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为孙中山家乡的中山市,按照“以中山的名义纪念,借百年的机遇发展”的思路,以孙中山为核心、以孙中山文化节为重点、以辛亥百年为背景,策划部署了“四大系列、十
(1)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为孙中山家乡的中山市,按照“以中山的名义纪念,借百年的机遇发展”的思路,以孙中山为核心、以孙中山文化节为重点、以辛亥百年为背景,策划部署了“四大系列、十个重点、百项活动”,真可谓项目繁盛、精彩纷呈。
而我,除了负责好全市纪念活动的统筹协调工作之外,作为孙中山家乡的宣传部长,是否个人本身也应该做点儿什么事儿?
我决定写一部有关孙中山的文学作品。
然而,究竟写什么、怎么写?
表现孙中山的文艺作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电影、戏剧、电视剧、纪录片,小说、诗歌、散文……
然而,我似乎觉得还少了点什么,似乎还有什么遗憾、还有什么期待。
我寻找着、搜索着、思考着——
原来,一直以来,我们还没有一个以多媒体交响音诗这种形式来表现孙中山的作品。
于是,在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到来的时候,我决意仿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走向复兴》的形式,策划创作一部表现孙中山的音乐舞台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塑造孙中山的音乐形象,并开始构思创作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文学台本《孙中山》(以下简称《孙中山》)。
构思中,我还发现,既有的表现孙中山的文艺作品,或从“点”的角度,体现孙中山某个时期、某段经历、某种思想、某种精神;或从“线”的角度,体现孙中山的人生历程——这种“纵向”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
然而,从“面”的角度,也就是以“横向”来表现孙中山的文艺作品,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白。
怎样借助合适的文艺形式,全面、集中而生动地从横的角度全面展示孙中山的思想、精神、文化与人格,并诠释其历史贡献、现实作用和未来意义?
《孙中山》试图应对这种期待,试图填补这项空白。
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一个全新的探索,极具挑战性。
(2)
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博爱,天下为公,世界潮流……孙中山的思想、理论、精神和文化,其实一直以来非常的鲜明突出,再加上近几年对孙中山文化有了一定的感情投入和学术投入,几乎不用怎样深入思考,这些词组和字眼就跳到了我的眼前。
我决定先从“世界潮流”写起。
进展比想象的顺利许多。仅仅两天,“世界潮流”一气呵成,自己很满意,马上用手机信息发给了电视剧《辛亥革命》的编剧王朝柱老师,他似乎没怎么看就回信息说《辛亥革命》的主题歌已经录好音了。想不到第二天一早,他专门打电话给我,说刚刚才有时间认真看了“世界潮流”,写得太好了,几乎是天造地设,我们决定换用你的歌词,重新制作主题歌。这就是后来由奥斯卡音乐奖获得者苏聪作曲、廖昌永主唱的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的主题歌“世界潮流”。
一炮打响,我的信心大增。几天后,其他章节一一写成。
于此同时,我正与著名音乐人、《弯弯的月亮》的作者李海鹰合作写一首《我们的孙中山》,作为他为纪念辛亥百年在家乡第一场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的主打歌曲。这也正是我要在《孙中山》中体现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此,我又专门到翠亨村走了一趟。在那绿树掩映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小小翠亨村,走出一个人;走出一个人,点亮一片天”冲口而出。
我不禁在心里欢呼:就是它了!
一次瞻仰,一个灵感,成就了两首歌——《我们的孙中山》、《翠亨村》。
不到半年时间,大型组歌《孙中山》应势推出。
为了使孙中山的形象更加丰满,我还在每一节歌词的前面加写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