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梁敬泽,出生于1990年重阳节,贵州绥阳人,写诗兼诗评,无忧诗社发起人,2016年创办《无忧诗刊》,并任主编。曾任民刊编辑﹑副主编﹑执行主编等职。
中国是拥有几千年农业的大国,文人写农事大部分是农村人走出来的诗人回到田园风光。更多是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文人“下基层,走进寻常百姓家”的良好景象。农业是衣食之源,是生存之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高新技术替代传统技术的转型,农业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尽管乡土诗歌在当前诗歌群体的位置相对冷门,但总有一群人在默默奋斗与关注农民农事。在中国诗歌历史中,出生在江苏的刘半农是乡土诗的先驱者,早年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他是最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关注新诗内容革新的诗人之一,并有一颗悯农之心,写了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并著有民歌《瓦釜集》,为中国民歌的发展作了贡献。刘半农不但运用白话口语,还吸收不少的民歌民谣的语言入诗;他主张“破坏旧韵,重造新韵”;要增多诗体“;提倡写真,写出思想中最真的一点”。他还提倡写社会基层,写工农劳动群众的生活和命运,同情并赞赏劳动人民。其中,他的《一个小农家的墓》《相隔一层纸》是最好的硬证,并描绘出诗人心目中的理想化农村。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乡土的文学高地﹑诗人的天职是回乡﹑海子诗歌中的乡土中国﹑让灵魂回乡及90年代的乡土诗概论等篇目之后,让我想到出生在60年代的绥阳诗人李荣强,他的农民土地情怀与家国意识是生活中的完美片段。他出生在农村,一九九八年以“一把砖刀,一个吊线坨,一张蛇皮口袋”,进城务工创业。
说起他的诗歌,论悯农与真情,在现在的诗歌群体中较为珍贵,他用朴素真挚的语言写故土亲情,用淳朴的诗句描绘所经历的时代。30年代左翼文坛提倡“大众文学”,诗人艾青创作一部诗集《大堰河》,以深沉的歌唱,表达对广大农民的皈依之情。40年代的力扬的《射虎者及其家族》等都是以乡土诗歌展开创作,以及60年代,80年代直至今天的90年代,乡土诗歌逐渐形成散发式,出现在各个领域。李荣强的乡土汲取,主要源于绥阳诗乡这片土地,他是这片土地的经历者和见证者,是诗乡绥阳的农民工诗人代表。在他的诗句中,不仅有着直抒胸臆的旷达,还有着对故土﹑对亲情﹑对文友﹑对工人的强烈情感,多以淳朴、阔达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 众多诗篇中,若是一味追求所谓的先锋理念而忽略“良心”和“用心”写作,我们就容易忽略那生长和来源于土地的精神之作,他是淳朴而洁净的。李荣强的《我用锄头的那只手写诗》,语言自然平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农民成为诗人的艰辛过程,从甘苦来回到乡土中去,这无疑不是诗与生活具有鲜明个性的情感色彩。“我用,握犁铧的那只手,写诗/写出来的诗句,像刚翻松的田地/有一股泥土芳香的气息/……我用,握锄头的那只手,写诗/写出来的诗句,像在山里开垦的处女地/里面长着/辣椒,烤烟,马铃薯,黄豆和玉米/……我用,端土碗的那只手,写诗/写出来的诗句,像母亲当年煮熟的小米饭/能填饱饥饿的肚子,让我长出担山的力气/……我就用,长满老茧的那只手,写诗/写出来的诗句,像自己身上沸腾的血液/带着浓浓的乡情,正奔流在繁华的都市。该诗较好的表现现代生活革新的民族风格,理性地突出握犁铧的那只手,写出来的诗句像刚翻松的田地。这样如此恰到的比喻又不脱离于生活现状,成全一个具有使命感的农民写出美的诗篇。一种豪迈﹑一种胸襟﹑一种期许﹑在这样的诗句中得以证实。
诗人以朴实,毫无雕饰的手法不仅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在他的诗篇《怀念母亲》我们读到的是“孝”与“念”,情﹑感动。从记忆中延伸到伟大的母爱。诗人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入手,带着思辩与理性的角度表达一个男儿对母亲的爱念是最真挚而伟大的,一份淡然或平静都在诗人的语调中缓缓展现。“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很年轻 /她个子高,高过村庄的那棵大树 /容貌像故乡那湾迷人的山水 /她温柔贤淑,纯朴善良 /一直都得到邻里乡亲的赞扬/ ……她是生养八个子女的坚强女人 /一个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女人 /因为她嫁了一个有文化的/ 并且领取了无私奉献证件的父亲 …… 她让自己无怨无悔的活着 /她从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求饶 /后来,当子女们全都长大成人 /她却患上一身重病,身体渐渐枯干/枯干得像一栋雕满窗花的老屋 /还没来得及让小孙孙们铭记 /就被无情的岁月强行拆除 /……文中有一段:母亲是在六十三岁那年走的 /她是在万般无奈的病魔中 /去了另一个没有痛苦的天国 /她走的那天,突然下起鹅毛大雪 /天空也为她的离去而低泣 /那是整个村庄都记忆最深的日子 /丙寅年的腊月初二,下午申时。整首诗共58行,行行都是母爱,字字都是心间的表达。文中还有许多触心的诗句,就不一一呈现。
