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专题 > 80后诗歌大展
格局应该是诗者的必然选择
——二评80后诗歌大展


  导读:80后不再是代表未来的诗人,而应是当下扛鼎时代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写作者,虽未真正成为诗歌写作的主角,但我不认为这拨年轻人没有这个实力,这与他们散淡的写作态度有关,与时代的加速度影响了他们的专注度有关。就目前那些闪耀在诗坛的80后诗人来说,不论是思维还是理念都已经完超他们的前辈,只是他们还缺乏集体地走上前台。为此要感谢中诗网的眼光和责任心,将这些有实力的诗人集中推出来,感谢本栏目主持人青年诗人马文秀,我想这些80后诗人肯定像捆在一起的炸药一样,让诗坛地震一下。(李犁)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三人砌墙,问:何为?一曰:砌墙;一曰:盖楼;一曰:筑城。”故事结尾讨论了一个问题:格局对人生的影响。
        什么是格局?《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结构和格式”,年轻人喜欢用的百度则提出“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合起来称之为格局。”
        对于格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悟。我认为的格局,是个体的眼光与胸襟,映像在诗中,则是思维的高度、表达的宽度。
       人常说: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诗者不能自我设限,不能囿己于尺寸之地。心有诗意,形于言语,格局多延展,诗意多丰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高瞻远瞩;“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震撼人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酣畅淋漓,可谓是“回望绣成堆”。也只有拥有博大情怀和襟抱的诗人,才能写出最好的、最感动人心的诗篇。
     “爱无止息/长河的朝夕无止息/愿意靠近你身旁的/都是慈悲的身影/愿意贴近你耳旁的/都是善良的话语/愿意留下陪伴你的/便是真爱你的神灵”“即使是再坎坷的长路/也会遇到必然的确幸/凡是能够勇敢地前行/一路平坦或是荆棘/强大的内心/足以证明坚定的身躯/生命本就不易/总有苦难或崎岖/唯有爱生生不息【王忆《爱无止息》】“ 竹简今夜醒来/唐诗纷纷复活/要知道,岁月已改阑干依旧/一朵梅花轰轰烈烈/一缕阳光落满昔日的庭阁楼台/战马留在了昨日/如今,吹角连营处/唯有群山隆起/草色青青胡松夏《春风渡》】一日当一月过,一秒当一分过/看着你爬过我的身体/爬过词语的陷阱/爬过镜子里的沟壑/直到我们老成一座血肉相连的小山丘/晚风吹着,灵魂变成野草”【李川李不川《和时间聊天》】。王忆,胡松夏,李川李不川的诗,如骏马蓦坡,一路疾驰又有节奏变化,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厚重地呈现了他们的怀抱、愿景、感慨,在游走云盖、奔流而出之外,一定溶入了我所不知的生活际遇或磨砺。
        我忘了是哪位西方作家在他的小说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面对金钱,即使圣经、父母、天堂、地狱也不能使我转身”;我记得圣者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切,说到底是一个人甚或一代人的选择。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四)写道:“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作为有担当的人,不可能完全自由,鱼与熊掌,谁能兼得?
