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凝视、品味、叩问……呈现在李自国诗集中的诗篇,已不仅仅是他眼帘中的山水所凝聚的诗意,更是覆盖山水、漫过心灵而流出的灵魂真相。读其诗,即是在读诗人的灵魂,读山水的灵魂。
一
2018—2019年,李自国转了不少地方,阅览了不少山水。与人不同的是,他把这些山水凝练成诗句,并“楔进”灵魂里,叫“灵魂书”。好不有气势!
诗人本质上是行吟者。他的心始终游弋在“远方”,游山玩水,或寄情山水,永远是其不易撼动的心志。然而,把灵魂“押”进去,写成“灵魂书”,则自然又另有新意,给人以别样的感受。
何为“灵魂”?自然难寻精准答案。颇具权威性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给我们提供了寻找答案的路径。它说:灵魂,“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迷信人”的眼里,灵魂有多重要,它主宰生死!而实际上,在所有人的心中,“灵魂”都非常重要,它是人格与良知的象征,主宰人的精神高度与心灵世界,失去了,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因而,呈现在李自国诗集中的诗篇,已不仅仅是他眼帘中的山水所凝聚的诗意,更是覆盖山水、漫过心灵而流出的灵魂真相。读其诗,即是在读诗人的灵魂,读山水的灵魂。
资料显示,李自国1983年弃医从文。他把自己献给了诗。他曾说:“诗是我灵魂里的宗教,是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是诗歌让我变得从良、从真、向善,因为诗而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诗是灵魂的寄宿处,诗人的图腾。
对于夜晚的想象,如期落地
我是从你最为娇小的那口
名字叫做小桥的井眼里,流淌出来的
一滴。最初流到了古老的富顺,后来
流到鲁迅文学院的京城
……
自流井一直是我的恩人,而诗歌
永远是生计的无助与施舍者
我们与盐相处,井水没有犯过河水
(《显山露水·推送一封封黎明的微信》)
这首诗记录了诗人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他对诗的执著追求。在这里,“自流井”与“诗歌”是诗人的全部,一个主身体,一个主精神。而身体一旦从“自流井”流出,便不再受其控制而成为诗的俘虏,以诗的形象任性地流向山水,流向世界,流向灵魂深处。他写道:“见异而不思迁,因为自流井,自流井的神旨∕已带给自国诸多的自由与矿山∕诸多的天赋与恐龙,诸多的灯语与叙事”,“我还要回来,卖完诗歌的水泥、登完蓉城的云梯就回来”(《2018:自流井叙事》);
“我选择了远离,弃医从文∕不是我的本意,上帝的引领,又让我面对∕另一个诗歌的江山,文坛的∕野鹤与闲云,没想到这就是宿命,这竞是一生。”(《安泽连翘》)“诗”绑架了诗人的一生。
诗人本质上是行吟者。他的心始终游弋在“远方”,游山玩水,或寄情山水,永远是其不易撼动的心志。然而,把灵魂“押”进去,写成“灵魂书”,则自然又另有新意,给人以别样的感受。
何为“灵魂”?自然难寻精准答案。颇具权威性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给我们提供了寻找答案的路径。它说:灵魂,“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迷信人”的眼里,灵魂有多重要,它主宰生死!而实际上,在所有人的心中,“灵魂”都非常重要,它是人格与良知的象征,主宰人的精神高度与心灵世界,失去了,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因而,呈现在李自国诗集中的诗篇,已不仅仅是他眼帘中的山水所凝聚的诗意,更是覆盖山水、漫过心灵而流出的灵魂真相。读其诗,即是在读诗人的灵魂,读山水的灵魂。
资料显示,李自国1983年弃医从文。他把自己献给了诗。他曾说:“诗是我灵魂里的宗教,是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是诗歌让我变得从良、从真、向善,因为诗而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诗是灵魂的寄宿处,诗人的图腾。
对于夜晚的想象,如期落地
我是从你最为娇小的那口
名字叫做小桥的井眼里,流淌出来的
一滴。最初流到了古老的富顺,后来
流到鲁迅文学院的京城
……
自流井一直是我的恩人,而诗歌
永远是生计的无助与施舍者
我们与盐相处,井水没有犯过河水
(《显山露水·推送一封封黎明的微信》)
这首诗记录了诗人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他对诗的执著追求。在这里,“自流井”与“诗歌”是诗人的全部,一个主身体,一个主精神。而身体一旦从“自流井”流出,便不再受其控制而成为诗的俘虏,以诗的形象任性地流向山水,流向世界,流向灵魂深处。他写道:“见异而不思迁,因为自流井,自流井的神旨∕已带给自国诸多的自由与矿山∕诸多的天赋与恐龙,诸多的灯语与叙事”,“我还要回来,卖完诗歌的水泥、登完蓉城的云梯就回来”(《2018:自流井叙事》);
“我选择了远离,弃医从文∕不是我的本意,上帝的引领,又让我面对∕另一个诗歌的江山,文坛的∕野鹤与闲云,没想到这就是宿命,这竞是一生。”(《安泽连翘》)“诗”绑架了诗人的一生。
二
翻阅《2018—2019:我的灵魂书》(以下简称《灵魂书》),发现凝视山水是其要表达的重要内容。凝视,就是对视,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平视另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平等的姿态注视山水,想从中抠出人生的要义。融进山水,怡情怡性,岂不快哉!
