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张连生新作快递
小时候没有重阳节的概念,村里的人都叫九月九,说是一个祭拜先祖的节日,也没有登高秋游的说法,就觉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土节日,长大后才知道,农历九月初九,九九两阳数相重,故称为“重阳”,也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初中时学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后,才知道古代还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以示纳祥祈福。随着时代的变迁,又赋予了重阳节包括敬老在内更多的寓意,充实了更多的文化内涵,重塑了重阳的节日架构。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特殊的节日不由得想起了恩师张忠孝先生。
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从大学教授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在老家颐养天年,平时种点花花草草,打理小院以消磨时光。记得刚退休的时候,他就开始搜集资料准备他回忆录的写作。历经三年,几易其稿,最后以《黄河源头赤子情》付梓面世。回忆录详细记录了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更是记录了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化。
先生出生在青海东部黄河之畔的一个土族村落,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曾经担任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教授、硕士生首席导师,是青海省地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青海省旅游研究的开拓者。专著《青海旅游资源》的出版发行为青海旅游研究和旅游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04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海地理》填补了系统研究青海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历史空白,为青海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城镇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为推动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著作获得2004年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的殊荣。先生还兼任过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青海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土族研究会常务理事、青海省江河源文化研究会理事、台湾《桃源观光》大陆撰述委员等社会职务。荣获中国地理学会100周年第一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和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校友荣誉证书”。2014年在青海师范大学举行隆重的图书捐赠仪式,饱含着对地理学的深厚感情和对青海师范大学的无限眷恋,把毕生收藏的812册珍贵文献资料捐赠给了学校图书馆。先生常说“我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在我的成长和全部学识中渗透着党和人民的心血,我对党和人民怀有无比的感恩之情。”
到先生家已是晚饭时分,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日里老人一个人生活。先生虽年至八十,但依然精神矍铄,头发浓密,脸色红润,耳聪目明。本想到家点些外卖当作晚餐,就只在门口市场买了些许水果。先生见到我 十分开心,培养了那么多学生,只有我算是在跟前,过段时间就会去看望老人家,说说话聊聊天。寒暄几句后,我提议点外卖,他断然拒绝了。说喜欢吃自己做的饭,既健康又营养,只有万不得已才到外面吃饭。看到他认真的样子,我也不再坚持。他让我在客厅喝喝茶,看看电视,吃点水果,说一会就好了。
先生客厅里悬挂着一副中堂,是由青海著名书法家李海关先生题写的,中间书有“五载辛苦,佳作擎天”和两列说明书写背景的简短语句,两侧录有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步至湖上寓小舟还舍》的诗句“湖平天镜晓,出峭石帆秋。”可以看出这幅作品是当年几位学界好友祝贺先生《青海旅游资源》出版的纪念。
在欣赏他字画摆件的当儿,先生的第一道菜已经上桌了,是他拌的凉菜。他说这些食材都得过一下水,吃着健康,有胡萝卜素、粉丝、木耳、海带,都是容易消化,还能软化血管,抗辐射降血压,他说做菜不放味精,长期食用对身体不好,他兴致勃勃的给我讲他的养生之道。我俩吃着菜,揪着朋友在中秋节送的手工月饼,过了一会儿他从厨房拿过来两个小碗,他说用碗吃,不然吃相难看。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受到早起文明的产生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更懂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深刻含义。
吃到一半,先生端来了他的第二道菜,是他在电锅里烤的洋芋和南瓜。他得意的说:“这些都是我在院子里自己种的,绿色无污染,你尝一下,喜欢就多吃一点,南瓜种子很贵,当时没用完的种子给了邻居”。平生第一次吃着烤的橙黄酥软的南瓜,瓜甜心也甜,但依然掩饰不住内心一丝伤感。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英雄终有落幕时,眼前看到的仅仅一个迟暮的老人,只是想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余生的老人,已听不到一个行者的铿锵步伐,看不到一个智者的才思敏捷,但能深刻感受到先生饱经沧桑后的豁达与从容,通透与随性。他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还要有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我们对国家和人民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先生经历和见证了伟大祖国从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他说虽然我们国家还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但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上桌的是一小盘子清水煮的羊肉,也就四五块,口感很好,肥而不腻。先生说煮多了吃不了浪费,肥的拔下来可以炒洋芋。先生勤俭质朴的生活又一次触碰到了我的灵魂,此刻内心无比的平静和清澈,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被世俗蒙蔽了双眼,违背了初心,偏离了航向?我们应该在匆匆的人生道路上时常驻足回望来时的路途,掸落浮世的尘埃,迎着阳光的方向踏歌前行。
