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本期责任编辑:黎落。姬予、指墨、三点的海等十位诗人的作品上榜。
一 榜单
【状元卷】
1.大寒 | 姬予
【榜眼卷】
1. 南京,南京 | 指墨
2. 黄昏 | 三点的海
【探花卷】
1.雨水 | 丁占勇(邮箱投稿)
2.让一张白纸空着 | 陈立强
3.雕塑 | 丹妹(邮箱投稿)
4.空信封 | 吴殿平
5.坐在阳光下的人 | 铁万钢(邮箱投稿)
6.夜半 | 陈湖
【同题卷】
1.好意 | 虫二(江苏)
1.大寒 | 姬予
【榜眼卷】
1. 南京,南京 | 指墨
2. 黄昏 | 三点的海
【探花卷】
1.雨水 | 丁占勇(邮箱投稿)
2.让一张白纸空着 | 陈立强
3.雕塑 | 丹妹(邮箱投稿)
4.空信封 | 吴殿平
5.坐在阳光下的人 | 铁万钢(邮箱投稿)
6.夜半 | 陈湖
【同题卷】
1.好意 | 虫二(江苏)
二 编辑小记
白马过隙,一晃又是新年。时间总是比人的脚步踏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回想上一年,其实也没大的不同。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庸常,除了小欢喜小悲伤小别离。但又有什么比生或者死更慎重呢?见惯了身边的来来去去,终于明白,只有我最挨近我。
当人心不可解读,当物和事不再统一。当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一个先来。幸好还有诗歌,让我们还可以赋予它最真诚的爱。虽然很多时候,诗已未必是真诗,而变成一个通道。可是,我还是愿意抛开所有繁杂的表象和技艺,爱一个坐在阳光下的人。看她“在春天种下一颗种子,夏天看着它飞,秋天看着它落,冬天看着被大雪覆盖”。直到永寂。
当人心不可解读,当物和事不再统一。当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一个先来。幸好还有诗歌,让我们还可以赋予它最真诚的爱。虽然很多时候,诗已未必是真诗,而变成一个通道。可是,我还是愿意抛开所有繁杂的表象和技艺,爱一个坐在阳光下的人。看她“在春天种下一颗种子,夏天看着它飞,秋天看着它落,冬天看着被大雪覆盖”。直到永寂。
——黎落
2023.01.09
三 上榜作品
状元卷
大寒
文 | 姬予
它来去不明,也许就在门前的
池塘,檐口的风中?吐出的冷气让窗户
结满霜花。满街的繁华,只剩下
霓虹灯在它的胸膛慢慢变冷。高楼飘下的
纸屑,像时人的命运;慌不
择路的黄叶,在路口,寻找刚刚走散的家人
这个充满陶罐的世界,不要伸出
你满带檀香的手指
黎落读诗:
主客观调性相合。有画面感和话外补足声,文字的书写效率和主题的阐释之间的贴合度很紧密,写者的个性化感受与阅读者的共性之间也能所兼顾。我能从中探寻到你语境之外的那种细枝末梢,也能体会你在运笔中的顿挫和洋溢。
榜眼卷
南京,南京
文 | 指墨
从明故宫向前走,大明一路捌弯
洪秀全裹着头巾称王
满清的小辫子在下关最终挽成了一个疙瘩
先生用剪刀剪去了缕缕青丝与白发
长江之水啊!汹涌悲鸣
到了中华门,也就到了1937
小雪人读诗:
同样的胚土在艺术家手中可以创造艺术品,在瓦匠手中是泥陶罐。“海德格尔说:“艺术把真理固置于个别的事物”。这句话对外行和内行,语义重心是不一样的。外行认为,这里的关键词是“真理”;内行会认为是“个别”细节。”(引用:陈超)
此6行小诗,时间跨度在将近600年,罗列的“真理”是历史事件,很明显的巧力是借“头发”的标志性变化来推进时间,一环扣一环地推进中盘旋。但是文本在近客观的克制叙述中,在文字结构的语言环境中引发出一种涌动的情感。
个别细节是:
1.从时间上,前面三行铺垫节奏松弛, 从明故宫(1392年)至太平天国至清亡(1911年);后三行如急行军,从下关(1933年)至1937年。这不同节奏串联会让文本在呼与应中产生情感挤出效应,从慢到快,从抑到扬,从克制到激烈。
2.从文字处理上,有很好的技术。
比如“捌弯”,暗示所举事件是重要变节点;比如“先生”,是先行者,剪去的“青丝与白发”中有一种青与白对抗的惰感张力;比如“长江之水啊!汹涌悲鸣”,这眼前的长江之水,接在先生“以发代首”之后,其潮之汹涌,不是任何词句可比拟的。
最后两行应该的阅读方式是:汹涌悲鸣到了中华门,也就到了1937。
加匙目的阅读方式是:
先生用剪刀剪去了缕缕青丝与白发
长江之水啊!