        古语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是生活的映像,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诗,但形于何言,是有选择的。如车邻,邦吉梅朵,艾茜的诗,不仅有诗意,阅后,对人还有了教化和感悟。“我们总是抱怨/这片天空又脏又旧/可没有人去擦洗/终于有一天,有人/拿起抹布和水桶/开始擦洗天空/我们只是站在旁边/看着,不时发出一些/嘲笑之声,瞧瞧,/那就是个傻子/天空根本擦洗不完!”【车邻《擦洗天空的人》】“挤出的笑容为脸撑起太阳伞/一个谎言在伞下步入喧哗/打算和规则画一条线段/协助手法的自然而然”“眼前这个为脸撑伞的人/正在为自足的神圣努力/干枯一个故事/演习高堂上的刚正不阿”【邦吉梅朵《无题》】“我们发明了幸福/用少量食物/喂养好奇与惊恐/使它们存有意识/以便接纳,突如其来的变故”【艾茜《过隙》】
         诗,是个人对尘世的悲鸣,还是在个人的悲鸣中,透出时代的映象,这是个问题。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写到了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辩论时摘引了这样一段话:你说牧羊人不用考虑羊群本身,他们只需喂饱羊群,然后像个贪食鬼一样,或者像个贪财者一样,绞尽脑汁地思考怎样从羊身上获取更多的钱。我认为,放牧的技能还是在于如何最大程度地让羊群获益,毕竟追求技能的日臻完善就是为了让其为对象提供更多的利益。延伸至诗者,诗者弃之于抽屉的诗作是自己的,置之桌面或网络,经传播,人阅之,己成公众物品,具有了社会性。公众物品,应该是即美观又让人受用的东西。
        古希腊抒情诗人品达说:晚年的伴侣心贴着心,永存的希望指向光明。这是智者对自己晚年灵魂的拷问,也是对曾经的所有不甘或忏悔,是在生命黑暗到来之前伴着远逝的亮光理智,亦或隐隐透着白点儿的回望,尔后,一步步走在自己重新开拓的地域上,昂然且自信,达观又超脱。
        看起来,一个有良知的人,是会对自己曾经的所有负责一生的;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大多也会对世人负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诗音陶冶人的情操,诗韵提升人的优雅,诗语培养人的品质,诗心启迪人的真善。诗者,是否应该从中体悟点什么?思索点什么?
       人可以但又不能仅是关心自己的柴米油盐,人人写的是自己的春秋,那尘世呢,家国呢?纵观历史,《唐诗三百首》至今,合时而作才是正道。格局,是诗者不可回避的选择。
野狼为人所不齿,可头狼对众狼的关爱,却让人赞叹不已,何也?头狼有头狼的格局。这格局,便是格小我为众,激励生存繁殖的潜意识,是自觉的,特有的!杜甫忠爱缠绵,陶渊明任真固穷,诗是他们的一种意识活动,而这种活动,我认为,也是一个诗者的格局。
        诗人不一定非要端着架子,诗中诗象可以是平实的,但要载道言志。“如果说没有了姓氏/我给自己取名为自由/没有了信仰/我为佛自我而坐/没有村子/我将坐在/娘胎里自立为王/那娘呢?/娘把一生交给这村子为奴/或/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的耕牛”【火石《娘》】“凛冽的寒风却在一周前走远/那个读经的老人,跪在明亮的清真寺里/打开的经典是安祥的湖面/只有他低沉的诵读声/是波浪,催起生命薄薄的风声”【王学军《故乡的炊烟》】“父亲走后,故乡挪到山上/清明节、父亲节住进土里。思念/留给旷野中的体温,只有坟茔知道 “‘父亲怕黑’。山上的风声很紧/谁也不敢泄露这个天大的秘密。心事/被树杈梳得井井有条,悲伤却凌乱不堪 “凉风斥我回家。起身,总是忘却/拍打膝上的尘土和草芥,那么卑微/总能记得,多看几眼高高在上的柿子/昏黄的光照亮父亲家门,那么厚重”【时培建《柿子树》】。火石王学军时培建的诗,诗象平实,可细读,风与物相吹,让我“思之得其真”,这“真”,就是他们的境界。
        上世纪90年代,诗歌创作出现口语写作,90年代末“盘峰论争”后,截至目前,诗坛还大致分为学院诗和口语诗两大阵营。诗如何艺术化,是专业诗评家的事,我一门外汉,要谈的是,这个时代,作为诗者,所要尊崇的诗神究竟是什么?换言之,诗意的精髓应该是什么?
        春秋战国离现在己经二千多年了,那时的人尚知“仁义礼智信”,虽也有主张杀戮的,但兼爱仍有其信众。二千余年了,历史在延续,可人心呢?诗心呢?是兼爱者多了,或是薄情寡义者多了?诗心复古不好,可那张扬的大爱不能也不该丢。草木尚知有情,况人乎?
        判断一首诗的好坏,不仅在中国,在西方也是很成问题的事情。80后通过诗歌这种文学载体写困惑、写感悟、写哲理,以高度凝练的语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领悟,不失为社会精神领域的一种财富。作为中坚力量,用自己“遇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勾画大格局是你们必然的选择,也必将是一股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清流。
责任编辑: 马文秀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