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城市的喧嚣掩盖不了诗人的孤寂,城市的繁华也不能遮蔽诗人诗歌中所折射的苦痛的光芒。这是王长征的幸运。他的诗歌会说话,他的诗句在用朴拙的形式,点亮诗人生存的一丝亮光
王长征的诗歌中很少有议论、隐喻,甚至连形容词的运用他都惜墨如金。他就是如实记录着一个北漂诗人的日常生活,简单、随意,却又直指人心:“孤独的人最怕下班/最怕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房子/不是出租屋的床不够温暖/不是陌生的邻居不够善良/关上门就会被安静所淹没/静静躺在床上/隔壁偶尔传来窸窸窣窣的细语/脚步轻得像踩着棉花/同是异乡人,不一样的方言/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每个人都是一只胆怯的刺猬/通过疏离别人来保全自己”(《空空荡荡的歌》),这样直白的诗句,这样读来让人为之动容的诗句,已经在纸刊和网络媒介上很少看到。就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样,让我感到亲切。我和王长征是安徽老乡,他是“北漂”,我是“杭漂”。我是含着眼泪读完了他的关于北漂生活的诗作,在他面容亲和、脸带笑意的背后,这些不为人知的生活经历,唯有诗歌才能凸显一个诗人孤独、落寞的内心。
张栓固评论王长征的诗:“无论曾经怎样艰辛,多么困惑,诗人在北京坚强地挺了过来。他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寻找着自己生活的契机,积极融入大都市的喧嚣,勇敢走在王府井的街头,面对现实中那些困惑、无助和烦扰坚定地向前走着。”
是的,王长征的诗歌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引起诗坛和众多读者的关注,正是因为他书写的“在场感”。他在北漂生活的中心,在现场,记录着一个北漂诗人的所思所想,不需要高超的诗艺,不需要精挑细刻,亦不需要故弄玄虚。只需要把自己内心的那份情怀和感悟用文字的形式,书写出来,就能够引起共鸣。
城市的喧嚣掩盖不了诗人的孤寂,城市的繁华也不能遮蔽诗人诗歌中所折射的苦痛的光芒。这是王长征的幸运。他的诗歌会说话,他的诗句在用朴拙的形式,点亮诗人生存的一丝亮光:“灰色的楼群中间/卧着一片低矮的平房/居然有着一个土得掉渣的村名/一条铁轨扮演着“国界”的角色/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人口挤压的村子//弄丢主人的狗像个标点/村子里逗来逗去/丧魂落魄地寻觅着残羹冷炙/廉价店的小喇叭有气无力地垂下脑袋/任由人群背后扬起的灰尘沾上嘴唇/脱缰的猪羊成群结队唱着跳着/热闹的菜市场令人恍若走进梦境/苟延残喘支撑着余生/现代年轻人已不知算筹为何物/却都会精打细算过日子/漂亮的姑娘穿着几百元一双的鞋子/坐在十元自助小火锅前/黑色口腔吞吐着漂泊的故事//城中村,既不是村子也不是城市/它是地图上一块不甘心消失的胎记/一座座钢铁建筑如同巨兽逼近/寄居的迷失发展方向的睡兽/终有一天它将被历史淘汰//跨过铁轨,就能步入城市/转过身,能否找到一扇故乡的门?”(《城中村》),这首诗,我曾不加修改的朗诵给我那不识字的母亲听,让她感受王长征诗歌中的苦痛和悲悯,母亲听后,只说了一句话:“这个孩子,在北京生活的不容易啊!”一句“不容易啊”,让母亲听出了诗歌中表达的真情,也让我流下了感怀之泪。诗人贵在真诚,诗歌贵在真情。王长征的诗歌写作,在真诚和真情中找到了准确地坐标。
马文秀说,王长征的诗歌中有大境界、大爱、大慈悲。他放眼当下民众艰难生活的各个角落,将自己所有的感触凝聚在诗篇中,那些诗篇更是血液的沸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王长征对生活的信仰,他对自己与其他民众暂时的生活苦难充满信心,在写作中他将此转化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在诗歌中挣扎、探索、追寻,似乎作为他的满腔热血就是那滚动在纸上鲜活的字句,读者远在万里之外,读到他的作品,内心也会被深深地感染。
王从清则说,王长征的诗在语言的架构上,善于从细节处捕捉诗意的字眼,以独特的洞察力于最低处描摹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则想着重表达王长征在“在场”诗歌写作上的良苦用心。和众多的离开故乡,漂泊他乡的诗人创作经历类似,王长征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身居北京,书写北漂生活,第二个部分是对故乡的思乡之情,即乡愁的感怀,第三个部分是行走在全国各地即兴创作的行吟诗歌。在这三个部分的诗歌里,书写北漂生活的诗作,是王长征诗歌中成色最足也最能抓人心,让人记住好诗的那一部分。
他忠实于生活,忠诚于诗歌的真实。他的文字质朴而澄澈,不摆花架子,只用最简单的话语表达最繁复的生活内容。这是诗人的立场。看似微弱,实则非常有力量。他的诗歌是没有声音的,即便有声音,也是小声的在低诉。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在漫不经心的回首那些苦痛的往事,谈笑间,这些往事就变成了故事。王长征的诗歌在场感,和郑小琼所写的女工系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城市化进程,个体在时代变革中被迫改变时的一种无奈歌吟。而诗人所要承担的时代重任,和无力的状态,诗歌的节奏与内容,很好地完成了记录和诠释。