汹涌悲鸣到了中华门,也就到了1937
南京,南京!
如此,我们是否能感受到克制文本下涌动的情感呢?
黄昏
文 | 三点的海
一匹马
牵着白色
黄昏袈裟褴褛
如莲礼佛
浪花熄灭前
会有一些旧马
缝补破碎的蹄窝
东土犹唐
落日一再俯身
翻看这半页经书上间或的流萤
黎落读诗:
隐喻和暗示均很好,整体透着干净和跌宕。内部的层次也在推进中显得有理有据,又能产生思考和想象。空间上有了,语言也能出新。客观性的描述技巧强大,主观的介入就会显得冷静。
探花卷
雨水(邮箱投稿)
文 | 丁占勇
除大地以外
她们 他们 它们
各自也掏出
内心深处的根须
涌动在一张白纸上
那只睡来的蚂蚁
义无反顾地爬行在纸张的深处
一只只如结着死扣的铁链
锁住了桃花的春天
老家梦泉读诗:
一首诗离开了想象翅膀的翻动,就飞不起来,或飞不远,更长不成一棵有生命力的树。一首诗再逼真也比不过一张照片。一首诗是从真实场景基础上构造的一幅图画,并从画面的表面深进它们的肌理,想象、想象、想象……并借助修辞手法去呈现它们,把单一、明了的所指引向众多、隐晦的能指。这首《雨水》就是借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的,并抵达了令人仰望的高度。你看不到它对雨水的直接呈现,但句句都离不开雨水。它所呈现的都是由雨水引发的想象:
“除大地以外
她们 他们 它们
各自也掏出
内心深处的根须
涌动在一张白纸上”
并把它想象打造的意象“根须”进一步形象化为不知疲倦的蚂蚁,诗意递进的虽略显陡峭,但细思又在情理之中。另外,从“涌动在一张白纸上”,“到义无反顾地爬行在纸张的深处”也递进的前后照应。最后作者的目光由地下返回到地上,聚焦到一片或一棵桃树上,用悖论和反讽的手法推出颇具惊艳和奇绝的结句:
“一只只如结着死扣的铁链
锁住了桃花的春天”
这让我一下想起雪莱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西风颂》" 。说实话,是这首《雨水》的艺术手法说服了我的选择,将其列入这期简牍的选读。唯一值得商榷的是“睡来”一词的选用,略显不太自然,也有那么一点费解。
让一张白纸空着
文 | 陈立强
屋里那么空
放些书吧
书里那么空
放李白
放杜甫
放诗经
放西厢
也放些窦娥冤
让一张白纸空着
那是我睡觉的地方
小雪人读诗:
世界这么大,屋里那么空,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之叙说,也没有一块地方可以安放灵魂,只有在纸上遇见类似的境遇逍见相似的灵魂,或者说,只有那张白纸可以承载内心那千万吨黑字。
雕塑(邮箱投稿)
文 | 丹妹
有一天,我也会成为它们的一员
在有风声的屋顶,铺满雪的广场
在人烟初逝的黄昏沙滩
我们会用小提琴,皮鼓、键盘
交流或再抵达什么,而多数时间里
我们不再动弹,一生的执拗
会变成固定的某个姿势
如世界最初,或最后的样子
我们就站在那儿。却没有几个人
过来,问我们什么
老家梦泉读诗:
这首诗的作者显然深受西方诗歌传统的熏陶,擅长形而上哲思地开挖和提升。小诗由各种场景的雕塑,引发思考:“有一天,我也会成为它们的一员”。当然,这只是作者代言的一种美好愿望。毕竟这些雕塑都是为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才被后入怀念雕塑的,也才会有包括我们及无数后入加人的参拜和神交(思想的),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
