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特刊 > 中诗简牍
【中诗简牍】2020年9月卷(总第100卷)《湖上的小船》


  导读:中诗简牍总第100卷。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本期责任编辑:小雪人。彭纯廉等十四位作者的作品上榜。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
本期责任编辑:小雪人


一 榜单

【状元卷】

1. 湖上的小船丨彭纯廉

【榜眼卷】
1. 菊花丨野兰
2. 时间速写丨养心兰

【探花卷】
1. 晚景丨安徽沙马
2. 巢 丨中沙河
3. 童年丨白象小鱼
4. 林芝丨闫殿才
5. 黑色的下午丨杜文辉(邮箱投稿)
6. 梅花开了丨海边边
7. 残烛丨杨祥军
8. 时间速写丨三泉
9. 祖母丨僚人-m

【同题卷】
1.画面丨燕淑清

【嘉宾卷】
1.泸沽湖雨夜(四首)丨阿卓务林(彝族)


二 、编辑小记:
  什么是好诗?在金秋,对于我来说,就是像桂花,她那么朴素地根植在行道路旁或小区绿丛林中,但又那么不容你忽视的存在。她的花朵微小且幽香,在空气中飘荡。她是独特的,细微的,幽远的。
  其实,任何一个诗作者或者读者对于诗歌都有其缘于文化经验与人生阅历影响后的判断,不是任何其他观点容易影响改变的。在此,小编做任何思维或者观念的阐述都像是东施效颦。因此,不说观点,在此叙述一下主编辑的花絮,供观赏或者赏有所得吧。
  此期简牍作品,从中诗简牍编辑的各自初选及点评汇总中并没有《湖上的小船》。因为,中诗简牍条例规定:“尽量不连续两月上榜同一作者,除非该作者作品优秀达到榜眼及以上水平。”,而作者上期入选过,不易达到标准,且小编虽然个人偏爱,但是预选时,在此文本与《时间速写》之间比较,感觉其虽然精致艺术性也具某种禅性,但是,在生活气息与厚度上略有不足,难以上榜眼。但在汇总排名时,小编才发现可上榜眼的作品,都有各明显优缺点,无法选定状元。于是,将所有初选作品及《湖上的小船》裸诗匿名交八位特邀评委(其中六位曾为中诗简牍状元)提前三名且排序。结果出乎预想,《湖上的小船》得票为五票,其中三票为第一名,两票第二名,而其他各状元票花落各家并未重复。
  曾经有诗友们讨论过一个问题:“诗歌是注重写什么还是注重怎么写”?就此次状元作品逆袭来说,诗歌首先应该具备其作为诗歌这种体裁其特有的好品质之后,才应该去探讨写什么。比如书法,只有练好基本功之后,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当然,诗歌形式与内容是骨肉不可分离,相互相成的,需要诗者不断探索与追求。共勉!
  在此,答谢各特邀评委对各作品的挑剔与意见。
一一 小雪人笔于2020年10月7日


三、上榜作品
 
【状元卷】

湖上的小船
文丨彭纯廉


那只小船
只是你的一个小楷字

走近了就放大了
原来上面有个人
手摇着橹

再放大
能看见他黑色的眼瞳
一片湖水

小雪人读诗
  小诗是具有东方韵味,又不失现代技巧的精致艺术品。文本于日常普通事物中,通过层层设疑、层层推进的放大镜头中,既自然地引导读者入场,又巧妙地设置连环案,包括题目都是文本结尾后必续上的连环段。作品中各意象之间粘连而不呆滞,虚实交织,既具有现场感又具有意境感,它不松散又不紧张,简约适度。结尾在解与未解之间摆荡,同时,文本从实境入虚境,直抵心灵深处。至于湖水境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留给读者各审自我心灵一一你心中有什么便照见什么。


