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霍俊明:日常佛,或心灵彼岸的摆渡
——读王晓波的近作


  导读:回到当下的诗歌现场,这似乎是一个热闹无比的时代,尤其在在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诗人的自信、野心和自恋癖空前爆棚。面对着难以计数的诗歌生产和日益多元和流行的诗歌“跨界”传播,诗歌似乎又重新“火”起来了,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身边。
  回到当下的诗歌现场,这似乎是一个热闹无比的时代,尤其在在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诗人的自信、野心和自恋癖空前爆棚。面对着难以计数的诗歌生产和日益多元和流行的诗歌“跨界”传播,诗歌似乎又重新“火”起来了,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身边。但是凭我的观感,在看似回暖的诗歌情势下我们必须对当下的诗歌现象予以适时的反思甚至批评。因为在我看来,当下是有“诗歌”而缺乏“好诗”的时代,是有大量的“分行写作者”而缺乏“诗人”的时代,是有热捧、棒喝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家”的时代。即使是那些被公认的“诗人”也是缺乏应有的“文格”与“人格”的。正因如此,这是一个“萤火”的诗歌时代,这些微暗的一闪而逝的亮光不足以照亮黑夜。而只有那些真正伟大的诗歌闪电才足以照彻,但是,这是一个被刻意缩小闪电的时刻。
  王晓波的一部分诗涉及当下现场和回溯性记忆交织的“乡土经验”,比如《南行车流》《问月》《家书》《新月》《心雨》。这对于王晓波而言带有本源意义上的根性,甚至成了命脉。在体会到这类诗歌的情感容量和精神势能的同时,包括王晓波在内的诗人也要注意此类诗歌在当下的写作难度。当新世纪以来诗歌中不断出现黑色的“离乡”意识和尴尬的“异乡人”的乡愁,不断出现那些在城乡结合部和城市奔走的人流与不断疏离和远去的“乡村”、“乡土”时的焦虑、尴尬和分裂的“集体性”的面影,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作为一种分层激烈社会的显豁“现实”以及这种“现实”对这些作为生存个体的诗人们的影响。由这些诗歌我愈益感受到“现实感”或“现实想象力”之于诗人和写作的重要性。试图贴近和呈现“现实”的诗作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而相应的具有提升度的来自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具有理想、热度、冷度和情怀的诗歌却真的是越来越稀有了。在众多的写作者都开始抒写城市化境遇下的乡土经验和回溯性记忆的时候,原乡和地方写的抒写难度被不断提升,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同类诗歌的同质化、类型化,这进一步导致了诗歌之间的相互抵消。具言之,很多诗人没有注意到“日常现实”转换为“诗歌现实”的难度,大抵忘记了日常现实和诗歌“现实感”之间的差别。过于明显的题材化、伦理化、道德化和新闻化也使得诗歌的思想深度、想象力和诗意提升能力受到挑战。这不是建立于个体主体性和感受力基础之上的“灵魂的激荡”,而是沦为“记录表皮疼痛的日记”。很多诗人写作现实的时候缺乏必要的转换、过滤、变形和提升的能力。而这需要的就是一种诗人重新发现的能力,再写作什么劳作、母亲、伟大、眼泪、炊烟就显得有些滑稽,说得在严重些就是诗歌写作的无效性。确实,当下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比如城市化进程、生态危机、乡村问题)使得诗歌写作必须做出调整和应对,甚至一定程度上对赓续的根深蒂固的写作模式和诗歌观念进行校正。
  王晓波处理的多是与个体视域相关的城市化境遇下的日常性场景以及关联其上的精神生活,而日常生活多像是一杯撒了盐花的清水!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这杯水的颜色——与一般的清水无异——但是很少有人去喝一口。阴影往往是寂静的!颜色的清和苦涩的重之间我们的人们更愿意选择前者。而诗人却选择的是喝下那一口苦涩,现实的苦涩,也是当下的苦涩。当然,还有历史的苦涩!而诗歌只有苦涩也还远远不够!而具体到王晓波的诗歌,他的诗歌更多的是处理个体的生命经验和精神生活。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长诗《雨殇》和组诗《另一种乡愁》《他乡》。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很多人看来二者是各自独立的,但是在我看来他们是彼此打开相互呼应的。尤其是对于诗歌写作而言,日常生活和文本中的精神生活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作为精神生活、语言和修辞化的文本生活空间有其特异之处。在我看来诗歌中的日常生活介于现实与寓言之间,更是像一场白日梦式的景观。而王晓波近期的诗歌写作就体现了这一点。日常佛或心灵的彼岸这是我阅读王晓波这组诗歌的一个突出感受。日常佛,具体到王晓波的诗歌并不是题材意义上的,并不是说他的诗歌与佛教题材或宗教文化有着什么关系,而是要强调的是“日常”与“精神”(“佛”只是一个借喻和代称而已)之间的复杂关系——精神和“佛”并不在日常生活之外。与此同时,心灵的彼岸意识又是生命诗学最为显豁的命题。王晓波的诗歌大体离不开当下经验和生命意识,而又有一条精神红线在牵引着他向高处和远方眺望。这既是情感性的,想象性和愿景式的,又是与城市化时代整体的生存境遇直接联系的。而在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技艺上而言,王晓波也不是一个追新逐异者,而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写作者。他的诗歌不乏抒情性甚至不乏外在的耳感,这在以叙事为圭臬的时代多少显得“老旧”,但是在另一个写作向度上而言这又未尝不是维护了诗歌话语的多元性。在一个寻求深度和复杂性以及写作难度的今天,一部分诗人却大体忽略了真实的生命体验。就王晓波的今年的诗歌写作而言,这些诗作大体呈现的是诗人的主体精神和情感状态,是生命与语言以及存在在临界点上的相互照应。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王晓波有的个别诗作显然有古诗词资源的借用,这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对于古诗词和成语、固定意象的使用还是要谨慎和适度,反之容易被吸附进去而丧失了诗歌个性以及诗人的个体主体性。
  在王晓波的诗歌中我感受到的是日常生活和精神图景中的一次次叹息,一次次返回,一次次不舍。也许,在诗歌的记忆和精神层面这些诗歌的精神能量不只是一个人的,而是具有了某种程度的普适性了。与此同时,王晓波的这些诗句的语调是缓慢的、日常的、不事张扬的,但是最终的效果却炽如火焰和寒噤的并置。我们在感受到温暖萦怀的诗人精神愿景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他提供的往日景象背后的化不开的情结。王晓波在属于他的场景和形象中用文字浇筑成了一个纪念碑——生命个体的时间纪念碑。也许它不高大,但是却足够坚固,足够容纳一个人的时间和记忆的全部。这就足够了!这就是日常神,这就是精神生活的彼岸。而诗歌就是其间的摆渡者!
  (霍俊明:著名诗评家,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文学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届客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台湾屏东教育大学客座教授。)
 
