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俊明,作家、诗人兼评论家,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文三百余首(篇),出版《抒情者的迷途》等书籍六部。
“民间活我,诗活民间”,是诗人、文学评论家陈明火在一次诗歌沙龙之浅酌时所说。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民间的小小诗人,不足挂齿。依他的意思——既然有那么多乡音味、泥土味与风俗味的民间味道伴着他成长,他就让他的一些诗以清代陈其康“当时民间闻者感泣,至今颂之”(《郎潜纪闻》卷三》)之“民间闻者感泣”而活在民间。说真的,我很喜欢陈明火先生对“民间”一词的独特悟觉,当然更喜欢他的一首首“活”在“民间”的诗。
我曾在《意象系统中的自然流动——读陈明火的几首早期诗(一)》(发表于《岷州文学·夏季号》2022年5月)里,评过从他的长篇纪实文学《梦轮回》的几个章节所摘录的《送》、《牛娃》(外一首)、《哭——悼祖母》、《小船病了》与《穷大嫂》等诗作。眼下,又从不同的文本里摘录了《石子》等1979年以前所写的若干首,就是想明证他的“民间活我,诗活民间”之所言,是最有说服力的“诗歌宣言”。
石 子
爱得太深
石子沉入水底
涟漪散后
沉入的位置瞬间消失
石子是明白的
水是明白的
丢石子的人
未必完全明白
石子还有沉入的机缘
而丢石子的人
总是
在水岸
1979年1月12日
诗题“石子”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在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下就有不同的解读,在不同的语境下石子可以承载不同的象征意义。比方说:石子可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垫脚石,帮助人们前进,同时也可能是绊脚石,阻碍人们的进步;石子的坚硬和普遍性,使其成为自然力量和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石子不求华丽的外表和名利,它只默默的为人类服务,任凭人类贬低、践踏,其默默奉献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诗人陈明火不想我们停留在“石子”的象征意义的层面上,只想我们进入他的“爱得太深/石子沉入水底”之语境或语言场,去体悟“石子”慢慢沉到水底的那种爱的执着,并由那种坚持不懈的“执着”,表明“爱得太深”的程度。这两行诗,让石子的下沉之状悄悄地见证了深爱之情。我们若是由此而展开,石子的这种下沉之状,不仅是言爱之深,亦是实现不同目标、达到不同境界的有力见证。诗人把这样的诗句置于诗首,可说是哲思爱意齐飞,一下子就把《石子》一诗摆在了诗境的高度。
“石子”,自始至终成为见证深爱的一个物象,一个参与者与见证者,为深爱过的一个个瞬间留存着“涟漪”,哪怕是石子沉入之位置,随着“涟漪”的“散后”而“瞬间消失”,也没有什么,只因“石子是明白的/水是明白的”的“石子”与“水”,是清醒者,它们知道什么是爱或深爱(诗句中出现的“水”,是另一个见证深爱的物象)。然而,有意思的是那个同样是面对深爱的见证者,一个不如见证物——“石子”与“水”的见证者,一个似乎只知道自己是个“丢石子的人”,却不明白石子的沉入之状是深爱的体现的见证者。这,就有了新的隐含:并非所有人都能体悟深爱的过程,甚至包括一些亲临其境的人——即“丢石子的人”。陈明火先生为了强调这层值得深思的隐蕴,又言及“沉入水底”的石子,还有一次次“沉入的机缘”,而那个“丢石子的人/总是/在水岸”一次次的观望着,便在无形之中留下了深深的回味——这就是说像这种“丢石子的人/总是/在水岸”的现象,绝不止于这个“丢石子的人”。
人生的初阳
——题小学、师范毕业照
头发很短时
无忧的十二岁在眼里
头发很厚时
单纯的二十二岁在脸上
少年时
未记下什么
青春了
没看清未来
1975年8月于武昌纸坊(为咸师招生)
两张毕业照,是诗人陈明火在武昌纸坊为咸宁师范负责招收新生的休闲时所见。他一下子抓住了“头发”的“很短”与“很厚”,暗示着自己在小学毕业时的“无忧”、师范毕业时的“单纯”,都是对自己过平常人的日子之真实写照。这个“真实写照”,若是往隐深处想,也反衬了值得忧虑的过于繁杂的非常时期——作为平常人的我们,真的就这么“无忧”、“单纯”么?诗里的值得追问处,全在诗之背后。当然,这种有意义的追问,也在后面的诗句里。
据陈明火说,师范的校长找过他,想让他先代表师范招生后留校工作,他却说自己想继续读书——后来经过协商分到了有读书机遇(去了后,他才知眼下快恢复高考没有了“继续读书”的机遇)的咸宁地区温泉高中(含中小学)。
