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本期责任编辑:黎落。梁积林、太白酒桶等十三位诗友的作品上榜。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
本期责任编辑:黎落
一 榜单
【状元卷】
1.扁都口……………………………………………………梁积林
【榜眼卷】
1.肖像………………………………………………………太白酒桶
2.黄昏………………………………………………………三泉
【探花卷】
1.那些都是别人喝过的水……………………………纳兰寻欢
2.飞鸟………………………………………………………黎周谷穗
3.落在汽车玻璃上的蝴蝶……………………………迎客松
4.偏旁…………………………………………………… 李传英
5.深秋…………………………………………………… 青衣童生
6.悔……………………………………………………… 秋色临波
7.我喜欢海边的落地窗………………………………剑方
8.光明(邮箱选稿)…………………………………董柯柯
【同题卷】
1.在海涂………………………………………………袁树雁
【嘉宾卷】
1.苍凉辞(四首)…………………………………江苏阿华
二 编辑小记:
现代社会越是高速度运转,越是觉得人与人沟通和理解的高贵与难得。尽管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渴望得到哪怕一丁点心灵上的交流,甚或是幻想通过肉体与肉体的拥抱,接触来打开灵魂交流的通道。但往往事与愿违。于是,只好沉积在各自的秘密角落啃噬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这种孤独和审美意识上的渴望,使诗歌写作成为宣泄情结的出口。
诗人们的写作除了找到自我心灵的钥匙,还需要站在观察者,审视者,反省者,知识分子等等的角度去诠释社会生活给予的欢喜,苦难,情感,责任。也应该包含着一个人对诗歌精神,人文关怀,个性体验等一系列的关照回望。“诗是诗人倾注自己的生命以生成性语言所创造的审美生命。”虽然阅读习惯和思维的多样决定了不同的审美个性,还是希望能尽最大的可能找到优秀的诗歌呈现给阅读者,在带来视觉愉悦的同时也能带来某种精神层面的思辨和回味,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也达到了诗写的目的。就好像站在一个阔大的背景之下,所见所思所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必定是有所触动的吧。是以借用《在海涂》作为这一期的标题,如有歧义,海涵。
——黎落20200804
三 上榜作品
【状元卷】
扁都口
甘肃丨梁积林
我是从俄博草原过来的
这是八月。扁都口,祁连山的一个谷口
岩壁上雕着石佛,沟道里走着山羊
星星坡那面的草地上
空旷啊,除了几朵粉团花像牛头骨
一样,被风吹的摇晃;
我看到的是
一个蹲踞的牧羊人
把那么大的时光
往他小小的烟锅里,安装
黎落读诗:“我”从观察和遥望的角度出发,将审视和场景糅合,利用“远与近”“’重与轻”的相对,在一个重要的险关要隘和一只小小的自在烟锅之间搭建桥梁,营造出一种千帆过尽后的岁月静好与辽阔。文本巧妙地利用视野的落差和切换将历史云烟和现世安闲同时收在一个举重若轻的日常动作里,收在老牧羊人经历过生活沧桑之后的放下与接受里,从而完成“我”的审视和内心归宁。
【榜眼卷】
肖像
文 | 太白酒桶
现在她裹紧了衣袍
面朝窗外蜷缩在沙发上
像温软的茶壶
陷在木器里
雨水从宽厚的叶面上
缓缓滑落
清脆,低沉
午后的天光
逐渐暗下来
如她手中紧握的杯子
