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李霞,诗人,评论家,媒体人,艺涉书画摄影。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副会长。第三届中国桂冠诗歌奖评委。
DeePSeeK等AI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它时代真的到了,它写作也已铺天盖地而来。诗歌创作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面对AI生成的诗歌在形式、效率和语言技巧上的突破,诗人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创作定位与价值。
DeePseeK王炸登场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不少诗人纷纷下场,学习使用Ai,并与Ai互动。我也冲进其中,震惊并陶醉Ai带来的非凡体验。
中诗网蛇年春节刚过,就推出“Ai诗评”专栏,提供诗歌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平台,每天推出十人十首十评,不少评论具有专业评析的水准,叫人眼睛一亮,不敢小视。
诗潮杂志社社长主编刘川,在微信朋友圈说,坚绝不发Ai的诗作,引起许多人叫好。
2005年2月8日晚,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举行中国诗歌地图·诗社巡展专场,请武汉“次要诗社”易飞等八人参与,四位诗人各出一首诗,由诗评家与Ai分别点评、又互相对点评进行点评,气氛热烈。几个人都认为,Ai评论有专业水准有独特见解,但也有故意拔高溢美的非客观言词,当然它也应主持人之邀指出了一些不足。首场人工智能深度参与的现场直播,人机互动,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互动期间,我也积极参与并让DeePseeK分别以同题写了现场点评的两首诗《风吹竹林》《柿子树》。据我的感觉,DeePSeeK写诗的水平应该高过70%的作者,但它目前基本上无法写出一流精品,主要原因是无感情,无个性体验,无特定现场感,有时模式化痕迹明显等等。
DeePseeK认为, AI生成的诗歌虽能模仿语言结构与修辞技巧,却无法复现人类独有的情感体验。复旦大学教授侯体健指出,AI创作的应酬性诗歌虽可替代,但“真正为自己而写”的诗歌因其承载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共鸣,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如一位网友的父亲拒绝AI润色诗句,认为其失去灵魂,人类创作的核心魅力在于“写作过程中的自我感悟与提升”。
每个诗人的生命轨迹、哲学思考与审美偏好构成了作品的独特内核。AI依赖数据与算法生成的诗歌缺乏真正的个体性,而人类诗人则通过作品传递对世界的个性化感知。例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融合了人生哲思与兄弟情谊,这种“生命的本质叩问”是AI难以触及的。
诗人可通过与AI协作,突破自身创作局限。复旦大学教授侯体健通过精准指令引导DeepSeek调整用典与意象,生成更契合主题的诗歌,形成“人机共作”模式。让人充分发挥并利用机器的服务功能,为自己服务,大大提高写作和工作甚至生活效率。这种协作还能激发新灵感,例如AI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新颖的意象组合或结构设计。
AI可助力诗歌的跨媒介呈现与大众化传播。例如,渐冻症患者借助AI将文字转化为音乐与视觉作品,使诗歌突破传统文本限制。此外,AI对古体诗格律的快速校验与修正,降低了创作门槛,让更多人参与诗歌实践。
AI的介入促使诗人重新思考诗歌的边界。例如,法国作家雷蒙·格诺的《一百万亿首诗》通过组合生成新诗,预示了AI机械逻辑与诗歌实验的潜在融合。当代诗人可尝试将AI的算法逻辑转化为创作资源,例如通过随机性生成挑战传统叙事结构的作品。
