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行进中的散文诗梯队与方阵
——序《黔南散文诗人十三家》


  导读:《黔南散文诗人十三家》既集中推出黔南散文诗的梯队作家,又摆出他们散文诗作品的方方阵势,目之所及,蔚为壮观。这些不同年龄段梯队的散文诗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大都展现或正在形成各自的创作风格。
 
  散文诗伴我已近四十年。进入新世纪后,我虽未再写散文诗,但视线却很少离开过散文诗,我对散文诗可谓情有独钟。启刚要我为他主编的新世纪《黔南散文诗人十三家》作序,虽然惶惑,还是应承下来。我是黔南散文诗队伍中的一名老兵,更愿接触黔南散文诗界的新秀,并向他们学习。
  当《黔南散文诗人十三家》摆在眼前,细细品读中,我仿佛看到新世纪黔南散文诗雄壮的梯队与方阵,滚滚向我涌来。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所编辑的《夜郎文学》“散文诗苑”仅是零星地推出一批黔南散文诗作者,那么启刚主编的这本《黔南散文诗人十三家》既集中推出黔南散文诗的梯队作家,又摆出他们散文诗作品的方方阵势,目之所及,蔚为壮观。
  读着组成一队队方阵的作品,就内容而言,我感觉它们深深扎根生活沃土,横向上看富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乡情依依,生活气息扑面;又胸怀全国,放眼未来,富有时代感。纵向上看不仅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讴歌和红色历史的再现(红军题材),更有对今天社会发展的观照(如书写扶贫致富,村政建设),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们组成的方阵随着时代前进的节奏,一步步地迈向前方。
  这些不同年龄段梯队的散文诗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大都展现或正在形成各自的创作风格。诸如王安平的典雅,胡嫒娟的婉约,周雁翔的俊逸,雷远方、犹永均的清新,杨启刚的厚重,陈薇薇的细腻,耿文福的灵巧,尾巴的柔美,李金福的深沉。我所熟悉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杨启刚、周雁翔、雷远方、犹永均、耿文福是上世纪后期黔南散文诗队伍的中坚力量,新世纪以来,他们继续展现创作的活力和风貌,令我十分欣慰。出生于同年代的李晓妮,我虽感陌生,但她以《音乐诗章(组章)》,为读者奉献了一组美妙的音乐大餐。在其笔底,古典名曲的音韵仿佛悠悠流淌在优美的文字里,古诗、古文、古传说也仿佛在奇妙的字里行间释放出曼妙的乐音,令人掩卷聆听。
  《黔南散文诗人十三家》所收录的作品,不少篇章给人美的享受。凄美者如杨启刚的《温度》《迎着秋风》《居住者》;情深者如胡嫒娟的《花开荼蘼》《五月,和你饮尽岁月深处一樽酒》;构思新颖者如王安平的《片片月光游子心》、周雁翔的《春天的鸟是群发的短信(组章)》;意境优美者如耿文福的《秋语(组章)》、雷远方的《雪山•冰川》、犹永均的《欢乐花轿》《荒漠旅行》、陈薇薇的《沟山茶语》、兰馨的《春的散板》等均值得细读。
  散文诗这种文体将“散文”和“诗”结合命名,有它特殊的含义,即散文诗应同时具备散文的飘逸和诗的含蓄,潇洒如行云流水,精粹似颗颗珍珠。《黔南散文诗人十三家》中不少篇章富有这样的特色。
  某些情景的描绘堪称独到,如“四根柱子交替移动,把月亮踩成自己的碎影,把星星种在脚印。于是,赶驼人的酒壶,一半装大漠的历史,一半装苦辣人生。”(王安平:《那倒挂的驼铃,盖着华夏的图腾》)。“路的枝条极尽伸展,它的时速不受任何限制。沿途长满了城市和乡村,在火树银花里,它们多么像金色的秋叶。”(周雁翔:《初到兴义》)。“山上的春天是从一个石缝里爬出的,然后被阳光拖拽,伸展成藤蔓,画出满坡曲线,被暖风渲染,夸张成翩翩绿衣仙子。”(胡嫒娟:《春之韵》)。“南江大峡谷像一架纺车,正在交出三千丈蔚蓝,三千丈丝绸,三千丈爱情。”(周雁翔:《谁在俯身》)。“我看见,在戈壁滩与月牙泉的交际线上,一对风中的情侣,正无邪地赴向斜阳,他们脚下悄然流动的黄沙,在这个落叶纷飞的晚秋,是多么的金黄与明亮。”(杨启刚:《沙上书》)。 “我坚守诗意地活着,紧紧抓住春、江、花、月、夜五种元素,让心灵飞翔。风萧萧,夜茫茫。春天的江水缀满了一朵朵花影,把夜磨出清亮。”(李晓妮:《春江花月夜》)。“九月……一直挂在树梢上的那片叶子,也还是春天的那片叶子呀。只不过,它有两个被虫蛀空的小洞。在阳光的照射下,偷偷地窥视人间的生死与游戏。”(杨启刚:《九月》)。“金色的日子,那一望无垠的田野,稻浪如成熟的少女的长发,总遮不住即将远嫁的幸福的微笑。”(耿文福:《秋爱》)。“一树树禾苗,是一只只倾听的耳朵,听到的,是整个乡村的祝福和欢笑……”(兰馨:《春的散板》)。
