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狂草艺术发展的过程,是那么充满挚爱,充满智慧,既充满万种柔情又充满令人惊骇的力量。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在她身上耗费了毕生的心血,把她塑造得如此美丽动人,我们这些渺小的子孙们,有什么资格放弃祖宗的遗产和宝库?
贺文键,原名贺建春,另名牧鑫、雪禅子,湖南省常宁市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湖南作家协协会员,湖南谷雨戏剧文学社社员,现为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二级编剧,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海》杂志社副编审。主要作品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温柔的枪手》、小说散文集《单身汉的祙子》等五部。在《湖南文学》《山东文学》《广西文学》《星星诗刊》《绿风》《青年诗人》《戏剧春秋》《艺海》《衡阳日报》等发表100万字作品。其创作的电影《拯救爱情》《水》、电视剧连续剧《爱情跳棋》曾在央视八套及全国各地电视台热播;戏剧作品主要有话剧《国难:1898》《杀人草》、湘剧《谭嗣同》、音乐剧《假如今生再来》、歌剧《红丘陵》等,电影曾获大众百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等提名获,曾获全国田汉戏剧奖文学二等奖和论文一等奖,湖南省“五个一” 工程奖、湖南省优秀新目剧奖、湖南省首届及第二届田汉戏剧文学奖、湖南省创作剧目金奖和优秀编剧金奖。
——————————————————————————————————————————————
一、龙的源起与崇拜
中国人崇拜龙,龙是中华民族祖先一种崇拜的图腾,世所共知。然而,龙这种动物,谁也没有见过。 “中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的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百度百科·龙》图1)
图1 龙
这种动物与西方中所指的“Dragon” 不同,也与历史中现实存在过的恐龙也完全不一样。它最大的特点,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虽然世界上并没有这种动物,但我们的祖先恭敬把它保存排列在十二生肖之中。中国传统年历每十二年中,有一年就以龙命名。每一年中还有一个月也是以龙名之(即农历三月)。一天十二个时辰中,早晨从7时至9时也叫龙时。龙这种文化意识,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里了!(图2)
图2 2012龙年邮票
随着考古的发现,我们得知“中国龙” 的形象最早起源于辽河流域。2004年考古学家在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件玉龙,在此之前还发现过三件,其中以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雕龙为最早。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苏秉琦教授等人鉴定,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红山文化龙形玉雕。 这种龙形玉雕呈勾曲形,高26厘米,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鬣,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图3)。
图3 红山文化 玉龙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动于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部落集团所创造的文化类型,继红山文化玉雕龙被确认后,在辽河流域比红山文化时代更早的赵宝沟文化和查海文化中,也相继有刻画龙和摆塑龙的实料出现。赵宝沟文化距今在6000年前。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著名学者闻一多在上世纪40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形,他认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他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中国古代典籍中对龙多有记载。《周易·乾》中即有:“飞龙在天”、“ 潜龙勿用”、“ 见龙在田”、“ 亢龙有悔” 之句。《左传·昭十七年》曰:“太皡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其《昭二十九年》又曰: “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其中谈到: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东晋王嘉《拾遗记》记曰: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 此说夏朝盛行着饲养龙的习俗和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图4)
图4 汉 画像石
二、龙的形象走进文学与书法艺术
最初,由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复杂性,龙主要是北方以黄帝为中心的部族的崇拜图腾,而南方神农氏后裔的各个部族,是以凤图腾为崇拜对象的。在相互征服的过程中,龙凤文化反复交杂,才形成了后来的基本图式。
龙作为艺术形象的出现,在诗经中就见到了。如《诗·周颂·载见》:“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诗·商颂·玄鸟》:“龙旂十乘,大糦是承。”《诗·鲁颂·閟宫》是写的君主祭祀之事:“龙旂承祀。六辔耳耳。” ······在中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楚辞》中,有关写龙的地方竟有44处之多,如《离骚》:“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驷玉虬以乘鹭兮,溘埃风余上征” 等等,不过这些写到龙的地方,都是“驭龙” 的形象(图7),可见龙还未成为唯一、最重要的崇拜图腾。