高高在上的祁连山草原
是上帝摆下的一局绿草如茵的棋盘
……
我和它在线对弈着,人生是一盘
下不完的棋,输赢都是
一介草民,都是水中花、镜中月
(《与祁连山下棋》)
诗人放飞想象,让上帝将祁连山摆成棋盘,然后自己与之对弈。这是诗人对祁连山的深情凝视,它显示出了诗人的“豪情”与“大气”。这自然不是终极目的,其最终目的是借此表达人生:人生是一盘下不完的棋,输赢都是水中花、镜中月。“无奈”与“虚无”是最终的结局。
也许,我在它们中间
还要耽搁很多年很多年的时光
时光中的岩石,远古而来的符号、气息
还有你忘记带走的文字、图案、手印和体温
还需要一万年的时光来读
(《认识曼德拉神山》)
“我”和“你”是两个独立个体,“相看两不厌”;但“我”又是“你”的一分子,是“你”的全部,这便是“我们”的宿命与秘密。
诗从本质上讲,是心灵的艺术。在这里,山水或者事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挖掘蕴藏其中的“要义”、“诗意”,从而把诗人的人生体验投射其中。它不必对生活原貌进行还原性描述,倒需要对生活现象予以打乱、重组,击碎流程,直取“内核”,依意重组。因此,诗是一种“打碎与重组”的艺术。诗人先把生活中的某种流程打碎,制造“混乱”,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意思重组。在这一过程中,诗人需要具有制造“混乱”与重建“秩序”的能力。李自国显然具备这样的能力。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比如《科尔沁的脸(组诗)》《蜀人原乡,隔世的雁叫声(组诗)》《临汾,光阴的放逐与灵魂(组诗)》《黄河壶口大瀑布》《与祁连山下棋(外一首),等,读来令人感觉一新,掩卷静思,韵味无穷。尤其是《宝塔是手臂,延安是圣水(外一首)》,在共和国众多的“延安颂”、“宝塔颂”诗歌中别具一格,彰显出李自国式的诗意风采,是“延安颂”诗林中的独特的“这一个”。
高高在上的祁连山草原
是上帝摆下的一局绿草如茵的棋盘
……
我和它在线对弈着,人生是一盘
下不完的棋,输赢都是
一介草民,都是水中花、镜中月
(《与祁连山下棋》)
诗人放飞想象,让上帝将祁连山摆成棋盘,然后自己与之对弈。这是诗人对祁连山的深情凝视,它显示出了诗人的“豪情”与“大气”。这自然不是终极目的,其最终目的是借此表达人生:人生是一盘下不完的棋,输赢都是水中花、镜中月。“无奈”与“虚无”是最终的结局。
也许,我在它们中间
还要耽搁很多年很多年的时光
时光中的岩石,远古而来的符号、气息
还有你忘记带走的文字、图案、手印和体温
还需要一万年的时光来读
(《认识曼德拉神山》)
“我”和“你”是两个独立个体,“相看两不厌”;但“我”又是“你”的一分子,是“你”的全部,这便是“我们”的宿命与秘密。
诗从本质上讲,是心灵的艺术。在这里,山水或者事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挖掘蕴藏其中的“要义”、“诗意”,从而把诗人的人生体验投射其中。它不必对生活原貌进行还原性描述,倒需要对生活现象予以打乱、重组,击碎流程,直取“内核”,依意重组。因此,诗是一种“打碎与重组”的艺术。诗人先把生活中的某种流程打碎,制造“混乱”,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意思重组。在这一过程中,诗人需要具有制造“混乱”与重建“秩序”的能力。李自国显然具备这样的能力。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比如《科尔沁的脸(组诗)》《蜀人原乡,隔世的雁叫声(组诗)》《临汾,光阴的放逐与灵魂(组诗)》《黄河壶口大瀑布》《与祁连山下棋(外一首),等,读来令人感觉一新,掩卷静思,韵味无穷。尤其是《宝塔是手臂,延安是圣水(外一首)》,在共和国众多的“延安颂”、“宝塔颂”诗歌中别具一格,彰显出李自国式的诗意风采,是“延安颂”诗林中的独特的“这一个”。
