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中诗翻译
外国诗文汉译(名家名译)|纳博科夫诗选║总第19期


  导读:孙越,旅俄作家和翻译家,《冰美人》作者,俄罗斯国际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戈宝权外国文学翻译大奖得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俄罗斯圣尼古拉金质勋章获得者,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中国代表,俄罗斯国际笔会会员。

 


纳博科夫诗选



孙越 译



俄罗斯

莫非我怎么叫你都行,
  奴隶,女仆抑或称癫疯?
你照耀着......我凝视便想到幸福。
  哦,光芒永恒。

你在我的迷恋,你在我深沉的苦痛,
  你在女人迟缓的目光中。
你在田野绽放蔚蓝的花朵,
播撒光芒、浸满寒冷,等待耕种。

你将秋色带入泪湿的树丛,
你吻我眉睫,春意正浓。
你在沉闷教堂,尾随辅祭,
将连祷之词反复吟诵。

你在盛夏田野尽头电闪雷鸣,
  透过冬日薄霜,我望见你的尊容。
你和我埋头夜读,
歌曲集锦,肃穆庄重。

你曾在,并将延续在。我被神秘铸成,
用你云朵的绚烂与蒸腾。
当星光之夜展现在我头顶,
我听到,回荡你召唤之声。

你在心中啊,俄罗斯。你是山脚与峻岭,
  你是血流之声,你是理想躁动。
难道我真要跋涉世纪的泥泞?
你照耀着我,自始至终。

1919年3月5日
克里米亚
我只记得松之精神
我只记得松之灵魂,
啄木鸟敲打,阴影和光痕......
水手披头散发,严酷冷峻,
我在水上常年逡巡。

我在黑暗,向陆地窥看,
看那是谁的海岸,
看纹身满布的心灵,
看绿松石穿过的耳环。

海之深处,阴霾笼罩蓝天,
岸边酒馆,弥漫瘴气污烟——
我虔诚地记得悦耳之声,
松树上的啄木鸟,衣衫斑斓。

夜寐之雾

夜寐之雾,我用抹布将倦怠的残渣拂去,
用柔软的黄金,
用肥唇,泡肿在肥皂水里
馥郁芬芳而浓稠厚密。
海滨浴场,清乳一般,
蓝色水流,若隐若现,
我醉心于感恩的身体,
我醉心于隐秘和温柔的灼燃。

我享受过丝滑的温存,
更爱那潮湿的冰润
将肩胛冲洗...那一瞬
柔软床单缠绕我身。

皮肤渐枯,轻薄衣衫微凉
窸窣作响,披上我的肩膀......
准备好了,灵与肉,
为歌声,为博弈,为寻求理想。

我们,孩子和诗人,可将鸡毛蒜皮
创造成奇迹,
天堂预言做平常推理,
我们触碰到哪里,那里便花红柳绿.

幸 福

我知道,分离和阴雨之路已经走完,
苍穹沉入蓝紫色的丁香之间,
白日沉入光线,心灵沉入美满.....
我知道,我已爱恋,与你游荡乃欣悦之欢。

是的,我将自己向你爱的力量奉献,
尚有一碧万顷之力,在我的头顶铺展.....
闭上眼睛,眼睛凝视激情的眸子,
我们坐在金合欢丛中的长椅上面。

来吧,请用那双神奇之手将我拥揽......
高耸的野草围绕在你身边,
蔚蓝而鲜活的蝴蝶群,闪烁耀眼......

金合欢闪耀,如钻石一样斑斓,
湿润的花瓣轻吻我的脸面......
深吻......你是幸福,我之所恋......

月夜

冷月之光向林间草地倾洒。
黑影和白瑕
凝固沙滩。树冠镂花,
松柏移向天光之下。
花园如雕像般沉寂而整齐,
若珍珠之链在玫瑰上悬挂,
喷泉泊泊,花园条条幽径
在此相连。我听得水声舒朗
如十四行诗,格律严谨;
韵脚分明,满注月之光华。
无所不在:青草,玫瑰,飞流直下,
纹丝不动,林荫道远若天涯,
落叶之影在沙滩摔碎,
少女婷婷栗子树下,
长裙,如棋盘上的一方手帕......