图5 龙 白描
楚人是炎帝支脉,汉高祖刘帮正是楚人,故汉俗从楚。司马迁《史记》中有“高祖斩蛇” 的记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中,也有群鸟啄蛇的情景,从这也可以佐证,那时凤的地位是高于龙的。龙其实是黄帝后裔的崇拜图腾。三国到两晋及五代十国等,战乱频乃,江山分崩离析,文化受到极大摧残。中国真正进入龙崇拜而使得各族无异议的时代较晚,保守地说应该是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的民族大融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后来的龙图腾汇集了各部族的图腾图式,如龙爪就是鸡爪,龙尾即凤尾。唐朝皇帝李世民及武则天后的继任者,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权力,大势宣传自己作为“真龙天子” 的权威性与正当性,就更加塑造了“龙”的崇拜图式。
中国甚至有种说法,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甲骨文、金文与篆书等,其书写法式居然与龙形酷肖(图6)。我国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较早论及:“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巧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颉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扬波振击,龙跃鸟震。”(后人辑《蔡中郎集·篆势》)这里的“或比龙鳞” 就是说的书法形式。
图6 龙字 先秦
书法艺术被古人很早称为“龙书” 。唐代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中介绍的第一种书法就是:“太昊庖牺氏茯景龙之瑞,始作龙书。”又,说到第四十五种:“蛇书,鲁人唐综,当汉魏之际,梦蛇绕身,寤而作之。”谈到四十八种时说:“龙爪书,晋王右军所作,形如龙爪也。”王右军即王羲之。宋僧梦英《十八体书》记:“晋右将军王羲之曾游天台,还至会稽,值风月清照,夕止兰亭,吟咏之末,题柱作一‘飛’字,有龙爪之形焉。其势若龙蹙虎振,拔剑张弩。”然而,龙爪书究竟系何种书法,现在已不可见。我认为可能是指王羲之的草书之类。这应该是人们对今草最初的认识。
石鼓篆文,公元627年发现于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凿刻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韩愈《石鼓歌》曰篆书笔迹:“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唐代诗人李峤再有诗《书》道:“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龙书”在这里称做“龙文” 。我们可以作个大胆的推测,商周著名的鸟篆文,可作凤图腾的衍生之成,而称之为“龙” 书、“虫” 书,包括周的籀文(大篆)、蝌蚪文,秦小篆等,曲蜷盘桓,极似龙形 ——虫书之“虫”,在古代也是蛇的别名,而闻一多先生则告诉我们,龙即大蛇的化身。我们从汉字演变的过程,基本上可以领略一斑(图7)。
图7 龙字演变(从右至左)
汉字发展到隶书,基本成型,因为隶书是汉代的主流书体,故曰“汉字”; 蔡邕在写到隶书时又说:“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蔡中郎集·隶势》)而后又发展至楷书,则登峰造极。
楷书之后的书法艺术,就基本上在“篆、隶、行、楷、草”这几种书法体例之间游走与创作,尽管历朝书法家们追求变化,风格多端,始终再也没有突破这五种基本样式。
唐代的大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著有《书断》,论及书法流变之后《赞曰》:“龙腾虎踞兮势非一,交戟橫戈兮气雄逸,楷之为妙兮备华实。”他的《六体书论》在说到王献之书法指出:“婉态者若蛟龙之恣盘游。”
在东汉的耒阳人蔡伦发明纸之后,文字书写获得了一次极大的解放,书法艺术立即快速发展起来。汉字逐步摆脱了完全实用主义的审美定式,开始产生向纯粹的艺术形式过渡的趋势。魏与晋的行书、楷书(含魏碑体)、章草与今草等也就蓬勃发展起来!
大家都知道,草书之初是章草,有很强的隶书味。东汉章帝时与杜度(即杜操)并称“崔、杜”的草书大家崔瑗,在述说章草之法时写道:“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螣蛇赴穴,头沒尾垂。机要微妙,临时从宜。”(《草书势》)又在比较隶书时曰:“龙骧豹变,青出于蓝。”
晋代王珉撰《行书状》:“虎踞凤跱,龙伸蠖屈。”西晋索靖的《书状》云:“圣皇御世,随时之宜。苍颉既生,书契是为。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損之隶草,以崇简易。百毕毕修,事业正厉。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虫蛇虬蟉,或往或还。”
这里特意谈到了草书。王羲之就是这个时期的集大成者(图8)。以他与他儿子王献之为典型的草书法式,给了我们最好的注解。梁代袁昂《评书》:“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他们谈到的所有的书法,都没有离开“龙” 或“蛇”字。
图8 晋 王羲之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论草书形式时说:“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尓,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 另一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今草——即后来所谓的“一笔书”为汉代张芝所创,在论及张芝的今草时说:“至于蛟龙骇兽,奔腾拏攫之勢,心手随变,窈冥而不知其所如,是谓达节也已。” 他的(《书断》)又评论王献之草书说:“盖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钟、张之神气。”另一本《书议》论及草书时说:“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方知草之微妙也!”