三
品味山水是《灵魂书》所表现的另一重要内容。品味,就是审视、咀嚼和欣赏。与凝视相比,诗人与山水的关系似又更进一步:他走进了山水,融入到其中。不过,与凝视山水一样,它同样需要开掘山水所蕴藉的人生意义与审美价值。
蒙顶山的蒙,把山的脸
蒙去一大半,沧海桑田之后
善饮者,已是开花的茶树,添酒回灯半遮面
……
白鹭已远,走过潦草尘世
人生若茶,茶有人道,泡出我一世云烟
因为看轻,所以幸福,因为豁达
暗自香来,有花就开,所以不曾被伤害
也因为流淌,每一滴绿,都将灵魂擦亮
每一滴,又更在乎浓浓淡淡的远方
(《蒙顶山茶叙》)
你看,诗人把“蒙顶山的蒙”,把“沧海桑田”,把看到的和想到的,都泡进了茶里,“泡出我一世云烟”,泡出“暗自香来,有花就开”,将幸福从脚下“泡到”了远方。
在《华不注山》中,诗人用优美的文笔,赞美了华不注山“该有的”、“该长的”和“该动的”之后,深情地写道:
我已攀岩上山,从一页纸上起身
那纸上的悲催与葱茏,也是我生命的入口
我已登高走远,从万卷书中迈脚
一脸外省人在异乡的喘息,在华不注山
喘不过白云与神殿,喘不过草木人间
这是对山水的咀嚼与拥抱。诗人要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由衷的赞美,是欲融入其中、化为一员的意念。他说,要用“水灵灵的文字”,“将它周身好好洗一洗”;要用“黄河以南的岸当笔、当狼毫”、小清河以北的水当墨、当酒,当日月山川,让它长起来;要“放出它的鹿”、放出它的豹、“放出它的壁画和二月”,让它动起来,美起来。
就这样,从你的连连祷告声中邀我
邀我在一朵荷叶上作过客、赶过路、圆过梦
我多想叫你一声真兄弟
真想吼一声好山好水好人生
在圣莲岛,在七月雕刻的那束阳光里
在水变成湖,在遂而往返的地方
我已经不止一次握过你的手了
而你却让我等待,让朦胧的鸟声
啼醒这十里画荷的每粒灵魂与细胞
(《圣莲岛,圣莲岛》)
这是要融入山水的愿望,不是山水“邀我”,显然是“我”想山水。诗人完全陶醉在圣莲岛如画的意境中,陶醉在圣莲岛无边的宁静中。他在连连的祷告声中难以自拔,他想在美艳的荷叶上做客、赶路、圆梦,他想把自己安放在它那束净洁的阳光里,他想呼唤它为“真兄弟”,同它握手拥抱,融化在被朦胧的鸟鸣啼醒的十里画荷里,他想……然而,它只让他“等待”。这种“愿望”和现实的背离,让诗人颇有几分尴尬与无奈,也让品味变得朴素迷离。
蒙顶山的蒙,把山的脸
蒙去一大半,沧海桑田之后
善饮者,已是开花的茶树,添酒回灯半遮面
……
白鹭已远,走过潦草尘世
人生若茶,茶有人道,泡出我一世云烟
因为看轻,所以幸福,因为豁达
暗自香来,有花就开,所以不曾被伤害
也因为流淌,每一滴绿,都将灵魂擦亮
每一滴,又更在乎浓浓淡淡的远方
(《蒙顶山茶叙》)
你看,诗人把“蒙顶山的蒙”,把“沧海桑田”,把看到的和想到的,都泡进了茶里,“泡出我一世云烟”,泡出“暗自香来,有花就开”,将幸福从脚下“泡到”了远方。
在《华不注山》中,诗人用优美的文笔,赞美了华不注山“该有的”、“该长的”和“该动的”之后,深情地写道:
我已攀岩上山,从一页纸上起身
那纸上的悲催与葱茏,也是我生命的入口
我已登高走远,从万卷书中迈脚
一脸外省人在异乡的喘息,在华不注山
喘不过白云与神殿,喘不过草木人间
这是对山水的咀嚼与拥抱。诗人要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由衷的赞美,是欲融入其中、化为一员的意念。他说,要用“水灵灵的文字”,“将它周身好好洗一洗”;要用“黄河以南的岸当笔、当狼毫”、小清河以北的水当墨、当酒,当日月山川,让它长起来;要“放出它的鹿”、放出它的豹、“放出它的壁画和二月”,让它动起来,美起来。
就这样,从你的连连祷告声中邀我
邀我在一朵荷叶上作过客、赶过路、圆过梦
我多想叫你一声真兄弟
真想吼一声好山好水好人生
在圣莲岛,在七月雕刻的那束阳光里
在水变成湖,在遂而往返的地方
我已经不止一次握过你的手了
而你却让我等待,让朦胧的鸟声