一生的执拗
会变成固定的某个姿势
如世界最初,或最后的样子
我们就站在那儿。却没有几个人
过来,问我们什么
其实,我们大多也站不到那儿,只会躺在黑暗里,抱紧一堆黄土,这不免令人唏嘘和困惑。但作者显然更达观些,她相信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他们的一员,且站在那里,只是少有人过问而已,这一点也不影响她对抵达的向往。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小诗也深潜着可供聚变的能量……
空信封
文 | 吴殿平
其实
一纸内存太小
装不下春秋
心事无涯
就让它空着
空成一座待耕的田园
看绿叶如何发出对春的渴求
看一池清风,如何还原为潭水
一树出走的落花如何被
重新扶上枝头
黎落读诗:
看得出有自己的主张,文本呈现比较流畅小清新,状物方面处理得还不错,语言都卡在各自的点上,上下内容和思路的衔接也比较自然,从纸张到大地的贴合度较高。暗自扣合了当下的社会景状。但因为诗写本身的接地气和文本前后的合理性也由此少了意料之外的研读颗粒感,而显得中规中矩。
坐在阳光下的人(邮箱投稿)
文 | 铁万钢
他们戴着口罩
互相保持一定距离
他们从衣兜里
拿出消毒喷剂
在自己周围
认真喷洒了一番
除了空气和阳光
被消杀的
还有倾斜过来的
别人的影子
老家梦泉读诗:
现代诗注重叙事性,但有别于小说的叙事。小说是由情言事,现代诗是由事激情。它向小说借鉴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事件或场景,二是感觉化的细节。这与凌空蹈虚的高调空谈与封闭的一己愁恨、寡欢拉开了距离。实现了诗歌情景的具体性与丰富性。这里的具体性不仅包涵写实的具体,也包涵意象派表现瞬间感受、意识的具体。
这首小诗是及物的,让我想到三年疫情中的他们(她们)和我自己,这主要靠前两段的叙事实现,亦即写实的具体性。如果小诗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那它是幼稚的,甚至是不及格的。妙在第三段,由空气、阳光、影子三个被消杀的意象(特别是影子)所呈现的瞬间感悟,让这首小诗迈进了诗写的高端。大家想想,三年疫情让我们相互之间产生了多少戒备,连我们共同生活的空气、阳光也被不信任、被消杀,特别是影子这个意象,它涵盖了太多无奈,包括同事、亲人用过的东西,经过的场所都成了消杀的对象,一句:“被消杀的 | 还有倾斜过来的 | 别人的影子”呈现得非常耐人寻味!是它一下激发了我的艺术味蕾,让我记住了这首诗。
夜半
文 | 陈湖
应该有钟声从华联大厦传来
他停下手中的螺丝刀
没抬头也知道,京基一百灯火迷离
广场的清吧,音乐很轻吧
在沉闷的出租屋
也能闻到那里吹着自由的风
他继续拆卸、修理和装换
这仅剩的一半夜晚,没什么比把
半袋老年机换成米更让人心安
小雪人读诗:
这首诗是从对人物的瞬间心理切入,刻画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生活的困顿与心灵的游弋。它因为是对近在咫尺环境下的游弋,这其实真得很近,只需要稍微挣扎出困境并能实现的向往,但现实恰恰如此,这层纸如此薄而厚,无法穿过。
文本对人物的满足层次压得越低,越能起到情感能量积聚效应。比如“应该有”、“没抬头也知道”、“音乐很轻吧”等等,我们能发现前两段好似描写了周边环境,但是主人公其实根本沒有听见或者是看见,最后,自我安慰“