美人鱼

即将升起那巨大的月亮
甜蜜清新在春天的肩膀。

夜色晴空法术摇摆晃动,
澄澈奇迹悬浮小河上空。

万物沉寂柔弱,惟有芦苇喘息;
一只蝙蝠掠过,轻贴水面飞去。

夜半时分,充满神妙之能
小河是我眼前的一面黑镜。

我看到,苔藓燃烧银色之火,
群星啊,在灰色雾霭中滴落。

我看到,蜿蜒的黑暗鳞光闪闪,
美人鱼游动,沿着苍松的树干。

她伸出双手,欲揽婵娟:
她摇摇晃晃,将入深渊。

我战栗,我大吼:当心啊,游过来!



又如那些可爱的年代
痛苦,纯洁而奇特,
玫瑰森林,稀稀落落
倒映,静水无波。

通透广博的远方,
简洁如上帝的原谅。
啊,秋天,我的欢畅,
我金色的百转愁肠!

多么清亮,蜘蛛网闪动......
水流淙淙,我沿河而行,
我透过枝桠和簇簇花楸
仰望寂静的天空。

高天无垠,碧穹清湛,
迁徙之鸟,成群结伴——
孩童胆怯的诗行
写在古老书页的荒漠上......

仙鹤

金色树林沙沙作响,
海,在远方伴唱,
移群的仙鹤飞过,
呜咽之声也悲怆。

仙鹤消失在慵懒的天际,
柔婉之声多空寂。
队尾两只对我轻语:
你定会将我记起......
1918年10月24日

谁人清晨出门
谁人清晨出门?谁见果实熟透。
苹果缀满枝头。
阳光怡然照耀,果实穿透
向果园轻流。

梦幻甜蜜之声,隐约可闻林荫小径:
沉沉秋梨,紫色晚樱,
馥郁清汁
水流沙涌。

五彩之影消失在伸展的树身,
阳光映照,绿叶成荫......
万树休眠,黄蜂劳顿,
玉皇之李,紫气氤氲。

谁人晚间出门?谁来扶起果实盈盈?
谁是果园的主人?
林荫小径满铺阴影,白百合花香远溢清,
却是孔雀孑然,踽踽独行。

高天浮游
高天浮游,氤氲如兰,色彩万千......
此乃天尊所赐,上帝恩典!
此乃自由意愿,简洁凝练,
高天之寒,清亮霞光灿烂!

我清晰之影,乃巨人之形。
足下窸窣多汁的草茎。
长空钟鸣。平川尽染玫瑰之红。
每朵花蕾,尽如白日明月当空。

此乃自由的意愿,如此凝练!
白绒的云团浮在黎明的天边......
犹若一群天鹅款步幽暗,
犹若皎洁之思脑海浮现。

上帝啊!你的世界确实神奇!
我默默无语,将露珠收集,
我的心啊,心中歌声充溢,
毫无靡费,奉献给你......

窗扇

月光之下,金属烈焰
将倾斜的屋顶狂舔,
我从偶然的窗扇
耳闻强劲之乐,甜蜜而又犀利,
撞击我心灵,如沐冬雪之欢。
是谁闪电一般
劈碎月亮的黑暗,我欲舒缓飞天,
双手抽出衣袋,抖动,飞翔,
音乐刹那间在窗扇休眠,
路人轻拍我肩
他说:“您忘了 ,
严禁飞天。”
我呆若木鸡,头顶月亮尘埃之冠,
向沉寂的窗扇顾盼。

我多爱古米廖夫的诗篇
我多爱古米廖夫的诗篇!
我虽然无法反复浏览,
但它们的印象,
犹如留在脑海,余音不断:
“我既不会死在夏日凉亭
因暑热而暴饮狂餐,
而是与扫网中天国的蝴蝶一道
死在荒山之巅。”

小燕子
有一次,我俩身披黄昏,
在老桥上停顿。
我说,请告诉我,
你是否会记得那只小燕
当死亡降临?
你说:毫无疑问。
于是,我俩差点哭晕。
生命飞逝,犹如转瞬......
到明天,到永远,到死亡降临——
有一次,我俩在老桥上停顿......