当某种艺术形态,与民族图腾崇拜结合为一体时,这将值得我们多么地庆幸! 草书对世界汉文化的影响,超出了一般的艺木界限,如日本文字平假名与片假名的发明与运用,明显受到其形象的启发。发展中的章草与今草艺术,个性化的表征特点,与“龙”这种充满集体意识的信仰符号紧密结合,这种艺术图式必然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精神烙印。我们从古人书法作品的点画中,甚至可以触摸到最原初的民族之根,体味到先祖灵魂的呼吸和律动!
三、狂草艺术即龙形崇拜图式
书法艺术发展到这一步,看来狂草诞生在唐代就不奇怪了!
在这里,我们还要谈到一个人,即隋代的高僧智永。智永,名法极,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六世孙,人称“永禅师”。
他常居永欣寺阁,临池学书,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书法30年。他妙传家法,在草书创作上,有一项令后人常常忽略的功绩,即对草书的规范与普及。据说他一辈子创作了数千本草书《千字文》送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影响极大。假如没有这个规范基础,影响具大的狂草书法,字迹也就无法辨识,或许根本不会产生这种姿肆狂放的艺术形式。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狂草书法创始人张旭的老师。
晚唐的韩方明有一篇《授笔要说》到:“问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这里就认为张旭是智永的学生,而且对张的书法成就大为赞誉。
也是晚唐的卢携,作有一篇《临池妙诀》,开篇即道:“吴群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度。”这里虽然讲的是楷书,但足见张旭对老师智永之推崇。智永渊源家承,草法精妙,不可能不影响张旭的草书观念。此文还有:“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魏仲犀······”
原来,他又是大书法家颜真卿的老师。颜真卿有一篇《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也讲到自己先学《醴泉》(欧阳询),到长安后怎么向张旭学习笔法的经过。而与颜真卿同学的邬彤,有个表弟向他请教书法,表弟是个僧人,名叫怀素。颜真卿也曾与怀素讨论笔法要领,令其得“屋漏痕” 心法,怀素大彻大悟,草书遂日益精妙。这些都记录在陆羽的《僧怀素传》里。
张旭,生于公元675年,大至死于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唐朝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性好饮酒,世称张颠,也是当时的“饮中八仙”之一。书法作品有《肚痛帖》、《古诗四帖》(图9)、《断千文碑》等传世。他的书法创作让我们有信心地说,狂草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图式,她完全脫离了实用主义的功利目的。假如说,章草和今草还有记录或草稿文书的作用,那么,狂草显然一无所用。除了渲泄个人的情感,表达一些主观的意象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图9 古诗四帖 唐 张旭
从张旭及之后的个性张扬的狂草作品中,我们可以体味到那些书法家们内心的疼楚与狂欢,以及遒劲的生命意识和畅酣淋漓的人生状态。这就是狂草的创造者想告诉世人的内容。甚至,这种让人难以辨认的书法,还会让观看者体味到了某种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活着为了什么?看了一幅成功的狂草作品,你就会体会到生命的力量与价值。狂草是运动的艺术。中国人在《周易》中道出了真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中的乾,为龙为马为首为键为动是也!乾道,即是龙道。
这就是狂草蕴含的生命哲学。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来,狂草是书法艺术中的一次革命,更是一个飞跃。现在公认狂草的创始人是张旭。狂草虽自张旭始,但其发韧应该远远追溯到东汉的张芝。张芝现有《冠军碑》拓本存世。
张怀瓘《书断·上》介绍张芝的书法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而隔行。唯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
王子敬即王献之,他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突破。他现存的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然而都为唐代摹本。其草书《中秋帖》,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与张旭的狂草已经非常接近了!加上张旭的老师智永,本来就是渊源家学,故说狂草是从“一笔书” 发展而来的一点也不为过。
唐代文化经济极为繁荣,草书成风。我们所知的楷书大家欧阳询也写草书,据说还相当神妙。稍晩的孙过庭,约生于公元648年,比张旭大概大了33岁,卒于公元691年,他死时张旭还是16岁,有草书《书谱》行世,影响很大。很凑巧的是,他也是吴郡人(另一说陈留),张旭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奇怪的是,同时代的大书论张怀瓘几乎没有谈到过张旭。张怀瓘活动于公元713年至741年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与张旭同在长安。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他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可惜他的手迹无存。