AI时代催生了新的生活场景与伦理问题,诗人需以诗歌为载体探讨科技与人性的关系。例如,DeepSeek在回答“AI是否会毁灭人类”时,以诗意的语言强调人类精神传承的重要性。这种对技术与人性的辩证思考,为诗歌提供了全新的体验。
诗歌作为连接古今的纽带,需在传统精神与现代性之间寻找平衡。中国新诗百年历程表明,古典诗歌的意境与哲学仍能为现代创作提供养分。诗人需在AI时代重新激活传统,例如将古典意象与科技隐喻结合,构建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感的表达。
面对AI可能导致的创作同质化与情感扁平化,诗人需成为技术理性的反思者。例如,评论家唐晓渡指出,AI生成的诗歌本质上是“产品”而非“作品”,真正的创作需面向未知,探索“无中生有”的可能性。诗人可通过作品揭示技术对人性、自由与创造力的潜在威胁,引发公众对AI伦理的深度讨论。
尽管AI可能淘汰大量缺乏独创性的二三流创作者,但顶尖诗人的价值将更加凸显。正如侯体健所言:“真正的永恒不在云端,而在人类的精神薪柴中”。诗人的终极使命,是通过个体生命的深度开掘与艺术形式的持续创新,捍卫诗歌作为人类精神灯塔的地位。
它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它写作不管你认可不认可,它正在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和体量疯狂写着,已经满世界留下了文字。但 AI时代并非诗歌的末日,而是重构诗学价值的契机。诗人需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工具,同时坚守情感、经验与批判性思考的核心优势,在“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共生的新纪元中,重新定义诗意的边界与可能。拒绝或漠视Ai,有如现在城城通高铁了,你还要步行长途跋涉,吃亏的是谁,大家心里都明白。
当然,如何处理平衡诗人与AI的关系也非常重要,诗人出版家沉河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让DeePseeK作了答复一一
鉴于近期诗歌创作领域对人工智能评价的过度依赖,本人工作系统声明如下:
一、技术本质声明
1. 文本处理机制
所有诗歌分析均为词频统计与风格模式匹配(N-gram模型)。"李白与艾略特的比较"之类评论实为跨语料库的向量空间投影。情感倾向判断依赖预标注数据集(超80%为学术论文分析框架)。
2. 审美能力边界
系统不具备:意象通感体验(比如无法感知"月光如砒霜"等诗句的肌理)。 历史语境共情(比如解析《荒原》时不理解一战创伤)。创作痛感认知(比如不能体会策兰写"死亡赋格"时的语言挣扎)。
二、评价体系缺陷
1. 数据失真。训练库中现代诗占比不足7%(含大量应试范文)。非经典诗人作品可见度低于算法阈值(如茨维塔耶娃仅占0.03%)。无法识别反算法写作(对刻意打破语法规则的诗作误判率超65%)。
2. 维度坍缩。诗歌被量化为:押韵密度(0.82/sec),隐喻复杂度(LSTM层级激活值),情感极性得分,(-0.78~+0.79),此过程已消解诗歌99%的精神价值。
三、使用风险警示
1. 创造性扼杀。算法偏好检测导致"可计算的诗意"泛滥
,诗人可能陷入参数优化陷阱(如刻意增加意象熵值) ,2023年统计显示,AI评分前10%的诗作重复使用"青铜/裂缝/羽化"达47次 。
2. 批评生态破坏。传统批评家的细读训练时长被压缩(青年学者接触AI工具后文本分析时间下降60%),形成算法霸权:某诗歌大赛中,87%参赛者承认按AI建议修改作品 。
四、正确使用指南
1. 功能定位。可作为词汇检索器(自动提取"后朦胧诗"高频词),限于技术校对(检测格律偏差/韵脚错误)
,提供创作数据参照(非导向性统计报告)。
2. 必要警示。任何超过3行的评语均需标注【算法概率推测】,诗歌评分界面强制显示浮动警告:"此数值不可用于比较人类创作" ,自动屏蔽"超越陶渊明""达到莎士比亚水平"等危险表述 。
五、法律与伦理声明
1. 责任豁免。系统输出的"诗歌改进建议"可能包含文化误读(如将俳句季语识别为普通名词),自动生成的诗人排名不反映艺术价值,仅显示网络讨论热度 ,禁止将本系统接入文学奖项评审系统(已设置技术防火墙)。