“在沉闷的出租屋
也能闻到那里吹着自由的风”
这句在无言之中,将内心渴望压到最高,因为“闻到”是在“沉闷”与“自由”之间挤出来的。
同时,我想作者在小诗中三次用了“半”不是无意而是有意。这是一种现实困顿的一半与灵魂自由的另一半在割裂中缝合的表达。
同题卷
好意
文 | 虫二(江苏)
天晴。
屋顶上的避雷针
还可以另有委托,或匹配
把启明星,叫给早醒的人
把月光,引向幽暗的虫子,和小路
雷声,像是在扑灭理想
都用大嗓门,写下雨水的信:愿花朵,早睡早起
黎落读诗:
就写作本身而言,诗人显然很擅长动用技巧和意象。将瞬间的感觉和意象的腾挪结合起来,让诗歌充满神秘的阅读体验。这里的避雷针---启明星--月光---大嗓门等等可爱之物,配合主题十分相宜。同时在引领人进入方面会有些过于滑和顺的嫌疑。
【中诗简牍】2023年1月份征稿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征稿期限:2023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
或投稿至邮箱:zswzsjd@163.com(十行之内,单次投稿限四首,贴邮件正文即可)
大寒
文 | 姬予
它来去不明,也许就在门前的
池塘,檐口的风中?吐出的冷气让窗户
结满霜花。满街的繁华,只剩下
霓虹灯在它的胸膛慢慢变冷。高楼飘下的
纸屑,像时人的命运;慌不
择路的黄叶,在路口,寻找刚刚走散的家人
这个充满陶罐的世界,不要伸出
你满带檀香的手指
黎落读诗:
主客观调性相合。有画面感和话外补足声,文字的书写效率和主题的阐释之间的贴合度很紧密,写者的个性化感受与阅读者的共性之间也能所兼顾。我能从中探寻到你语境之外的那种细枝末梢,也能体会你在运笔中的顿挫和洋溢。
榜眼卷
南京,南京
文 | 指墨
从明故宫向前走,大明一路捌弯
洪秀全裹着头巾称王
满清的小辫子在下关最终挽成了一个疙瘩
先生用剪刀剪去了缕缕青丝与白发
长江之水啊!汹涌悲鸣
到了中华门,也就到了1937
小雪人读诗:
同样的胚土在艺术家手中可以创造艺术品,在瓦匠手中是泥陶罐。“海德格尔说:“艺术把真理固置于个别的事物”。这句话对外行和内行,语义重心是不一样的。外行认为,这里的关键词是“真理”;内行会认为是“个别”细节。”(引用:陈超)
此6行小诗,时间跨度在将近600年,罗列的“真理”是历史事件,很明显的巧力是借“头发”的标志性变化来推进时间,一环扣一环地推进中盘旋。但是文本在近客观的克制叙述中,在文字结构的语言环境中引发出一种涌动的情感。
个别细节是:
1.从时间上,前面三行铺垫节奏松弛, 从明故宫(1392年)至太平天国至清亡(1911年);后三行如急行军,从下关(1933年)至1937年。这不同节奏串联会让文本在呼与应中产生情感挤出效应,从慢到快,从抑到扬,从克制到激烈。
2.从文字处理上,有很好的技术。
比如“捌弯”,暗示所举事件是重要变节点;比如“先生”,是先行者,剪去的“青丝与白发”中有一种青与白对抗的惰感张力;比如“长江之水啊!汹涌悲鸣”,这眼前的长江之水,接在先生“以发代首”之后,其潮之汹涌,不是任何词句可比拟的。
最后两行应该的阅读方式是:汹涌悲鸣到了中华门,也就到了1937。
加匙目的阅读方式是:
先生用剪刀剪去了缕缕青丝与白发
长江之水啊!
汹涌悲鸣到了中华门,也就到了1937
南京,南京!
如此,我们是否能感受到克制文本下涌动的情感呢?
