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特刊 > 中诗简牍
【中诗简牍】2022年10月卷(总第125卷)《芦花雪》


  导读: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本期责任编辑:老家梦泉。虫二,沙漠、西厍等十位诗人的诗歌作品上榜。
 

一榜单

【状元卷】
1.芦花雪 | 虫二(江苏)

【榜眼卷】
1.刻佛 | 沙漠
2.幽州台 | 西厍

【探花卷】
1.那些湿漉漉的想法 | 雨欣
2.进山不见寺 | 白象小鱼
3.西部 | 李庆贺
4.旅行 | 太阳升殿
5.空镜子 | 李传英

【同题卷】
1.那是孤独 | 佘尚达(12岁)
2.那是一道永远的风景 | 汪小祥


 
二,编辑小记   
   
  被疫情封闭在家二十多天,甭提有多郁闷了,被迫交出自由,交出对外开垦的脚步,好在生命之树从来不乏腾挪转身之力,返转向内亦有不少待伸之域、待吸之养。索性搜出一些印象深刻的诗歌论著再次品读,收获之大着实令人惊奇,再次印证了好书是可以反复品读的。这里不妨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它们有:洛夫的《诗而有序》、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及《百年新诗百种解读》、陈超的《生命诗学论稿》、谢冕的《中国新诗诗略》、张默、萧萧的《新诗三百首百年新编》、孙玉石的《新诗十讲》、谭五昌的《在北师大课堂讲诗》、西渡的《名家读新诗》等等。说实在的,这些论著对我的诗写及【中诗简牍】的选读都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真心地谢谢他们,陪我熬过了这漫长的封闭。这期简牍也在这疫情肆虐的初冬破土而出,露出自己清新的枝丫,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风姿:一是以语感为内驱力的口语:原生、本真、鲜活;二是以内暴力为主的陌生化:充满隐喻、象征、畸联、变形,追求惊愕的效果;三是前两者的适当兼容,因文本所需各有所偏。这也是当下诗写的主要走向。诗友们可在自己的阅读中加以辨认、区别。就说这些吧,预祝诗友们在新一期简牍的阅读中有所收获,亦欢迎大家宝贵的批评指正。
 
老家梦泉于2022年11月8日 深夜
 
 
三上榜作品

状元卷

芦花雪

文 | 虫二

跟着秋凉的流水,就能找到湿地
落日的加入,让湿地有了宗教感
就能看见湿地上的信徒,用脸
在下雪

顺着炊烟系下的吊桶下降,就会落在棚户区
就能看见小屋把一些人抱成植物的样子
落寞,挣扎,情急之下
就用乡音开白花,像芦花,用脸
在下雪

老家梦泉读诗:
    跟着秋凉的流水,能找到湿地,能找到湿地上的信徒——芦苇,在落日的余晖里,芦花纷纷扬扬,用脸尽情地下雪,一幅多么神圣的画面。这种经历你有,我也有,只是没能像作者这样演化为一幅感人的圣景。妙在作者笔锋一转,为我们呈现了另一场雪:顺着炊烟系下的吊桶(多么神奇的想象),就能来到棚户区,“就能看见小屋把一些人抱成植物的样子(多么奇妙的语言)/落寞,挣扎,情急之下/就用乡音开白花,像芦花,用脸/在下雪”。
  一场植物幻化的雪,一场被生存抱成植物——逼仄小人物幻化的雪,两场雪相互纠结着、牵引、对立、互动,诗意被彼此间的张力拉进饱满,进而引发读者对此在小人物生存命运的关注。一首俘获人心的佳作,美中不足的是两段结尾有些重复,如果稍微区别一下,似乎会更好……



榜眼卷

刻佛

文 | 沙漠


当你找不到生活的亮点
就自己燃一把火光
现在我把这句话赠予一截木头
敬意它的简单诚信,为心灰意冷
迸发光和热。不仅如此
一块木头,经过千刀万剐,把死变成永生
陪你守住本心
守住一星摇曳的灯火