【榜眼卷】

菊花
文丨野兰


这握紧了,又松开的拳头
朝世界挥去,在石壁上
化为一阵风

吹走我们的想像
直到霜一层又一层地铺下来
我们才看清它脸上的秋天

那些灿烂的笑容里
始终竖着一道篱笆

老家梦泉读诗
  写菊花的诗多了,要想写出特色不容易。野兰这首基本做到了,呈现给我们一个自信的、倔犟的、达观的、峻朗的、甘与篱笆为伴、安享生命过程的菊花。
  首段用拳头来譬喻菊花,拉伸了喻体与本体的距离。用拳头的握紧和松开来形容菊花的开放和衰落,也很形象、别致。加上挥动的拳头,把菊花在秋风中摇曳飘落的形态写活了。中段也好,它不直接呈现菊花衰落的过程,而用霜一层又一层铺下来来影射,既增加了读者的感悟过程,也使小诗多了一些层次。“我们才看清它脸上的秋天”一句中的“秋天”,也用得很妙,化实为虚,让小诗显得更加灵动。最后一段,由脸引申出灿烂的笑容,一反历来的悲秋伤感,一个乐观峻朗的菊花形象跃然纸上,一句笑容里始终竖着一道篱笆,可以说是点睛之笔!诗语上虚实相间;诗意上,又让这个菊花有了一定的历史深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有了处低务实的厚度。


时间速写
山西丨养心兰


残破的蛛网悬在瓦沿下
风哐当哐当地吹
蛛网哐当哐当地晃
那只把自己删减成一片麦麸的蜘蛛
几次差点飞走
但都没有
哦,它不是守在蛛网上
而是族谱里

小雪人读诗
  一个常景,用缓和的语言描写,当我以为此文本庸常到无可挽救的时候,作品以“而是族谱里”的妙笔来四两拨千金,使文本在虚实相生中摆荡。文本以场景暗喻生活中血脉对其约束也隐含其内心的五味杂陈。同时,“族谱”的内涵,给“时间速写”不仅带来即合适又陡峭的落足点,也带来纵深感。


【探花卷】

晚景
文丨安徽沙马


黄昏,两个老人坐在公园的
长椅上面对面不知道
说些什么,一阵风吹乱他们头上的白发
仿佛是一段潦草的往事

几片枯叶随风落在他们
投下的影子里

不一会一个老人站了起来,接着
另一个老人也站了起来
招招手,没有说再见。在
一个路口,各自朝各自的方向走去

黎落读诗
  现代社会一个重要命题是挖掘关于人与人的关系。诗作主题鲜明,借有两个老人之间的日常行为(这种场景化的细节很容易在我们生活中看到)来描述物质化的时代下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陌生和疏离这一令人沮丧又哀叹的事实。文本采用白描笔法,运用写实的线条勾勒,没有更多的攀附与枝蔓,冷处理的呈现。但它引发的对社会属性的深度思考令人动容。



文|中沙河


低矮的土地庙里没有菩萨
几枚干瘪的供果豢养几圈蛛丝
门前的杂草过膝,小灌木丛生
秋天来了,叶子们正在盘算一条老路

老人在村口独坐,守护树上的一只空巢
像一炷香,守着一座庙宇
风一吹,叶子纷纷叩拜
仿佛巢里的离子,也跟着顿首

顾念读诗
  巢——除了关注社会发展中的空巢还有现代进程中对一些传统文化的流失的遗憾。落叶找一条老路很有深意,充满笔者矛盾的同情和无能为力感。树上的空巢和树下等待的老人行成张力互补。场景勾勒不错,有电影的黑白镜头既视感。


童年
文丨白象小鱼


傍晚时分,小女孩在小区里踩着小童车
小小的身影穿过桂花树下
秋天的桂花香气汹涌
她就这样欢呼着,穿过汹涌的香气
向西沉的太阳追去​
​像小小的夸父,或者说她本身
就是一枚小小的太阳
​在她身后紧紧跟随的奶奶,脸上的笑容
在慢慢融化