诗人所处的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小学毕业遇到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已经是“锁看门”,当上了放牛娃。他在这个非正常的少年时代,能“记下什么”呢?要记下的无外乎就是成年人的“革命”、“造反”与学校的“关门”等。然而十年后,市面上还是“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故而让已经有了自己思考的诗人在“人生的初阳”里,自然就留下了难以“看清未来”之深深的忧虑。诗人的这种“忧虑”,是同时代人的“忧虑”,值得我们静静地沉思。
诗题的正标题——人生的初阳,“初”在非常时期、“初”在自己的年幼无知,也“初”在自己的无可奈何;诗题的副标题——“题小学、师范毕业照”之“毕业”的原义,仅仅是限于某一个阶段读书的“毕业”。其“毕业”的潜在的意义里,“我”没有什么“毕业”的滋味可言。由是,我们可以看到“我”的内心在盼望着告别那个非常时期,获取一个学生能真正“毕业”的丰富含义。
别一棵树
——致曹善春教授
别一棵树,不应是被青枝绿叶
温暖过的我
哪怕我那感激不尽的鸟音
已鸣叫过许久
这棵树,给我的营养实在是过多
让我诗文中飞出的鸟音
活出了一生的期待
眼下,它连腰背也弯曲了
我怎么能忍心
别这一树枯黄的寂静
1975年10月于咸宁师范
一个人在一生中能遇到一个恩人,当属三生有幸。诗人陈明火遇到了恩师曹善春教授,让他终身受益。当他要与这个腰背弯曲的曹教授真正作别之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自然就随着万分的感激而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在陈明火看来,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把离别的伤情抬到了一定的高度。作为“诗活民间”的诗人不应落入千百年来无数别离诗的俗套,应让自己的别离诗产生一些新意——正如他所言:当你在准备写某一人一物一事一情一理之前,应该想一想你要写的已经被比你优秀的人写过了,是否可自问一声:我该怎么办?据陈明火先生说,他在动笔前喜欢“自问一声:我该怎么办”,等他想到了一个好点子才会动笔。此诗,他选择了“一棵树”的自然意象,来完成他与自己所尊敬的曹教授的别离之作,就是想好了才动笔的。
诗首,不言别离曹教授,只言“别一棵树”。而后,以“不应是”被一棵树的青枝绿叶曾“温暖过的我”作为别离的对象,这就意味着“我”不忍“别一棵树”。这是为什么呢?就为“这棵树”与其他的树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棵树”像父母般的“给我的营养实在是过多”。除此之外,还有与父母的给予不尽相同的是“这棵树”还“让我诗文中飞出的鸟音”,已经“活出了一生的期待”。
更让人难以别离的是——这棵树的“腰背也弯曲了”,言下之意,这棵树已为“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我”应该守护在它的身边,哪能“忍心”离开“这一树枯黄的寂静”?这里,“枯黄的寂静”用得恰到好处:“我”尽管在感恩之中情溢于言表,然而这棵树是“寂静”的——它似乎在用心语相告,为了你的生机勃勃你还是鹏程万里吧!这样的抒写,就暗示着“一棵树”还在继续为“我”着想而自甘寂寞。“这棵树”的思想情操的动人之处,可让“儿女共沾巾”。
橘
——致湘妹子
橘子洲头的橘,与湘妹子
一样的甜
湘江的风告诉我
只能品,不可以采摘
不过,湘江的风
又补了几句
除非,你品味深了
那与湘妹子一样热情的橘子
会走下枝头
用长沙的普通话
陪你一程
1977年8月于山城温泉,为“我”随模范参访团赴韶山归来作。
橘子洲头,是湖南长沙的一个著名的景点。因诗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的不同景致写到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橘子洲头”,这个橘子洲头风景区就更加盛名远扬了。
陈明火先生站在橘子洲头,最让他激情涌动的是橘子与说着湖南普通话的“湘妹子”(或导游、或服务人员等)。他看着看着,就像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望梅止渴之想象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那样,顿觉“橘子洲头”的“橘子”与“湘妹子/一样的甜”的味道已入口入心了。正当“我”沉浸在观赏时的美意里,“湘江的风”却突然送来了警示语——“只能品,不可以采摘”。这就巧妙地暗示着风景区“橘子洲头”的“橘子”与湖南的“湘妹子”一样的美,前来观赏者(不论你是谁)只能送去自己无限的敬意,绝不能做一些伤害美的事情。这样,美不胜收的“橘子”,就会像所有美丽的东西一样继续美在橘子洲头,美在人世间。
诗写到这里,可以了,不!陈明火先生还有话要说。他以紧承上一诗节“只能品/不可以采摘”为前提,提出了一个表示唯一的条件的“除非,你品味深了”的“除非”,对上一诗节“不可以采摘”发掘了一个新的想象点——那就是那些“与湘妹子一样热情的橘子”,被感动后“走下枝头”。这随情而动的“走下”与前面的那种属于伤害式的“采摘”,不可同日而语。继而,诗人又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情景:“橘子”不仅是“走下”,还要“用长沙普通话/陪你一程”。诗中,橘子洲头的橘子与湖南湘妹子已人橘合一,谁也分不开谁是橘子,谁是湘妹子。然而“我”(包括“你”与“他”)内心那流连忘返时的一份份爱恋,就藏匿在用“长沙话/陪你一程”之中。
