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邹晓慧
邹晓慧2021—2022年诗选 | 十品、毛宇睿的评论


  导读:著名诗人邹晓慧诗歌作品选。附资深诗人与评论家十品及00后诗人毛宇睿的评论。
  邹晓慧:著有诗集《纯粹》《回归》《六如》等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花城》《钟山》《北京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诗歌作品,入选国内外多种选本。现居江苏常州。 
 
让天空装满花色
○邹晓慧
 
我不叫你的名字
你也不要称呼我
风不说话
鸟不说话
让我们做一回稻草人
在清空的天空下蓝着
 
为什么不继续孤独
让安静的天空喂养寂寞
我说有常或无常
我说寂寞会滋事, 会别离, 会怨憎
你就会执念,  你就会反常
 
为什么不热爱身体里那血脉相通的隐痛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完成一次惊心动魄的蝶变呢
就让花色开在稻草旁边吧
通向天空  通向天堂,或重生
而出家之后
那门的法则
是时间里的经心
 
如果能从俗世里拿掉
污尘,做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把所有的虚名浮利倒空
把所有的陈词滥调倒空
让天空装满花色、松月、鸟语、星光----
从安静中找到回声,从回声里找到幸福 
 
原刊于2021年第10月(第5期)《钟山》
 
 
我想去看草原
○邹晓慧

我想去乌兰牧伦看草原
拜访那把马头琴及琴声
如果琴能往南方挪一挪
想必一定不会错过蒙古长调了
 
如果用琴声来喂养羊群
如果风用另一种音符来演算
我们与草原的距离
如果是为了占有  不是为了照亮
那古今弥漫的马羊与活法
就没了鞭长莫及的诗眼
 
我梦见自已在草原上飞奔
似递着一道遣调的乌兰牧伦榜文
在你与我,天与地之间
生存于广袤的不为人知的虚无
热爱诗歌的人又在遍野飞舞
我们制造孤独与吞噬宽广
把自已的影子当历史占据每一寸净地
 
原刊于2021年第6期《钟山》 
 
 
故乡辞
◎邹晓慧
 
一个把三亩地当作世界的人
一个把小古井当作天空的人
一个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的人
是我年近七十的父亲
 
每到年关, 我就会回到双马石
会和越来越瘦的老父亲, 去收
一些大蒜, 一些同山芋, 和
一些比大白话还素的大白菜
喜欢乡村的朴实与简单
 
当我把互联网关了, 与城市失去了联系
让自已重新从本能出发
又停在本性之内,  安静又祥和
安静些, 坐在双马石的石崖上
可以看看童年时曾经走失的日落
可以看看依然清亮的清溪的流水
不知不觉就会迎风流泪
 
喜欢风吹动乡村草木的声音
喜欢不说话的乡村的天空
如果喜欢, 我就沉默
如果还喜欢, 我赠她白云
 
父亲的白发也像云
劳作的时候, 手指之间,慢慢惊起
掩埋了故乡之外所有的喧嚣
又像一把磨得光亮的锄头,贯通天地
 
比乡村还古老的, 是双马石的风俗
它就像世道的对立面
世道再硬也有柔软的时候
当我赤足踩着大白菜地的时候
我似乎能感觉到乡村衰老的悲伤
 
只有我理解家乡的软弱
家乡也理解我的柔软与惊慌
 
一个把小山村当世界的人
一个把儿子当天空的人
一个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的人
那是我年迈七十的老父亲…… 
 
刊于2021年第3期《诗选刊》 
 
 
大度
 ◎邹晓慧
 
你要问我去哪里
像松鼠爬上一棵松树
一条比古诗还早的山径
被凉风挟持不放
又像风啄食的泪水纷纷逃窜
 
我日渐消瘦  像一棵松
松针比悲伤更多  像秋
落下多少也没有知道
多少世事深藏不露,像隐身术
还有什么在心里憋着
 
不如意的人生需要一辈子祷告
闭上眼睛  便能看到下辈子
每当我模拟死者  闭目安神
那些幽灵像寺庙  竖起耳朵
就能听到全世界的孤独
 
如果我已足够绝望了
你就再也够不着我了
是否还可以和解
和,还是不和?
都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剃度了 
 
刊于2021年第1期《诗歌月刊》
 
 
落叶
○邹晓慧
 
我已很久没有听家乡的山歌了
那些曲子陈旧与不陈旧无关
回想当年我们总爱听屋后的溪水
它是这世上最质朴而绵长的见证者
故乡也是人世间最坚固的荒凉
 
回到故乡就回到空荡荡的村庄
我就像一个挨饿很久的孩子
一口咬住双马石的乳头
所有潜伏与不潜伏的时光
在村口重见天日
母亲却站在风中
 
所有的语言像无语
所有的沧桑像桑田
看一看这世事好象一动不动
我就像抱着饮烟不放的人
我又像一场长跪不起的雨水
像清溪河泪流满脸
 
我是一个失败的游子
无法跨过桑田与桑田主人的心
只能捡起几片与风花雪月无关的落叶
落叶的情绪允许给河水施压
我们能否把落叶重新请回童年? 
 
