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本期责任编辑:老家梦泉。北君、虫二等十一位诗人的作品上榜。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
本期责任编辑:老家梦泉
本期责任编辑:老家梦泉
一.榜单
【状元卷】
1.时间用旧了 | 北君
【榜眼卷】
1. 七月帖 | 虫二
2. 清明 | 钱松子
3. 寻常|马景明(邮箱投稿)
【探花卷】
1. 槐花开了很久 | 胡有琪
2. 神学 | 这里有阳光
3. 坐看云起时 | 晓夕
4. 爱的潜台词 | 百合雪
5. 月亮 | 下里蜀人伍国亮
6.农民工 | 江玉中
【同题卷】
1. 多年以后 | 田夫(广东)
二. 编辑小记
有一段没有写诗了,编选点评倒没有中断,越发感觉好诗难写、好诗难遇。而好的诗歌又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你以为好的,别人可能觉得很一般,甚至觉得很次。这让我想起我们每天的拍照,即便同一个景点,也很少有共同的聚焦,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偏好。我们编辑部也一样,每位编辑主选一期,各有各的风格、喜好,这从简牍的排序即可看出。这倒是循了天道,法了自然,无形中形成一个和谐的气候,各有各的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味特色。仿佛一个主题公园,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景色,一群义工,就这样坚持着、辛劳着、成长着、幸福着……
老家梦泉 2022.8.8 夜
三. 上榜作品
状元卷
时间用旧了
文 | 北君
一截时间也会生锈、顿挫
就像钉在墙上的钉子
突出的部分,挂着一个人凝固的笑容
陷进的部分,让你时时感到隐痛
即使时间旧了,你用手
轻轻触摸,也会感到它的锋利
也会从指尖划出殷红的血
老家梦泉读诗:
时间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我们只有通过物态的变化,来感知所谓的时间。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就是物态化,通过物(这个物可以是现实中有的,也可以是神话、想象的)来寄托我们的感思。艺术手法上,可以拟人,可以比喻,可以夸张,可以隐喻等等。现代诗更进一步,可以将一个词语,一个概念物态化,来寄托我们的感思。另外,受西方诗歌的影响,现代诗也消解、吸收了西诗意志化有益的成分以及象征等艺术手法。这首《时间用旧了》就是这样: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作者将它物态化,具象化,一截时间,还会生锈、顿挫,就像钉在墙上的钉子,妙在在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
“突出的部分,挂着一个人凝固的笑容
陷进的部分,让你时时感到隐痛”
通过一步步的物态化,来张扬或隐喻我们对生活、生命的感思。注意这里“凝固的笑容”也可以挂,而不说照片,亦是一种物态化。首段,通过一个比喻展开,尾段换一个角度,通过触觉来感知老旧时间的锋利,还是在物态化的基础上展开,只是没有具体点明物象,你可以想象做一把刀子(这就是余白的作用,吸引读者参与建构),它能触发我们对过往岁月坎坷经历的触摸和咂摸,谁没有一段血淋淋的坎坷经历?一首别具一格的小诗,在物态化的基础上掺入适当的主观强加,和纯粹的天人合一若即若离,细微处裸露一些意志化的坚硬。
榜眼卷
七月帖
文 | 虫二
总有枫叶要把火赶往
山上
一些无名小火走散在
枝叶间
水以约束浮躁的方式
到下游匹配安静
人多就能看见挣扎,人群
总要散去
散在田间的人,陪散开的秧苗先耷拉一会儿
然后,一起返青
顾念读诗:
本诗收尾的地方特别动人。七月流火,本是躁动的季节,诗人却能在躁动里取一些平和,在时间长河里,超然物外地看着时间流动。
清明
文 | 钱松子
世俗让人上瘾。
雨意在靠窗的位置布置深邃的视野。
桃花砸在脚面上,
杏花在别人的歌喉里。
我在阳光中体会生活的形状:
命运的苦,
我想到了点与面,
没想到,拐角没完没了。
黎落读诗:
一个传统的节气,应该悲伤,或进入悲伤状态。最好再配合上实际的雨或情绪上的雨,以求抵达本该有的状态。就如同桃花(一般都是欢乐的,温情的)的实际性却是伤痛的,激烈的。而杏花本该是愁绪的承载地,发散地,这里反倒更多成为欢乐的,戏谑的代词。
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加注于命运之上,但其中的等待,或者期待,或者变化还具有不可知性。这首诗中:实雨和虚雨:桃花和杏花,点与面相互缠绕,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欲说还休。编织成一张网,笼罩在清明这特定的主题中,从而把一个人内心的纠葛,矛盾,悲喜,期待与失落都展示了出来。虽然文本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多少涉及心绪的字眼,但字里行间无一不在。
寻常(邮箱投稿)
文|马景明
我熟悉这条街的清晨
黄昏,还有正值壮年的晌午
以及连月光也照不进来
狭隘闭塞的晚景
我曾见一个男人穿着格子衬衣
落魄地归来。乌桕树叶子落时
倚在窗口,独自吸烟的女子
已经绝望地离去
那扇窗子,最近一直关闭
那群鸽子没了踪迹
小雪人读诗:
文本外看“寻常”,而内看又不“寻常”。这不仅是一首克制的抒情诗,更是经历之后对生命经验地提炼与感悟。它简洁而不简单,在轻巧中厚重。在它对寻常生活看似毫无意义的白描的情景与事象背后,有压抑在文字之间的哽咽与呐喊;在看似不经意的剪接之间,有文本层次的递推也有从情感到哲思或者是渐悟的陡峭,而这种陡峭的处理,作者仅用一个题目“寻常”,就提升出寻常生活中对于生命总是处于起落之间与人总是处于聚散之间的“寻常”的感悟。