  某些胸臆的抒发写得耐人寻味,如“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一首动听的歌,而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则是轩辕黄帝,是他让每一个音符都成为永远调动的音符,从古唱到今,从今唱到永远,成为永恒。”(雷远方:《黄帝陵幽思》)。 “啊!那一票是一只乘风飞翔的信鸽,传递着山乡巨变的佳讯!”(犹永均:《神圣一票》)。“冬至临近,村口的老枫树抖动着寒意,我正背着回乡的行囊,顺着叶脉的前端,寻找到故乡的方向。”(王智源:《烙上节气的故乡》)。“而今在故乡的大山里奔跑,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幸福。可是我父亲的背,现在慢慢的变成了大山,故乡的大山,思念的大山。”(李金福:《故乡的大山》)。 “你(屈原)的智慧和思想的队列走出,成为东湖边葱郁的橘林。”(李晓妮:《橘颂》)。
  这些情景的描绘和胸臆的抒发,之所以动人,除了情真意切,得力于艺术技巧的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大都注意到了,使其显得活灵活现,此外,它们有的情景交融,有的想象奇特,有的含蓄耐读,有的比喻新颖,有的注重夸张,有的注意意境的营造,有的象征性强,有的意象迷人,有的暗藏哲思,还有的多种手法兼用。艺术技巧的运用,使它们更富艺术感染力。
  这本《黔南散文诗人十三家》的作者,分别出生于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50后”“60后”“70后”均成阵容。可喜的是“80后”的两位作者尾巴和李金福更令人面目一新。他们起点高,格调新,承前启后,是黔南散文诗迈向未来的代表性人物。尾巴的《悼屈原》《李清照》《守望草原》《飞散了,我盛开的情愫》《今夜,无眠》《漂泊的情路》都写得一往情深。李金福的《定格在云贵高原上的云朵》《谁又锄醒那片沉睡的庄稼》《从歌里浸泡出来的乡情》也都写得深沉隽永。
  当然,这本散文诗集中的作品并非尽是佳作,有些作品内容稍显直露,或文字过于花哨。据我所知,有的作者并未选出他们更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的具有实力,至今仍活跃在黔南散文诗坛的作家未展现他们的作品。这些都未免遗憾。
  尽管存在这些瑕疵,《黔南散文诗人十三家》仍展现了黔南散文诗阵容的壮观和风采,是黔南散文诗发展的一块里程碑,启刚作为主编功莫大焉。我衷心希望黔南散文诗如“春天的鸟”,群发放飞;如“高原的山”,连绵不断。祝愿黔南散文诗的梯队和方阵更加有声有色。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曾为黔南散文诗的拓荒和发展做出过贡献的散文诗友们,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刘世彬,四十年代出生的石尚彬、黎明轩,五十年代出生的李国清,等等;还有曾在黔南工作过的徐成淼、程显谟、张劲等先生,曾倾力关注过黔南散文诗的发展,我想他们也会为《黔南散文诗人十三家》的问世而感到高兴。
  秃笔涂鸦,就教于散文诗友和行家。是为序。
  
  (《黔南散文诗人十三家》一书由中诗网第二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启刚主编,列入“21世纪散文诗丛书”2019年12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罗文亮与杨启刚合影
 
  作者简介:罗文亮,汉族,笔名闻朗、云松,1937年6月出生于贵州毕节,196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历任昆明一中教师,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艺研究室干部,黔南州文化局副局长、局长,黔南州文联主席,黔南州作家协会主席,《夜郎文学》杂志主编。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长篇小说《夜郎春秋》《明代三说》,短篇小说集《华夏星空》,散文集《旅途情缘》《世纪的回声》《三有集》《永恒的记忆》,散文诗集《布依情》《布依人的婚恋》《神州拾韵》,文学理论集《古诗艺术谈》《文苑走笔》。其中,散文诗集《神州拾韵》获贵州省首届文学奖。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贵州省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