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本期责任编辑:小雪人。孟萌、白象小鱼、王志彦等十二位诗友的作品上榜。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
本期责任编辑:小雪人
本期责任编辑:小雪人
一、榜单
【状元卷】(【同题卷】)
1. 白桦林|孟萌
【榜眼卷】
1. 旧信丨白象小鱼
2. 瓦解丨王志彦
【探花卷】
1. 在涯口丨江苏阿华
2. 蚂蚁丨黄前
3. 山风|杨祥军
4. 光丨养心兰
5.镜中丨胡有琪
6. 下楼去|梧桐夜雨(邮箱投稿)
7.栖|鸭子(邮箱投稿)
8.清明|郭奕标
9.骑行丨江北老毛(邮箱投稿)
二、编辑小记
四月雨水多,遇见与选编的诗歌好像也总是沉重多于欢愉。有时候,读者对一首诗歌一见钟情,是有点莫名其妙。比如,本期状元榜作品《白桦林》,文本似乎什么都说完了,你逐字逐句追寻,又像什么都没有说,但是,细细品味,这种喜欢是有文本内在特质作基石。
“一个物,当它被唤醒,才有资格成为一个细节。”很多时候,创作找到了独特的角度,也有整体的构思,但是我们在文本中的细节大多数只是静物的独立细节,而没有让细节或者是具物在文本的构架内部彼此唤醒彼此的情感以构成包容或说是吸纳读者的情境。《人间词话》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白桦林》在人与物的彼此唤醒中,达到情境浑然一体。我们知道,这种情境不是浑然天成却恰似天成。
“一个物,当它被唤醒,才有资格成为一个细节。”很多时候,创作找到了独特的角度,也有整体的构思,但是我们在文本中的细节大多数只是静物的独立细节,而没有让细节或者是具物在文本的构架内部彼此唤醒彼此的情感以构成包容或说是吸纳读者的情境。《人间词话》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白桦林》在人与物的彼此唤醒中,达到情境浑然一体。我们知道,这种情境不是浑然天成却恰似天成。
一一小雪人笔于2021年4月8日
三、上榜作品
【状元卷】(【同题卷】)
丨白桦林
文|孟萌
伐木工人磨亮了所有工具
牦牛头骨漂荡的森林河岸
加剧了黄昏的悲怆
动手之前
有第十一根手指折断之声
大地如庞大的消声器
静默——
一个人
将自己的荒芜撂倒
走向大雪深处
小雪人读诗:文本情境地融合,虚实地转换都恰到好处,比如“有第十一根手指折断之声”。第十一根手指是个体独有的,可实可虚,虚多指精神情感。“折断之声”、“消声器”,将其不可闻而闻,不仅将表现空间打开,而且将情与境完全糅合,不落痕迹。
【榜眼卷】
|旧信
文丨白象小鱼
它还有叙述的欲望和耐心
它保持着清醒,并不被发黄的日子
所蒙尘
“心中有阳光,生活中就处处充满阳光”
这句话的下划线还在,显得如此醒目
像一道闪电,劈开青春期的迷茫
这些叮嘱,像木钉子
楔入了我的一生,如同云中寄来的锦囊
这封发黄的旧信,是心中的一块压舱石
它抵住了少年旅途的摇晃
老家梦泉读诗:这是一首睹物感怀的诗。旧信是物象,注入了作者的情感就成了意象,就有了生命,就活了起来:“它还有叙述的欲望和耐心/它保持着清醒,并不被发黄的日子/所蒙尘”。拟人手法地运用,由外观引发的主观感悟。第二段,换个角度,从细节入手——信里的一句话及下划线还在,“像一道闪电,劈开青春期的迷茫”。再普通不过的比喻,但一实一虚,让视觉的冲击鸣响在深心的感悟里,很有回味空间。最后一段,进一步借喻抒怀:这些叮嘱,像木钉子,锲入我的一生,如云中寄来的锦囊。这发黄的旧信,像压舱石,抵住我少年旅途的摇晃。让诗意一下圆满起来。尤其是尾句,特别出彩,最终使小诗走进有篇有句的佳境。纵观小诗,既有主意象的聚焦,又有辅意象深层肌里的透视;既有真情的主观感悟,又有切入此在生存、生命的知性提升,确是一首不错的小诗。
|瓦解
山西丨王志彦
我一直对坚硬的事物
心怀杂念。面具、谎言、整个下午的缄默
仿佛这些坚硬的事物
都会坚守到星辉隐去的最后时刻
可怕的沉陷、病毒、不幸的消息
还是提前到来。面具覆盖着一个巨大的深渊
整个下午的缄默
在一则大学生饿死的新闻中瓦解
小雪人读诗:非实物反常地具备“坚硬”的特质时,是因为经历非常态地煅烧。当麻木已经成为个人或社会的常态时,诗心是用来唤醒缄默的。当文本亮出“在一则大学生饿死的新闻中瓦解”,这刺穿良知底线的针尖的时候,你能觉察到这针尖上已经汇聚了什么样的社会现状及人性风暴?