很有意思的是,我注意到他反而谈到了稍晚些时间的怀素。《书断·下》中有言:“怀素以为杜草盖无所师,郁郁灵变,为后世楷则,此乃天然第一也。有道变杜君草体,以至草圣。天然所资,理在可度;池水尽墨,功又至焉。” 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钦佩的人,我想应该在他的晚年。
根据此,我有理由推断,当时的书法界并不以张旭为重。虽说其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 ,但只是“饮中八仙” 的说法,还没得到当时大家的认可。我们都知道唐代书法尚法,法就是法度。那时的书法观,还是以功能性为主的,均衡、对称、流美就是审美的主流。一个好酒的颠子,完全无视法则与规范,“瞎”写一通谁也不认识字,谁以为意呢?直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评书》还在说:“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藴态度。”
张旭没想他的狂草创作,首先得到的是非书法圈的充分肯定。开元进士李颀有首诗《赠张旭》,备为推崇:“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诸宾且方坐,旭日临东城。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
这里把张旭封“太湖精” ,实在喜人。诗人杜甫有一首《饮中八仙歌》的诗写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从李颀、杜甫二人的诗里,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张旭不仅是个醉鬼,还是个秃子(秃顶)!他有时候会捉弄人,故意在王公贵族跟前脱帽,露出他光秃秃的头顶,给权贵以难堪。关于这一点,又有宋人苏轼诗《题王逸少帖》为证:“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杜甫的另一首《殿中杨监示张旭草书图》也很有意思,其中有“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这里又将张旭誉为“东吴精” ,有趣有趣!
当时著名诗僧皎然也有诗《张伯高草书歌》云:“伯英死后生伯高,朝看手把山中毫。先贤草律我草狂,风云阵发愁钟王。须臾变态皆自我,象形类物无不可。阆风游云千万朵,惊龙蹴踏飞欲坠······”伯英是指汉代张芝。这里明确道出,狂草“象形类物” 指的就是 “惊龙” ,这一概念对张旭书法来说既形似又神似!(图10)
图10 唐 张旭
此后,张旭的名头与影响逐越来越大。光在唐中晚期就有窦臮、窦蒙的《述书赋》及《注文》、蔡希综《法书论》、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怀素的《自叙》、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卢携《临池炒诀》等都有介绍或论述,而且记叙者多是名家大腕!
蔡希综《法书论》载:“迩来率府长史张旭,卓然孤立,声被寰中,意象之奇,不能一一全其古制;就王之内弥更减省,或有百字五十字,字所未形,雄逸气象,是为天纵。又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形,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也!”说到大家纷纷议论,张旭是王献之的再生。当时谁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书法革命,开宗立派之始。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讲到一个故事。说自己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 ,张也不教他。他观察,有人来问笔法,“张公皆大笑,而对之便草书,或三纸或五纸,皆乘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张旭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对求教者,可能是狂草追慕者,他也不吱一声,拿起笔就写,写的草书。一切理论无从谈起,懂的自然就会懂得,不懂的再说也是白搭。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记载:“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
唐人李肇《国史补》记:“张旭草书得笔法,后传崔邈、颜真卿。旭言:‘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饮醉辄草书,挥笔大叫。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后辈言笔札者,虞、欧、褚、薛。或有异论,至长史无间言。”
这两段关于张旭的记录,是研究狂草创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情绪和灵感,在狂草创作中至为重要,可以说起到关键性作用!而在外部形式上,狂草则突破了此以前的书法之“法”,用无法统有法,这就是狂草与之前的书法不同的最大区分。
假如说,此以前的书法(包括今草)多少还有些实用性功能的话,狂草则完全是为了愉悦眼睛与心灵。所以说,狂草是纯粹的艺术观!我对狂草的认识,用十六个字来概括:以气驭笔,以意泼墨,圆熟激荡,法外有法!并愿以这十六字,就教于全国书法创作的行家里手们!