读王长征的诗,需要细细去体味,他的笔下没有对繁华盛世的歌颂,没有那些人云亦云的共同经验的累积与总结,也没有为了写诗而写诗的刻意准备。甚至,在他的诗歌中,你找不到生僻或者蹩脚的词句。他是北漂生活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的诗歌的触角伸向的永远是我们不曾觉察或者我们体验了但是不敢书写、无力书写的地方。他用强大的内心来包容苦难生活所给予诗人心灵受难的一切,他的诗歌里有温柔的刀子,有温暖的希望,有寒冷的天气,也有异乡人不为人知的苦涩与羞怯。
“公交车站的雨棚是他夜晚的家/白天像秋风驱赶落叶一样/他沿着附近的街巷转悠/脸上沾满黢黑的人生/瘦小脑袋像个黑色煤球/眼睛小得像被风沙眯成黑线/头发像生锈钢丝扭成一团//趿拉着破旧的鞋子/整日背着行李如同背着一个星球/在不同的路口碰到他/每次都有人像厌恶老鼠一样将他驱赶/而他带着不解望着看不懂的世界/委屈得像人畜无害的黑猴子”,这首《黑脸流浪汉》里的主人公,也许从你和我的面前都走过,但是,我们几时用一颗诗心去触碰他的目光,或者把他写进诗里,用诗歌去温暖他流浪的脚步。王长征平实的诗歌写作,让他的诗意少了一分色彩,但是让他的诗歌高度有了质的提升。
诗评家苗雨时教授说:“诗贵真情,这种真情,自然,不应是浮泛的,而应是深厚的,不应是病态的,而应是健康的,不应是卑下的,而应是高尚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论是痛苦、悲哀、欢乐和喜悦,都应是诗人的生命熔炉里锻炼过的真金,是诗人高洁人格的体现。”
极是。
老子《道德经》里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我想,出生在安徽界首,和老子故里相隔不远的王长征也许更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因为他的诗歌美学和诗歌写作的方向,正在朝着这个目标慢慢推进着。好的诗歌就是这么自然、质朴,就像天际的星辰、叶尖上的晨露、女子面颊上那一丝动人的微笑。而这份美,作为诗人来说,他看见了,不需要任何的赞叹,只需要用笔,写下心动的那一瞬,写下内心真实的想法,写下一个有良知有审美情趣的诗人的一声叹息,即可。
作者简介:
周维强,男,1986年出生,浙江文学院青年作家班(诸暨)学员。大量诗歌、诗歌评论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北京文学》、《青年作家》、《山东文学》、《作品》、《浙江作家》等刊,部分作品被《新世纪文学选刊》《诗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转载。近期作品入选《2017年年度散文诗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浙江散文精选》(文汇出版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金城出版社)。获云南北大门文学奖、《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协会征文奖等多次。
张栓固评论王长征的诗:“无论曾经怎样艰辛,多么困惑,诗人在北京坚强地挺了过来。他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寻找着自己生活的契机,积极融入大都市的喧嚣,勇敢走在王府井的街头,面对现实中那些困惑、无助和烦扰坚定地向前走着。”
是的,王长征的诗歌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引起诗坛和众多读者的关注,正是因为他书写的“在场感”。他在北漂生活的中心,在现场,记录着一个北漂诗人的所思所想,不需要高超的诗艺,不需要精挑细刻,亦不需要故弄玄虚。只需要把自己内心的那份情怀和感悟用文字的形式,书写出来,就能够引起共鸣。
城市的喧嚣掩盖不了诗人的孤寂,城市的繁华也不能遮蔽诗人诗歌中所折射的苦痛的光芒。这是王长征的幸运。他的诗歌会说话,他的诗句在用朴拙的形式,点亮诗人生存的一丝亮光:“灰色的楼群中间/卧着一片低矮的平房/居然有着一个土得掉渣的村名/一条铁轨扮演着“国界”的角色/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人口挤压的村子//弄丢主人的狗像个标点/村子里逗来逗去/丧魂落魄地寻觅着残羹冷炙/廉价店的小喇叭有气无力地垂下脑袋/任由人群背后扬起的灰尘沾上嘴唇/脱缰的猪羊成群结队唱着跳着/热闹的菜市场令人恍若走进梦境/苟延残喘支撑着余生/现代年轻人已不知算筹为何物/却都会精打细算过日子/漂亮的姑娘穿着几百元一双的鞋子/坐在十元自助小火锅前/黑色口腔吞吐着漂泊的故事//城中村,既不是村子也不是城市/它是地图上一块不甘心消失的胎记/一座座钢铁建筑如同巨兽逼近/寄居的迷失发展方向的睡兽/终有一天它将被历史淘汰//跨过铁轨,就能步入城市/转过身,能否找到一扇故乡的门?”(《城中村》),这首诗,我曾不加修改的朗诵给我那不识字的母亲听,让她感受王长征诗歌中的苦痛和悲悯,母亲听后,只说了一句话:“这个孩子,在北京生活的不容易啊!”一句“不容易啊”,让母亲听出了诗歌中表达的真情,也让我流下了感怀之泪。诗人贵在真诚,诗歌贵在真情。王长征的诗歌写作,在真诚和真情中找到了准确地坐标。
