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签约作家、诗人长安瘦马评论作品选。
大解的诗
诗人简介
大解,1957年生,河北青龙县人,现居石家庄。主要作品有诗歌,小说,寓言等多部。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在河之北
在河之北,并非我一人走在原野上。
去往远方的人已经弯曲,但仍在前行。
消息说,远方有佳音。
拆下肋骨者,已经造出新人。
今夕何夕?万物已老,
主大势者在中央,转动着原始的轴心。
世界归于一。而命运是分散的,
放眼望去,一个人,又一个人,
走在路上。风吹天地,
烈日和阴影在飘移。
在河之北,泥巴和原罪都有归宿。
远方依然存在,我必须前行。
2014年7月29日
长安瘦马:在河之北的境象和思辨
读诗的感觉,就像恋爱的感觉,那种在嘈杂、熙攘的人群中,只轻轻的一瞥便怦然心动的感觉。《在河之北》这首诗就让我怦然心动热血沸腾不能自已,就像有一股力量拍打心门,莫名的壮烈、冷峻、悲凉、还有荣光,纷沓而来。
极少的文字能够表达极丰富的内容,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无论长诗还是短诗,诗歌的任何一个词汇、段落、音节,都包容着无限的巨大,这种巨大是情感的巨大、思想的巨大、艺术的巨大。
有过艺术创造经验的人会有体会,在一定的背景下,艺术是无意义的一个存在,他在人类悲伤和快慰的亢奋中,经过了万千年的揉搓,万千年的行走积沉下来的天籁之音或者血泪之音或者焦灼难耐无可名状的声音,所谓的艺术也就因了这声音具有了艺术的美,这种美存在的价值并不是因为艺术才有的意义。
《在河之北》,是宗教的,这种宗教没有具体所指,包括佛家东来、玄奘西去,包括默罕默德的征伐、包括耶稣走上十字架、包括那本《出埃及记》。而我分明在读一首诗,在读大解的《在河之北》,视觉、听觉、幻觉潮水般涌来,搅得我寝食难安,时而仰天长啸、时而沉默无声。
《在河之北》,从远古神话走来,从现代思辨中走来,从我们祖祖辈辈的血脉里走来,热血沸腾又无可奈何。远古以降,农耕文明的秩序在燃烧着的荆棘中“泥巴和原罪都有归宿”。人类灿烂辉煌,日新月异,“拆下肋骨者,已经造出新人。”,我们又开始给我们的泥巴和原罪寻找新的归宿,一代人走了,一代人跟上,一代人失去一代人,一代的文明更换一代的文明,我们觉得辛苦和血泪,因为我们看不到我们眼前的文明,因为我们正在创造着文明,我们所处的这个科技时代,一切的不安和惶恐,在考古的状态下,我们的后代会有发现和总结,就像我们追溯我们的祖先一样。
扯远了,读诗歌我总是游离。大解的《在河之北》我之所以怦然心动,一个是我祖籍就是河北,一个是这些年从青海、甘肃、陕西、陕西、山东再到河北,一路的黄河走下来,我说不清的心灵悸动,我说不清大解那一万六千行的《悲歌》里的人物,哪一个是我们具体祖先。荣辱兴衰、色调鹅黄厚重,波谲云诡、磅礴气势、线索繁复,我努力的在这里面寻找出强烈暗示。“远方依然存在,我必须前行。”。
还是说诗歌吧,我是个诗歌爱好者。诗和歌分家以后,诗歌传播的桥,自断了一条筋脉,但断桥处仍有有心人撑起伞,在伞内听诗歌的雨打在伞上的声音,合着他的或者她的心跳,律动了起来。我这样说,是因为在一个微信诗歌群里,听到一个叫任小湖的诗歌同仁,制作了诵读诗人大解的《百年之后》,我熟悉那首诗,而我感叹的是诗歌终究是情感的结晶,有限又无穷,诗人在完成了自我的经验认知和理想后,也就由小众走向了大众。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2021年3月14日
峻岭的诗:
诗人简介:峻岭,本名李峻岭,播音名岭上云,1968年生于山东,成长于东北,农民之子,九十年代初组织全国大学生诗歌活动,资深媒体人、策划人、诗人,曾任辽宁大学第九任诗社社长,主编《最新当代大学生诗选》(1992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诗作,作品散见于多种文学刊物,并有多首作品获得诗歌大奖,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较为活跃的大学生诗人。
家乡的麦子
家乡的麦子
一茬接一茬长了五十年
长出了白发,长出了眼角纹
长出了斑驳的铁的颜色
直到重新长回土里
我的命才在一把麦子里
找到活路
1968年的太阳格外明亮
我的童宝年也格外明亮
那些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麦子
终于放下镰锄
把炎热的蝉声收割在麦桔里
麦芒尖锐如舌总是躲闪不及!