刊于2021年第1期《中国诗人》
 
 
读母亲的信
◎邹晓慧
 
子夜的灯外
是泪流满面的

 
读雨点如读停在
木质血色的长条上的
那只水鸟
我看见你的眼睛
凝固在远方
 
读斜雨如读风
读你拂在天际的
白发
 
读雨水如读镜
读镜中你爬满斑和皱的脸
如读被积水
锯断的年轮的
寂静
 
读骤雨如读异乡的泪水
当我爱上一个陌生的女人后
才发现你是多么伟大
我开始以私生子的名义
叫你一声
妈!
 
刊于2021年第3期《诗选刊》 
 
 
在城市里还能看见月亮
○邹晓慧
 
很久没有看月亮了
其实月亮也不认识我
在一条通向你的道路上
你是否张开了泥土一样的拥抱
 
一个人坐在城市高楼的半山腰
什么都可以想,除了爱你
相同的人群看到不同的空间
多少人像我一样不断地寻找自己
 
有人说能看得见乡愁
却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
我还能认得她的样子
恍惚之间长出了不少皱纹
 
只有遥远的村头与村尾
还是你原来扎马尾辫的样子
只有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还像我们从前憨厚的样子
 
什么时候我们还能紧挨靠在一起
像什么也没发生, 像一点怨恨也没有
今晚我就像一个磨刀的人
把城市的月光磨得锃亮 
 
原刊于2022年 5 月《钟山》 
 
 
沉默不语
○邹晓慧
 
你只有回到从前才能更动情
你只有回到乡愁里
才能让自已轻浮的人生连根拔起
山水不在眼睛里   在血脉里
 
我经常使用这个名词
有时我又把它当动词
走一程又一程山水
才能真正理解满世界的乡愁
 
你无法理解的他乡
也是无法丈量的故乡
就像天涯与咫尺哪个更模糊呢
人生这条路越走越晦涩
 
有一种怀旧是心怀善良的
比山水里藏一只鸟更难释怀
与目光短浅或长远没关系
听风雨  听鸟语  听祖辈留下的遗言
 
我爱山水  躲避乡愁
我恨山水  山水沉默不语
我不能说出明媚也不能说出烂漫
漫山遍野也无法安放灵魂 
 
原刊于2022年 5 月《钟山》 
 
 
活着
○邹晓慧
 
人生就像一个动词
我趟过一遍又一遍山水
太多的森林  包围全身
我的语言如石头投向铁树
 
没有一种猎枪甘愿退膛
没有一种语言不会伤人
闭口是佛心
开口即口是心非
 
我说的是什么
你是否能听懂
你不懂撕心裂肺如何划破长空
你不懂云淡风轻如何深藏痛苦
 
用眼光扒光所有人的衣服
人间满是行色匆匆的骷髅
从一个真相到另一个真相
正如满天过海的救赎
  
原刊于2022年 2 月《 诗歌月刊 》 
 
 
双马石
○邹晓慧
 
故乡就像布了迷魂阵
那些花像眼睛
那些草像耳朵
那些气息像灵魂
我对双马石言听计从
 
那个只有五百亩大小的双马石
是我心中最大的世界
没有第二,  只有第一
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山村
 