黄昏
文 | 三点的海
一匹马
牵着白色
黄昏袈裟褴褛
如莲礼佛
浪花熄灭前
会有一些旧马
缝补破碎的蹄窝
东土犹唐
落日一再俯身
翻看这半页经书上间或的流萤
黎落读诗:
隐喻和暗示均很好,整体透着干净和跌宕。内部的层次也在推进中显得有理有据,又能产生思考和想象。空间上有了,语言也能出新。客观性的描述技巧强大,主观的介入就会显得冷静。
探花卷
雨水(邮箱投稿)
文 | 丁占勇
除大地以外
她们 他们 它们
各自也掏出
内心深处的根须
涌动在一张白纸上
那只睡来的蚂蚁
义无反顾地爬行在纸张的深处
一只只如结着死扣的铁链
锁住了桃花的春天
老家梦泉读诗:
一首诗离开了想象翅膀的翻动,就飞不起来,或飞不远,更长不成一棵有生命力的树。一首诗再逼真也比不过一张照片。一首诗是从真实场景基础上构造的一幅图画,并从画面的表面深进它们的肌理,想象、想象、想象……并借助修辞手法去呈现它们,把单一、明了的所指引向众多、隐晦的能指。这首《雨水》就是借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的,并抵达了令人仰望的高度。你看不到它对雨水的直接呈现,但句句都离不开雨水。它所呈现的都是由雨水引发的想象:
“除大地以外
她们 他们 它们
各自也掏出
内心深处的根须
涌动在一张白纸上”
并把它想象打造的意象“根须”进一步形象化为不知疲倦的蚂蚁,诗意递进的虽略显陡峭,但细思又在情理之中。另外,从“涌动在一张白纸上”,“到义无反顾地爬行在纸张的深处”也递进的前后照应。最后作者的目光由地下返回到地上,聚焦到一片或一棵桃树上,用悖论和反讽的手法推出颇具惊艳和奇绝的结句:
“一只只如结着死扣的铁链
锁住了桃花的春天”
这让我一下想起雪莱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西风颂》" 。说实话,是这首《雨水》的艺术手法说服了我的选择,将其列入这期简牍的选读。唯一值得商榷的是“睡来”一词的选用,略显不太自然,也有那么一点费解。
让一张白纸空着
文 | 陈立强
屋里那么空
放些书吧
书里那么空
放李白
放杜甫
放诗经
放西厢
也放些窦娥冤
让一张白纸空着
那是我睡觉的地方
小雪人读诗:
世界这么大,屋里那么空,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之叙说,也没有一块地方可以安放灵魂,只有在纸上遇见类似的境遇逍见相似的灵魂,或者说,只有那张白纸可以承载内心那千万吨黑字。
雕塑(邮箱投稿)
文 | 丹妹
有一天,我也会成为它们的一员
在有风声的屋顶,铺满雪的广场
在人烟初逝的黄昏沙滩
我们会用小提琴,皮鼓、键盘
交流或再抵达什么,而多数时间里
我们不再动弹,一生的执拗
会变成固定的某个姿势
如世界最初,或最后的样子
我们就站在那儿。却没有几个人
过来,问我们什么
老家梦泉读诗:
这首诗的作者显然深受西方诗歌传统的熏陶,擅长形而上哲思地开挖和提升。小诗由各种场景的雕塑,引发思考:“有一天,我也会成为它们的一员”。当然,这只是作者代言的一种美好愿望。毕竟这些雕塑都是为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才被后入怀念雕塑的,也才会有包括我们及无数后入加人的参拜和神交(思想的),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
一生的执拗
会变成固定的某个姿势
如世界最初,或最后的样子
我们就站在那儿。却没有几个人
过来,问我们什么
其实,我们大多也站不到那儿,只会躺在黑暗里,抱紧一堆黄土,这不免令人唏嘘和困惑。但作者显然更达观些,她相信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他们的一员,且站在那里,只是少有人过问而已,这一点也不影响她对抵达的向往。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小诗也深潜着可供聚变的能量……
空信封
文 | 吴殿平
其实
一纸内存太小
装不下春秋
心事无涯