四、从怀素的狂草书法印证龙形崇拜
与张旭同时期产生了另一位狂草大家,即湖南僧人怀素。怀素生平大致在公元737至799年之间,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存世的书法作品颇多,是中国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因为他的草书,后世才称这种狂放书法形式为“狂草” 。其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张旭齐名,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怀素一生留下了丰富的狂草艺术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媒介资讯的高度发达,民间不断地发现他的碑帖与拓本,虽大部分是伪本,但也有善本。目前可以看到的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断千文》、《四十二章经》、《藏真帖》、《律公贴》、《七帖》、《北亭草笔》、《醉僧帖》、《客舍帖》、《高坐帖》、《冬熟帖》、《过钟帖》等等,而这些帖中,要数《自叙帖》影响最大。怀素一辈子写了许多部《自叙帖》( 图11),有长有短,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是收藏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卷轴墨迹,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前六行为宋代苏舜钦补写。
怀素在这篇笔法奇妙的作品中,用别人口吻得意洋洋地评价自己:“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 朱处士即朱逵,《全唐诗》中有载。
他在另部短《自叙》中又介绍自己书法创作灵感来源于:“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同时期的大诗人李白何其狂傲,是位“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主儿,到了唐玄宗宫殿上,竟敢要求宰相杨国忠为之捧墨,令高力士为之脱靴,而正是他,居然有首诗《草书歌行》专门写怀素的,是个极为罕见的现象,现录于此: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这里就有“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的句子。李白提到“龙” 并非偶然。由于怀素曾经较长时间寓居长安,接触面很广,故影响也就极大。目前在《全唐诗》中收进时人专门写他和提到他的诗歌就约十七首,包括李白、杜甫、戴叔伦等大诗人,而写时人张旭的诗歌也仅五首而已,从此足见我们这位乡亲当年在长安之盛名!
当时诗人们在写怀素的书法艺术时,普遍不约而同地反复提到“龙” 和 “蛇”。如苏涣的《赠零陵僧》:“忽如裴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 , 马奇云的《怀素师草书歌》:“含毫势若斩蛟龙,挫管还同断犀象”、“ 壁上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 ,任华的《怀素上人草书歌》:“翕若长鲸泼刺动海岛,欻若长蛇戍律透深草”、“ 又如翰海日暮愁阴浓,忽然跃出千黑龙” ,还有鲁收的《怀素上人草书歌》“风声吼烈随手起,龙蛇迸落空壁飞”和诗僧贯休《观怀素草书歌》的“闪电光边霹雳飞,古柏身中旱龙死” 等等。
如果说这些人还不是千古流传的优秀书法家,则晚唐一位十分优秀的书法家杨凝式(也可作五代之朝),有诗《题怀素酒狂帖后》云:“草圣未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对怀素书法艺术评价极高!
怀素生平与创作研究有两篇重要史料,一篇是他自己的《自叙帖》;二是陆羽的《僧怀素传》。陆羽,字鸿渐,生活于公元733年—804年之间,与怀素年岁相仿,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著《茶经》三卷名扬后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也是个道地楚人,而且从小在寺庙中长大,对怀素不可谓不熟,故其所作传记可信度很大。
“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缘皆缪,心自得之。于是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版皆穿。怀素伯祖,惠融禅师也,先时学欧阳询书,世莫能变,至是乡中呼为大钱师小钱师。吏部韦尚书陟见而赏之曰:‘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陆羽《僧怀素传》)
其后,陆羽记述怀素学书于表兄邬彤的过程,并赠其名帖苦练书法,后与颜真卿相识,交流书艺。颜与邬本皆为张旭的学生,所以他们谈话中均说到了张旭所教。
怀素的狂草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大书法家推崇倍至。以至于“狂草”成了“湖南”的代名词。一千多年后,湖南的另一书家毛泽东就主要学习他的。怀素狂草中的龙形崇拜意识很浓很浓,直到很久还被人提及。晚唐诗人韩偓有名诗《草书屏风》云:“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北宋名臣、《资自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也有诗《怀素诗》言:“烈火烧林虎豹栗,疼雷裂地龙蛇惊。”
明代杰出画家沈周有一首诗《观徐士亨所臧怀素<自序>真迹,吴匏庵许摹寄速之》有句:“风云及虺蛇,信笔变不止。”虺蛇即大蛇也,即闻一多认为龙图腾之源。
在我们民族的潜意识中,骨髓和灵魂深处,就是狂草的,其脉管中流淌龙形文化的意识。如:笔走龙蛇、龙飞凤舞、凤翥龙蟠、骇龙走蛇、鹤骨龙筋、虎踞龙盘、虎卧龙跳、活龙活现、骥子龙文、蛟龙戏水、矫若惊龙、龙凤呈祥、飞龙在天、飞龙乘云、凤狂龙躁、龙马精神、龙蟠凤逸、龙蛇飞动、龙腾虎跃、龙骧虎步、龙吟虎啸、龙章凤姿、龙跃凤鸣、龙驰虎骤、生龙活虎、龙楼凤阙、龙拏虎攫、匣里龙吟、游云惊龙、云龙风虎、鱼龙曼衍、云起龙骧、人中龙凤、藏龙卧虎、虎步龙行、元龙豪气、凤表龙姿、活龙鲜健、鳌愤龙愁、神龙见首不见尾······常常用来描述书法尤其是狂草艺术的美妙,这表现了中国古人最高的嘉许和赞叹!
