食物来源
路边的榆树
被啃光了树皮
草棵里的蚂蚱
被撕咬成了碎片
……
 
拼死,挣扎
闯荡,冒险
那倒下去的
死前——
还不肯闭上饥饿双眼
那活下来的
摇摇晃晃——
哪个知晓是否还有明天
丢弃的孩童
路边乍巴乍巴向苍天哭喊
倒地的老头
双手触地一丝丝挪蹭着向前
寻尸野狗
又伸出了粉红色舌头
黑色乌鸦
灵旗般在云缝处盘旋
 
饥饿
成了人性最大灾难
活着
飙升为世间最昂贵的保单
逃难者
脚步究竟逃向哪里呀
生命的坐标
共同指向柳条边
哪怕双脚
踩着刀刃儿在行走
哪怕血管里
最后一滴血都流干
哪怕手指甲
抠着地面朝前爬呀
就是死
也要死在柳条边
柳条子再硬
也硬不过逃荒人骨头
土坝再坚固
也抵不过难民的双肩
饥饿的牙齿
终于撕开了柳条边墙
流血的脚板
彻底踏碎了这道封禁难关
之后,之后——
老东北诞生了千古传奇
白山黑水
升起了闯入者不屈的炊烟
淘金,伐木
狩猎,放山
狗爬犁
拉走了沉闷的严冬
勒勒车
辗过了挂着冰碴的荒原
黑土地
迎来了倔犟弯钩犁
点葫芦
唤醒了老东北第一个懵懂的春天
柳条边
多像一本陈年旧账
记录了
闯关东的苦难、艰险
还有大风大雪里的辛酸
柳条边
更像一双历史的睡眼
见证了
关东人的勤劳、大胆
还有那份不屈不挠的尊严
 
柳条边——
一天天老去了
衰老成了历史残片
老柳树弯曲了
脊背上写满风烛残年
哪怕坍塌的边墙
风化成了岁月尘土
那黑黝黝泥土哟
依旧会铭记——
关东人用热血
点燃的那个老东北的昨天
 
【诗人简介】王长元:1959年生于吉林省大安县(市)大賚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联副主席。长春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发表、出版小说诗歌作品多(篇)部。作品获得过多个奖项。
责任编辑: 叶青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