老家梦泉读诗
  纯粹的叙述那是散文,亦叙亦幻才是诗。  “像小小的夸父,或者说她本身/就是一枚小小的太阳”,就是虚幻的想象。小诗最有味道的是最后一句:“在她身后紧紧跟随的奶奶,脸上的笑容/在慢慢融化”,把笑容形容为雪(暗喻),可谓奇妙,由白发苍苍延伸。“在慢慢融化”五字可谓字字珠玑,有喜悦的热度、有担心的滋生、亦有相向相反的些许苍凉,确是点睛之笔,妙、妙、妙不可言……


林芝
文丨闫殿才


雅鲁藏布江拐过来,要长舒一口气
桃花开得慢。一江的红
把时间扯得很久,很远

所以初生的牦牛,比其他地方的
多看了一眼春天

黎落读诗
  西藏的季节比内地晚一些,油菜花和桃花开的会晚一些。如果你去过,并且刚巧在内地看过桃花,那么在这里注定会再看一次,这种感觉仿佛获得“初生”饱含初心和童贞。带有一种生命重现的喜悦和重逢,文本的镂空和留白处理得很好,简约不简单。小诗注重内核延展,借用植物的开放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说的隐喻而富于弹性。


黑色的下午(邮箱投稿)
文丨杜文辉


一辆黑色的车
停在黑色的郊外
像一个黑色的UFO
一枚炸弹
一个黑色的乳房    桑椹
黑色的箱子   合同   
黑白片

我是一只孱弱的枪口
在不远处
燃烧了一个下午

小雪人读诗
  文本在第一段罗列物象近乎松散到散架状态,唯一外在联系在于“黑”。但是,第二段仅用“枪口”的“燃烧”,就将文本从散到聚。因为枪口中能燃烧的是火药,那些火药的源头是现实或现实压抑造成的精神的幻觉。
  黑色源头的多元性恰好是精神压抑的多面性的反应一一“黑”于无声处听惊雷,统治整个下午。


梅花开了
文丨海边边


与我的想象如出一辙
雪,还是旧时的好
一点也不夸张——
白白嫩嫩的
能够迷糊一个人的视线

方位确定无疑
偏南方,再偏一点
会压垮屋顶上的积雪
三言两语是浅白的
但足以促成一朵梅花的绽放

老家梦泉读诗
  作者是南方人,诗作大多含蓄、柔美、意潜多指,这首便是。诗题为“梅花开了”,只在最后触及,可谓匠心独具。南方冬季几乎无雪,偶尔光临,也是轻描淡写,这和梅花的开放的情境有些契合。所以你分不清作者是以雪写梅,还是以梅喻雪。首段是在时间上的延伸,一个“迷糊”让读者陷入亦雪亦梅的幻觉之中。后段是在空间上的挖掘,“方位确定无疑/偏南方,再偏一点/会压垮屋顶上的积雪”。后一句很费人思量:是形容梅花局部的盛大会“压垮”屋顶虚弱的积雪?还是暗喻北方老人或妻子思念南方打工子女或丈夫的不堪之重?无解,也不必有解,这就是诗的妙处。最后两句也写得很有味道,似乎可以互读,一朵梅花的绽放,亦可引发一场南雪轻摇慢荡的幻想……


残烛
文|杨祥军


点燃蜡烛
端着站在镜前
这样,就有两只燃烧的灯
就有了两个人
你望着我,我望着你
至少在蜡烛熄灭前
我不是孤独的

顾念读诗
  颇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感。孤独感其实是一种很高级的情绪,但在这里被一个特别常见的场景白描出来,我们读过可能也不能记住什么,就像残烛终究是会熄灭的。诗人惯于通过特别简单的场景进行呈现,读起来简单却也入心。


时间速写
文丨三泉


我刚写下“时间”,时间就被我用掉。
我只好以出生,代替时间的开始,
以死亡代替它的终结。
我用掉自己,所以我证明,
我是时间的边缘。
我永远差一点,写出它。
“万物皆为时间的刻度,
我必将成为那过时之人”
这让我想起秋天,果实被时间分割,
我只能描写它的坠落,忧伤也一笔带过。