五、狂草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北宋年间,狂草艺术又出了一位大家。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在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 而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并称为“宋代四大家”!
黄庭坚曾有一段学习草书的概括性自白:“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字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于僰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 苏子美即苏舜钦,即补写怀素《自述帖》前六行那个人。
黄庭坚的狂草墨迹留传于世颇多,著名的有《诸上座帖》(图12)、《李白忆旧游诗》、《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等。明代沈周对其《李白忆旧游诗》草书极为推崇:“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
明代书法大家祝允明也评论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
黄庭坚自视极高,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 “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他又作有《墨蛇颂》曰“此书惊蛇入草,书成不知绝倒。自疑怀素前身,今生笔法更老。”狂草即墨蛇,奇妙之喻。
尽管狂草这种艺术样式从唐创立来,未见有人把她与龙这种图腾堂而皇之相提并论,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潜意识对我们的艺术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代又一代,我们不自觉地沉湎于一种绵延不绝的创作状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忽然苏醒过来,我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喜欢狂草!
放眼宋代,苏轼与米芾皆有草书作品,但由于创作观念之不同,在狂草上都没有达到黄庭坚的成就。元朝来了,产生了一位大书法家赵孟頫。因为个人经历与性格的原因,其草书章法有余而法外之象不足,故也没超越黄庭坚与张旭、怀素者。
明朝来了,前有文徵明与祝允明,此二人颇得草书真昧,后有徐渭,然而,就狂草艺术而言,均没有超越前人。这里有位书法家特别提一下,那就是文徵明。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这个人很有趣,后人皆把他当作长州(今江苏苏州)人,而当时人甚至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位湖南人。所以他自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
他曾官翰林待诏,才华横溢。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以至他的文名与画名掩没了他的书名。其诗、文、画、书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在书法上,他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造诣都极深。(图13)
图13 草书 明 文征明
清朝又来了,产生了王铎与傅山,他们都是明朝遗民。王铎书法对近代日本书法影响极深。而傅山的书法观:“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对中囯当代的书法艺术影响十分巨大!尽管他在书法艺术的成就上不容否认,而究狂草艺术并没有突破前人颠峰。
民国之后无所述者,虽产生了于右任等草书大家,但于书草而不狂,在独创性方面均无法与唐宋相抗。
图14 王维山居秋暝诗 现代 沈鹏
共和国建立之后,以毛泽东、林散之为首的一大批书法家,将草书艺术推上了极致。新时期来,文化极端繁荣,由于书法艺术基本失去了功能性作用,沈鹏(图14)等一批有识之士,在草书领域又立新功。由于各种学术思潮与美学观念的涌入,狂草一变再变,以多重面貌展现在我们跟前。然而,因为前人各书法大家建立的狂草美学思想极其精深广博,我们至今无法望其项背(图15)。
我们在未来应该怎样去面对和发展,完善自己,让狂草成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的绝色奇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书家,不得不进行严肃地思考和探究。
长江每一段的水流,是极其平淡无奇的;长城的每一段堞搂,也是由最纯朴的土石垒成。我们这个龙的民族,是由千千万万普通而平凡的生命构成。书法不也是如此吗?她的每一笔、每一划,是如此平凡而熟悉,表现出来的意境却是那么高远和深邃,蕴含着生命的哲理,这本来就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奇迹!河流是蜿蜒的,血管是蜿蜒的,长城与龙都是蜿蜒的,狂草的母题就是伟大的自然,关注的是人类自己的生命,述说的是信仰和不死的精神,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狂草艺术更是如此!我坚信,狂草突破瓶颈的密码,就隐蔽在狂草作品之中。所以,向浩瀚的前人艺术中寻找破译,是唯一关健的正确途径。
狂草艺术发展的过程,是那么充满挚爱,充满智慧,既充满万种柔情又充满令人惊骇的力量。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在她身上耗费了毕生的心血,把她塑造得如此美丽动人,我们这些渺小的子孙们,有什么资格放弃祖宗的遗产和宝库?相反,我们必须有一种责任,去将这门独特的艺术发扬光大,焕发出最最迷人的光彩!
本文曾发表于湖南《艺海》杂志2014年第3期,作者略有俢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