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灵感的宝库!当代艺术家离生活之远,不谛于地球与火星的距离“——这是一篇关于数码版画的文章,更是关于艺术家、艺术和生活相互关系的文章。
9月中旬,湖南省文化厅牵头组织了一个全省的美术写生活动,地点是常宁市印山。我有幸参与其中,而常宁也恰恰是我的故乡!常宁,一个湘南的县级小市,现隶辖于衡阳市,“秦汉时属耒阳县,三国吴孙亮分耒阳西南地置新宁、新平二县。东晋太元二十年(396年)并新平于新宁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新宁名为常宁。五代及宋属长沙国。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升为州,属湖南宣慰道。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又降为县,属湖广布政使司。民国26年(1937年)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12日常宁和平解放,属湘南专区。”(《百度百科》)对于常宁的风物,作者非常熟悉。其地多山,北临湘江,东边是舂陵水,南与西方是武陵山脉,自古以来相当闭塞,故保留了一些相对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次写生所去的印山,位于市东南的庙前乡金龙村。其山古木林立,怪石嶙峋,多年前曾经一游。本市著名美术家吴国威在其山之石上苦心孤诣,力凿印迹,得570余枚,为本市人文之一景观。
常宁还是我国著名的一个“油茶之乡”和“版画之乡”。这里大部分土地是典型的红土丘陵,地势平坦,满山满岭皆适宜种植油茶树。油茶果是用来榨茶油的,而茶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远超过西方的橄榄油。所以,常宁一直是联合国油茶改造的援助试验之地。对于这个被称为“版画之乡”的地方,许多人并不熟悉。“常宁版画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兴起,历经40余年的发展,培养出200多位本土版画作者,创作出版画作品数千幅,不少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发表和获奖。20世纪80年代,常宁版画就曾作为地方特色画种到省里进行专场展出,受到专家们的赞誉和群众的喜爱。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版画之乡’。”(《深圳特区报》2010.10.6)
一、 印山的石与穴
9月12日,一行近20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印山。上午,一干人马上山转了一圈,只见满目苍翠,怪石耸立。本来是极热的天气,然而一上山竟凉风习习,阴翳宜人。风景这边独好!在农家吃过中餐后,稍睡片刻,下午,与史志军、许钧、覃英湘上山,一见大家三三两两,各自取景,扎扎实实在那儿画呢!有的用钢笔速写,有的用水墨写生,还有用水粉、水彩的,各显其能,斑驳陆离。我竟相不中一块景别!对于庙前这石山,多年之前我早来过,所以没有什么新鲜之感,而一到要用美术表现出来,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我与许钧在不大的山中转来转去,忽然钻进了一个狭长而怪石嶙峋交错的山洞。奇怪的是,这个石穴两头居然皆通山路,故正好将两条路连成了一条路。当然,很有可能是开发者有意为之吧。洞中很黑,并且非常难行,行到中部,洞顶忽然漏进一大束亮光,那种幽邃的境界立即让我停下来,仔细观察,竟引起我头脑中一阵阵浮想联翩······用任何国画颜料与用具,都很难表达我的感受。于是,我选择了运用数码版画这种较新的现代艺术形式,而且不使用色彩。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数码版画。数码版画是海外现代艺术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1968年,英国举办了全部由电脑绘制的《控制论》画展,展出了一些怪诞图案,这算是数码版画的雏形。2001年来,美国各大美术馆相继举办了“数码艺术展”,如:旧金山当代美术馆的“010101” 以及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的著名的“数字版画展”。早年人们关注的问题是:“电脑制作并用彩色喷绘到纸上的作品能算是版画吗?” 而今已经早已不成为一个问题。现在渐渐转向新的疑问:“数码版画都有哪些可能性?”用传统版画的价值标准来界定数码版画的价值应该是收藏家的事,而为“数码版画”找到合适的定义,主要方法是从技术和材料特征入手。我们可以说凡是借助于“数码”工具和材料完成的可复制作品,如:用扫描仪代替照相机、用彩色喷绘机代替版画印刷机、用激光刻印机代替木刻刀,等等,都可以称为“数码版画”。(陈小文《数码版画的定义》)事实上,数码版画转变为丝网版画和木刻等,在我国甚至在世界上大有人在。如美国的波普画大师安迪·沃霍尔,中国的许多现代主义画家等。发展至今,许多国际版画展都已经接受数码版画,大阪国际版画展还把大奖授予数码版画。在国内,多家美院已引入数码版画教学,文化部艺术司也发文介绍数码版画,2011年,中国美院举办了2009级版画系学生数码版画习作群展,2012年,国内第一个数码版画个展《邓扬威版画展》在广州开幕,展出作者8年来创作的60多幅数码版画作品,这是数码版画逐步被美术界认同,走向繁荣、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尽管数码版画的主流是色彩的,然而我个人始终喜好黑与白,并且痴心地认为,简洁是世界上最有张力的表现语言。因此,便有了以下这三幅数码版画作品:《印山1号》、《印山2号》、《印山3号》。
也许,在常宁居住的时间太久!我从小就在离此地几十里远的盐湖镇长大,对这片山地的认识与同行们完全不同。那种幽邃与深刻,季节更迭的苦涩,神秘莫测、生死无常的孤独和命运感,经常使我欲罢不能,骚动莫名。而生活,永远是一部无法看懂的天书!