黎落读诗
  时间是永恒命题,也相对虚幻。怎样描述这种抽象的命题并能引发阅读共鸣,既要写得跳出庸常窠臼,又要鲜活形象。这首诗利用自身一系列细节上的个性化体验做到了这一点。打破常规思维,在跳脱与守持之间切换,到达主题。


祖母
文|僚人-m


是站在七月的一株高粱
枝叶茂密的顾盼
先于果实脱离花穗的揉搓
先于秋冬原野宿根的深埋
先于寄养魂魄的山体
咀嚼一河枯水的月光

顾念读诗
  深情的表达。三个“先于”既是排比也是递进,“祖母”这个人物形象,本身即有惯常的“慈祥”“和蔼”等等,但在这里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容。


【同题卷】

画面
文丨燕淑清


我把梵高的向日葵
种到我家东院墙上
底色永远是金黄
只求奢点日月精光
旧了又何妨
云霁里倚老卖老
一直到人老珠黄

小雪人读诗
  穿过俗常,给常物常识以重命名,是诗人保持独特性与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方式。一首纯诗,借“梵高的向日葵”“种到我家东院墙上”的虚实交接,既带来场感又带来精神向度,给“人老珠黄”的精神重新命名,读来入心入情入理。


【嘉宾卷】

泸沽湖雨夜(四首)
文丨阿卓务林(彝族)


一场暴雨突如其来,打断
醉意的悄悄话。一声响雷砸在山后
把一些人,吓进另一些人怀里

里格村的石板路上,游人四散
有的钻入阿妹茶室,有的躲在屋檐下
有的飞向另一些屋檐,另一些茶室

此刻,有人会不会正被淋着
在泸沽湖畔,有人会不会
特意走进雨中




最蓝的水
被天空拎走

最美的人
被时光掳走


等待

一位母亲背负柴火,走回家
一个男孩踉跄着,迎上去

“站在那儿,妈妈,不许动
不许动,妈妈,等着我”

一位母亲立正如果树。她在等
她三岁的小男孩,长大


光芒

风吹海岛。树叶摇一下,阴影晃一下
蜥蜴咀嚼鱼头,巨大卵石吞噬羽毛的哀伤

荒凉无边无垠。草淹没草,花淹没花,泥土淹没泥土
野马独来独往,回望一眼,旋即逃出视野的边疆

斯人独坐江岸。晚霞与炊烟,分不清楚谁明谁灭
夕阳已老,最后的红,被雪峰之巅的鹰吮吸干净

尖锐的痛。他们甜言蜜语,你铁石心肠
孤独不等同于躯体的落寞,却注定是心灵的冰凉,暗暗亮

元业读诗
  阿务卓林兄发来8首诗让我选,我选了这4首作为对他诗歌的解读。通过《泸沽湖夜雨》,我想探究阿务卓林作为云南人,他对泸沽湖的诗意呈现,是否有着自我的,民族的,独特的表述方式。借“雨”这一介质,他不直接写泸沽湖,他把在泸沽湖边生活着的彝族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生活状态、生活情趣都在寥寥数语中展现了出来,还把自己在雨中的思索直接呈现出来,将诗述情这一主旨也呈现了出来,给人留下无限的思考。在《云》中,四行却有着谚语一样的特色,呈现的是对一个民族传承下来的瑰丽文化宝库的另一种解释和扩展、继承。《等待》这首诗,最大的意境的根基在前两段,最大的思索在最后两句,内核的扩展,诗意的弹性,展示出他独特性的写作技能。《光芒》,使他对独特性的感受,对事物保持的警惕,自我的认知,语言的张力都进行了很好的协调。
  总之,作为一名诗人,阿务卓林有着很好的语言表述方式和诗意的呈现方式。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诗意表述方式,这方式中,不仅有民族的思想特质,也有着诗人的思辨能力。他的思想与现实的接壤,与纵深度的处理,从一定的意义层面来讲,有着独特的,高贵的叙述精神。换句话来说,他的诗中这些形象与意象的产生,更多的是对多向度转换的挖掘的耐心与韧劲的一种体现。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