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行天下 > 诗歌万里行 > 湖上升明月
任剑锋:《朝圣“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


  导读: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蚌埠湖上升明月诗歌作品。任剑锋,1972年出生于惠安县,现就职方圆建设集团。198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其文学作品及评论散见于《诗刊》《中国作家》《星星》《诗选刊》《散文选刊》等海内外各级刊物。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散文诗》《中国散文诗90年(1917-2007)》《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等数十种选本。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散文诗世界》编委、福建省任氏企业商会会长、北京闽南创意产业商会名誉会长、长三角惠安-泉港-台商区商会名誉会长,参加

  题记:在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畔,座落着一座5000多亩的古民居博览园——湖上升明月,里面抢救性修复了450多栋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房子,抢救种活了上万棵古大树。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一个集文化、音乐、艺术、旅游、生态等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点。
 
我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龙子湖畔,只因一个异地迁建的古民居建筑群唤醒了我的乡愁。一路风尘仆仆,只为朝圣这个让我漂泊的心灵得以安放的精神原乡。
古大树、古民居、古石桥,还有古红木家具,你们是幸福的!你们的兄弟姐妹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成为碳灰或被埋在土地的深层。而你们却历经千辛万苦迁徙到这里涅槃重生,以全新的方式焕发青春!
选择一个很大很大的湖,一块很大很大的土地,一边是南方,一边是北方。中国最美的分界线,不会太寒冷,也不会太炎热,让来自南、北方的各种各样的古建筑得以温暖地栖居。
我们的乡愁,在陶的缝隙、在瓷的光面、在石的沧桑、在木的纹理中浓浓地弥漫。我们的祖父母是在这样的房子里含辛茹苦,完成一生的责任,最终化为骨灰,敬奉在村中的骨灰堂。我们的父母亲把一辈子的青春韶华融入在这样的房子里,可后来土地被征迁了,房子被拆了,他们被赶上高楼大厦,没有田地可种,没有家畜可养,他们的归宿感被掏空了,那陪伴一生的老房子依然在梦里支撑他们余生的的动力。到了我们这一代,虽是出生在这样的房子里,可如今不是到达了城市,就是奔波在向往城市的路上。无论我们在城市生活得怎样,只有故乡的老房子才能安放我们漂泊的心灵。
古大树曾经与我们一同成长,古民居承载着我们祖祖辈辈的悲欢离合,古石桥的栏杆上有着我们迷茫的痕迹,古家具上镌刻着我们的原乡记忆。可是城市化进展的步伐让我们的故乡体无完肤,推土机的所向无敌使古民居成为了回填土的一部分。
为了谋生,我们的躯体不是漂泊在乡村到城市的路上,就是流浪在城市到乡村的轨迹。我们内心是凄凉和悲壮的。城市钢筋水泥的刚性,玻璃幕墙折射出的炎热,还有高楼林立筑成的壁垒,让我们在城市找不到心灵的归宿。我们内心怀念的始终是故乡路口那耸立着参天大树和代表家族荣耀的纪念碑的老房子,可是现在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我们变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人。我们只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怀念故乡,想念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我们总是“泊来主义”,认为流行的就是经典的,大拆大建。我们总是模仿不息,复制不止,制造出与人为敌的建筑。我们把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古民居给改造了。岂不知,我们已丢失了最传统和最宝贵的东西。
我们可以闲庭信步般游荡在这清澈的湖边。我们可以半躺在古民居厅堂旧得发亮的太师椅上,来一壶好茶,让思想放飞得非常遥远,或者什么都不想。发呆吧,恍惚过了一个世纪。我们也可以闲步到湖边去垂钓,不要鱼饵,甚至钩也是直的,来个太公钓鱼,暂时忘记一地鸡毛的生活,让勾心斗角的日子统统见鬼去吧!夜晚,枕着湖里的明月,在古色古香的房屋里做一个溯流历史、与乡村有关的梦。
对于漂泊的人,到达意味着出发。在回去的路上,我向这成片的古民居群鞠躬,向散落在白墙青瓦丛中的古大树致敬。其实,我更应向得以让这成片的古民居古大树在这里重生的保护者致敬!
 
简介
6月9日上午,由中共蚌埠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蚌埠”创作采风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50余位诗人、诗作者先后入住“湖上升明月中华古民居博览园”,其中包括著名诗人叶延滨、舒洁、程永新、黄小初、祁人、简明、高旭旺、杨泥、柏常青、李犁、周占林、杨四平、方文、孙思、哈闻、任剑锋、龚璇、顾建平、李皓,以及彝族诗人阿苏越尔、85后青年女诗人冯娜等。本次采风创作活动持续3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们将以“中华古民居博览园”作为主题,原创一批诗词作品,同时与蚌埠本地诗人展开了讨论交流。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