道别先生已是子夜时分,先生的谆谆教导依然在耳畔萦绕。那个出生在黄河边的追梦少年,终于看到了黄河的源头、看到了大漠的骆驼,看到了尼亚加拉的瀑布,看到了非洲的狮群。先生为自己的执念奋斗了一生,归来依旧少年,清平的一生,丰盈的一生,执着的一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的一生。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特殊的节日不由得想起了恩师张忠孝先生。
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从大学教授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在老家颐养天年,平时种点花花草草,打理小院以消磨时光。记得刚退休的时候,他就开始搜集资料准备他回忆录的写作。历经三年,几易其稿,最后以《黄河源头赤子情》付梓面世。回忆录详细记录了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更是记录了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化。
先生出生在青海东部黄河之畔的一个土族村落,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曾经担任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教授、硕士生首席导师,是青海省地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青海省旅游研究的开拓者。专著《青海旅游资源》的出版发行为青海旅游研究和旅游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04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海地理》填补了系统研究青海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历史空白,为青海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城镇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为推动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著作获得2004年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的殊荣。先生还兼任过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青海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土族研究会常务理事、青海省江河源文化研究会理事、台湾《桃源观光》大陆撰述委员等社会职务。荣获中国地理学会100周年第一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和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校友荣誉证书”。2014年在青海师范大学举行隆重的图书捐赠仪式,饱含着对地理学的深厚感情和对青海师范大学的无限眷恋,把毕生收藏的812册珍贵文献资料捐赠给了学校图书馆。先生常说“我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在我的成长和全部学识中渗透着党和人民的心血,我对党和人民怀有无比的感恩之情。”
到先生家已是晚饭时分,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日里老人一个人生活。先生虽年至八十,但依然精神矍铄,头发浓密,脸色红润,耳聪目明。本想到家点些外卖当作晚餐,就只在门口市场买了些许水果。先生见到我 十分开心,培养了那么多学生,只有我算是在跟前,过段时间就会去看望老人家,说说话聊聊天。寒暄几句后,我提议点外卖,他断然拒绝了。说喜欢吃自己做的饭,既健康又营养,只有万不得已才到外面吃饭。看到他认真的样子,我也不再坚持。他让我在客厅喝喝茶,看看电视,吃点水果,说一会就好了。
先生客厅里悬挂着一副中堂,是由青海著名书法家李海关先生题写的,中间书有“五载辛苦,佳作擎天”和两列说明书写背景的简短语句,两侧录有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步至湖上寓小舟还舍》的诗句“湖平天镜晓,出峭石帆秋。”可以看出这幅作品是当年几位学界好友祝贺先生《青海旅游资源》出版的纪念。
在欣赏他字画摆件的当儿,先生的第一道菜已经上桌了,是他拌的凉菜。他说这些食材都得过一下水,吃着健康,有胡萝卜素、粉丝、木耳、海带,都是容易消化,还能软化血管,抗辐射降血压,他说做菜不放味精,长期食用对身体不好,他兴致勃勃的给我讲他的养生之道。我俩吃着菜,揪着朋友在中秋节送的手工月饼,过了一会儿他从厨房拿过来两个小碗,他说用碗吃,不然吃相难看。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受到早起文明的产生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更懂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深刻含义。
吃到一半,先生端来了他的第二道菜,是他在电锅里烤的洋芋和南瓜。他得意的说:“这些都是我在院子里自己种的,绿色无污染,你尝一下,喜欢就多吃一点,南瓜种子很贵,当时没用完的种子给了邻居”。平生第一次吃着烤的橙黄酥软的南瓜,瓜甜心也甜,但依然掩饰不住内心一丝伤感。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英雄终有落幕时,眼前看到的仅仅一个迟暮的老人,只是想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余生的老人,已听不到一个行者的铿锵步伐,看不到一个智者的才思敏捷,但能深刻感受到先生饱经沧桑后的豁达与从容,通透与随性。他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还要有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我们对国家和人民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先生经历和见证了伟大祖国从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他说虽然我们国家还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但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上桌的是一小盘子清水煮的羊肉,也就四五块,口感很好,肥而不腻。先生说煮多了吃不了浪费,肥的拔下来可以炒洋芋。先生勤俭质朴的生活又一次触碰到了我的灵魂,此刻内心无比的平静和清澈,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被世俗蒙蔽了双眼,违背了初心,偏离了航向?我们应该在匆匆的人生道路上时常驻足回望来时的路途,掸落浮世的尘埃,迎着阳光的方向踏歌前行。
道别先生已是子夜时分,先生的谆谆教导依然在耳畔萦绕。那个出生在黄河边的追梦少年,终于看到了黄河的源头、看到了大漠的骆驼,看到了尼亚加拉的瀑布,看到了非洲的狮群。先生为自己的执念奋斗了一生,归来依旧少年,清平的一生,丰盈的一生,执着的一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