门前的老树像个守魂的人
依依不舍的落叶像诗眼
纯净, 踏实, 木讷的有些迟缓
牵动了客家人的泪水
像清溪的流水一样冲刷我
 
我魂不守舍的故乡
就像那条童年走过的山路
像一条把光阴当滑道的蛇
钻进我的内心
 
那些木像小名
那些树像老年
那些山水像故事
多少经历世事的人已长满白发
多少穷途末路的在此悔恨
 
唯有故乡像爱
像母亲永远不变…… 
 
原刊于2022年第6月《中国校园文学》 
 
 
我想去看草原
○邹晓慧
 
我想去乌兰牧伦看草原
拜访那把马头琴及琴声
如果琴能往南方挪一挪
想必一定不会错过蒙古长调了
 
如果用琴声来喂养羊群
如果风用另一种音符来演算
我们与草原的距离
如果是为了占有, 不是为了照亮
那古今弥漫的马羊与活法
就没了鞭长莫及的诗眼
 
我梦见自已在草原上飞奔
似递着一道遣调的乌兰牧伦榜文
在你与我,  天与地之间
生存于广袤的不为人知的虚无
热爱诗歌的人又在遍野飞舞
我们制造孤独与吞噬宽广
把自已的影子当历史占据每一寸净地 
 
原刊于2022年8 月《 诗歌月刊 》  
 
评论:
 