附录:
 
王晓波诗歌近作选(15首)
 
  新 月   
 
背离山村的前夜
你没有意恐儿迟归的叨念
只有一滴浑浊的老泪
落入我的行囊
失落挫败 
想到它
再苦再累也撑挺过去
八、九年的打拼
儿已不知
世上何事谓艰辛
 
离城返乡的前夜
抱着才满周岁的孙儿
你用粗拙的手
抚爱着她幼嫩的脸
望着我 
心疼的一句
“在外奔忙,别担搁了孙儿!”
 
望着你渐弯的腰背
真害怕孙儿的体重
把它压成半弯的新月
 
(原载《诗歌月刊》杂志2009年第9期;《中国作家》杂志2011年诗歌增刊(总第323期);《2010中国诗歌选》)
 
绽 放
        
我要将渔期提前到来
我要将洋流回暖
我要将丰收在望的喜讯
告知那渴望赶海的渔民
 
洋流  已经回暖
冰封的海平面生机勃勃
渔讯 渔歌还有赶海吆喝的号子
瞬间传遍渔村的每个角落
 
渔民僵硬的面容
在微拂的海风里逐一绽放
 
(原载《扬子江诗刊》2015年第5期)
 
 家 书
 
家乡地瘦水缺
供小儿读大学
我孤身南下
赚钱维持家计
每逢小儿寒暑假期
老妻啊!
你夜不成眠
识字学习
盼早日能写家书给我
 
今天
收你来信
泪水扑湿皱折信笺
三载相思苦泪
五十载岁月老泪横秋
家书一封抵万金
语句里  字迹间
藏绵绵思念
带家乡黄土干涩气息
过玉门  跨阳关
攀山越岭
来到四季如春岭南
 
平日里
你锄地挑担
不让须眉汉子
来自丝绸之路的字只
每一横   每一竖
却那么纤巧
是家乡的石窟艺术
滋润了你么
初写家书的老妻
端坐土炕上
煤油灯下写信的 
分明是那
西子湖畔的秀巧织女
 