被阳光刺破,被闲言碎语咀嚼
被发慌的饥肠慢慢吞噬
家乡的麦子熟了
连同我贫弱的身世一起
被装进爷爷的粪箕
村头的暮色重了
而那些脆弱的铁犁
却怎么也绕不开
那一座小小的
坟茔
2016年6月11 日
长安瘦马:一代人心目中最后的麦子
麦子熟了,这不是最后的麦子,但是,这是一代人心目中最后的麦子。那些和麦子有关的场景远去了,场景的转换,随时代的风吹来不同的味道,而这代人因固守着他自己的味道并且记录下来注定会成为他自己乃至时代的经典。
峻岭的《家乡的麦子》是我读到的不同的麦子,不同的是他把自己长成了麦子,在这只有三节二十三行的短诗中,紧凑的结构、有度的开合、隐忍的表述、无痕的衔接、多重的情感,在麦子的背景下从每一节中散发出诸多的信息,减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 ,读来戚然又凝重,这只是本诗在表象上呈现给我的始发的诗歌冲击。
然而诗歌毕竟是情感的结晶体,如何诗意的表达复杂又难以名状的情感这还真是一件技术活儿。在第一节里,峻岭寥寥数语就将麦子和自己进行了物我合一,这绝对是一个诗歌老手才具备的功夫,诗人举手投足轻拈之间就能完成诗歌壮烈的起势,然后放开去,然后收回来,放开去不怕诗歌走远,收回来线绳不会扯断,这是我在阅读了本诗后在诗歌技术上得到的体悟。
峻岭的诗歌技艺是娴熟的,可这不是我想说的主要方面,一个诗人,到达了一定的层面,技术是不存在的,甚至连他所利用的这种文体的表现形式都是不存在的,他此刻只是灵魂在涌动,生活记忆里真实和虚构、现在和过往、有意识和无意识,这些都在诗人心里迂回挤压,这真是一件感时感怀感伤的事。
峻岭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较为活跃的大学生诗人,而且一直诗心未改坚持写作,从这个履历上看不用思索就能知道那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童年物质匮乏,青年精神迷惘、壮年疲于奔命,正如峻岭的诗句“直到重新长回土里/我的命才在一把麦子里/找到活路”。
至此,我主要想说的是,一首诗不能代表峻岭的所有创作,但是从这首《家乡的麦子》可以窥见峻岭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不是说看见乡村庄稼等张口便来的农耕文明乡土情怀,而是一代知识分子坚持的精神操守,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峻岭这样低调内敛的诗人存在,诗歌不会死,诗歌精神不会死,民族才会生生不息。
2021年6月8日
诗人简介
大解,1957年生,河北青龙县人,现居石家庄。主要作品有诗歌,小说,寓言等多部。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在河之北
在河之北,并非我一人走在原野上。
去往远方的人已经弯曲,但仍在前行。
消息说,远方有佳音。
拆下肋骨者,已经造出新人。
今夕何夕?万物已老,
主大势者在中央,转动着原始的轴心。
世界归于一。而命运是分散的,
放眼望去,一个人,又一个人,
走在路上。风吹天地,
烈日和阴影在飘移。
在河之北,泥巴和原罪都有归宿。
远方依然存在,我必须前行。
2014年7月29日
长安瘦马:在河之北的境象和思辨
读诗的感觉,就像恋爱的感觉,那种在嘈杂、熙攘的人群中,只轻轻的一瞥便怦然心动的感觉。《在河之北》这首诗就让我怦然心动热血沸腾不能自已,就像有一股力量拍打心门,莫名的壮烈、冷峻、悲凉、还有荣光,纷沓而来。
极少的文字能够表达极丰富的内容,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无论长诗还是短诗,诗歌的任何一个词汇、段落、音节,都包容着无限的巨大,这种巨大是情感的巨大、思想的巨大、艺术的巨大。
有过艺术创造经验的人会有体会,在一定的背景下,艺术是无意义的一个存在,他在人类悲伤和快慰的亢奋中,经过了万千年的揉搓,万千年的行走积沉下来的天籁之音或者血泪之音或者焦灼难耐无可名状的声音,所谓的艺术也就因了这声音具有了艺术的美,这种美存在的价值并不是因为艺术才有的意义。
《在河之北》,是宗教的,这种宗教没有具体所指,包括佛家东来、玄奘西去,包括默罕默德的征伐、包括耶稣走上十字架、包括那本《出埃及记》。而我分明在读一首诗,在读大解的《在河之北》,视觉、听觉、幻觉潮水般涌来,搅得我寝食难安,时而仰天长啸、时而沉默无声。
《在河之北》,从远古神话走来,从现代思辨中走来,从我们祖祖辈辈的血脉里走来,热血沸腾又无可奈何。远古以降,农耕文明的秩序在燃烧着的荆棘中“泥巴和原罪都有归宿”。人类灿烂辉煌,日新月异,“拆下肋骨者,已经造出新人。”,我们又开始给我们的泥巴和原罪寻找新的归宿,一代人走了,一代人跟上,一代人失去一代人,一代的文明更换一代的文明,我们觉得辛苦和血泪,因为我们看不到我们眼前的文明,因为我们正在创造着文明,我们所处的这个科技时代,一切的不安和惶恐,在考古的状态下,我们的后代会有发现和总结,就像我们追溯我们的祖先一样。
