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邓太忠
彻悟光阴的诗意翻新
——读解邓太忠组诗《被光阴耕耘的自己》


  导读:近日,我有机会在中诗网《中国诗人》栏目读到邓太忠的组诗《被光阴耕耘的自己》,一望标题便觉有新意,细读几首诗作,更觉诗人没有酣眠在经典诗意的温床,不仅有独特的生命感受,更有新颖独到的诗意翻新。

  不知不觉间,邓太忠从事诗歌创作已有三十年有余。岁月的流逝总会悄然改变人的心理情绪,其思绪即如秋叶之静美,惯于对人和世界做一些沉思乃至冥思。诗人对光阴的流逝尤其敏感,当他们把自己的沉思和冥思化作诗意表达,其警策之句常常穿越时空的隧道直抵不同时代的人心。可是,当诗人的精彩感悟形成太多的堆积,其间的“似曾相识”常常把璀璨的诗意光芒嬗变为经典的阴影,使得后人相似性的慨叹因雷同而陈旧。因此,在关乎光阴的诗意沉思中,后来的诗人不能轻松地搭上前贤的便车而自满自足,而是需要在同类的经典表达中奋力突围,“挤”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诗意天空。近日,我有机会在中诗网《中国诗人》栏目读到邓太忠的组诗《被光阴耕耘的自己》,一望标题便觉有新意,细读几首诗作,更觉诗人没有酣眠在经典诗意的温床,不仅有独特的生命感受,更有新颖独到的诗意翻新。
  《现实里》看似一个平淡无奇的诗题,但读了诗作才深知诗人的生命觉醒:“一觉醒来,我百孔千疮”,“光阴耕耘”的力量是何等神奇!这是诗人自我的独到感悟,但再三吟咏,这何尝又不是人生经验的通感?每个人都是以纯净无尘的身心来到这世间,但时光的雕刻并没有让我们更加青葱俊美,而是沧桑满面,“百孔千疮”,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唤起人们美感体验的意象,但却是一个能引发人们生命共鸣和诗意共鸣的凄美意象。就现实人生而言,人们对“百孔千疮”避之犹恐不及,于是“身体躲进幽深的空巷”,面对命运的无情狙击,人们总是要做无谓的挣扎,这是人们的心理常态。然而,“斜阳掠过/为我/打捞起一生的忧伤”,“斜阳”是无情的,“忧伤”是难免的,因此“躲”也是徒劳的,现实之残忍,带给人以无望的惨痛,但在诗意的体验中,“斜阳”正如“百孔千疮”一样,虽则凄楚,然又不失美感。因此,这首诗给我的感觉是越有痛感就越有美感。“不远处的一声雷响”推进了痛感与美感交织的诗意进程:“让受伤的白云/失去天空的辽阔/在一片叶子的下方轻风细雨/爬过根须的蚯蚓痛心疾首”,“受伤”“失去”“痛心疾首”无疑是光阴突袭的结果,但“白云”“辽阔的天空”“叶子下方的轻风细雨”“蚯蚓”等意象都是值得沉醉与留恋的诗意景观。试想,如果没有美好人生的沉醉耽恋,怎会有失去一切的剧痛!诗人在美感与痛感的诗意整合中,没有把人们引进“失去”的深度沉湎,而是让人们对难得拥有的美好倍加珍惜。正因为诗人有如此的襟怀,他才能够满怀着对诗意远方的憧憬:“只愿这条不死的河/不再绕流/也许/大海会在最近的地方”。当然,这不只是憧憬,更是这首诗的诗意指归:岁月无情,我们当有清醒的觉知,但觉知不是为了沉湎,而是要让光阴耕耘出人生的丰盈。
  《想春天》是一首构思别致的诗,当人们身置严寒之中,“想春天”是了无新意的心理指向,但诗人笔下的“想”却翻成了人的遭遇,“身体被一阵春雷洞穿之后”,而这遭遇却又是美丽的遭遇:“山水与阳光乘虚而入/兽们直立奔走去寻花问柳/听见集结号的植物们/情窦初开,自恋来世的路上/游在水里的鱼/与飞鸟云朵里缠绵/或把悄悄话下成一幕幕春雨”。“山水与阳光”“寻花问柳”“情窦初开”“游在水里的鱼”“飞鸟”“云朵”“春雨”都是最具春天特性的景观和生命情态,而这一切都是诗人“身体在被一阵春雷洞穿之后”对春天的畅想。身体被春雷洞穿是人的遭遇,也是人的际遇,诗人没有从人对春天的常态感受写对春天的畅想,而是在一种看似不幸的遭遇中写出春意勃发失控之后的强大力量,给读者感受春天带来了新的体验视角,在审美上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新鲜刺激,读者在这样的刺激中会对春天留下超越性的独特感受。而诗人的努力又不仅仅在于给读者呈现一般意义上春天的美,而是经过诗人与自己、与过往的诗人不断较劲中呈现出来的别样心灵打造。然而,令人倍感意外的是,诗人想象的春天似乎与自己无关:“我和我的身体从此形同陌路”,两个“我”因为“想春天”而分离,看来这春天不是诗人想要的春天,诗人的畅想实际上是代世人畅想,因为那春天并未超凡脱俗,那是世俗化的春天,是世俗化的人们趋之若鹜的春天!而诗人所追寻的超越流俗的春天尚未到来,但世俗的春天已然占领了整个世界,因此,任凭诗人心中有着多么圣洁澄澈的诗意期待,也无可避免的要被世俗的春天所裹挟:“身体拥抱了春天,我拥抱了我自己”。尽管诗人难逃世俗的裹挟,但那颗圣洁的诗心,那被诗心簇拥着的圣洁灵魂却依然未被世俗裹挟。于是我们始知诗人何以要把对春天的畅想写成一种不幸的遭遇,不仅是出于要对读者形成陌生化的阅读效应,而且更是为了抒写诗人与世俗的分道扬镳,也为了凸显诗人深沉执着的灵魂守望。
  《本命年》是对又一轮年华的体悟:“走了一圈,又回到原点”,相同的年龄循环,看似可以“回到原点”,但却早已远离了“原点”:
  