就让它空着
空成一座待耕的田园
看绿叶如何发出对春的渴求
看一池清风,如何还原为潭水
一树出走的落花如何被
重新扶上枝头
黎落读诗:
看得出有自己的主张,文本呈现比较流畅小清新,状物方面处理得还不错,语言都卡在各自的点上,上下内容和思路的衔接也比较自然,从纸张到大地的贴合度较高。暗自扣合了当下的社会景状。但因为诗写本身的接地气和文本前后的合理性也由此少了意料之外的研读颗粒感,而显得中规中矩。
坐在阳光下的人(邮箱投稿)
文 | 铁万钢
他们戴着口罩
互相保持一定距离
他们从衣兜里
拿出消毒喷剂
在自己周围
认真喷洒了一番
除了空气和阳光
被消杀的
还有倾斜过来的
别人的影子
老家梦泉读诗:
现代诗注重叙事性,但有别于小说的叙事。小说是由情言事,现代诗是由事激情。它向小说借鉴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事件或场景,二是感觉化的细节。这与凌空蹈虚的高调空谈与封闭的一己愁恨、寡欢拉开了距离。实现了诗歌情景的具体性与丰富性。这里的具体性不仅包涵写实的具体,也包涵意象派表现瞬间感受、意识的具体。
这首小诗是及物的,让我想到三年疫情中的他们(她们)和我自己,这主要靠前两段的叙事实现,亦即写实的具体性。如果小诗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那它是幼稚的,甚至是不及格的。妙在第三段,由空气、阳光、影子三个被消杀的意象(特别是影子)所呈现的瞬间感悟,让这首小诗迈进了诗写的高端。大家想想,三年疫情让我们相互之间产生了多少戒备,连我们共同生活的空气、阳光也被不信任、被消杀,特别是影子这个意象,它涵盖了太多无奈,包括同事、亲人用过的东西,经过的场所都成了消杀的对象,一句:“被消杀的 | 还有倾斜过来的 | 别人的影子”呈现得非常耐人寻味!是它一下激发了我的艺术味蕾,让我记住了这首诗。
夜半
文 | 陈湖
应该有钟声从华联大厦传来
他停下手中的螺丝刀
没抬头也知道,京基一百灯火迷离
广场的清吧,音乐很轻吧
在沉闷的出租屋
也能闻到那里吹着自由的风
他继续拆卸、修理和装换
这仅剩的一半夜晚,没什么比把
半袋老年机换成米更让人心安
小雪人读诗:
这首诗是从对人物的瞬间心理切入,刻画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生活的困顿与心灵的游弋。它因为是对近在咫尺环境下的游弋,这其实真得很近,只需要稍微挣扎出困境并能实现的向往,但现实恰恰如此,这层纸如此薄而厚,无法穿过。
文本对人物的满足层次压得越低,越能起到情感能量积聚效应。比如“应该有”、“没抬头也知道”、“音乐很轻吧”等等,我们能发现前两段好似描写了周边环境,但是主人公其实根本沒有听见或者是看见,最后,自我安慰“
“在沉闷的出租屋
也能闻到那里吹着自由的风”
这句在无言之中,将内心渴望压到最高,因为“闻到”是在“沉闷”与“自由”之间挤出来的。
同时,我想作者在小诗中三次用了“半”不是无意而是有意。这是一种现实困顿的一半与灵魂自由的另一半在割裂中缝合的表达。
同题卷
好意
文 | 虫二(江苏)
天晴。
屋顶上的避雷针
还可以另有委托,或匹配
把启明星,叫给早醒的人
把月光,引向幽暗的虫子,和小路
雷声,像是在扑灭理想
都用大嗓门,写下雨水的信:愿花朵,早睡早起
黎落读诗:
就写作本身而言,诗人显然很擅长动用技巧和意象。将瞬间的感觉和意象的腾挪结合起来,让诗歌充满神秘的阅读体验。这里的避雷针---启明星--月光---大嗓门等等可爱之物,配合主题十分相宜。同时在引领人进入方面会有些过于滑和顺的嫌疑。
【中诗简牍】2023年1月份征稿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征稿期限:2023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
或投稿至邮箱:zswzsjd@163.com(十行之内,单次投稿限四首,贴邮件正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