点亮生活中诗意的火花
——读邹晓慧近作诗选

○十品
 
  当前的中国诗歌创作趋势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主题写作与主流写作更加具有现实主义和文化传承意义;个人创作与个性创作更加具有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格调;精致思维与庞杂思维更加侧重于心灵向度的积极表现和充分表达。为此,近几年来我在保持个人创作的同时,阅读考察了大量的一线诗人作品,并写出许多细读文本,希望探寻其中规律和趋势,发现精彩的闪光点。我不回避那些极具理论性的诗歌论述,但更喜欢写作者有声有色的语境表达和带有生活温度的诗歌作品评论。
  邹晓慧是当下较为勤奋和活跃诗人,诗歌作品大量的刊发于《人民文学》《钟山》《诗歌月刊》《诗选刊》《扬子江诗刊》等一系列重要诗歌刊物上,以自己的个性特点而赋予诗歌内涵,成为难得的一线诗人。这里诗作均选读于邹晓慧发在各大刊物中的作品。他有一首称之为《读母亲的信》,读完我的心仿佛被蛰了一下的疼痛:“子夜的灯外∕是泪流满面的∕雨∥读雨点如读停在∕木质血色的长条上的∕那只水鸟∕我看见你的眼睛∕凝固在远方∥读斜雨如读风∕读你拂在天际的∕白发∥读雨水如读镜∕读镜中你爬满斑和皱的脸∕如读被积水∕锯断的年轮的∕寂静……”。作者的读信并不是来自信中的内容,而是来自于“母亲”这一独特的意象,以一个“读”就可以产生对母亲的情感连接,并依次推出母亲的“眼睛”“凝视远方”“坲在天际的白发”。读者的感动关键是读到诗人母亲的时候,也会将这个意象与自己的母亲做参照对比,甚至会重叠在一起,这就不一般了。这里还融入了中国文化传统和传承的概念在其中,他的意义就很显然地得到了升华。这是一首典型的由表及里,获得心灵递进的小诗,是将情感凝聚,最后得以释放的完美结局的小诗。不过最后一节非常意外:“读骤雨如读异乡的泪水∕当我爱上一个陌生的女人后∕才发现你是多么伟大∕我开始以私生子的名义∕叫你一声∕妈!”这与前面的明显不同,是作者以一种大胆的姿态,从另一个角度看“母亲”,竟然是那么振聋发聩,炸雷击地。一声“妈”喊得意外,且又合理合法。却是正真感慨的那个“私生子的名义”,我会因为这个意象而点赞作者,却不会追究其所以然。这也是我更注重对生活态度和生活价值上的影响力的判断了。邹晓慧还有一首叫《故乡辞》“一个把三亩地当作世界的人∕一个把小古井当作天空的人∕一个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的人∕是我年近七十的父亲∥每到年关, 我就会回到双马石∕会和越来越瘦的老父亲,去收∕一些大蒜,一些同山芋,和∕一些比大白话还素的大白菜∕喜欢乡村的朴实与简单……父亲的白发也像云∕劳作的时候,手指之间,慢慢惊起∕掩埋了故乡之外所有的喧嚣∕又像一把磨得光亮的锄头,贯通天地∥比乡村还古老的,是双马石的风俗∕它就像世道的对立面∕世道再硬也有柔软的时候∕当我赤足踩着大白菜地的时候∕我似乎能感觉到乡村衰老的悲伤……”。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完全没有诗意可以发挥想象和地道,但是诗人将人的形象比成故乡,这就点燃了另一个带有比兴的亮点,这就是“乡愁”“乡情”“乡土”。回到诗里,我们看到作者的父亲是那么“朴实与简单”,收一些“大蒜”“山芋”“大白菜”,这怎么让我似乎看到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笔下的父亲形象,他那在夕阳的映衬下,默默地刨着土豆,并投着长长身影的形象曾让无数人动容。当一个父亲以一种纯粹成为一种诗歌表达的形象,那么其中蕴含的精神意义就可能超越诗歌的意义。在这里,诗人只提供了文本,而读诗的人却获得了包括诗意、象征、承受、引申、演绎等多重修辞和隐喻方面的共享。“只有我理解家乡的软弱∕家乡也理解我的柔软与惊慌”。诗人的这句也正是流露了压在心底多年的真实感受,与谢默斯·希尼:“对上帝起誓,这位老人精于使用铁锨,就像他的父亲,穿透生命之根觉醒着我的意识。”的诗句放在一起,有着相同震荡频率的共鸣。
  其实我谈到的诗歌文本,在邹晓慧这里还是紧扣生活这一主题的话语。生活本身也是具有广泛意义的存在,特别是善于思考和情感丰富的诗人们。《活着》一诗在诗人这里如同谶语箴言一般:“人生就像一个动词∕我趟过一遍又一遍山水∕太多的森林  包围全身∕我的语言如石头投向铁树∥没有一种猎枪甘愿退膛∕没有一种语言不会伤人∕闭口是佛心∕开口即口是心非∥我说的是什么∕你是否能听懂∕你不懂撕心裂肺如何划破长空∕你不懂云淡风轻如何深藏痛苦∥用眼光扒光所有人的衣服∕人间满是行色匆匆的骷髅∕从一个真相到另一个真相∕正如满天过海的救赎”。这首就是规避许多人以描述的方式介入生活,而是注重理性观察,抽象思考,在有着生活经历的基础上,以辨析的态度表达观点。这样的诗容易写成口号标语,成为干巴巴理性观点。