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布日古德
杨树与鸟巢
——评张晓雪的组诗《立交桥下》


  导读:晓雪诗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直面现实,以其洗炼的文字,求得最大的反诘空间。生命与孤独,孤独与人世都建构在现代化单元的个体形象中。她在较为清晰的自我发现与砥砺的生活细微之处,汲取诗意化的建筑材料。
诗人简介

张晓雪,诗人,著有诗集四部,评论集两部,获奖数次。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曾在《人民文学》《十月》《钟山》《花城》等杂志发表诗歌、随笔、评论数百首(篇)。现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莽原》杂志副主编。

  
  这组诗发表于2023年《诗刊》第3期《方阵》栏目。
 
  立交桥下
 
之前,
这里是麻柳树和梧桐树,
现在是立交桥。
 
鸟雀笃信旧物
走了很远的路,
朝着自我安慰的巨柱
晃荡、扑翅。
 
持久的闪动,
像落在人性、良知上的
一道难题,旋入我的眼中
夹着击撞。
 
而天空静得模糊,
已不问人间之混沌?
天空就此珍重呵,
此处,请你关闭惊雷
和闪电。

 
  点评:任何一种题材的时代站位(都)与一位作家、诗人的闪光思想密切相关。作家的思想高度决定了作品的高度。这首诗的魅力就在于能够瞬间定格于城市的发展空间是不是应该与万物产生共享、共鸣。人类的自私性是否还要再大于或者超过“人性、良知”的泯灭。“鸟雀笃信旧物”,与我们人类一样,人与万物首先是不能失去家园,没有了生存空间,乡愁的根基就没有了土壤。地域符号,灿烂如歌的文化积淀等等就会成为人间的“混沌”。失去,是这首诗的主题。退一步讲,人类为万物撤拆,等于是在自掘坟墓。诗人的隐喻手法运用得极为新颖,象征也极为贴切。还可以指出的是,诗人竟然留下了一个宁可永不解开的谜底,作为一把钥匙攥在自己的手里。立交桥下,人与鸟类的矛盾在时代的变迁中,尖锐如刺地对立起来。相反,一座大都市向高科技、现代化迈进的步伐,其隐忍的痛点往往要高于乡村。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乡村已经习惯了“蚕食”。

 
  桐木与音色
 
为了打破沉默,
桐木把自己分给了琵琶、古筝
和箜篌。不为谁的耳朵,
 
半个轮回,忘我地滑动指间的
音符——
 
有的音色淡泊,
说的是人间低处。有的漶漫,
未及退去,坚持着无掌声的高潮。
 
若有若无的,
令天空即刻变暗、变窄,
疏通了低低的怨言与敌对。
 
我喜欢这无限的声息,
经由挺拔投身,
 
风格避让,曲调微苦,
因物我两忘,而保持着顽固的
单纯和不在意。

 
  点评:一树绝好的桐木,也是绝好的乐器主材。万物如果一成不变,可能一生没有起色。但是,一旦成为了另一种爱不释手的乐器,它的主体本质便会(被)定格为永久的掌声和赞叹。禅悟的世界,生灵在各种曼妙与奇怪中游离、徘徊。人性要寻找的就是灵魂与灵性的一种替代。音色,音节,韵律可以让你在失魂落魄中找回自己,也可以让你欣喜若狂中超脱。琵琶作为弹拨乐器首座,它像一个伤感的乐女,玉珠、玉碎的表现力让你顿然找到失魂落魄的感觉。 一架古筝通过宽广的音域、柔美清澈的音色,把你带进一个沧桑的世界,即使一柄箜篌也会让你阳刚起来。这些,都是诗人通过一质桐木的本体,而通带出的奇妙效果。诗的主旨是要在一个大运流年中,掌握自己,把控自己,发挥自己。于是,才产生了“精理为文,秀气成采”这样新奇的好诗。这首诗留给读者的还在于“音色”蕴含的回味与空间。

 
  杨树与鸟巢
 
一棵树,
因为与一个完整鸟巢
有了感情,
就用到了归宿这个词。
 
作礼而来,欢喜信守,
感觉有了依靠,痛苦也可以
忍受。
 
谷物、花木皆在脚下,
牲畜和路人移向的黄昏,
你在,我也在。
 
像幸存者被动之所得,
一个太小了,傻傻地
只用了很小的一部分。
 
一个太舒展了,
没有一点气吞山河之豪气。
 
它们的脾气与穷人多么相似呵,
对着大江流日置若罔闻,
却没什么
可失去的。

 
  点评:一棵杨树与鸟巢的关系显然是一种寄托与温暖的关系。晓雪这首诗意化的张力在表现这种自然界的生存关系时,就像博尔赫斯说的那样“像是在近在咫尺的大海一样给我们实际的触动”。因为一棵树的存在,而使鸟巢完整;因为鸟巢完整,我们看到了繁衍的力量,生存的希望。当一种价值观突破、占据道德的全部底线时,有文字信守的思想家一定是“作礼而来,欢喜信守,感觉有了依靠,痛苦也可以忍受”的感觉。
 
 
  星光在
 
星光在湖面,也在天上。
在帝王谷,也抛洒在刘海、
柳枝、沟沟坎坎上。
 
有人边走边用,
一路星光对应的玻璃心,
那叫主角。有人舍不得用,
最好的星星呵,多少光芒
才够叙述自己的生活?
 
而我,
尚需携一个爱的人一起使用。
只要被星光大大方方地照着,
就是发给了我们准许证,
就是我和你,不再分彼此了。

 
  点评:晓雪诗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直面现实,以其洗炼的文字,求得最大的反诘空间。生命与孤独,孤独与人世都建构在现代化单元的个体形象中。她在较为清晰的自我发现与砥砺的生活细微之处,汲取诗意化的建筑材料。《星光在》无论是叙述的本体,还是象征性的喻拟,都围绕“舍得”与“舍不得”这个主题。写得非常大气,她能够娴熟地驾驭文字,让读者在惬意的发挥、想象中顺畅地抵达一种境界上的高远与辽阔。结尾这一段,该是最美的论据。至少我已经“用或多或少的光芒,叙述自己的生活”。
 
 
  雪调
 
雪,化一半,剩一半。
化的留给接孩子的电瓶车,
深沉的骑行造出漂亮的水花。
 
剩下的赠给孩子,堆积内心的
陌生人和诗。而雪,
 
什么都不会再有了。而我们,
应该为“什么也不用偿还”
充满感激。

 
  点评:起句不凡,留白里蕴含的比留在文字上的更具风采。“化一半,剩一半”,既是这首诗的对称性意蕴。该诗,注重了细节上的获猎,现实上的感悟,情感上的理性与升华。
2023年3月24日星期五于北京
 
简介
布日古德(常用名:张黎明),蒙古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吉林省、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散文、歌词、文学评论作家;高级记者、记者站长。有大量散文、诗歌、歌词、文学评论等作品在《诗刊》《北方文学》《诗林》《词刊》《内蒙古日报》《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林》《草原》《星星》《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贵州日报》《诗选刊》《西藏文学》《鸭绿江》等报刊发表并获奖。著有诗集《苦楚》《鹰》两部,代表作《长征三部曲》《黄河三部曲》《红海滩》。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