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特刊 > 中诗简牍
【中诗简牍】2022年11月卷(总第126卷)《临界》


  导读: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本期责任编辑:顾念。庄晓明、风居、记住忘记等九位诗人的作品上榜。

 
一.榜单

   【状元卷】
 1. 空寂 | 庄晓明

   【榜眼卷】
 1. 临界 | 风居
 2. 流水走了 | 记住忘记

  【探花卷】
 1.入冬曲 | 茂华
 2.霜降 | 三且
 3.时光也有痛 | 江苏阿华
 4.秋天 | 闲风野影
 5.泉眼 | 三点的海

  【同题卷】
 1.秋天 | 海拔3500米
 
二.编辑小记

  选诗的时候,发现很难安静下来读诗,人好像进入了一个胡同,迫切的想要离开,却不得离开。但这期读到来稿《临界》,并且愿意在工作的间隙琢磨一下:围绕着这首诗,从各个角度我读出很多种方向与情绪,分析起来也好像都挺有道理——这其实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我们在读诗的过程里完全不必考虑创作者的初衷而进行自由想象。个体的读诗感受超越了作品本身,所谓的共情,不过是读者自身感受。作品到了这个时候,就仅仅只是诱发个体情绪的引子。
  你的心是什么样子的,美就是什么样子的。本期简牍,因此命名为《临界》,希望诸君喜欢。
——顾念 2022.12.09 
 
三.上榜作品

状元卷

空寂
文/庄晓明


休谟,时而神经质地奔出书房
直至握到朋友的球杆
才相信,还存在另一个世界

而我们,不停地捅着球杆
直至所有的球都滚进一个黑洞
只剩一张球桌的空寂

(注:休谟,英国怀疑主义哲学家。)

黎落读诗:
  很费脑的一首诗,需要预先理解下休谟这个人。大卫·休谟,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怀疑论主要是认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休谟主张两件事物之间无因果必然的联系,而是依靠“经常连结”来形成关系。这首诗中第一段是介绍休谟的哲学观点:他不信任思想或必然性的结果,只相信眼见才为实。第二段其实是第一段的具体在当下生活中对现实的一种批评和反讽。借助球杆和黑洞来影射疫情中的社会现实。(譬如核酸检测),当然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小现状,而诗人没有呈现的,不可说的部分才更为尖锐。整个诗作处理得隐藏,高妙,处处暗藏刀刃。是一首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令人起敬。

小雪人读诗:
  在文本构建中,空寂原是一种参悟状态,休谟已经处于此状态。但是,他怀疑自己状态。但是这状态不是球杆能证明的,但是当他认定球杆下能寻找到空寂,所以把桌上那么多球都用球杆撞,这行为源于他的怀疑与因果理论。
  得不到答案,就一直进行,但是到球桌空了,作品并未说他是否寻找到第一段的“空寂”,其实此空寂非彼空寂,这里是文本的讽,而这讽可以影射社会现实行为。
  此文本当作纯文本阅读,有其本身的内涵。而借用哲学家只是赋予文本更多层次的糅合,再与阅读者对其有当下现状的共鸣,文本更具厚度。


榜眼卷

临界
文 | 风居


临睡呓语,迎合梦魇口味,鱼丘湖翻来覆去
隔墙和隔街,许多只耳耐受喷水车雨,周末的林荫路已然私自放假
向前延伸的,只剩暗绿的骨相”,他拈动诸星,眼皮紧闭
像是再也不忍目睹世间的肉体----那些争相饱满起来的余烬

顾念读诗:
  选这首诗我前后犹豫了很久。不管是“许多只耳耐受喷水车雨”,还是“暗绿的骨相”,这些可能只有创作者自己能有明确的指向,对于读者则不是很友好。这首诗的题目是临界,什么是临界?是一种将要破灭却还差一点的状态。“鱼丘湖翻来覆去”,类似这样的句子很多,在前三行里几乎全是。这是一种宏大而刻意的“实景虚写”,有郭敬明小说的那种华丽与矫情。但恰是这样,反而更加凸显了前三行梦魇的魔幻,一切即将破灭。创作者通过这样的堆叠将这种情绪逐步强化,但仍然还在收,在压着。然后到了“世间的肉体——饱满的余烬”突然爆发,颇有末世之美感。


流水走了
文丨记住忘记


带着童年的足迹
无人知道它走了多久
一色没了棱角,鹅卵状的物体
密密匝匝,叩伏在泥土之上
摆成一条溪流的姿势

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它的墓碑在哪?
无从分辨哪块是石头
哪块是骨头
面对落日,我迎风流泪
连同走过的脚印

老家梦泉读诗:
  几十年来,由于某种程度的畸形发展,水资源被过度截流,开采,致使许多小河沟干枯、断流。小诗开篇就发出感慨:“带着童年的足迹/无人知道它走了多久”。接下三句:“一色没了棱角,鹅卵状的物体/密密匝匝,叩伏在泥土之上/摆成一条溪流的姿势”,让我想起深空探测发布的其他星球照片,死寂的表面也留有水势的印迹,这似乎是对人类的一种提醒。尾段发出对墓碑在哪的拷问,由石头联想到骨头,由形而下升华到形而上。最后掏出切心的感受:“面对落日,我迎风流泪/连同走过的脚印”。
  值得说明的是,我对小诗原稿做了一些改动,去掉了首尾两个半句,首句开头和题目相同,去掉似乎更加精炼。尾句后半句“都如泪滴”去掉,一是避免和上句的重复,二是更有助于诗意的扩展。当然这只是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探花卷

