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马克是诗人,但和马克交往中他很小谈诗,而是谈酒。其实他的酒量远没有他的胆子大,由于胆子大喝酒时常以势压人,胆小的也就被他给吓住了,往往他并没有多喝却总是给人感觉他喝得最多,人也最豪爽。对于这种现象朋友们都已习以为常,因为交往久了我和他的朋友们都看得出来,马克喝的不是酒,喝的是情,他把自己的情都融进了酒里,他又用酒来浓缩挚诚的情意。在朋友圈儿里,马克为人的坦荡而真诚是公认的,马克的勤奋也是公认的,他虽不谈诗,我却却常常看到他发表在各大报刊上的诗章。我刚刚阅读的他的诗集《往事如云》无疑是他执著于诗歌的又一个例证。
每次读马克的诗都让我很感动,感动的不是他的勤奋,而是对中国诗歌美好传统的坚守,对中国人审美观的坚守,对中国人生价值观的坚守。当今中国的诗坛,使我这个写了多年诗的作者,反而不敢写诗了。因为多少人坚守了多少年多少代的东西,曾引以为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诗的精华,现在突然很少有人问津,甚至被颠覆,诗在大众中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另类。诗,这一中华文化中的精隧,深受人民喜爱的文学形式,不知从何时起如妖似魔,成了很多人的笑柄。纠其原因,是一部分所谓的诗人们,扔掉了自己曾经为之呕心沥血的美好传统,而去拥抱那些连西方人都早已唾弃的糟粕。使原本受人喜爱的诗歌进入了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好的东西自己不屑于欣赏,而艰涩的诗歌没人欣赏得了,(谁愿意在极其痛苦中去欣赏一首诗呢!)其结果是几个诗味相投的人相互吹捧,进而是自我欣赏,自我吹捧。不是那些写诗的人不懂得好与坏、香与臭,而是把写诗的工夫下在了诗歌之外。因为诗之外有太多的诱惑,诗人们一方面禁不住巨大的诱惑,一方面又放不下诗人的架子,只好在被极度诱惑中犹抱琵琶半遮面,为自己竖一杆旗子,为自己命名一种流派,为自己叫出一种风格,在这些自欺欺人的幌子之下,欺骗诗歌和读者。
我觉得这些所谓诗歌的出现,只能证明一点,当下的一部分诗人已失去了担当精神。不敢将诗的触角触及到民族、国家和大时代。不可否认诗可以风华雪月,可以娓婉艳丽,但真正让人心灵震撼的、摧人奋进的,还是与人民、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作品。
这也正是我极力推崇马克的原因,马克是敢于担当的汉子,不但他在生活中勇于担当,在朋友中勇于担当,他的诗歌也同样勇于担当,这可能与他曾是军人现在又是人民警察的职业有关吧。打开他的《岁月如云》,每首诗都是与生活、与国家命运、与人民大众悉悉相连的,他从不做无病呻吟,他从不故弄玄虚,他从不云里雾里。因为他知道只有生活中的歌唱才有读者、才有听众。
走在斑驳的方砖铺就的甬道上/我巡逻在故宫/在青砖碧瓦面前/我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很重/虽然不见威风八面的顶戴花翎/虽然不闻嫔妃们的甜甜笑声/但那一座座大殿/那一方方青砖/那雕梁/那画栋/莫不让人沉思让人回味无穷/且让思想的翅膀去穿越时空隧道/去寻觅去追踪/那烟波浩淼的历史/那久远的华夏文明/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让我用青春守护着历史/也好让每一个后来者面对着它整整容……
——《守卫故宫》
一个战士每天巡逻在故宫这历史的“深宅大院”中,多少游人习以为常、伺空见惯,但马克却从中发现了诗意、诗情、诗的境界,不仅有对美的发现,还有对现实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思考。这种把现实生活融入诗情画意的佳作,在这本诗集中俯拾皆是,无论写战士、写警察、写公交车司机、写社区服务员,他都能饱醮激情,用闪光的语言去讴歌那最普通的人和事。马克的诗可做诗读,可做歌唱,铁骨骨铮铮的汉子,心中流淌的从来都是最美好的音韵。
读马克的诗,永远是一种享受,享爱诗意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诗意。
2014年3月26日于北京远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