(原载《诗歌月刊》杂志2009年第9期;《中国作家》杂志2011年诗歌增刊(总第323期);《2010中国诗歌选》)
 
南行车流
 
向南  一路向南
南行的汽车驶向父亲的村庄
南行的车流漂向母亲的河
停泊的岸有我思念的父母乡亲
返乡的路  路途漫漫
三百六十五天的距离  地球与月亮
我的乡愁  梦里
故里  一直在我的心上生长
南行向南  南行汽车
路途很远  可心的距离从没有走远 

(原载《诗林》2015年1期)
 
沉 香
 
你喊一句   桃花便开始
飘零  水流湍急  
轻舟已远  
相见恨太晚
茶香已冷  雨线缥缈  
此刻  再喊一句   
夕阳已西下   
何时重逢赋诗暖香
相聚或许是在天涯
 
你如沉香袅袅在心海
 
(原载《诗林》杂志2016年第1期;《诗歌月刊》杂志2016年第2期;香港《圆桌诗刊》总第51期(2016年3月);《2016年中国微信诗歌年鉴》)

问 月
 
回到故里回到父母身旁
我问星星  问月亮
问门前屋后的桃树 杏树和海棠
是否还记得我旧日的模样
 
今夜  在故里乡间
我问庭前的月光
这银白如昨日的月光
这圆满洒下清辉的月光
可是我昔日年少时的月光
 
(原载《诗林》杂志2015年1期)
 
另一种乡愁
 
起风了
秋风渐凉时
蓦然回首
岁月了无声息的流走
日升日落的感触
乡愁又再占满心头
 
起风了
临别时的叮咛
无奈的岁月
去也不是
留也不是
落叶知秋
无喜的岁月
却载满了乡愁
 
起风了
又是凉的秋
天边归雁披落霞
秋风吹不老的思念
树和云难遮断的乡路
秋风捎来你的含笑问候
乡情醇绵满心头
 
起风了
独处寒秋
凝听落叶堕地的巨响
凝听故里山泉的汩汩流水
凝听昔日早起的朗朗晨读
凝听黄昏屋檐
燕子相对的啾啾唏嘘
失去的童心呵








翻滚成涛
滚滚成涛
澎湃不休
 
(原载《中国作家》杂志2011年诗歌增刊(总第323期))
 
遥远的美丽

爱恋竟在远远
你我相对茫然
为何  为何我却在
蛙鸣蝉唱的夏秋
才会想起
才会茫然追寻你的踪影
你这寒风中袅娜的水仙

恋爱竟已是遥远
似水流年  流年似水
已是稻穗飘香的秋
我却是道不尽的愁
不想你的冷傲绽放
使你我各在水的一方
  
爱恋竟在远远
一别经年  似水流年
你这傲霜的凌波仙子
岁月之舟已进秋的芦荡
芦苇茫茫  秋意迷离
迷离的你却
屹立在料峭的早春
  
慨然你我
相识在错误的季节
叹息你的如约
竟然是我的迟到
 
(原载《中国作家》杂志2011年诗歌增刊(总第323期);《诗林》杂志2013年第1期;《2011—2012中国诗歌选》)
 
 心 雨
 
南下五载
每逢岭南雨季
淅沥淅沥的雨丝
朦胧了厂房 
朦胧了街道 
朦胧了城市
朦胧了我的眼睛
 
千年干渴的家乡
滴水贵如油
岭南的雨丝
何时
洒湿黄土高坡
洒湿庄稼野草
洒湿你和孩子的心窝
 
(原载《中国作家》杂志2011年诗歌增刊(总第323期))
     
狮子座流星雨                
       
寂寞无告的梵谷
罗列着光谱
标点着黑暗
星斗阑干的奇诡图案
浩瀚灼灼耀眼的天河
灿烂隐晦的神话之墟
 
凌晨二时十二分
东经113.3度 
北纬22.5度
万千星辰  绽放
生命最后的璀灿
狮子座流星雨  刷亮
百年不遇情人节的夜空
是俗规  还是梦境
流星划落的一瞬
星语心愿将会美梦成真
 
在历历星宿来临的一刻
在暖暖天河划亮的一刻
在兆亿星球灿烂的一刻
在千载难逢稍纵即逝的一瞬
在欲说还休心愿涌现的一瞬
在只能许下一个心愿的一瞬
主啊  我祈求
无限的坐标下
永恒的隐喻下
冥冥星宿众神的脸谱下
主啊  我只有一个心愿
祈盼  星空下
你我的心愿一样
 