入冬曲
文/茂华


“两岸有不对称的痛感
左边,意杨举着片片金黄
右边,水杉掉光针叶如樯桅林立
从一片叶子可以读到一棵树的内心独白。河道
用瘦金体撇下遒劲的一笔
落锋处,一朵云骑着烟囱奔驰”

一截手指在古筝的第六根弦停住
她起身走到窗前,望向远处—— 

黎落读诗:
  象征和隐喻表现得很好。景色的部分描述比较出彩,“一朵云骑着烟囱奔驰”写得很传神。开头两种结局的设置:一是收获形,一是失意形。然后给出一个观点:无论怎样都要往前走。直接用景色发议论的写法很高妙。第二段的观察者再一次把前面的景色收到眼底,起到一个回环的作用。个人觉得只要第一段也不是不可以。


霜降
文 | 三且


半夜醒来。想起你。很冷
就像我们之间的冷战。
想吃一口柿饼。
不是因为食物链的关系
而是霜打后的青涩特别甜。
嗯,现在,的确
是一个适合做柿饼的时节。
也许多年以后
想起这段
大温差的日子,特别甜。

顾念读诗:
  没有特别刻意输入的内容,写作者处于一种自适状态,并没有渴望得到共鸣的意愿,这反而会让读者感觉很舒服。有一点要说的是,我比较不喜欢“嗯”这个字用在诗歌里,总感觉是一种破坏。


时光也有痛
文 | 江苏阿华


在静的世界,仰望苍穹
仿佛那颗星星,挂在老家的榆树上
等一缕炊烟

漏出三两声咳嗽,从门缝里挤出的母亲
脚步蹒跚。肩胛的高度
矮成坡坡上的草

一粒萤火,携着全部的家当
落在瓦楞上。时光也有痛
而我无法成为路,让咳嗽站得更稳

老家梦泉读诗:
  夜深人静,仰望星空,视觉渐渐模糊,转化为幻觉:“仿佛那颗星星,挂在老家的榆树上/等一缕炊烟”。一个“等”字写尽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失去亲人的老院已泛不起一缕炊烟。接着化静为动,继续发酵幻觉:“漏出三两声咳嗽,从门缝里挤出的母亲/脚步蹒跚。肩胛的高度/矮成坡坡上的草”。一句“矮成……”包涵几多悲伤?最出彩要属尾段的幻想:“一粒萤火,携着全部的家当/落在瓦楞上”。一个象征性意象,悄然点题———时光也有痛!更是逼出惊心的佳句,让小诗递进到有篇有句的高度———“而我无法成为路,让咳嗽站得更稳”。
  小诗由星光到萤光,由母亲到荒草,几组蒙太奇镜头的切换、组合,让小诗递进有度,又富余弹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秋天
文 | 闲风野影



承蜩的竹竿粘取了我的——蜕
真身在枝柯间找到一个夹角
也许我的声音缺乏深度
那就放在霜,抑或雪中腌制一下


霜降时,我才有了发育的感觉
一茎青白相间的芽,在光的下方
擎着一瓣残缺的豆粒
已不在乎叶碗,藤蔓。仅一个偏瘦的角度

黎落读诗:
  这原本是同题征稿中的一首,因为喜欢拿过来。小诗处理得很俏丽,活泼。捕蝉者捕到了自己,是获取还是丧失?或许火候不到,还要在时间里继续冶炼一下,生活需要时间的淘洗和不断自我生长,这首诗传递的力和对生活的态度让人欢喜。


泉眼
文 | 三点的海


望空了天空
流淌是后来的事情
鱼们牵着涟漪
剥开厚厚的苔藓

直到看见
一个山村一块光滑的青石板一棵树冠的空巢一株直不起腰的小草一粒硌疼了马蹄的沙砾一朵苦味的小黄花一声蚂蚁搬不动的呻吟一缕干咳的炊烟

一群孩子偷偷跑远
几辈子秋水
含在眼窝

老家梦泉读诗:
  这首诗有几个特点:首先是句子的肆意拉长。但并没有给人以累赘不适之感,功在是看的延伸,且呈现的风生水起;其二是修辞手法的妙用:1是泉眼的拟人——“望空了天空”,“几辈子秋水/含在眼窝”。2是对泉水拟物、拟人的妙用——“鱼们牵着涟漪/剥开厚厚的苔藓”,“一群孩子偷偷跑远”。总的来说,这首小诗呈现得非常灵动,值得大家反复咂摸,品味。


同题卷

秋天 

文 | 海拔3500米


那么热的天怎么忽然就凉了
那么绿的草怎么忽然就黄了
那么好的人怎么忽然就走了

那么小的雨怎么把衣服泡透了
那么小的风怎么就把人吹病了
那么好的果子怎么就会腐烂了

深秋的桃花水,透过石头
深秋的桃花水,爱过骨头

顾念读诗:
  选这首诗的理由之一是这大排比的用法在初选的十五首里,视觉效果非常突出;之二是一般情况下这种大排比用太多了往往会起反作用,但这首诗还好,这其中,写作者精心设计的反差对比和渐次递进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诗简牍】2022年12月份征稿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征稿期限: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或投稿至邮箱:zswzsjd@163.com(十行之内,单次投稿限四首,贴邮件正文即可)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