顾念读诗:肖像画重视对传达人物神情的五官刻画,但本诗完全没有相关的叙述,反而从画面场景及光线的明暗描写来呈现,一幅画像电影的慢镜头一样被多面化的呈现出来。这种有着强烈暗示性的,情绪化的场景营造连同画面本身一起,很容易就对读者完成了精神层面的暗示,即本诗所传达出来的孤独感。而题目本身限定的框架,以及叙述者大量的留白,则赋予了诗歌本身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可阐述性。
黄昏
文 | 三泉
黄昏从一个女人开始。她倚着楼墙
打电话,吐烟圈
照耀过阿赫玛托娃灵魂的阳光
在照耀她
她不会注意,一辆缓缓驶过的列车
正搬运忧伤。一两个完整的烟圈
抵消不了黄昏的沉重感
莫斯科的太阳就要落下
像从电话的另一端,被随手掐断
黎落读诗:文本设置的气息很迷人:理性,慵懒,伤情,有猫一样的触觉。截取一个特定时间段发生的场景,穿插俄罗斯女诗人的灵魂之光犹如神来之笔(阿赫玛托娃的代表作之一《黄昏》)幽深,试探。将打电话这样一个寻常的动作赋予神秘的质感,使观察者和打电话的人之间形成超现实的时空对视。从首句的黄昏到尾段落日,回环结构将气息托住,并使其在内部缓缓流动,经久不散。
【探花卷】
那些都是别人喝过的水
贵州丨纳兰寻欢
那些都是别人喝过的水
如今我舀起一瓢来
倒一口在口中
其它的又倒回去
坛子一字排开
只只倒映着蓝天白云
在梦中
再也没有这样好看的事物
小雪人读诗:小诗扎根当下,文字简洁,立意浑厚,情感深切且悲悯。文本从场景切入,以最后两行的对前文的否定之否定,让文本由实入虚,虚实相生,从而在陡峭中不断裂地提升诗意。八行诗浑然一体,无一废字,无一行不是诗歌推进过程的必要节点。看似都是闲笔,却是无一字为闲笔。看似都是实笔,却是无处不是虚笔。
飞鸟
文丨黎周谷穗
把自己扔出去的时候
天空多了一个黑点
松林里多了一种鸣叫
一块小小的石头跳动着
从山腰滚下来
带动树叶和野花
我甚至听到藤蔓
被折断的,细小的声音
那时我往往是
走在一段很长的路上 猛然抬头
老家梦泉读诗:这首诗,跳跃性比较大,不是一下能理顺的。题目叫飞鸟,正文却只字不提,而是剑走偏锋,从侧处下笔,你看:
把自己扔出去的时候
天空多了一个黑点
松林里多了一种鸣叫
不说鸟展翅飞出,而说把自己扔出去,拟物的运用,进而引伸出谁把自己扔出?这就是诗的妙处,意外有意。另外天空和黑点间的大与小,多一种鸣叫间的少与多,都暗含张力。特别是第二段:
一块小小的石头跳动着
从山腰滚下来
带动树叶和野花
我甚至听到藤蔓
被折断的,细小的声音
大跨度地跳跃,很费人思量:是由飞鸟的飞,引出飞石,写飞石貌似飞鸟?还是拟物手法地运用,用飞石状写飞鸟?写一种生命里程中的滑落?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后者多些,有前段的扔出及黑点延伸到第二段的石头也算草蛇灰线,暗含肌里。这就再次印证了一首诗就是一棵有生命的树。花、果、叶、枝、干、根都是有机相连的,暗含肌里的。我曾亲眼在山野见过,一只飞鸟突然从山崖高处飞下,锲入悬崖绝璧的枝叶中,摇摇晃晃,甚至振落一些枝叶、花朵,继而直刺崖底……用石头的滚落来形容飞鸟崖间滑翔可谓神奇,标准的陌生化呈现,也暗喻飞鸟生命里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沉落以及带给它者的伤痛。这样充满悖论的将轻盈的轻和沉重的重连在了一起,可谓险处用笔,奇中求胜。这就是诗歌的独创性,诗意的独特性。前两段跳跃不小,要说最大要数第三段,也最出人意料:
那时我往往是
走在一段很长的路上 猛然抬头
突然间将我拉人,隐约暗示出:我也是长途跋涉的“飞鸟”,猛然抬头,看见了别样的自己……