马文秀说,王长征的诗歌中有大境界、大爱、大慈悲。他放眼当下民众艰难生活的各个角落,将自己所有的感触凝聚在诗篇中,那些诗篇更是血液的沸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王长征对生活的信仰,他对自己与其他民众暂时的生活苦难充满信心,在写作中他将此转化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在诗歌中挣扎、探索、追寻,似乎作为他的满腔热血就是那滚动在纸上鲜活的字句,读者远在万里之外,读到他的作品,内心也会被深深地感染。
王从清则说,王长征的诗在语言的架构上,善于从细节处捕捉诗意的字眼,以独特的洞察力于最低处描摹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则想着重表达王长征在“在场”诗歌写作上的良苦用心。和众多的离开故乡,漂泊他乡的诗人创作经历类似,王长征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身居北京,书写北漂生活,第二个部分是对故乡的思乡之情,即乡愁的感怀,第三个部分是行走在全国各地即兴创作的行吟诗歌。在这三个部分的诗歌里,书写北漂生活的诗作,是王长征诗歌中成色最足也最能抓人心,让人记住好诗的那一部分。
他忠实于生活,忠诚于诗歌的真实。他的文字质朴而澄澈,不摆花架子,只用最简单的话语表达最繁复的生活内容。这是诗人的立场。看似微弱,实则非常有力量。他的诗歌是没有声音的,即便有声音,也是小声的在低诉。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在漫不经心的回首那些苦痛的往事,谈笑间,这些往事就变成了故事。王长征的诗歌在场感,和郑小琼所写的女工系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城市化进程,个体在时代变革中被迫改变时的一种无奈歌吟。而诗人所要承担的时代重任,和无力的状态,诗歌的节奏与内容,很好地完成了记录和诠释。
读王长征的诗,需要细细去体味,他的笔下没有对繁华盛世的歌颂,没有那些人云亦云的共同经验的累积与总结,也没有为了写诗而写诗的刻意准备。甚至,在他的诗歌中,你找不到生僻或者蹩脚的词句。他是北漂生活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的诗歌的触角伸向的永远是我们不曾觉察或者我们体验了但是不敢书写、无力书写的地方。他用强大的内心来包容苦难生活所给予诗人心灵受难的一切,他的诗歌里有温柔的刀子,有温暖的希望,有寒冷的天气,也有异乡人不为人知的苦涩与羞怯。
“公交车站的雨棚是他夜晚的家/白天像秋风驱赶落叶一样/他沿着附近的街巷转悠/脸上沾满黢黑的人生/瘦小脑袋像个黑色煤球/眼睛小得像被风沙眯成黑线/头发像生锈钢丝扭成一团//趿拉着破旧的鞋子/整日背着行李如同背着一个星球/在不同的路口碰到他/每次都有人像厌恶老鼠一样将他驱赶/而他带着不解望着看不懂的世界/委屈得像人畜无害的黑猴子”,这首《黑脸流浪汉》里的主人公,也许从你和我的面前都走过,但是,我们几时用一颗诗心去触碰他的目光,或者把他写进诗里,用诗歌去温暖他流浪的脚步。王长征平实的诗歌写作,让他的诗意少了一分色彩,但是让他的诗歌高度有了质的提升。
诗评家苗雨时教授说:“诗贵真情,这种真情,自然,不应是浮泛的,而应是深厚的,不应是病态的,而应是健康的,不应是卑下的,而应是高尚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论是痛苦、悲哀、欢乐和喜悦,都应是诗人的生命熔炉里锻炼过的真金,是诗人高洁人格的体现。”
极是。
老子《道德经》里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我想,出生在安徽界首,和老子故里相隔不远的王长征也许更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因为他的诗歌美学和诗歌写作的方向,正在朝着这个目标慢慢推进着。好的诗歌就是这么自然、质朴,就像天际的星辰、叶尖上的晨露、女子面颊上那一丝动人的微笑。而这份美,作为诗人来说,他看见了,不需要任何的赞叹,只需要用笔,写下心动的那一瞬,写下内心真实的想法,写下一个有良知有审美情趣的诗人的一声叹息,即可。
作者简介:
周维强,男,1986年出生,浙江文学院青年作家班(诸暨)学员。大量诗歌、诗歌评论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北京文学》、《青年作家》、《山东文学》、《作品》、《浙江作家》等刊,部分作品被《新世纪文学选刊》《诗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转载。近期作品入选《2017年年度散文诗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浙江散文精选》(文汇出版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金城出版社)。获云南北大门文学奖、《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协会征文奖等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