纳博科夫俄罗斯诗魂
文\孙 越

  诗人纳博科夫(Владимир Набоков)1899年生于圣彼得堡一个富余的贵族之家。他自幼除了读书,就是学外语。他除母语俄语外,还谙熟英语和法语。我想,这是纳博科夫后来移民欧美,尝试双语写作,期望多视角观察世界和思考人生。
纳博科夫曾在圣彼得堡田尼舍夫贵族学校(Тенишевское училище)上学,在他之前,俄苏著名诗人曼德尔施塔姆(Осип Мандельштам)也曾在这里学习。纳博科夫那时醉心于文学和昆虫学。1916年,纳博科夫从母亲家族继承了巨额财产,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Стихи),其中包括他写于1915-1916年间的68首诗。这些诗从未公开发表过,所以这本诗集对初入诗坛的纳博科夫具有重要意义。
  1917年,纳博科夫移居克里米亚,结识了苏俄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沃罗申(Максимилиан Волошин),他成为纳博科夫的诗歌启蒙老师。纳博科夫从他那里系统学习了俄国白银时代俄罗斯象征主义诗人别雷的音长体诗歌理论,沃罗申对纳博科夫艺术观形成和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纳博科夫还在当地报纸《雅尔塔之声》(Ялтинский голос)上发表诗作。1918年,纳博科夫和同班同学巴拉绍夫(Андрей Балашов)共同出版诗集《两条路》(Два пути),其中收入纳博科夫的诗12首,巴拉绍夫的8首。
  纳博科夫移民欧洲后,曾在剑桥大学受教育。他上学期间用俄语写诗,还在剑桥大学成立斯拉夫协会,推广俄国文学艺术。1922年,纳博科夫定居柏林,他在移民的前几个月,用纳博科夫-西林(Набокова-Сирин)的笔名,连续完成多部翻译作品以及诗集和短篇小说集,反响甚佳,当地出版商争相出版他的书。1926年,纳博科夫在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玛申卡》(Машенька),之后,一鼓作气又写了8部长篇,而且都是用俄语写成。巴黎有一本俄侨畅销杂志《当代笔记》(Современные записки)。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护卫鲁任》(Защита Лужина)、《恩赐》(Дар)以及《斩首之邀》(Приглашение на казнь)等在该杂志发表后,在俄侨界引起轰动,更多的出版商纷至沓来。
  1937年,纳博科夫全家先到法国巴黎,后为躲避战火而远渡美国。他为谋生,先在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后在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工作。纳博科夫从1938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一直都用英文写小说,用俄语写诗。
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纳博科夫在西方世界红透半边天,但苏联读者对他几乎闻所未闻。从1919年起到1986年(他死后11年),不仅一本书未在祖国出版,苏俄文学史也从未提及他的名字。就是说,纳博科夫的作品被排除在20世纪俄语经典文学之外近70年。直到1986年,苏联读者才慢慢读到他的诗歌和小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阅读纳博科夫作品之风日渐,他的作品也开始一版再版。人们通过诗歌洞悉纳博科夫的灵魂,窥见他的内心世界。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后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比托夫(Андрей Битов)在其《不朽之清明》(Ясность бессмертия)一文中认为,纳博科夫作品由于苏联的原因,长期与俄罗斯读者隔离,以至于有些批评家武断地怪罪于作者本人,认为“纳博科夫对俄罗斯冷漠无情,他的写作更是玩弄技巧和宣扬非道德主义思想,他的作品缺乏精神性和表现冷漠感”。比托夫认为,这是极大的误读。实际上,纳博科夫是一个为俄罗斯“哭泣和祈祷的诗人”,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俄罗斯的深沉眷恋,对人类传统美德和道义的崇高追求。