  这一次,没听见
  我梦里的啼哭,荡漾起
  母亲神性的光彩
  开在父亲脸上的花
  却在额纹
  纵横交错的纠缠里凋零
  “本命年”的到来让一切原初的生命记忆都面目全非,“梦里的啼哭”也难以荡漾起“母亲神性的光彩”,岁月的沧桑,已使“开在父亲脸上的花”在“纵横交错的纠缠里凋零”。看来,本命年颠覆了人的原初面貌,既改变了抒情主人公“我”,也全然改变了曾与“我”生命相系的一切人和事,改变了铭刻在心间的美好与甜蜜。但当诗人在失望于这些改变之时,当他把那些失落的美好再次咀嚼品咂一番之后,纵然是失落在现实的人间,而到底还是窖藏到了心灵的深处。因此,诗人虽然在痛感美好的失落,但在本命年揭开记忆的窨盖时,“母亲身形的光彩”和“开在父亲脸上的花”还是会散发着扑鼻的浓香,令人挥之不去,难以忘却:
   
  该忘记的,总在决堤的心田
  漫无边际的节外生枝
  一些人,一些事
  对号入座之后
  分辨不清的恩怨
  让晨起暮落的太阳啼笑皆非
  
   诗人的意绪一波三折,“节外生枝”,心中涌起了对过往人事的回溯,但过去的东西是难以唤回的,更无法“对号入座”,一切恩怨纠缠早已分辨不清。尽管人们都想回到原点,但宇宙的运行不会理会人的执着与痴迷,太阳照样“晨起暮落”,而且还要“啼笑皆非”地俯仰着人的痴迷。面对生命与宇宙的悖论,“我”难免“惊慌失措”,于是在渺无方向的情境中“开始一段不打灯笼的夜行”。然而,原点的一切毕竟难以涂抹,“走出原点”乃是诗人的生命升华,“走出原点”更是诗人不失初心而要去揽胜寻芳的诗意企盼:“去看山是山,去见水是水”。
      