通观小诗,有主意象:飞鸟,有辅意象:石头、我、树叶、野花、藤蔓,通篇不枝不蔓,疏密有度,意象间或并列或递进,最后众星捧月般点亮诗意,确实是一首很不错的小诗。
落在汽车玻璃上的蝴蝶
文 | 迎客松
一瓣凤凰花
飞走了。我才发现
一只落单的红蝴蝶
将一面玻璃当成了沧海
更多的时候,在五和大道上
凤凰木一树一树的红花,被风吹雨打
像某年某月标本中的一只
红蝴蝶,突然间飞起来了
飞着,飞着,飞着
就成为了新的孤本
顾念读诗:蝴蝶只是一只普通的蝴蝶,但落在叙述者的眼里,就是”诗“的存在,并因此给予这存在以更多的意义和延展,并予以情理之中的升华。
偏旁
文丨李传英
为时间作序 提笔解开被文字捆绑的人
有足够的理由打动雨
触动风声
需要拆解的道具 无非刀枪剑戟
坚持在蹲守 稀释
露出深藏的氤氲
被刀剑斩断的情愫 放逐到薄薄的初夏
就这么坐着
不说话
小雪人读诗:
本作品是一首重构会意字“夏”的字源诗。从诗材角度,非常新颖独特。华夏文字的造字,本身是一首诗。比如从象形字到会意字的构思过程,与诗歌从物象到形象到意象的提炼过程是不谋而合。
甲骨文 “夏”从造字上,是象形字“人”与“刀”的复合体。文本在外解构文字的基础上,在内糅合了节气特点与情感,在静(第三节)动(第一节)形成张力的构塑中,表达出“夏”外表克制下(象形字“人”)的内心浓烈(象形字“刀”)的情感。读完作品,再回味题目,“偏旁”就不再仅是汉字结构上的部件,而是被压抑在内心,被割舍又割舍不下的情感。
深秋
文|青衣童生
落叶曲卷 一再压低帽沿
手中点燃的烟 已被暮色合围
北风 刮向晚报的海平面
时局的黑字颤颤
有几颗 欲坠落
黎落读诗:进入很快,没有闲笔。寥寥几处,景致,心绪,现实,矛盾都有涉及交织,过渡自然,衔接无痕。粗线条中的特定点串成一幅深秋的立体画,多维度多视角,很悠长。
悔
文|秋色临波
就像斧子惧怕自己
难以抑制的杀气
他把那只鹰
一直关进石头里
六十五年后
那块老石头和锈蚀的鹰
在暗夜里相互打量
不肯说话
老家梦泉读诗:一首诗是否成立:一看是否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二看这审美经验是否发自肺腑,也就是说是否由自己的切身体验或间接体验升华生成;三看这审美经验是否自然、圆润、完满,像一棵树那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首《悔》应该说是成立的,它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审美经验,且比较自然、圆满。“悔”人人都会有,特别是经过一个甲子的“悔”,更加刻骨铭心,问题是你如何呈现,如何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审美体验。一般来说,年轻人容易锋芒毕露,杀伐果断有余,圆润度量不足。作者不直说,而是别样地呈现:
就像斧子惧怕自己
难以抑制的杀气
他把那只鹰
一直关进石头里
斧子,鹰,石头,抽象的感悟都具象化在诗意的句子里。六十多年后又会怎么样,作者继续写到:
六十五年后
那块老石头和锈蚀的鹰
在暗夜里相互打量
不肯说话
这样呈现特别好,不把感悟说出来(那样就露了),只是在具象前(当然也是意象了)加一个形容词:老石头,锈蚀的鹰,它们在黑夜里,相互打量不肯说话,为什么不说话?一切由读者自己去想。这就是开放式结尾,中国式的留白、留白……
我喜欢海边的落地窗
安徽丨剑方
站在窗前,大海就是我的
海上的白云、霞光、鸥鸟,都是我的
我学会安抚虎鲨
允许小沙蟹在沙滩游戏
大海起伏,是我起伏
大海安静,是我安静
一部大书,所有的内容让我惊叹
海风替我划上波浪线
而当蓝色的海水跃起
它随即暴露了自己底色