创作之一:《印山1号》(图1)。
几块横向交错的大石,一条低矮、狭小的黑暗之路,空中是一些活动的光斑。参加写生的衡阳一位年轻画家问我,那些光斑是些什么,我竟然不很确定地告诉他,也许是一群飞蛾,也许是一些飞动的蝙蝠——反正我也说不清楚。是对生命的疑虑?抑或是对生活的认知?完全是一种难以说清的感觉,既幽秘而深邃,艰涩而恐惧!
创作之二:《印山2号》(图2)。
这幅作品主要表现石的质感与孤独,同时用了一大束光来体现一种期待和愿望。上部的几根下垂的藤萝和树影,特别给人一种提升的空间感。石质的纹理诉说着历史的沉厚与稳重,似一种极端静穆的人生被凝固了,终年不见天日的等待深藏其间······写实与虚无,是这幅作品最矛盾的构件,也是最充满玄机和禅意的无上境界。
创作之三:《印山3号》(图3)。
这一幅,也是这个洞穴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光束完全变了,从另一个方向的高空射来。石头幻化成支离破碎的残缺断面,象一挂挂冷却下来的岩溶,又象流了一地浆汁,让人有一种千疮百孔般的心碎之感。只有左边高空的几块响亮的空白,使绝望中的生命产生想住,奋起,获得永恒的重生!抽象与写意,是这幅作品的形式。残缺与完美,是她的灵魂······
二、 印山的人文生态
在大家都忙于作风景写生的时间里,我却把视线投射到了生活在此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们身上。我熟知这里的山山水水,也深知我的故乡常宁,放到广大的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也不会更加突出或者说更加出色。常宁,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常宁之外的人来说,这里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南方山区。刻于印山上的大量印玺,自然是具有很强人文特色的景观,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对于我来说,更是如此熟稔而又生僻,甚至令我牵肠挂肚而,刻骨难忘!是什么让我这么迷惘?是什么让我如此心痛?
在苦苦的思考和寻找过程中,我终于得到了三个原型,这样才有了后面四幅数码人像版画作品。
创作之四:《母亲》(图4)。
这是一张令任何人看来都会感到无比沉重的面孔······也许,正是我对于这片土地上所有母亲的记忆!在这张残缺的脸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符号,也就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解读。其实这是印山之下一个五保户老妇的脸,也是个乞丐。她就住在倾斜牌面“中国印山”几个血红大字之下,每个下山的游客都会遇到她。而且,她向见到的每一个人乞讨。我走过去与她聊了一会,才知道是她就是金龙村的,因当地搞开发拆迁将她的房屋拆了,却一直没有给她另建,故住在这低矮的棚屋中。又因为没有子女,而补偿情况现在也不甚明了。这张脸做出来后,我为何想到用“母亲”为题呢?
一见她的状况,简直惨不忍睹!面色死灰,头发散乱,衣衫肮脏破烂,无神的眼睛中含着混浊的泪水,佝偻,颤巍,因为病痛嘴里还哼哼唧唧的。我发现坐在条凳上的她,竟然一步也不能移动!我无法想象她每天吃什么,怎么吃,是如何过的日子!仔细凝视他的眼睛,象两个黑洞一样会把你吸进去,堕进无底的深渊!晒谷坪上,有俩个农妇在摇着老式风车,在忙碌地晾晒谷子。我相信这位住在棚屋中的老妇,在年轻时定然做着与她们同样的事情。每岁的播种,耕作,收割,一桩也少不了。她是这块土地的母亲!
我握了一下她的手,给了一点钱给她。她哭了!在这灼热的夏天,她的手象雪一样冰凉冰凉。再呆下去,恐怕我也会哭泣起来。回住处的路上我慢慢地想,然而,抑制不住想到更多的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命运!