在我读邹晓慧这首诗的时候,也竭力想跳出作者设置的框架,以“生活”的眼光辨析和感受“活着”感觉。我真正折服于诗人以上帝视角,为读者选择生活的态度。而《让天空装满花色》就与上一首不同了:“我不叫你的名字∕你也不要称呼我∕风不说话∕鸟不说话∕让我们做一回稻草人∕在清空的天空下蓝着∥为什么不继续孤独∕让安静的天空喂养寂寞∕我说有常或无常∕我说寂寞会滋事,会别离,会怨憎∕你就会执念,你就会反常∥为什么不热爱身体里那血脉相通的隐痛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完成一次惊心动魄的蝶变呢∕就让花色开在稻草旁边吧∕通向天空  通向天堂,或重生∕而出家之后∕那门的法则∕是时间里的经心……”。这里显然带有许多质疑的口吻。我们生活世界绝大多数是不那么称心如意的,只要还有一点想法和追求,只要还有一点自我的存在,那么质疑和怀疑就一定积极生活的态度。邹晓慧的诗里是这么想的,现实的生活中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吧。“我梦见自已在草原上飞奔∕似递着一道遣调的乌兰牧伦榜文∕在你与我,天与地之间∕生存于广袤的不为人知的虚无……”(《我想去看草原》)。以草原为背景,天地何其宽阔,人心和其大焉。“如果我已足够绝望了∕你就再也够不着我了∕是否还可以和解∕和,还是不和?∕都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剃度了……”(《大度》)。大度也应该有限度,超越一定限度也就脱离凡尘,需要剃度,实现超度。“我是一个失败的游子∕无法跨过桑田与桑田主人的心∕只能捡起几片与风花雪月无关的落叶∕落叶的情绪允许给河水施压∕我们能否把落叶重新请回童年?”(《落叶》)情感和情绪的悄然转化,正是游子如叶片飘落的心境,怎么描述那种无依无靠,无所适从的心态都不为过。生活的底色是最难描述颜色。
  在文学的方式中,为什么诗歌最具穿透力而抵达其他文学方式所不能抵达的地方(或者位置)?这个答案就在每一个读者心里,而不是在诗人的文字表面。邹晓慧的诗《沉默不语》就有这种实际意义的传输:“你只有回到从前才能更动情∕你只有回到乡愁里∕才能让自已轻浮的人生连根拔起∕山水不在眼睛里   在血脉里∥我经常使用这个名词∕有时我又把它当动词∕走一程  又一程山水∕才能真正理解满世界的乡愁∥你无法理解的他乡∕也是无法丈量的故乡∕就像天涯与咫尺哪个更模糊呢∕人生这条路越走越晦涩∥有一种怀旧是心怀善良的∕比山水里藏一只鸟更难释怀∕与目光短浅或长远没关系∕听风雨   听鸟语   听祖辈留下的遗言∥我爱山水   躲避乡愁∕我恨山水   山水沉默不语∕我不能说出明媚也不能说出烂漫∕漫山遍野也无法安放灵魂”。诗中真正想说的正是说不出口的那种境界。作为同一世界和同一文化系统生活的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所指何物,正是我们生活在现实中的种种压力、乡愁、变化、离去、无助、彷徨等等。这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理想的普通人所希望的生活,在经历各种顺与不顺和想象不一致的时候,诗人就会在诗中提出拷问,直指灵魂深处。邹晓慧还在另一首诗中,非常直白地说道:“那个只有五百亩大小的双马石∕是我心中最大的世界∕没有第二  只有第一∕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山村”(《双马石》)。可见诗人最敏感的心里,曾经经历过什么?又在这些经历中收获了什么?真正的诗人胸怀和智慧都是非常优秀的,是人中龙凤,是百里挑一。当他们感受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世界就该注意了。
  邹晓慧是我喜爱的诗人之一,他的许多诗中都有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与思考的现实叙述。通过意象与隐喻、描述与质疑,从多个角度发现生活、阐述人性。以诗歌的方式呈现出时代的印象图谱,他会点亮那些火花,让生活逐渐变得更有意义。
2023年1月11日(古盐河边) 
  十品  本名叶江闽。写作三十余年,发表作品约500余万字。有诗作被译成英文交流到国外。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九十年》《江苏百年新诗选》等100多种作品选本。出版诗集有《十品诗选》《一个人拥抱天空》《穿过时间的河流》等十余本,另有诗论集《且看菊花开放》。曾获“野草杯”全国青年文学大赛诗歌一等奖、“诗神杯”全国新诗大奖赛一等奖等及“十佳诗人”称号、2022年第七届中国长诗奖之最佳文本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居淮安。

