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张晓实 : 情真意切的岁月记忆 ——读张庆和纪实散文集《记忆不敢褪色》


  导读:张晓实,男,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在中央级报刊发表六十多篇文章,曾获得过中国报协好新闻三等奖,发表过多首诗作,有的诗被录制成音频,现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改革报》工作。

       庆和老师的纪实散文集《记忆不敢褪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由衷地为他高兴。不久前我想去看望他,他说,你工作这么忙,就不用来了,有什么事咱们通个电话发发微信就行了。庆和老师总是这么为别人着想,总是想着别人工作或生活上的不容易。

 

 

       庆和老师可谓多才多艺,已经出版了散文集《哄哄自己》《该说不该说》,儿歌集《娃娃成长歌谣》,诗集《灵笛》《山野风》《颠簸红尘》以及《张庆和纪实文学选》等十余部 ,其中《峭壁上那棵酸枣树》《起点》 《海边,望着浪花》 《面对草地》 《坝上月》《“水的职称”说明书》《问候心情》等几十件散文及诗歌作品分别入选中考、高考语文试卷、模拟试卷和中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等百余种教材。作为作家、诗人、记者、编辑于一身的庆和老师,始终亲力亲为,不但培养了一批基层作家、诗人,而且在国内报刊上自己也发表了数百篇很有分量的文学作品。

       记得1987年庆和老师从军队转业地方时,由我父亲张同吾举荐到当时的《人民建材报》做编辑,他工作认真、踏实肯干、学习努力,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受到了报社领导的称赞。一次我父亲参加建材行业的一个活动,遇到了庆和老师所在报社社长张颂甲,他对我父亲说,同吾先生能不能再介绍一两位像庆和这样的人才。庆和老师的成绩曾经是我们家茶余饭后的美谈。

 

【左起为著名诗人马淑琴老师(西岸),中为作者母亲孟繁琛女士右为著名诗人张庆和合影。】

       庆和老师给我的印象,总是文质彬彬、谦虚诚恳,对别人没有半点虚假的态度。做事细致、周到、认真、勤勤恳恳,特别是他退休以后依然笔耕不辍,依然关心着我的写作。经常在国内一些有影响的报刊上读到他的一些文章,我的许多文章也都是在庆和老师的指导下发表的。譬如在我上职大一年级时写的一篇文章《凉凉的夜,真美》,被他改编成微型小说发表在《中国建材报》上,后来散文《泰国公路遐思》《品味大师》《我与大使的一次交往》《妈妈的美》、随笔《泰国物价印象记》、诗歌《曼谷女孩》《小船》等也是在庆和老师的关照下得以发表的。

       通读庆和老师的纪实散文集《记忆不敢褪色》收入的55篇文章,其中有3篇是专写我父亲张同吾的,《他心中有个妩媚的春天》《猪肝和玉兰花的诱惑》《一切缘于对诗歌的爱》,可见庆和老师对我父亲的感情之深。读着这些充满深情的文字,我们全家真是充满了感激之情。书中有的人我也是认识的,有的人是我知道的。给我的感觉是,虽然每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每个人物写得都有血有肉,很丰满,没有雕琢痕迹。没有人为拔高,没有涂脂抹粉,而是通过一件件事,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文字表达自然流畅,富有哲理,相信这给我今后的写作一定会带来启发,实乃受益匪浅。譬如他写的《弹奏心灵共鸣曲》和演唱《父老乡亲》这首歌时的情景,负责演出的领导非让词作者石顺义改词,要把“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改成人民跟着党走不回头,胜利在前方等,最后词作者坚持不改,一天里导演竟连打了三个电话,催促修改,说如果不改就只好撤下,不能唱。短短的文字,庆和老师却写出了作者当时的痛苦心情,十分感人。最后在大家的坚持下,不但没有修改,还上了庆祝党的“七一”晚会,而且荣获当年空军优秀歌曲奖,成为一首至今依然流行的经典歌曲。还有描写作家马淑琴老师创作《寻找李文斌》的过程,写华静老师到黔南采风,当地杀牛时,她不忍看,以致此后不再吃牛肉的记录,写《撼动心灵的力量》肖复兴老师的母亲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主动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直到去世前也没给儿女带来任何麻烦……所有这些文章,都是以及其简练的笔写出了十分感人的故事和场面,有的读得让人流泪。庆和老师很早就出去参军了,他更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虽然他的老首长张天郁已经故去,却依然对这位曾经给过自己很多关怀和帮助的老军人一直念念不忘,一篇《平凡人平常事  平易人生留香气》淋漓地道出了他对老首长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张庆和老师)

       我知道庆和老师对家乡一直充满了感情,是山东老家人坚毅厚道的纯朴之风沐浴了他的情怀,带给他美好的遐想和不竭的创作源泉,使他的创作才青春不老。我与庆和老师已经几年不见,前些时,当我在山东电视台播放的有关庆和老师的访谈专题片上看到他时,见他身体健朗,精神矍铄,心里自是高兴。

       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几乎天天都要坐车挤车,面对此景此情,很多人或许只有抱怨,只有无奈。不久前,我在北京的一家报纸上却看到了庆和老师发表的诗歌《挤车》。诗虽然不长,却反映了当前都市人的生活现状以及该如何面对。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关心和忧虑,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和提炼,是写不出这诗句的:

 

你挨着我

我傍着你

感觉着相互心跳

触摸着彼此气息

无论公交车还是地铁

人与人

就是这么拥挤

 

不打听来自何方

不询问要去哪里

月亮挤瘦了又胖

太阳挤高了又低

挤走了汗水再挤风霜

春夏秋冬日复一日

 

就这样

粗俗被越挤越矮

文明在拥挤中站立

烦恼挤出了车外

陌生挤成了友谊

挤是咱上班族的课程

挤是咱老百姓的专利

拥挤中  人生

也被挤得结结实实

 

      我知道庆和老师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是知名记者,但同时还是知名作家,这两个身份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记者是社会的听诊器,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二者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对此,庆和老师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且都有收获。摆在我面前的这部纪实散文《记忆不敢褪色》,便是很好的证明。庆和老师在微信上把自己比作“晚飞的鸟”,这固然有他的自谦成分,但这也恰恰说明,庆和老师知己之短,懂得该从何处努力,如何努力。祈愿庆和老师写出更多好作品,为把今天的真实留给明天的记忆再加把油。

-------本文原载《百花山》杂志

【作者简介】
 

张晓实,男,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在中央级报刊发表六十多篇文章,曾获得过中国报协好新闻三等奖,发表过多首诗作,有的诗被录制成音频,现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改革报》工作。

责任编辑: 马文秀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