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崔荣德
从”于今昔杜“到”诗虫”,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导读:我不知道诗歌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我只知道这么多年来,是诗歌作为我的精神支柱,要不是诗歌,我也不会拼命地从事教育,要不是诗歌,说不定我的生命早已崩溃。
  曾记得1994年9月在小岗乡中代课的日子,一位叫郑华的青年教师送我一张条幅,上书“于今昔杜"。我不知道这幅书法作品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也不知道郑老师当时出于什么目的为我题赠这几个字。

  郑老师是一名公办教师,擅书法,也爱文学,尤其是喜欢诗歌创作。那时,我刚好27岁,前妻为我留下一个年仅3岁的女儿后远走他乡,我又当老子又当娘,在每月120元代课金中边教学边哺养孩子。平时我也喜欢诗歌创作,在《淇鹤文艺》、《蓓蕾诗人》、《酉阳报》、《星星诗刊》等发表一些小诗。一天下午,郑老师来到我的宿舍,见我和女儿正吃着青菜煮白水,他非常同情地给女儿递了一元钱,让她去校门口商店买包方便面来吃,随后,他又从我办公桌上翻阅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七色雨(1994年青年诗历)》,当他看见书上收录我那首《乡土诗人》后极为震惊:“老崔,这本书上居然还有你的大名呀!你今天这种生活方式,有点像唐代那个杜甫那种生活了!”我回答说:“岂敢岂敢!怎能和杜甫相提并论呢?”

  第二天早晨,郑老师亲自把一张用毛笔在皮纸上书写的“于今昔杜”这4个字的条幅贴上了我办公室的墙壁。

  二十七年了,这4字条幅一直伴随我在酉阳的七个乡镇辗转奔波,相濡以沫。我保存这几个字并没有别的目的,它只是我那段艰苦生活的见证啊,同时也凝聚着当年的同事对我的关心之情,可惜前不久我搬了一次家,无意中将这4个字的条幅掉在地上被水浸泡毁坏了,现在想起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想起“于今昔杜”,不由得又让我想起2005年在车田中学的日子。前妻离我去10多年后,女儿也15岁,在车田中学读初三了,我的第二任妻子病瘫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我每天又要肩负繁重的初中教学,还要哺养两个女儿。极度艰难的生活中,我没有放弃我的诗歌创作。那期间,我常把报刊上一些好诗抄给同学们欣赏,当然也把自己的诗作也拿来大家分享。一天晚自习,班上有个叫刘水英(现铜梁某校教师)的学生突然说:“崔老师,你抄这么多诗,我就只欣赏三首,一是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二是冉仲景的《向一位女孩打听远方》、三就是你的《我向往那个地方》”。刘水英同学是当时我们创办的“红土地文学社”社长,该文学社在全国各地有250多名中小学生社员,刘水英在学生中颇有文学鉴赏眼光,她说的《我向往那个地方》是我2001年9月在双桥乡人民政府上班时写的一首仅十六行的小诗,被《人民画报》选入《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开出版。那年9月,正是水稻扬花时节,暴雨之后的早晨,我站在我居住的畜牧站大楼走道上,隔着双桥老街看着对面有松树的山坡,一轮朝阳刚好升起,阳光透过松林罅隙静静地照在稻田上,别有一种美丽。此时我想起了远走的妻子,想起了幼小的女儿,想起了自己还独自一人留守空床,更主要的还是想起这些年来该来或不该来的个人不公正的待遇,于是一气呵成,题目就叫《我向往那个地方》,表达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歌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仅仅一个月时间,收到全国各地读者100多封来信,有同情遭遇的,有主动求爱的,有希望交友的,有主动写诗评的,著名打工诗人领军人物罗德远兄就是当年我发表这首诗后结识的,虽然我们至今没有见过一次面,但他为我写的诗评《现代人灵魂的栖息之所》后来发表了家乡党报《酉阳报》“酉水副刊”,后来又收录在中国萧军研究会为我主编并由团结出版社公开出版的评论集《山野之风(专家点评崔荣德诗歌)》,广西桂林网友赖玲玲还来信说《我向往那个地方》曾在她婚姻失败想割腕自尽时在医院病房里看到《江门文艺》发表我这首诗后深受感动,放弃了轻生的念头。更值得庆幸的是2004年初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还把这首《我向往那个地方》选入了函授教材《文学院》(2004年2月第二期),这以后,我还注意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报刊不时有作者把”那个地方”作为理想的境地或美好的追求的代名词加以引用。

  我不知道诗歌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我只知道这么多年来,是诗歌作为我的精神支柱,要不是诗歌,我也不会拼命地从事教育,要不是诗歌,说不定我的生命早已崩溃。2015年6月27日,在北京京友酒店中国萧军研究会为我主办“乡村教师诗人崔荣德诗集《低处的树说》作品研讨会”上,著名诗人、评论家、朦胧诗派代表人物绿岛兄当着来出席研讨会的60余位专家学者文艺大家的面把他亲笔为我题写的书法作品“诗虫”赠送给我并合影留念。绿岛为我取”诗虫”这一雅号,我十分满意。他说,读了我那么多首诗歌,给他总体印象是充满乡间泥土气息,很接地气。他的喻意我非常清楚,我想,中国诗坛有诗仙、诗圣、诗魔、诗鬼、诗佛、诗人,我就当一只美丽的“诗虫”吧,我生在乡间长在草丛,我要在乡间草丛里像虫子们一样唱响属于我们的生命的秋天!

  从“于今昔杜”到“诗虫”,弹指一挥间,二十年一转眼就过去了,昔日的同事郑老师现在已经调任县政协科室主任,我也从代课老师转为一名公办教师,并且重新组建了家庭,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唯有教育和诗歌永远伴随着我,我始终丢不下它们。在教育和诗歌创作领域,我也获得了这么多这样那样的称号,今天看到著名诗评家远在京都的绿岛兄又赠以”诗虫”对我进行赞誉和勉励,抚今追昔,友情难忘,夜深人静时,我就反复在想: 我到底是什么,我自己几斤几两呢,以后的日子,我该做些什么呀?!


附1: 乡土诗人
文/崔荣德

披一身轻风
赤足走进山野
不在乎名字能否成活
只在报章诗林中
寻找土地
种植自己的声音

你的声音结实而饱满
撒向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
以一株不死的大树形象
枝枝叶叶花花果果
伸向辽阔的社会原野

诗人 我的乡土诗人
你的生命因你的诗歌
永葆青春

(选自《七色雨.1994年青年诗历》武汉出版社 1993年10月)


附2: 我向往那个地方
文/崔荣德

我向往那个地方
那个地方前面是水 水后是山
铺满阳光的山坡
有我构筑的小小瓦房

我倚着门窗
透过水面升腾的岚霭
读对门青翠的松柏
沉甸甸的稻香

我向往那个地方
那个地方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在千里之外踩着露水
听白发母亲深情地呼唤

我向往那个地方
那个地方还有一间瓦房
瓦房不远处有一朵花儿
在为我默默开放


  (原载2001年12月《江门文艺》,后入编《人民画报》编写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开出版的《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2004年2月被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选入《文学院》(2004年第二期函授教材)
简介
崔荣德(1968一),重庆酉阳人,苗族,笔名仁之,网名千年乌杨,乡村教师,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诗歌创作并创办私立中学,2004年12月结业于鲁迅文学院。在乡村任教近30年来,先后获得“时代开拓最强者”“语文教坛明星”“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作百名最具活力诗人”等荣誉称号。现为重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萧军研究会大众诗社理事、华语红色诗歌促进委员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 村夫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