  纳博科夫诗中的俄罗斯,常以立体的和叠加的画面呈现出来:童年、青春、父母、美丽的大自然和残酷的阶级斗争交织在一起;俄罗斯对他是双重风景:浓重的乡愁和难以承受的苦难。他在梦中拥抱的家园既充满欢声笑语,也掠过血雨腥风。俄罗斯著名文学评论家卡林斯卡娅(Ирина Галинская)总结说,无论如何,纳博科夫将故乡称为“甜蜜的俄罗斯”,因为那里“雪青色的花朵在绽放,闪电霹雳如笑声震颤;这是高阔的天空,夏日的黄昏和春天之吻”(见《文化学期刊》,莫斯科,2001年第二期,56-59页)。
  纳博科夫对俄罗斯的爱,还渗透在《俄罗斯》(1919)、《安魂曲》(1919)、《祖国》(1921)《致故乡》(1924)和《致俄罗斯》(1928)等诗作中。纳博科夫借鉴了古典诗人丘特切夫诗歌的表现手法,将他对祖国“纯净的忧郁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诗,中国读者读来或许会有唐诗宋词蕴含的别愁离恨之美。纳博科夫的思乡诗有时也是绝望之作。30年代后,纳博科夫终于明白返国难有归期,感觉自己瞬间变成了孤儿,于是便写下《摆脱吧,我求你》(Отвяжись, я тебя умоляю)一诗。这是他在有家难回的绝望中呓语,认为人若没有祖国也可以照样生活。他甚至在《致俄罗斯》中想做个无名无姓的隐士,放弃俄语,改说英文,让灵魂在他乡苟且安歇.....这些固然是绝望的诗句,但却是纳博科夫真实的心理写照:他用笔名创作,英语写书,莫非这就是他1937年抵美后不再用俄文写小说的隐秘原因之一?
  不过话说回来,纳博科夫在内心深处留给俄罗斯的,仍是一片纯净的蓝天。他的诗歌常见的意象,就是他诗作中常提及的“梦幻”。纳博科夫的“梦幻”光怪陆离,难以名状,但却是纳博科夫魂牵梦绕的俄罗斯。苏俄诗人普利霍季科(Владимир Приходько)认为,纳博科夫的怀乡诗写得最好的当属《致俄罗斯》(К России),它写出了背井离乡人“生不如死的痛感”(见《深渊上的摇篮或纳博科夫之谜》,普利霍季科著,《纳博科夫诗歌、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纳博科夫著,莫斯科,1991,5-14页)。
  纳博科夫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俄罗斯古典抒情诗的传承脉络极为清晰。他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彰显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Пушкин)、巴拉丁斯基(Евгений Баратынский)、莱蒙托夫(Михаил Лермонтов)、丘特切夫(Фёдор Тютчев)、费特(Афанасий Фет)的特征,甚至还有世纪之交诗人勃洛克(Александр Блок)的烙印。
  1929年,纳博科夫曾写下优美的《致缪斯》(К Музе)一诗,他用情感饱满的意象描绘出俄国诗坛前辈对他创作的影响:“我记得你的来临:渐响的钟声\忐忑,世界解释不通\晚月穿枝,将露台轻碰\宛若里拉琴,落下阴影......”而纳博科夫诗歌研究界普遍认为,他最出色的抒情诗却是写在小说《恩赐》中的那首《小燕子》(Ласточка)。诗中写道:“有一次,我俩身披黄昏\在老桥上停顿\我说,请告诉我,你是否会记得那只小燕\当死亡已经降临\你说:毫无疑问\于是,我俩差点哭晕\生命飞逝犹如转瞬......\到明天,到永远,到死亡降临\有一次,我俩在老桥上停顿......”
1949年,纳博科夫在美国文学季刊《党派评论》(Partisan Review)发表精彩的诗歌创作感言——《我最初的诗歌》(Первое стихотворение),他写道:“在公园后面,大地雾霭升腾,霓虹闪现.....刹那间,我的第一首诗就来了。它因何而来?我想,我知道。绝非微风之吹拂,亦非心形上叶晶莹剔透的雨滴之重压,而是我催生了它.....释放的叶片伸展了。叶片芬芳,香气袭人,飘然落下。”