诗人李荣强身处的角度和环境不同,创造出的诗篇自然有它的道理。他是一个用真情表达大地的歌者,在乡土的记忆中他创作《血管里的故乡》《再也无法遇见的惊喜》等诗作。在脱贫攻坚路上,创作出《扶贫路上谱华章》的歌词。这就是一位绥阳乡土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追求,给我们留下的乡土记忆。
2018.12.7
梁敬泽,出生于1990年重阳节,贵州绥阳人,写诗兼诗评,无忧诗社发起人,2016年创办《无忧诗刊》,并任主编。曾任民刊编辑﹑副主编﹑执行主编等职。作品散见《诗刊》《时代文学》《中国诗歌》等刊物,入选《201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等十余中选本,获国际华文诗歌奖(泰国文化部)﹑首届雁翼诗歌奖﹑遵义市高端文艺奖﹑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潜力诗人奖﹑第三届元诗歌优秀90后诗集奖等几十次奖项。被授予“上海市民创作达人”等称号。有作品被翻译为泰文﹑英文等,合著出版诗集《泥土与大海》等,出版诗集《记忆落在纸笺上》《凌晨一点半》。
说起他的诗歌,论悯农与真情,在现在的诗歌群体中较为珍贵,他用朴素真挚的语言写故土亲情,用淳朴的诗句描绘所经历的时代。30年代左翼文坛提倡“大众文学”,诗人艾青创作一部诗集《大堰河》,以深沉的歌唱,表达对广大农民的皈依之情。40年代的力扬的《射虎者及其家族》等都是以乡土诗歌展开创作,以及60年代,80年代直至今天的90年代,乡土诗歌逐渐形成散发式,出现在各个领域。李荣强的乡土汲取,主要源于绥阳诗乡这片土地,他是这片土地的经历者和见证者,是诗乡绥阳的农民工诗人代表。在他的诗句中,不仅有着直抒胸臆的旷达,还有着对故土﹑对亲情﹑对文友﹑对工人的强烈情感,多以淳朴、阔达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 众多诗篇中,若是一味追求所谓的先锋理念而忽略“良心”和“用心”写作,我们就容易忽略那生长和来源于土地的精神之作,他是淳朴而洁净的。李荣强的《我用锄头的那只手写诗》,语言自然平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农民成为诗人的艰辛过程,从甘苦来回到乡土中去,这无疑不是诗与生活具有鲜明个性的情感色彩。“我用,握犁铧的那只手,写诗/写出来的诗句,像刚翻松的田地/有一股泥土芳香的气息/……我用,握锄头的那只手,写诗/写出来的诗句,像在山里开垦的处女地/里面长着/辣椒,烤烟,马铃薯,黄豆和玉米/……我用,端土碗的那只手,写诗/写出来的诗句,像母亲当年煮熟的小米饭/能填饱饥饿的肚子,让我长出担山的力气/……我就用,长满老茧的那只手,写诗/写出来的诗句,像自己身上沸腾的血液/带着浓浓的乡情,正奔流在繁华的都市。该诗较好的表现现代生活革新的民族风格,理性地突出握犁铧的那只手,写出来的诗句像刚翻松的田地。这样如此恰到的比喻又不脱离于生活现状,成全一个具有使命感的农民写出美的诗篇。一种豪迈﹑一种胸襟﹑一种期许﹑在这样的诗句中得以证实。
诗人以朴实,毫无雕饰的手法不仅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在他的诗篇《怀念母亲》我们读到的是“孝”与“念”,情﹑感动。从记忆中延伸到伟大的母爱。诗人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入手,带着思辩与理性的角度表达一个男儿对母亲的爱念是最真挚而伟大的,一份淡然或平静都在诗人的语调中缓缓展现。“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很年轻 /她个子高,高过村庄的那棵大树 /容貌像故乡那湾迷人的山水 /她温柔贤淑,纯朴善良 /一直都得到邻里乡亲的赞扬/ ……她是生养八个子女的坚强女人 /一个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女人 /因为她嫁了一个有文化的/ 并且领取了无私奉献证件的父亲 …… 她让自己无怨无悔的活着 /她从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求饶 /后来,当子女们全都长大成人 /她却患上一身重病,身体渐渐枯干/枯干得像一栋雕满窗花的老屋 /还没来得及让小孙孙们铭记 /就被无情的岁月强行拆除 /……文中有一段:母亲是在六十三岁那年走的 /她是在万般无奈的病魔中 /去了另一个没有痛苦的天国 /她走的那天,突然下起鹅毛大雪 /天空也为她的离去而低泣 /那是整个村庄都记忆最深的日子 /丙寅年的腊月初二,下午申时。整首诗共58行,行行都是母爱,字字都是心间的表达。文中还有许多触心的诗句,就不一一呈现。
诗人李荣强身处的角度和环境不同,创造出的诗篇自然有它的道理。他是一个用真情表达大地的歌者,在乡土的记忆中他创作《血管里的故乡》《再也无法遇见的惊喜》等诗作。在脱贫攻坚路上,创作出《扶贫路上谱华章》的歌词。这就是一位绥阳乡土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追求,给我们留下的乡土记忆。
2018.12.7
梁敬泽,出生于1990年重阳节,贵州绥阳人,写诗兼诗评,无忧诗社发起人,2016年创办《无忧诗刊》,并任主编。曾任民刊编辑﹑副主编﹑执行主编等职。作品散见《诗刊》《时代文学》《中国诗歌》等刊物,入选《201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等十余中选本,获国际华文诗歌奖(泰国文化部)﹑首届雁翼诗歌奖﹑遵义市高端文艺奖﹑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潜力诗人奖﹑第三届元诗歌优秀90后诗集奖等几十次奖项。被授予“上海市民创作达人”等称号。有作品被翻译为泰文﹑英文等,合著出版诗集《泥土与大海》等,出版诗集《记忆落在纸笺上》《凌晨一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