啼醒这十里画荷的每粒灵魂与细胞
(《圣莲岛,圣莲岛》)
这是要融入山水的愿望,不是山水“邀我”,显然是“我”想山水。诗人完全陶醉在圣莲岛如画的意境中,陶醉在圣莲岛无边的宁静中。他在连连的祷告声中难以自拔,他想在美艳的荷叶上做客、赶路、圆梦,他想把自己安放在它那束净洁的阳光里,他想呼唤它为“真兄弟”,同它握手拥抱,融化在被朦胧的鸟鸣啼醒的十里画荷里,他想……然而,它只让他“等待”。这种“愿望”和现实的背离,让诗人颇有几分尴尬与无奈,也让品味变得朴素迷离。
四
叩问山水也是《灵魂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叩问”,既立在山水之外,又入乎山水之里;它是审视,追问,也是慎思。与凝视、品味一样,它也需要掀开山水的内里,探寻其所蕴藉的人生意义与审美价值。
谁在借用你的脸看山
你的沧海,别人的桑田,你宿命般的孤独
让我风一程水一程地赶来
你将飞禽走兽的爪痕、眼晴
留在石头上等我,将我重重的心事说出
其实我们谁也不认识谁
(《认识曼德拉神山》)
一句“谁在借用”的设问,将叩问推到了前台。然而,设问终究还是在问,尽管它“让我风一程水一程地赶来”,但是,现实依然是无法求解。“我”所得到的,只是“你将飞禽走兽的爪痕、眼晴,留在石头上等我”,并“将我重重的心事说出”,除此,则一无所有。自然,我们也无需刨根问底,这无解的设问其实已经做出了意义判断,局外之人,懵懂或者明了其实已无意义。
临近航空城的四肢
飞来两只蝴蝶
像一对情侣,扑闪着
悠思,它想让流水
变成吉祥的耳朵
它想让昆虫,认识
大凉山的小
小的别有洞天
小的锅庄、小的宇宙
小的人间苍茫
(《西昌的某一天 》)
“成都与川西,成直角的∕西昌,斜躺着海拔的西昌∕在大凉山上看我∕在云里、雾里、皮肤里∕看我的身上∕藏着火的刺桐树∕流淌出的国际诗歌版图”——这西昌的某一天,颇有些忙碌和神秘:它似乎没有别的营生,只是看“我”。看“我”时,它很大;而它所引入的蝴蝶,则胃口更大,它想让昆虫“认识大凉山的小”。在常识层面上,山比人大,人比虫大,绝对真实,妇孺皆知。而诗中的情状则正好相反,这便形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反差。这种强烈的反差,促使读者去深思,进而将心思收缩到诗本体上来,赋予诗人“腾云驾雾”的特权。现实层面做不到的事情,诗人均可做到。因为他是在想象的层面上构建世界。这即需要我们穿越常识层面,进入意义层面(象征层面)。在这里,昆虫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小”去搏击宇宙的“大”,进而“认识大凉山的小”。诗人也正是利用这种“大”“小”互转,换位思考,来表达对天地奥秘的探寻与思索。
除了叩问山水,诗人还叩问山水中游弋的生灵,表达对生命的敬重,对弱者的悲悯:“黄羊,黄羊,天地玄黄∕你流落异乡远行,留守的羔羊满腹忧伤”(《猎羊与马队的对话》);“牛羊就要上山了,在这漫漫黄沙飞渡的地方∕我们都是骑牧者的俘虏,剩下灵魂∕来测度这不期而遇的千古疆场”(《骑牧者的神灵》)。
就让冬阳来主收藏吧,大地上驱邪的羊
神灵的万物呵,你采摘天边的信物
将阴阳五行、将木火土金水装入行囊
你来自天底下的奔跑,让它们生长
让它们两眼放光,让它们不再成为天底下的
被猎射,被劫难,被追杀,最后留下天地的辽阔
留下巴丹吉林大沙漠的骆驼,堆满尘世的苍桑
(《叉腰人与骆驼的苍桑》)
我们听到了诗人的呐喊,我们与诗人一样倾听大地的声音,尊重每一个生命。
在叩问山水的同时,诗人还叩问历史,叩问那寄生于山水的神灵。《丁村遗址的牙齿》最有代表性,它通过玻璃柜里展览的20万年前的三颗牙齿,表达了对历史的追问,对从历史中走来的人的追问,写得颇有历史厚重感和现实针对性,虽然诗中潜存着些许反讽的成分:
那三颗陈列得最亮的牙齿正笑话我们
那张着的嘴、闭着的嘴、微笑的
爱过的、愤怒的嘴都去晋国了
剩下三颗牙齿在说话
在向游人背诵解说词
其实,三粒牙齿在寻找他的主人
谁在借用你的脸看山