四两拨千斤地掲示问题,使诗语言在简洁中深刻,也具有平缓中陡峭的坡度。简单中的复杂与深刻,是诗歌写作的高门槛。
【探花卷】
丨在涯口
文丨江苏阿华
天空暗下来,崖口上的风
给半山腰的云,说了一句悄悄话
尘世变幻,跳跃的雨滴
由远而近。暮色,由近而远
雨落在灰暗的群山,那棵松枝摇了摇
也淋湿一粒鸟鸣让出的屋檐
晾衣绳晃了晃,佝偻的背影晃了晃
不愿透露名字的崖口,让进奔跑的山鸡
一枚钮扣大的小屋,给天空倒出咳嗽
黎落读诗:成熟大气,所择场次和物象生动不累述,层次分明。寥寥几笔由远及近,由景寄情。
元业读诗:崖口是风景,也是时空无法控制的悄然变化。欲望是无限的,只有这里的屋檐,能向我们说出一诺千年的守护。
|蚂蚁
文|黄前
这些浩浩荡荡的草根
我们总是
看不见
它们走过的地方,不会留下
任何声息,老弱病残
也不会停止奔跑和劳作
在我们乡下,我曾多次不小心
践踏过它们,以及那些
来不及终老的,谦卑
顾念读诗:“这些浩浩荡荡的草根/我们总是/看不见”。小人物的艰辛求存微不足道但却足够引起读者的共情,世界的基数,便是这无数怀揣着谦卑和坚忍的小人物,所以被“不小心践踏”方可让人无比动容。
丨山风
文|杨祥军
它一来,树木就刷刷响
我会把手伸出窗
跟它握手
有时候温软
有时候清凉
当我摸到它的骨头
冬天就来了
老家梦泉读诗:诗像空气无所不在,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神;诗像鞭炮储满火药,就看你能不能抓住灵感的闪现予以点燃。这首小诗,我猜想就是作者多年的生存经验,偶然被降临的灵感点燃,简单的几句,却意味悠长。它是实写,句句都和山风契合;它又是虚写,隐喻人生的命运之风。有声觉,有触觉,触觉的变化不就是人生的春夏秋冬之变吗?
丨光
山西丨养心兰
把牛奶盒捏扁喝如何?
捏到扭曲变形如何?
你嫌弃,厌恶,甚至感到羞辱,又如何?
当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坐在挖开的下水道旁
无所顾忌地享受他的午餐时
他是土得掉渣的
但,每一粒渣都包裹着一层光
——那是我无法进入的
顾念读诗:“那是我无法进入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延展到“老男人”的“无所顾忌”里,是满足吗?或者是艰难路途中偶尔歇脚的一声叹息?你相信有光吗?光是什么?
丨镜中
文丨胡有琪
我的白发 被一把剃头刀立案 反复提审
我一句话都不说 最后 摸了摸光头
转身 满脸笑容走了
镜子里 那个年轻的理发匠却老了
一脸皱纹 还在扫地
小雪人读诗:作者在对普通的生活场景的凝视中,自审人生并有所感悟。“镜子里 那个年轻的理发匠却老了”,反衬出“我”被提审后的对生活中负担的放下与释然。
丨下楼去(邮箱投稿)
文|梧桐夜雨
走,下楼去。走进人群
将影子隐没,交与蚂蚁的触角
感知一棵草的呼吸
要走到鸭之前,率先觉察春江
鸡声,茅店月,踩一踩板桥霜
离开空中的海市蜃楼
让脚板粘上农人的泥土
从一粒种子破土而出,到开花结果
摸一摸,那些疼痛,和命运的玄机
黎落读诗:文本表明心志,从个性化体验中展开,把希望溶于诗意之中。诗写有些过于尖翘的锋芒,利用典故和古诗中的意象加以铺陈,属于比较偷懒的工巧。
丨栖(邮箱投稿)
文|鸭子
择秀木而山。风是滚落山坡的石头
飞鸟,是飞上山去的一抹天蓝
择镜片一样的浮云,能倒映出
如我般孤独
和如你般的湖水
明镜湖就在那儿,栖霞山的右脚下
它有时大于一面镜子,普照众生相
有时,又小于一把疲惫的骨扇
元业读诗:灵魂的栖息,要有正确的选择。山河无限,只有个人真实的生命状态能够深刻体验到美与依存,我们的生活才能够得到认识和理解。
丨清明
广东|郭奕标
这一天满山的野草
都是故人的名字
清香之下
记忆仍在下沉
云端之上
一张张熟悉的脸庞
在春雷的呼喊声中
时隐时现
于更低处看来客
石碑早已立成天梯
顾念读诗:本诗以上帝视角写清明,跳出了个人的本我。写情感写的克制却又热烈,令人耳目一新。
丨骑行(邮箱投稿)
文丨江北老毛
前后左右都是路
都通往春天
没有方向
蝴蝶一样追着花香
没有目的
种一块白云在心底
一声鸟鸣,两声鸟鸣
无数的鸟鸣
甘蔗林无边无际
青春的风在流浪
小雪人读诗:骑行的情境呈现简洁而不单薄,它虚实交织,从而让实写在虚境中有更多的意味。比如“甘蔗林”的实,在虚境中有内心情感的甜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