扯远了,读诗歌我总是游离。大解的《在河之北》我之所以怦然心动,一个是我祖籍就是河北,一个是这些年从青海、甘肃、陕西、陕西、山东再到河北,一路的黄河走下来,我说不清的心灵悸动,我说不清大解那一万六千行的《悲歌》里的人物,哪一个是我们具体祖先。荣辱兴衰、色调鹅黄厚重,波谲云诡、磅礴气势、线索繁复,我努力的在这里面寻找出强烈暗示。“远方依然存在,我必须前行。”。
还是说诗歌吧,我是个诗歌爱好者。诗和歌分家以后,诗歌传播的桥,自断了一条筋脉,但断桥处仍有有心人撑起伞,在伞内听诗歌的雨打在伞上的声音,合着他的或者她的心跳,律动了起来。我这样说,是因为在一个微信诗歌群里,听到一个叫任小湖的诗歌同仁,制作了诵读诗人大解的《百年之后》,我熟悉那首诗,而我感叹的是诗歌终究是情感的结晶,有限又无穷,诗人在完成了自我的经验认知和理想后,也就由小众走向了大众。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2021年3月14日
峻岭的诗:
诗人简介:峻岭,本名李峻岭,播音名岭上云,1968年生于山东,成长于东北,农民之子,九十年代初组织全国大学生诗歌活动,资深媒体人、策划人、诗人,曾任辽宁大学第九任诗社社长,主编《最新当代大学生诗选》(1992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诗作,作品散见于多种文学刊物,并有多首作品获得诗歌大奖,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较为活跃的大学生诗人。
家乡的麦子
家乡的麦子
一茬接一茬长了五十年
长出了白发,长出了眼角纹
长出了斑驳的铁的颜色
直到重新长回土里
我的命才在一把麦子里
找到活路
1968年的太阳格外明亮
我的童宝年也格外明亮
那些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麦子
终于放下镰锄
把炎热的蝉声收割在麦桔里
麦芒尖锐如舌总是躲闪不及!
被阳光刺破,被闲言碎语咀嚼
被发慌的饥肠慢慢吞噬
家乡的麦子熟了
连同我贫弱的身世一起
被装进爷爷的粪箕
村头的暮色重了
而那些脆弱的铁犁
却怎么也绕不开
那一座小小的
坟茔
2016年6月11 日
长安瘦马:一代人心目中最后的麦子
麦子熟了,这不是最后的麦子,但是,这是一代人心目中最后的麦子。那些和麦子有关的场景远去了,场景的转换,随时代的风吹来不同的味道,而这代人因固守着他自己的味道并且记录下来注定会成为他自己乃至时代的经典。
峻岭的《家乡的麦子》是我读到的不同的麦子,不同的是他把自己长成了麦子,在这只有三节二十三行的短诗中,紧凑的结构、有度的开合、隐忍的表述、无痕的衔接、多重的情感,在麦子的背景下从每一节中散发出诸多的信息,减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 ,读来戚然又凝重,这只是本诗在表象上呈现给我的始发的诗歌冲击。
然而诗歌毕竟是情感的结晶体,如何诗意的表达复杂又难以名状的情感这还真是一件技术活儿。在第一节里,峻岭寥寥数语就将麦子和自己进行了物我合一,这绝对是一个诗歌老手才具备的功夫,诗人举手投足轻拈之间就能完成诗歌壮烈的起势,然后放开去,然后收回来,放开去不怕诗歌走远,收回来线绳不会扯断,这是我在阅读了本诗后在诗歌技术上得到的体悟。
峻岭的诗歌技艺是娴熟的,可这不是我想说的主要方面,一个诗人,到达了一定的层面,技术是不存在的,甚至连他所利用的这种文体的表现形式都是不存在的,他此刻只是灵魂在涌动,生活记忆里真实和虚构、现在和过往、有意识和无意识,这些都在诗人心里迂回挤压,这真是一件感时感怀感伤的事。
峻岭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较为活跃的大学生诗人,而且一直诗心未改坚持写作,从这个履历上看不用思索就能知道那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童年物质匮乏,青年精神迷惘、壮年疲于奔命,正如峻岭的诗句“直到重新长回土里/我的命才在一把麦子里/找到活路”。
至此,我主要想说的是,一首诗不能代表峻岭的所有创作,但是从这首《家乡的麦子》可以窥见峻岭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不是说看见乡村庄稼等张口便来的农耕文明乡土情怀,而是一代知识分子坚持的精神操守,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峻岭这样低调内敛的诗人存在,诗歌不会死,诗歌精神不会死,民族才会生生不息。
202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