小小鸟
不想去凑那份热闹的小小鸟
说了句
真话
被山城遣送到偏僻的乡下
若干年里,有点自信的小小鸟
把真话
谱成峒山湖渔歌
唱给自己听
注:1977年10月于旭东学校(因说“世界名著不是大毒草”而被“遣送还乡”——却没能力“还乡”,去偏僻的他乡)
一段非常时期的历史,所记录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不可思议的非常事件。陈明火先生在发表过的诗文里,多次提到了一个从省城武汉被“贬”到山城温泉的右派鲍老师看他发表作品,偷偷拿当时被全国上下都认为是“大毒草”的世界名著给他读,学校领导知情后要他在批判右派的大会上“批判”鲍老师——“可惜的是,我从心灵里掏出/‘世界名著不是大毒草’的真话/被‘吃了豹子胆’‘敌我不分’的子弹/精准命中。瞬间/便滴着鲜血//不久,一张盖着红印章的纸/把我当做伙伴/一起‘移’了个地方……”(录自小长诗《我这大半生的风雨,在对你说——赠诗人包容冰·三、毒草》)。
可笑的是,陈明火先生已被“遣送还乡”却难以“还乡”,只能去他乡的旭东学校。诗人有了这段特殊的历史背景,却没有在《小小鸟》里写出任何情绪化的文字,只十分冷静地言说“不想去凑那份热闹的小小鸟”(即没有批判右派鲍老师),说了与全国上下不一致的“真话”——“世界名著不是大毒草”,成为“被山城”——温泉的“遣送还乡”的对象,最终来到了“偏僻的乡下”。这样的轻描淡写的诗句,里面藏着的是力透纸背的意蕴,做到了“浅而能深”(《白华山人诗说》)。
“遣送还乡”的事实,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陈明火先生能够怎么的?从下一节诗里,我们能看出“我”这只被人伤害过的“小小鸟”,唯一的“自信”就是不管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是坚信自己那来自于心灵深处的话是“真话”。他觉得一个人到了没有一个说理处的地步,只好把自己的这些“真话”写成故乡“峒山湖渔歌”,慢慢地“唱给自己听”。在我看来,陈明火先生的这种悟觉,也应该是所有遭到恶意伤害者的悟觉——他人伤害他的,我信我的“真话”。
有人说,诗歌里要有骨头和血,我以为陈明火先生“把真话/谱成峒山湖渔歌/唱给自己听”,就是有骨头有血的诗句,只因“真话”里有“骨头”的声音,有“血”的声音。
温 泉
——忆友人
温泉,是山城的名字
也是你的名字
自离开了你,我一直把你当做温泉
昨夜
我又想到你,你真的很知我
竟让一河暖意
流进了
我的心湖
1978年12月于路口学校
诗人艾青在《大堰河,是我的保姆》里吟诵着:“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离开了在山城温泉工作期间所最熟知的“友人”的诗人陈明火,在《温泉——忆友人》的不间断的忆念里,亦大声地吟诵着:“温泉,是山城的名字/也是你的名字/自离开了你,我一直把你当做温泉”。
两个诗人都把人与地名联系在一起,但诗人艾青诗中的“大堰河”,本身就是“保姆”的名字,只是这个名字与“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同名而已。诗人陈明火的“温泉”是山城的名字,因诗中的“我”把“你”一直“当做温泉”,暗暗地表明“你”是一个像山城温泉一样让“我”感到温暖的人——“你”就自然而然地与山城温泉同名。此种联系,是一种情感的体现,也是一种朋友间真挚友谊的体现。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一诗中,反复陈述着“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地主的儿子,长在“大堰河”的怀中,吮吸着她的乳汁……诗人通过对自己的乳母“大堰河”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进而,使“大堰河”以某种象征意义,升华为永远与山河、村庄同在的人民的化身,或者说是中国农民的化身。
《温泉——忆友人》只局限于一个别后的某一个空间,突然打开了诗歌想象的闸门——让“我”把“友人”与山城温泉联系在一起,以期重现建立在同等基础之上的相互敬重、信任与理解的情同手足的友情,或是人生中起到纽带作用下的一种无私而深刻的情感。陈明火先生以“昨夜”的一个特殊的情景,完成了并非只有这一夜“我又想到你”的深情表述。他觉得友情不是单方面的,其实你(即“友人”)也在思念“我”,而且比“我”思念“你”的方式不一样,“你”竟然在“知我”的心境里,索性“让一河暖意/流进了我的心湖”。诗之想象是非凡的,“我”与“你”的朋友之情、兄弟之情是深厚的。
2024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