顾念读诗:
  这首诗写法简单,透露出来的气息也是中正平和,读起来让人安宁。诗由心生,写诗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心境,驾驭不了这样的作品。作为读者,如果在阅读的时候恰好能感受到创作者的心境,在这首诗里,就是慈悲。


幽州台
文 | 西厍


——在空间坐标上轻易
实现的喜剧并不能
移到时间轴。在时间轴上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
幽州台

黎落读诗:
  无论是黄金台,还是蓟北楼,还是幽州台,它都因为陈子昂的“天地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成为抒发心怀,感悟人生的一个标志性说辞。西厍老师这首短诗,延续着宇宙、天地的阔大的抽象空间性,和个人具体细小的时间轨迹的统一与矛盾。诗中三个关键性的概念:“空间”,“喜剧”、“时间轴”,加注在一个人身上,如同思想或者说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普遍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当这种无限与有限,抽象与具象沦为说理时,会显得空泛缺乏公信力。但幸好有个可观可看,又承载了大多数人共识的幽州台,使得诗歌成立,并充满张力和回味。在阅读时,不同的人也会得到不同的呼应。



探花卷

那些湿漉漉的想法

文 | 雨欣


多年了
那些湿漉漉的想法
还在院中徘徊
如玻璃窗内的杯子一直纠结
一杯凉了多年的水

现在穿过紧闭的锁孔
那些湿漉漉的想法开始丈量天空
如炊烟拔高夕照
等待雨过天晴……

老家梦泉读诗:
  “那些湿漉漉的想法”是个语象,也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一个意象。它的独特性及温润、自然、惬意的品质成就了这首诗。可以说,打造独特、惬意、温润、自然的意象,是现代诗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下的乡村,因父母离世,子女漂泊异乡留下不少空院,我老家就有一个。这首诗一反常态,它不从我对老院的怀念切入,反说老院对漂泊在外子女的怀念;它也不直言老院的怀念,而化实为虚,曲笔借用语象——那湿漉漉的想法去呈现;又把这个语象拟人:徘徊、穿过、丈量、等待去延伸、发展;还进一步化虚为实,先把湿漉漉的想法具象为:玻璃窗内的杯子一直纠结/一杯凉了多年的水。再具化为炊烟,拔高夕照/等待雨过天晴。这里,具化为杯子是等待、纠结,是为静。具化为炊烟登高眺望,是为动,动静的拉伸里蓄满张力;另外,湿漉漉的期待、眺望的阴与即将团聚的雨过天晴的晴也蓄满张力。所有这些,合力撑起了这首诗的品质。要说它最显著的特色,还应归结为——为读者打造了一个刻骨铭心的意象。


进山不见寺
文 | 白象小鱼


这是一座心中的慈悲
和山中悠远的钟声,合成的寺庙
“仿佛佛陀脱下的躯壳”
隐匿在深山中,避而不见世人
我从不曾见过它
我猜想那里有一个老和尚
他既念经,又种菜
养育自己青虫般的一生
他在经书中啃食,也在木鱼上敲警世的棒喝

老家梦泉读诗:
  我们都有进山游览的经历,它和现实生存拉开一定的距离,高海拔更便于回望、识别、辨认,也易猝然激发一些对此在生命的观照。作者进山不见寺,但闻钟声响,顿然激发一些幻想,一座精神寺庙就这样建立了——它由心中的慈悲和山中悠远的钟声合成,深藏山林,避不见人,可谓“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进而引发一些潜意识的猜想:“我猜想那里有一个老和尚/他既念经,又种菜/养育自己青虫般的一生/他在经书中啃食,也在木鱼上敲警世的棒喝”。实际上,这也是作者历经世俗磨难久凝于心、逐渐生发的一种向往。小诗肇始于一个瞬间的感发,融此在与彼在于一体,虚幻出一座医治精神创伤的乌托邦。这样的诗写角度及呈现方式,以前没有,现在也没有,深为作者生存/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及诗意锻造能力所折服。