 
完成对诗意的营造
——评邹晓慧的诗歌
○毛宇睿
 
  还记得第一次读到邹晓慧老师的诗时,我就发现他善于为诗歌注入更深层次的意蕴,他乐衷于使用由表及里的诗歌创作方式揭露一些我们日常生活里饱含“温度”的内容。本次评论的这十首诗都蕴含着非常真挚的情感,有对人生的哲思、生命的感悟、故乡的思念、亲情的回味等等,同时邹晓慧老师运用了自辩和探讨的创作方式使诗歌获得一种诗意上的升华给人一种大雅近俗的气质和韵味,也进而达到一种诗意的唯美、文学的超脱与自在。
  在《让天空装满花色》里我看到了作者对幸福的追求,似要从所有的沉默寡言、所有的孤独寂寞里寻找安静,让自己清空的天空下完成蝶变,完成对“花色”的追逐,这首诗作者运用了细腻的语言进行创作,丰富的意象、华丽的辞藻都在为幸福铺垫,为天空中的花色塑造意境。《我想去看草原》这首诗中“草原”并不是真正的草原,在作者的笔下,它幻化成了作者内心的诗意,这是一片“属于诗歌的草原”,“我”企图用琴声喂养羊群,想用这种方法拉近“我”和“草原”的距离,马羊成为诗眼,而那些和“我”一样热爱诗歌的人正在“草原”飞舞,完成自我对诗歌的创作,对诗意的构造。
  《故乡辞》《落叶》《在城市里还能看见月亮》《沉默不语》《双马石》这五首诗写的都是故乡,虽然主题一样,但是他们所蕴含的内容却相差甚远。《故乡辞》里作者借用“我年近七十的父亲”描写对故乡的思念,记忆中的父亲苍老、消瘦、质朴,每到年关“我”才会回到故乡,大概只有当互联网被关闭、当我和城市失去联系,我的心才能够重新和故乡连接,去感受故乡的草木和白云,这个时候故乡和我是不分彼此的,“我赤足踩在故乡的土地上”和故乡理解着对方的柔弱、心慌,父亲和我也是这样,故乡便是父亲的整个世界,他的儿子则是他的整个天空。《落叶》给我的感觉是落叶归根,出走的游子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出生的地方——他的故乡,当“我”老了,重拾“落叶”的时候,能回到童年吗?故乡的山歌、溪流声是故乡变迁的见证者,也是我成长的见证者,“双马石”是我的故乡,回到故乡就如同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小时候,吮吸着母亲的乳头,看着不断变化的故乡、一天天老去的母亲,我的泪像雨水、像清溪河源源不断地流淌。《在城市里还能看见月亮》中,月亮被赋予了多重情感,一个是乡愁,另一个则是“她”。乡愁是月亮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中留下的特殊情感,然而久居城市的我们越来越多地忽略掉时间的流逝、日月的更替,生活的忙碌早已让我们抬不起头,今天“我”看到月亮便想起了故乡,此刻“我”只想回到故乡、拥抱故乡,当诗歌写到“我还能认得她的样子”时,诗歌开始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论述,“她”这个字是耐人寻味的,也许就是代指故乡,也许代指家中的长辈如母亲等,当然也可代指我年幼时的那个女孩,诗歌结尾处通过“今晚我就像一个磨刀的人/把城市的月光磨得锃亮”让感情升华,岁月本就被誉为刀,而我却成了磨刀人,消磨岁月、消磨自己,月光程亮的白尽显凄凉与忧伤。当我看到《沉默不语》这个标题的时候,便对这首诗充满了期待,作者为何而沉默?诗歌开头回答了这个问题,那是一缕浓浓的乡愁,作者在诗歌中回忆从前、回忆自己年幼时和故乡相伴的那些时光,也正是那一缕缕乡愁让作者动情,让作者看到自己的根,“我”和故乡的联系不是眼睛,不是能否看见故乡的土地,“我”和故乡的联系是扎根在血脉里的。
  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离开故乡的时间越来越长、离开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乡愁也随之浓郁,而这首诗正是作者和故乡的独白,是他同故乡的对话,故乡似乎永远都保持着沉默,但似乎又为“我”做了所有的事。《双马石》是作者故乡的名字,而此刻他将这个蕴含着特殊意义的名称赋予了这首诗,诗中运用了诸多的意象表达作者对故乡和母亲的爱,故乡和母亲一样,她不会在意时间变迁、岁月流逝,倾尽一切地来爱“我”,除此之外这首诗将极具陌生化的词语和真挚的情感紧密结合,故乡被注入了“我”对母亲所持有的特殊情感,故乡对“我”的思念也是母亲对“我”的思念,那大概就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所带来的羁绊。
  《大度》是作者对于人生的反思,是自我同生命和解,风侵蚀眼眶中的泪水,身体里的悲伤同一棵松树上的松针一样多,“我”只能不停地祷告,模仿死者去接近幽灵,去感受全世界的孤独,大概也只有这个时候,无论我们是否达到生命的和解,“我”都已经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和剃度,作者在标题中所提到的“大度”其实也是作者自己给予自己的一种大度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读母亲的信》中作者通过雨水来描写母亲,读雨就是读母亲,在子夜的灯外,从“雨点”“斜雨”“雨水”里望见母亲的“眼睛”“白发”“脸”,从“骤雨”里“我”望见母亲,望见“我”的妈,作者的笔下雨仿佛是泪流满面的,也许是“我”正站在雨里流泪,最终“我”从雨里看见母亲,“我”从妻子那里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因此“我”似乎获得某种新生,“我”成为了孩子的母亲,也成为母亲的孩子。邹晓慧老师笔下的《活着》写的是人生,他似乎在讨论如何获得救赎,但是救赎似乎又无法在这个社会、时代里长存,“我的语言如石头投向铁树”于是我们通过彼此伤害来获得痛苦,猎枪不会退膛、语言一定伤人,人只要脱去衣服便和野兽无关,“人间满是行色匆匆的骷髅”,活着就是苦难和受罪这便是“我”的感受,“我”知晓撕心裂肺的伤感,通晓成年人隐藏痛苦的特异技能,最终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作者的这首诗将余华笔下《活着》的诸多元素注入到他的诗歌中,给人一种源自诗歌同小说的文学共鸣感。
 
 
  毛宇睿,笔名北边钢厂,2001年生于湖南,现就读于广西民族大学。曾获“第五届中国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诗歌奖、“诗话北流·铜石之秋”诗歌奖,诗歌被“中国诗歌网每日精选”栏目选用,诗歌散见于《广西文学》《青春》《青年诗人》《金田》等。
简介
邹晓慧 出版诗集《纯粹》《回归》《六如》等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文学》《诗刊》《北京文学》《青年文学》《花城》《钟山》等期刊发表大量诗歌作品,获奖若干,入选中外多种选本。现居江苏常州。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