  纳博科夫诗歌之美,不仅在表现在构思和遣词方面,而且还在于其格律技巧的运用。纳博科夫写的是格律诗。我们知道,普希金常用四音部抑扬格,纳博科夫的另一位崇拜者,俄苏诗人霍达谢维奇(Владислав Ходасевич)亦然,而纳博科夫写诗时,特别是写长诗的时,也常用四音部抑扬格。比如他1927年创作的《大学史诗》(Университетская поэма)。当然,纳博科夫绝非一成不变地使用四音部,有时也用五音部抑扬格写诗,这一点,英国学者史密斯在其专著《纳博科夫与俄语动词形式》(Nabokov and Russian verb form)(271-305页)一书中有所论述。史密斯认为,抑扬格组在纳博科夫的诗歌创作中占主导,而四音部抑扬格更被他广泛使用。纳博科夫这种诗歌格律技巧的运用,也可归为对俄罗斯诗歌传统的自觉传承。
纳博科夫诗歌之美,还在于其修辞学功底之深。加拿大学者莱普顿(Rampton D.)在其专著《祈祷的艺术:纳博科夫早期诗歌中的缩略符》(The art of invocation: The role of the apostrophe in Nabokov’s early poetry)一书中认为,从作品上看,纳博科夫曾给多名女性写过情诗。实际上,其中一些女性在现实生中并不存在,她们仅仅是纳博科夫幻想出来的“梦中情人”。纳博科夫说,他常梦见她们,并哭泣而醒,泪水打湿头枕。莱普顿指出,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更使人联想到俄国古典诗人费特和苏俄时期诗人勃洛克的作品。
  纳博科夫除了在抒情诗的创作上传承俄罗斯古典诗歌外,他在现代俄罗斯诗坛还有一位偶像,那就是20世纪20年代在俄国名声大噪的诗人古米廖夫(Николай Гумилев,1886-1921)。1921年,古米廖夫在彼得堡被秘密逮捕,尽管有著名作家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1868-1936)与苏俄高层斡旋免罪,但古米廖夫最终仍被当局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纳博科夫当时刚移民欧洲不久,问讯极感震惊。1923年,他写下了一篇古体诗《悼古米廖夫》(Памяти Гумилева),以表怀念之情。古米廖夫之死,在纳博科夫心中布下乌云,挥之不去。1942年,纳博科夫撰文《文学艺术与合理思想》(Искусство литературы и здравый смысл)回忆古米廖夫高傲的品格,今天读来仍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敌人处决古米廖夫的主因之一,即在整个肃反期间:无论在侦查员阴暗的办公室、在刑讯室、在前往登上押送他赴刑场的卡车走过的迷宫般的走廊上、还是当行刑队发出难堪而阴森的沙沙之声,诗人始终都在微笑。”1930年,纳博科夫在《当代笔记》杂志发表了中篇小说《暗访者》(Соглядатай),称古米廖夫是“英雄的歌者”。1954年,纳博科夫在其传记体长篇小说《对岸》(Другие берега)里直接引用了古米廖夫的诗。
  1961年,纳博科夫移居瑞士,仍然念念不忘他故乡的文学偶像古米廖夫。1972年,他在一首诗中再次表达了对古米廖夫的爱:“我多爱古米廖夫的诗篇\我虽然无法反复浏览\但它们的印象,犹如\留在脑海,余音不断\我既不会死在夏日凉亭\也不会因暑热而暴饮狂餐\而是与扫网中天国的蝴蝶一道\死在荒山之巅”。
  1975年7月,纳博科夫在瑞士山中捕捉蝴蝶时摔了一跤,此后,他的健康状况便每况愈下。1977年7月2日,纳博科夫病逝,葬于瑞士伏州克拉朗斯小镇上的一座墓地。



关于译者



  孙越,旅俄作家和翻译家,《冰美人》作者,俄罗斯国际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戈宝权外国文学翻译大奖得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俄罗斯圣尼古拉金质勋章获得者,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中国代表,俄罗斯国际笔会会员。


 

《外国诗文汉译》

 

主办:中诗网 译诗群

  总策划:周占林、宛城卧龙
          顾问:何功杰、李正栓、张智中、卓振英
主 编:王 磊
副主编:黄金珠、蔡铁勇
题 字:郭文章


2019年早春
写于京西清水河畔
责任编辑: 山野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