你的沧海,别人的桑田,你宿命般的孤独
让我风一程水一程地赶来
你将飞禽走兽的爪痕、眼晴
留在石头上等我,将我重重的心事说出
其实我们谁也不认识谁
(《认识曼德拉神山》)
一句“谁在借用”的设问,将叩问推到了前台。然而,设问终究还是在问,尽管它“让我风一程水一程地赶来”,但是,现实依然是无法求解。“我”所得到的,只是“你将飞禽走兽的爪痕、眼晴,留在石头上等我”,并“将我重重的心事说出”,除此,则一无所有。自然,我们也无需刨根问底,这无解的设问其实已经做出了意义判断,局外之人,懵懂或者明了其实已无意义。
临近航空城的四肢
飞来两只蝴蝶
像一对情侣,扑闪着
悠思,它想让流水
变成吉祥的耳朵
它想让昆虫,认识
大凉山的小
小的别有洞天
小的锅庄、小的宇宙
小的人间苍茫
(《西昌的某一天 》)
“成都与川西,成直角的∕西昌,斜躺着海拔的西昌∕在大凉山上看我∕在云里、雾里、皮肤里∕看我的身上∕藏着火的刺桐树∕流淌出的国际诗歌版图”——这西昌的某一天,颇有些忙碌和神秘:它似乎没有别的营生,只是看“我”。看“我”时,它很大;而它所引入的蝴蝶,则胃口更大,它想让昆虫“认识大凉山的小”。在常识层面上,山比人大,人比虫大,绝对真实,妇孺皆知。而诗中的情状则正好相反,这便形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反差。这种强烈的反差,促使读者去深思,进而将心思收缩到诗本体上来,赋予诗人“腾云驾雾”的特权。现实层面做不到的事情,诗人均可做到。因为他是在想象的层面上构建世界。这即需要我们穿越常识层面,进入意义层面(象征层面)。在这里,昆虫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小”去搏击宇宙的“大”,进而“认识大凉山的小”。诗人也正是利用这种“大”“小”互转,换位思考,来表达对天地奥秘的探寻与思索。
除了叩问山水,诗人还叩问山水中游弋的生灵,表达对生命的敬重,对弱者的悲悯:“黄羊,黄羊,天地玄黄∕你流落异乡远行,留守的羔羊满腹忧伤”(《猎羊与马队的对话》);“牛羊就要上山了,在这漫漫黄沙飞渡的地方∕我们都是骑牧者的俘虏,剩下灵魂∕来测度这不期而遇的千古疆场”(《骑牧者的神灵》)。
就让冬阳来主收藏吧,大地上驱邪的羊
神灵的万物呵,你采摘天边的信物
将阴阳五行、将木火土金水装入行囊
你来自天底下的奔跑,让它们生长
让它们两眼放光,让它们不再成为天底下的
被猎射,被劫难,被追杀,最后留下天地的辽阔
留下巴丹吉林大沙漠的骆驼,堆满尘世的苍桑
(《叉腰人与骆驼的苍桑》)
我们听到了诗人的呐喊,我们与诗人一样倾听大地的声音,尊重每一个生命。
在叩问山水的同时,诗人还叩问历史,叩问那寄生于山水的神灵。《丁村遗址的牙齿》最有代表性,它通过玻璃柜里展览的20万年前的三颗牙齿,表达了对历史的追问,对从历史中走来的人的追问,写得颇有历史厚重感和现实针对性,虽然诗中潜存着些许反讽的成分:
那三颗陈列得最亮的牙齿正笑话我们
那张着的嘴、闭着的嘴、微笑的
爱过的、愤怒的嘴都去晋国了
剩下三颗牙齿在说话
在向游人背诵解说词
其实,三粒牙齿在寻找他的主人
作者简介
赵金钟,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南粤优秀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湛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出版著作有《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与民间性》《胡风评传》等10部。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金融时报》《诗刊》《星星》等报刊发表诗文多篇。有诗文集《流彩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