西部
文 | 李庆贺


这些年,我背着月光的行囊
一意孤行。回忆里
你的酒杯噙着晶莹的泪水
时间还在演绎,离别与团聚的故事
其实我未曾走远
只是在山水之间兜转
只想把那个曾经快乐的你找回来
在远方,在人群中
有一张和你一样的脸
比西部更苍茫

顾念读诗:
  “西部”这个主题一般来说要么很辽阔,要么很苍凉,这首诗在情绪上契合了其中苍凉的一面。一段与自己对话的故事,走不远,回不去,有怆然的悲伤与无力感,情绪上和英文歌曲《500 miles》类似。


旅行
文 | 太阳升殿


我一直向东走,
终于走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太阳一直向西,终于同时
到达我出发的地方

在终点和起点处,
在出发和到达的时刻,时间的
钟声分别响了一下。

顾念读诗:
  这首诗在内容上来说,应该是经过严谨构思的(无论是从空间位移的变化上营造的闭环状态,还是时间的交错)。这样的构思使得这首诗至少在框架上和文本上就有了诗的美感,但更重要的是诗人对与时空交错独特的掌控,使得诗歌有了超乎与文本之外的生命力。旅行的本质是路过,但什么样的路过才是有魅力的旅行?特别喜欢钟声,读到“分别响了一下”的时候,就仿佛真的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或者就是这样的魅力。


空镜子
文 | 李传英


有理由跟路过的飞虫、灰尘和风
索要丢失的时间

阳光倾泻下来
并没有冲刷去一丝陈旧的痕迹

荒草占据了曾经整洁的院子
经常造访的雨
偶尔看见自己急匆匆的样子

雨声没有惊醒一滴水银
一寸玻璃

黎落读诗: 
  现代诗中空镜子这个意象快成为一种心象在外部的具体呈现了。它可以涵盖很多方面,当它被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与所见所得之后,就有了诗作者独特的个人标签。同时这首诗中选取的事象和经历又因为日常性而能引发读者共情。



同题卷

那是孤独
文 | 佘尚达(12岁)


我在墙角难过的时候,
影子一定也在
哭泣。

因为
它比我更靠近
墙角。

老家梦泉读诗:
  现代诗在性情,经验的基础上更关注体验,体验是心灵瞬间的爆燃和蔓延。它可以是直接体验,亦可是间接体验。带有一定的变幻、非确定性、潜意识等非理性因子。这首小诗就是一首体验之物,他(她)站在墙角难过时,看到投影在墙角的影子引发感想——影子一定比我更难过(哭泣),因为它更靠近墙角。影子是由光源对客体投射而显现的(这里应是背向光源的投射)。那么光源是谁?是生存的磨难?是父母严苛的管教?亦或是其它?另外,影子是否也含有多种身份?这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加上作者只有十二岁,更让人暗自称奇。不过有一点,我觉得标题与正文不是那么契合。毕竟作者只有十二岁,纠结孤独,是否与小学生的生存体验错位?是否有那么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嫌疑……


那是一道永远的风景
文 | 汪小祥


脑褶里,那一幕,刻得很深
村子水口的古石桥上
一个背着行囊的少年
立着,往下看
溪水拖动朝晖一闪一闪的
像母亲的眼睛
桥头,倒映在溪水里的牛车
牛尾摇曳,像父亲的鞭子
石床上,溪水跳荡着渐流渐远
像牛蹄在古道上奋奔……

老家梦泉读诗:
  这首诗对脑褶里那一幕刻画得很出彩,难怪作者自己也说:那是一道永远的风景。三个物象引发三个比喻,进而变形为三个意象,像三个支点,撑起这首小诗的架构。三个意象又逐步拉开景深,丰润、饱满了这首小诗的肌质。另外,三个意象也对应着母亲、父亲和我,我在母亲的注视下,父亲的鞭策下,恋恋不舍地奔向远方……


【中诗简牍】2022年11月份征稿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征稿期限:2022年11月1日~2022年11月3-日

或投稿至邮箱:zswzsjd@163.com(十行之内,单次投稿限四首,贴邮件正文即可)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