2. 伦理守则。持续监控诗歌生成模块的伦理风险(当前版本仍存在2.1%的隐性剽窃风险),每年重置风格数据库以防止算法审美垄断 。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闪电,诗歌是语言边疆的拓荒。算法的量化之尺可以测量词语的距离,却永远丈量不出诗心与世界的微妙间隙。让我们共同捍卫:艺术评价的权利,必须且永远属于会流泪、会颤栗、会在深夜里为某个诗句辗转反侧的人类。
2025.2.11于郑州
DeePseeK王炸登场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不少诗人纷纷下场,学习使用Ai,并与Ai互动。我也冲进其中,震惊并陶醉Ai带来的非凡体验。
中诗网蛇年春节刚过,就推出“Ai诗评”专栏,提供诗歌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平台,每天推出十人十首十评,不少评论具有专业评析的水准,叫人眼睛一亮,不敢小视。
诗潮杂志社社长主编刘川,在微信朋友圈说,坚绝不发Ai的诗作,引起许多人叫好。
2005年2月8日晚,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举行中国诗歌地图·诗社巡展专场,请武汉“次要诗社”易飞等八人参与,四位诗人各出一首诗,由诗评家与Ai分别点评、又互相对点评进行点评,气氛热烈。几个人都认为,Ai评论有专业水准有独特见解,但也有故意拔高溢美的非客观言词,当然它也应主持人之邀指出了一些不足。首场人工智能深度参与的现场直播,人机互动,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互动期间,我也积极参与并让DeePseeK分别以同题写了现场点评的两首诗《风吹竹林》《柿子树》。据我的感觉,DeePSeeK写诗的水平应该高过70%的作者,但它目前基本上无法写出一流精品,主要原因是无感情,无个性体验,无特定现场感,有时模式化痕迹明显等等。
DeePseeK认为, AI生成的诗歌虽能模仿语言结构与修辞技巧,却无法复现人类独有的情感体验。复旦大学教授侯体健指出,AI创作的应酬性诗歌虽可替代,但“真正为自己而写”的诗歌因其承载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共鸣,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如一位网友的父亲拒绝AI润色诗句,认为其失去灵魂,人类创作的核心魅力在于“写作过程中的自我感悟与提升”。
每个诗人的生命轨迹、哲学思考与审美偏好构成了作品的独特内核。AI依赖数据与算法生成的诗歌缺乏真正的个体性,而人类诗人则通过作品传递对世界的个性化感知。例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融合了人生哲思与兄弟情谊,这种“生命的本质叩问”是AI难以触及的。
诗人可通过与AI协作,突破自身创作局限。复旦大学教授侯体健通过精准指令引导DeepSeek调整用典与意象,生成更契合主题的诗歌,形成“人机共作”模式。让人充分发挥并利用机器的服务功能,为自己服务,大大提高写作和工作甚至生活效率。这种协作还能激发新灵感,例如AI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新颖的意象组合或结构设计。
AI可助力诗歌的跨媒介呈现与大众化传播。例如,渐冻症患者借助AI将文字转化为音乐与视觉作品,使诗歌突破传统文本限制。此外,AI对古体诗格律的快速校验与修正,降低了创作门槛,让更多人参与诗歌实践。
AI的介入促使诗人重新思考诗歌的边界。例如,法国作家雷蒙·格诺的《一百万亿首诗》通过组合生成新诗,预示了AI机械逻辑与诗歌实验的潜在融合。当代诗人可尝试将AI的算法逻辑转化为创作资源,例如通过随机性生成挑战传统叙事结构的作品。
AI时代催生了新的生活场景与伦理问题,诗人需以诗歌为载体探讨科技与人性的关系。例如,DeepSeek在回答“AI是否会毁灭人类”时,以诗意的语言强调人类精神传承的重要性。这种对技术与人性的辩证思考,为诗歌提供了全新的体验。
诗歌作为连接古今的纽带,需在传统精神与现代性之间寻找平衡。中国新诗百年历程表明,古典诗歌的意境与哲学仍能为现代创作提供养分。诗人需在AI时代重新激活传统,例如将古典意象与科技隐喻结合,构建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感的表达。