探花卷
槐花开了很久
文 | 胡有琪
一个人走来
带走了一缕花香
又一个人走来
发现 那花香还在
等许多人想起 花香已慢慢走远
时浓 时淡
但那棵槐花树 一直不动声色
继续在等有缘人
老家梦泉读诗:
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当你移情于它时,它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由物象转化为一个意象,围绕它延伸的时空及其它物象、意象共同建构出一种情景,即意境。在这样的情景里,一种隐喻或象征或意念的张扬便诞生了。这首写槐花或者说写槐树的诗就是这样生成的。本来槐花花期很短,诗人却说《槐花开了很久》并以此为题目,集中刻画了槐花这个意象的秉持坚守,其中的隐喻或象征就不言自明了。艺术呈现也别具一格,前三段是以花观人,后一段是以人观花或观树,物化心与我,我化身与物,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但细究最后一段,还是多少有点意志化的东西,这种物态化和意志化的交融,也许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种发展方向。
神学
文 | 这里有阳光
牧师乘一架飞机飞来
我觉得
他和上帝一样,天空有耶和华的声音
从28楼看教堂
像神的帽子搁在草地上
神也飞来
他们相遇的时候
一个中国道士正用脚尖试探华山的顶
他已经飞了5000年
黎落读诗:
容量很大,构架很巧。道士和牧师都是人间为某种目的而设置的实际存在的职位。耶和华和神却是臆想中,为心所信仰之虚有。教堂是特殊的一个很关键的材料,承接着上述两种,在信与非信之间的一个中间场所。华山顶与耶和华的住所之间,牧师与道士之间。5000年文化和掉在地上的帽子之间,构成庞大的内部纠缠,却只用短短几行完成。厉害的阳光老师。
坐看云起时
文 | 晓夕
远行之人抵达山巅,风止息
秋水,早已枯竭
不羁的流影有天马行空之势
无数景物矮于一朵山花
远道上的车痕是奔跑着的前世
始终行进在归去途中
让闲云继续长出翅膀,掠过山水
和良田,带你回故乡
顾念读诗:
如同题目传达给我们的意蕴,诗句不紧不慢的展开,情绪也是不紧不慢的。这太符合田园诗人的心态,当代诗歌,现代诗创作百花齐放,但百花盛开,百花未必是好看的。
所以如何“坐看云起”,这或者是一种崇古,或者是一种反向的突破。让情绪回到"桃花源",得到一些虚无的平静。
爱的潜台词
文 | 百合雪
几十年来
他从未对她说过:我爱你!
但他离世之前
紧紧地抓住她的手说
煎好的中药还够吃半个多月
以后
以后,谁给你煎药呢……
老家梦泉读诗:
也许是年龄关系,一下就被这首诗感动了。如今老两口单独生活的非常多(因过去计划生育,只有一个孩子,还在异地生活),都会面对这样一个随时都会到来的生离死别。小诗抓取这样一个生离死别的细节,把一生没有说出口的“我爱你”用一个感人泪下的场面呈现出来,尾端一问可谓抓心揪肺,丝丝缕缕都是扯不断的爱。艺术手法上,小诗抓取典型细节,精刻细描,将死别的长与半月的短,最后的煎制与以后谁给煎制形成的张力拉进饱满,瞬间点爆诗意,留下无限的回味。
月亮
文 | 下里蜀人伍国亮
弯了又弯
弯了又弯
弯出一轮圆满
老家梦泉读诗:
这首诗真简,这首诗真短,三行14个字,前两句还重复,弯字又5次出现,你可能会问:这是诗么?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是!为什么?其一:重复里有时间及空间的递进;其二:有缺与圆的转换,饱含张力;其三:既是客观的呈现,又有深层的隐喻或象征;其四:融缘情与言志于一体;其五:汇中国古典诗词的物态化与西诗意志化共流。
农民工
文 | 江玉中
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称谓。
这是时代所赋予我的
特有的标签。
不以为耻。不以为荣。
就像这都市的夏夜,一阵穿街而过的
微凉!
顾念读诗:
诗歌如果不和置身的现实、芸芸众生生出关涉,很难造就好的作品。写诗的人存在于各行各业,从自身的生存处境和经验中获得诗意的来源,这种最朴素的生活意志,简单却直击人心。我们读陈年喜的《炸裂志》很感动,但他的生活却是少数派,我们中间更大多数的,却是这首诗的主体,农民工。这首诗歌的态度是很好的,很冷静的,无论时代赋予了我们什么,那些其实都与我们无关,都是“一阵穿街而过的微凉!”
同题卷
多年以后
文 | 田夫(广东)
当你打开那封发黄的信
我已赶赴一条河看流水
那时风很轻,光阴很重
日暮的唱词一声急一声慢
循声而来的你,已找不到
我,这只栖身苇丛的野鹤
老家梦泉读诗:
这首同题没有写多年以后生的感悟,而是呈现死后的冥想,没有阴森、恐怖、赫人的场面,只有荒草流水,闲云野鹤,这是对谁都无法逃避的终极归途——死亡的一种达观呈现,视死如归。艺术手法上,借你打开一封发黄的信,隐喻多年以后,借赶赴一条河看流水隐喻死亡后灵魂依旧鲜活,且闲云野鹤般超然物外。日暮的唱词一声急一声慢,寻声而来的你已找不到我。这样的死亡呈现,撇开些许别离的悲苦,更多的是一种超然和达观,对于活着的人们,还有什么恐惧这无法逃避的终极归途呢?从这点说,诗歌是一种药,一种天然的中药,可以化解对生的纠结,对死的恐惧。
【中诗简牍】2022年8月份征稿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征稿期限:2022年8月1日~2022年8月31日
或投稿至邮箱:zswzsjd@163.com(十行之内,单次投稿限四首,贴邮件正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