(原载《中国作家》杂志2011年诗歌增刊(总第323期);《2011—2012中国诗歌选》)
 
 
夜读鲁迅
 
我害怕深夜
孤独无眠的漆黑
黑夜里的心跳声
让人更加战栗
 
先生的呐喊声
惊醒了
昏睡中的灵魂
夜色迷茫
在没有星月的深夜
我害怕孤独漆黑
旷野
传来的呐喊声
让我不再感到孤独
让我不再害怕漆黑
 
摸索中
我努力
擦亮手中的火柴
我渴望手中这点烛火
能让我找寻到光明
能让我们不再害怕孤单
 
注:在某个无名书报地推,盗版的《鲁迅全集》,隐现其中,捧起翻阅,感慨良多。是夜,夜半早醒,推窗远眺,朗月当空,悠然想到,过去曾收录在全日制课本的多篇鲁迅作品,如《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等,现已悄然“退出”教科书,而繁华街市的书报地推,却见盗版的《鲁迅全集》。
 
(原载《羊城晚报》2010年11月30日《花地》副刊;《诗林》杂志2013年第1期)
 
一条咳嗽的鱼
 
如何  做一条
素净的鱼
鲤把目光  希望
停靠在岸
 
蹦高
跳跃
逃离黏滞的积水
逃离腐臭的河流
 
跃龙门
鲤如愿  成为
一条在城里
用腮呼吸的鱼
 
在行人不见路
城中不见楼的
雾霾里
一条没法
高兴的鱼  终日
咳嗽不止
 
如何  做回一条
河里的鱼
忽忙中  踏上归程  
可别忘了
出门佩戴口罩
 
(原载《绿风》诗刊2015年第5期;《南方日报》2015年12月24日《海风》副刊;《2015年中国微信诗歌年鉴》)
 
 
 
菩 萨
 
乡间千年传说,到禅城祖庙祈福
能给五行缺水的人添福消灾
 
返乡前,母亲诚心去了一趟祖庙
添了香油请了开光佛珠

念珠至今在我手腕,已近十年
穿连念珠的绳子断了数次

每次我将这念珠串起佩戴手腕
总觉自己被一尊菩萨搀扶
 
(原载《诗潮》杂志2016年1月;《诗刊》杂志2016年8月(上半月刊);台湾《乾坤诗刊》2016年夏季号;《2017年天天诗历》;《中国当下诗歌现场(2016年卷)》)
 
 
江 南 
 
江南  多荷多莲
荷叶田田倚天碧
总是错把每朵红莲
看成伊  羞红的笑脸
又把随风的那朵白莲
看成伊  盈盈的背影
多蜻蜒 多蝴碟
又多燕子的江南
再仔细也分不清哪只是伊
好想  问一问
那飘逸的风筝
伊却缠着那根绳线不放手
 
(原载《诗林》杂志2017年第1期、《南方日报》2017年1月26日《海风》副刊)
 
相信爱情
 
在空山新雨后几度怅望
在浔阳秋瑟中几分相送
隔着多少春秋 千百度 遥望
枯禅苦等中
洒落了多少唐风宋雨
 
佛说缘定前生 几多前尘往事
几回人闲桂花落
千百次凝眸换来今生的擦肩
浮生多变
别问  别再问
今生相遇是缘是劫
 
几度彩霞满天
几许风雨满途
撑伞默然走来
盼只盼 能与你途中遇见
相信爱情 相信未来
你我能在途中遇见
只盼与你途中遇见
 
 (原载《绿风》诗刊2015年第5期;《诗歌月刊》杂志2016年第2期;《2016中国年度好诗三百首》)
 
  (王晓波, 1968年出生于广东廉江,中山市诗歌学会主席、中山市文联主席团成员、《香山诗刊》主编。著有《骑着月亮飞行》《雨殇》《银色的月光下》《生命·情感》;其诗学评论《吹掉泡沫 还诗歌以亮丽》(载《人民日报》2002年6月11日)和《不敢苟同的错误诗学》(载《作品与争鸣》2003年7月)曾受到广泛关注;有作品载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等刊物;有作品被《青年文摘》《意林》《诗选刊》等刊物选载;有作品入选《中国诗歌选》《中国诗歌年度选》《天天诗历》《中国新诗日历》等多种选本。)
责任编辑: 周楠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