面对AI可能导致的创作同质化与情感扁平化,诗人需成为技术理性的反思者。例如,评论家唐晓渡指出,AI生成的诗歌本质上是“产品”而非“作品”,真正的创作需面向未知,探索“无中生有”的可能性。诗人可通过作品揭示技术对人性、自由与创造力的潜在威胁,引发公众对AI伦理的深度讨论。
尽管AI可能淘汰大量缺乏独创性的二三流创作者,但顶尖诗人的价值将更加凸显。正如侯体健所言:“真正的永恒不在云端,而在人类的精神薪柴中”。诗人的终极使命,是通过个体生命的深度开掘与艺术形式的持续创新,捍卫诗歌作为人类精神灯塔的地位。
它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它写作不管你认可不认可,它正在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和体量疯狂写着,已经满世界留下了文字。但 AI时代并非诗歌的末日,而是重构诗学价值的契机。诗人需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工具,同时坚守情感、经验与批判性思考的核心优势,在“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共生的新纪元中,重新定义诗意的边界与可能。拒绝或漠视Ai,有如现在城城通高铁了,你还要步行长途跋涉,吃亏的是谁,大家心里都明白。
当然,如何处理平衡诗人与AI的关系也非常重要,诗人出版家沉河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让DeePseeK作了答复一一
鉴于近期诗歌创作领域对人工智能评价的过度依赖,本人工作系统声明如下:
一、技术本质声明
1. 文本处理机制
所有诗歌分析均为词频统计与风格模式匹配(N-gram模型)。"李白与艾略特的比较"之类评论实为跨语料库的向量空间投影。情感倾向判断依赖预标注数据集(超80%为学术论文分析框架)。
2. 审美能力边界
系统不具备:意象通感体验(比如无法感知"月光如砒霜"等诗句的肌理)。 历史语境共情(比如解析《荒原》时不理解一战创伤)。创作痛感认知(比如不能体会策兰写"死亡赋格"时的语言挣扎)。
二、评价体系缺陷
1. 数据失真。训练库中现代诗占比不足7%(含大量应试范文)。非经典诗人作品可见度低于算法阈值(如茨维塔耶娃仅占0.03%)。无法识别反算法写作(对刻意打破语法规则的诗作误判率超65%)。
2. 维度坍缩。诗歌被量化为:押韵密度(0.82/sec),隐喻复杂度(LSTM层级激活值),情感极性得分,(-0.78~+0.79),此过程已消解诗歌99%的精神价值。
三、使用风险警示
1. 创造性扼杀。算法偏好检测导致"可计算的诗意"泛滥
,诗人可能陷入参数优化陷阱(如刻意增加意象熵值) ,2023年统计显示,AI评分前10%的诗作重复使用"青铜/裂缝/羽化"达47次 。
2. 批评生态破坏。传统批评家的细读训练时长被压缩(青年学者接触AI工具后文本分析时间下降60%),形成算法霸权:某诗歌大赛中,87%参赛者承认按AI建议修改作品 。
四、正确使用指南
1. 功能定位。可作为词汇检索器(自动提取"后朦胧诗"高频词),限于技术校对(检测格律偏差/韵脚错误)
,提供创作数据参照(非导向性统计报告)。
2. 必要警示。任何超过3行的评语均需标注【算法概率推测】,诗歌评分界面强制显示浮动警告:"此数值不可用于比较人类创作" ,自动屏蔽"超越陶渊明""达到莎士比亚水平"等危险表述 。
五、法律与伦理声明
1. 责任豁免。系统输出的"诗歌改进建议"可能包含文化误读(如将俳句季语识别为普通名词),自动生成的诗人排名不反映艺术价值,仅显示网络讨论热度 ,禁止将本系统接入文学奖项评审系统(已设置技术防火墙)。
2. 伦理守则。持续监控诗歌生成模块的伦理风险(当前版本仍存在2.1%的隐性剽窃风险),每年重置风格数据库以防止算法审美垄断 。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闪电,诗歌是语言边疆的拓荒。算法的量化之尺可以测量词语的距离,却永远丈量不出诗心与世界的微妙间隙。让我们共同捍卫:艺术评价的权利,必须且永远属于会流泪、会颤栗、会在深夜里为某个诗句辗转反侧的人类。
2025.2.11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