创作之五:《辙》(图5)。
与这位老人结缘是9月13日。那天上午,大家结伴去看庙前遗存的明代建筑。路上,我们经过一片正在建设的工地,一个老人正坐在一堆杉树上歇息吸烟。我忽然对他的形象感兴趣极了,便决定离开“大部队”留下来,与老人 “扯乱谈”(当地俗语)。我一坐下,又有几个当地人围过来,他们一听我说的满口是常宁话,于是便毫无顾忌地聊开了!其实内容并无特别,谈的主要是外地人在这里投资砌房子的事。谁谁谁亏了,谁谁谁赚了,诸如此类。这个老人谈兴很浓,我提议给他造个像,他爽快地答应了!便有了这幅《辙》。他的个子不高,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阳光留下的痕迹证明了他终年在野外作业的经历。他脸上的皱纹象树根一样交织,一笑,露出了不太齐整的大板牙,很有感染力!在他的笑容之后,我看到了许多劳动人民的幸福与自足!也许,是这个神奇时代赋予了他这种辐射的能量!
创作之六:《印山奶奶一》(图6)。
我独自一人回到了农家住处,正在整理素材,有位同行回来了。正聊着,忽然发现窗外路上,行走过一位驼背的小老太婆。她大概七十来岁左右,柱着杖,腰板佝偻得特别历害,本来就很矮,这下子就更显矮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她驼得这么历害。是劳作么?或者是病痛?她虽行动不便,却穿着一双大头鞋,显得非常滑稽而不合脚,让人有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忽然,城市里那些光鲜时尚的女子,迅捷地滑过我的脑海。我立即冲出了房间,拦住她,并她请进屋聊一下。她用非常怀疑的眼光望着我,我看清了她的面部形象,让我惊奇又高兴,简直太有特点了,我想即使是好莱坞最有才华的美工都做不出来这个形象!我马上向她说明了只是想为她摄两帧影的目的,并愿意送她一些礼物作为回报。她应诺了我!我快速地按下了快门······事后,我让她稍等我一会,快跑至一公里远的小卖部,购买了一大袋蛋糕送给了她。她笑得非常灿烂,认为遇到大好人了!她走得那么慢,象是一寸一寸地移动,而路还那么长那么长,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创作之七:《印山奶奶二》(图7)。
她笑得是如此天真烂漫,而面貌与心灵的反差又是如此之大,不禁让我长久地惊谔了!她比城市中的任何一个少女更真纯无邪,比一滴南极洲冰雪融化的雪水更纯净透明!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生活的重担,虽然已经把她完全压弯,看见她,令人担心她会折断。辛劳的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多么深刻的痕迹,然而,她依然微笑乐观,依然迈进向前,这是一个令人多么值得思索的人物呵!
三、后话:关于生活与艺术的思考
短短的几天写生,让我忽然找到了活生生的艺术源头,也悟到了艺术最宝贵的真谛——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灵感的宝库!我深切地感受到,当代艺术家离生活之远,不谛于地球与火星的距离。而对于美术来说,拂光掠影地到一个地方看看山水,画画风景,已经成为写生的主要内容。难道是艺术不再需要本质与真实了么?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在当代的经济大潮中,什么才是生活的真实,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
在撰写本文和的过程中,恰逢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文艺坐谈会,传来了许多喜人的讯息。习近平的两段话:“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无疑给了我们正确方向,也给了所有的真正艺术家吃了一颗定心丸。艺术离不开生活,只有充分贴近、融合生活的真实,才能创造出震撼人魄的作品!而背离现实,把文化完全从属于经济便永远产生不了真正的艺术精品!
离开印山时,我是独自一人搭车走的。在等车过程中,我向当地的群众展示了我的数码艺术创作,他们对人像系列充满惊奇。有的说“这是老彭的堂客” ,有的说“这是那个五保户” ,还有人说“这个是小郑他爷(指父亲)” 。我充满了成就感。车开动了!离庙前的印山越来越远,不知为什么,我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几次无法拭尽!我想起了那一张张的面孔,悲哀的,微笑的,满足的,痛苦的。他们的酦咸苦辣,他们的悲戚与幸福,竟让我无法割舍!这时,我猛然才发现,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我是爱得如此之深,如此之沉!正如艾青一首诗中所写那样:“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着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简介: 贺文键,原名贺建春,另名牧鑫、雪禅子,湖南省常宁市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湖南作家协协会员,湖南谷雨戏剧文学社社员,现为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二级编剧,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海》杂志社副编审。主要作品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温柔的枪手》、小说散文集《单身汉的祙子》等五部。在《湖南文学》《山东文学》《广西文学》《星星诗刊》《绿风》《青年诗人》《戏剧春秋》《艺海》《衡阳日报》等发表100万字作品。其创作的电影《拯救爱情》《水》、电视剧连续剧《爱情跳棋》曾在央视八套及全国各地电视台热播;戏剧作品主要有话剧《国难:1898》《杀人草》、湘剧《谭嗣同》、音乐剧《假如今生再来》、歌剧《红丘陵》等,电影曾获大众百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等提名获,曾获全国田汉戏剧奖文学二等奖和论文一等奖,湖南省“五个一” 工程奖、湖南省优秀新目剧奖、湖南省首届及第二届田汉戏剧文学奖、湖南省创作剧目金奖和优秀编剧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