  读完邓太忠这组《被光阴耕耘的自己》,我深感诗人的老到成熟,倘若没有对人世沧桑的深味,没有对人与宇宙关系的哲思冥想,要写出如此富有生命质感和思想深度的诗是断然不可能的。但是,诗毕竟不尽是老年哲思的张扬,说到底,诗要有青春的激情。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有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他的名字叫冯至。就写诗的技术性而言,冯至无疑是一流的,就连鲁迅也称他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然而,冯至至今在读者心中也无法与徐志摩、戴望舒等人相提并论,他至今是一位孤独的优秀诗人,究其原因,大概就在于其诗过于幽玄的哲理表达拉开了与年轻读者的距离。尽管邓太忠在生命嬗变中对人生和世界有哲理性的彻悟,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诗意的经营,尽管他不屑于写那些一览无余、没有弹性与张力的诗作,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中国读者的阅读口味与审美惯性。所以,我认为邓太忠虽然不再年轻,但他的诗心依然年轻,他不断翻新的诗意和诗情依然青春焕发。
  
附:邓太忠《被光阴耕耘的自己》(组诗)

   
现实里



一觉醒来,我百孔千疮
身体躲进幽深的空巷
斜阳掠过,为我
打捞起一生的忧伤

不远处的一声雷响
让受伤的白云
失去天空的辽阔
在一片叶子的下方轻风细雨
爬过根须的蚯蚓痛心疾首
只愿这条不死的河
不再绕流,也许
大海会在最近的地方
一直等候

我看见我身体滴落的血
流入金色的秋季
骨头却在一片零乱的芦苇
自言自语


想春天

 
身体被一阵春雷洞穿之后
山水与阳光乘虚而入
兽们直立奔走去寻花问柳
听见集结号的植物们
情窦初开,自恋来世的路上
游在水里的鱼
与飞鸟云朵里缠绵
或把悄悄话下成一幕幕春雨

我和我的身体从此形同陌路
身体拥抱了春天
我拥抱了我自己

 
过年关

 
时间的河里,一艘摆渡船
满载日月的意境
从这岸驶向对岸

岸的风景淡不出眼帘
好多心事
从乡愁里走来
从一幅窗花的盛开
看见初春的姿态风韵万千
对岸的柳枝遥相呼应
越走越远的港湾
从年的朝思暮想中浮出水面
遇见时间在飞的人
年已在他的身后指指点点

我涉过一杯酒水的深浅
惟有亲人绽放的容颜
一直是我心仪的春天
 
 
本命年

 
走了一圈,又回到原点
这一次,没听见
我梦里的啼哭,荡漾起
母亲神性的光彩
开在父亲脸上的花
却在额纹
纵横交错的纠缠里凋零

该忘记的,总在决堤的心田
漫无边际的节外生枝
一些人,一些事
对号入座之后
分辨不清的恩怨
让晨起暮落的太阳啼笑皆非

惊慌失措的我
开始一段不打灯笼的夜行
想走出原点
去看山是山,去见水是水
简介
邓太忠:四川省南部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四川《蜀本》《升钟湖》执行主编,南充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主席。先后在《中国作家》《文艺报》《诗刊》《四川文学》《星星》《草堂》《延河》《鸭绿江》《朔方》等全国数百家报刊发表作品,出版有诗歌集《山情》《无悔的歌谣》《真想把你的眼泪一饮而尽》《邓太忠精短诗选》《天堂鸟》《牵着你的手去看日出》《穿过内心的出口来等你》《巴蜀村语》和长篇散文《就这样不堪回首》等9部。二十余次荣获全国各类文学奖。
责任编辑: 山野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