小雪人读诗: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色。文本以“落地窗”为虚实相生的窗口,通过对海景的独特描绘,打开虚实相生的内心海景图。文本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潮涵涌;看似随意的安插物象,其实是精心提炼意象。文本以视线的转移为文本的推进,以全方位地审视自我人性中的善与恶,并非纯粹地撇弃而是适度地安放小恶,审视自我的情感或精神中的热烈与自制。
光明
文 | 董柯柯
寒冬里的冰雪不是光明
深秋的冷风不是光明
不是登上高峰前的最后一步
不是最亮的那一刻星星
在去往黑夜的路上
寻找光明
能找到的最多只有月光
那一抬头就能看到的月光
(邮箱投稿)
顾念读诗:本诗的结构相对简单,但好在立意。讲道理,能把道理讲的极具诗意与美感,本身就是很好的。
【同题卷】
在海涂
河南丨袁树雁
云彩的颜色不断变幻
像某种水禽明快的叫声。
渔村再一次活过来。
大片的黑麦在为它们自己准备镰刀。
苍茫的海湾,夕光落在轰鸣的动荡里,
一头海象,在天空中扇动笨重的翅膀。
黎落读诗:整首诗框架紧凑,语言鲜活。站在落日下的滩涂, 视野开阔,万般滋味浓缩于方寸之间。文本从高远处落笔,在隐喻和象征中铺开,几乎看不到个体主观的介入,可是所有呈现又都在诗人的头脑中形成风暴,然后不动声色借用一连串物象和事象打开。渔村和黑麦可以是所见,也可以是场景的挪移再现,首尾关照,回味幽远。
【嘉宾卷】
苍凉辞(四首)
文|江苏阿华
低于流水的石头,有青苔的记忆
高于瓦檐的炊烟,有枯木的味道
槐树,活了六十年,我看到
磨盘移到墙角,移到路口,最后移到池塘边,成了捣衣石
老奶奶的花袄子旧了,她翻遍所有的橱柜
看着空荡荡的晾衣绳上,几只麻雀饿着肚子
祠堂与一棵老死的槐树相依为命,去祭拜的眼神
无非是让神动一下恻隐之心
老婆婆
鸟叫三遍,风吹三次,祠堂四面漏雨
烛火摇散了虔诚
离开小村,小脚的婆婆弯着腰,臂上的
竹篮不知悲欢。
眼神,仿佛早年的炊烟袅绕
跨一条沟,过一道坎,神的姿态安于祠堂
老婆婆缓缓低下银白发丝的头
她膜拜,她露出从没有过的欣喜
与诸神交谈
小木屋
这里有小声的咳嗽,带出炊烟的缭绕
有过路的云雀,扎根,繁育、延嗣
有戳地的栅栏,圈着一群夜晚失眠的羊
小而孤独,居而温馨。这里伸出去的小路
接回红袄子的问候,又送走挽幛下众人的嚎啕
这里,我确信二十年后长满杂草,雨水返回天空
三两只麻雀被死亡威胁
这里,时光允许魂魄停下来,允许一个雨天
把人间写上悲欢离合
旧事
母亲让神的大鸟,在月光下给我引路
炊烟早就没了,蛐蛐还在残垣里
草不在长高,直或弯的路,河流切成三段
被带起的灰尘,旧居做成外套
三座桥,母亲来回的走
累了,携着旧居一点点矮到泥土里
不能用一粒萤火的光,看清时间的痛处
依旧是虚无,依旧是三两只鸟鸣,在枝头飞去
黎落读诗:江苏阿华老师的诗歌已经形成个性化的风致,很善于在寻常生活中寻求诗意的触发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被赋予情感,并且利用画面的再现和叙述的再一次构建重新还原,整饬,高度融合了生活中最质朴最本原的元素,在意象的选取和诗意的提炼上自成一派。具有浓稠的故土情结和来自家族,土地的深沉眷恋。诗写平实,流动,既在意料之内又在意料之外,通常将主观思绪转化为视觉和触觉上的感官,利用镜头似的回望或展望提炼出具有大众属性的,兼具朴素哲理的受众程度较宽阔的诗写。他并不人为地设置阅读阻障,不晦涩,不尖锐,娓娓道来。在转述和陈情中完成素材的提炼,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