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邢海珍,黑龙江海伦人。诗人、诗歌评论家,作品曾在《诗刊》《星星》《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出版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多部。曾获黑龙江省文艺奖、《中国诗人》年度奖等奖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绥化学院中文系教授。
用当前很时髦的一句话说,项建新是一位有很高识别度的诗人。“识别度”就是好辨认、好找,一眼就看出来,别具一格。那就是项建新,那就是项建新写的诗,项建新不会与别人混在一起。
从《新写实主义》到《白鹭怀乡》,诗人一路快人快语、坦荡从容,他的诗内蕴淳朴但又透出潇洒的气度,诗语表达自然而深切,总体风格卓拔坚劲,情怀的高处酣畅淋漓,行走间满眼自是云淡风轻。
我写过两篇关于项建新和他“诵体诗”的文章,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有过一些评析。从总体看,项诗多是明白晓畅,几乎没有语言障碍,不像有些人写诗云山雾罩、障气十足。他倡导“新写实主义”,其本质是联系着他的“诵读”事业,让人“听”得明白,不在文字的表面绕圈子,坦坦然,荡荡然,君子之风,把话完全说到明处。在文学史上,白话口语、生活俚俗入诗就时见端倪,像中唐白居易举旗的新乐府运动,老妪能解。新诗勃兴以来,胡适倡导白话,但诗人们写来写去,时而浅近时而深远,读者也难免深一脚浅一脚地恍兮惚兮,如堕五里雾中。写的人不知自己明白不明白,读的人只好怨自己糊涂了。
到了项建新这里,“写实主义”走的是平实坦易之路,平实坦易就是说明白的话,但只是说明白还不行,还要实现诗的深度价值。项建新在“写实主义”的前边加了一个“新”字,标识了他的“新写实主义”有全然不同的追求。他是一位有着特别清醒写作意识的诗人,不是盲目地写去,而是有明确的目标。根据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他对自己的写作路数进行了这样的概括:白描+转折、延伸、打破,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诗作形成婉转、流荡的艺术态势,在变化中力求达成一种高度。就像古人根据文章写作揭示的规律“起、承、转、合”一样,做到整体把握、胸有成竹,在经验和积淀的基础之上不断走向成熟、走向高远的目标。
白描,是项建新整体艺术思维的技术性选择,突出语言表意的真实性、清晰度的特点,直通群体接受、理解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社会、历史和时代的传播、认知价值,使诗歌良性、快捷地走向人类文化的澄明之境。
《白鹭》被人们认为是项建新的代表作,诗中的“白鹭”意象以及情境氛围清晰澄澈,几乎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鸟的形象与人的心性互融,主体与客体对举,白描的线性勾勒呈现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
好几次回乡
我都在村口溪流中
在裸露的岩石上
见到一只白色的大鸟
见的次数多了
后来我知道了
它叫白鹭
其实 我在
离开老家很远的地方
见过大群大群的白鹭
它们鸣叫 它们飞翔
喧闹的场景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以至于
我不敢把村口溪边见到的
那只孤单的白色大鸟
确认为白鹭
这只白鹭
想必是从喧闹都市而来
它一定是循着故乡的气息
飞过千山万水回到这条溪流的
我看到它对着水面映照自己的身姿
我确信 它的那种孤独
只有故乡
才能真正理解它
诗中的白鹭和“我”同时出现,二者互为对象,“白鹭”作为诗的意象所包含的内质不止是鸟的因素,而更重要的则是“我”的人。诗人用白描的方式来显形、定位,多次回乡,多次看见这只鸟,确认了“白鹭”的命名。包括全诗的情感抒写和意境的呈现,都是通过简洁、自然的笔法来表达怀乡的深切之思,行文通畅,都能读得明白。
而诗人通过“白鹭”所抒写的情感并不是直抒胸臆的形式,是一种曲折回环的动态发展,就是项建新所总结的“转折、延伸、打破”,诗意就有了长度,有了起伏。此诗中开头强调“一只白色大鸟”,但后文又写在他乡总是看见“大群大群的白鹭”,以致对家乡的“孤单”的一只产生了疑问,这就是“转折”,是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诗的表达也需要波澜。要说明的是,“转折”也是延伸的一种形式,只不过是出现了“拐点”。拐点是“打破”的一种蓄势,由拐点积蓄“打破”的力量。形单影只、“飞过千山万水”回到故乡的河流,进而引发抒写主体“我”的精神境象——“我确信,它的那种孤独/只有故乡/才能真正理解它”,这就是人与鸟打破了隔阂,在“故乡”找到了遇合点,这就是精神境象的一种“打破”。人和鸟有了共同的故乡,故乡是诗意和人性的热土,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故乡的怀抱都能接纳游子的“孤独”。诗以人与鸟的交集营造了积极的人生姿态,打破了伤怀情绪的局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还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为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是内容与形式的浑然契合,是神与形的艺术淬炼。境界是诗人心灵空间的艺术化,是涵盖丰富因素的大项,具有“本”的特征。项建新的诗有“高格”有“名句”,可以说是有境界的诗,情怀足具,表现了世界人生超然洒脱的精神气象。
项建新写“白鹭”的诗,他的诗集名之为《白鹭怀乡》,很显然,诗人有一个有意或无意的“白鹭”情结。这超然的鸟,这清纯的鸟,可否是诗人生命和性情追求的自况呢?许多朋友称项建新为“白鹭”诗人,看来寓意自在其中,不是没有道理的。白鹭,白描,白话,都与诵体诗的“新写实主义”有些承续和关联,“白”者,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也。项建新的诗,取象“白鹭”,崇尚白描手法,说的是平实自然的白话,无造作,不化妆,素颜出镜,质本洁来还洁去,就像白鹭飞翔,自带本色。
白描之法是艺术表现的精妙之思,简而不陋,“白”而不浅。无论在绘画还是在文学的表达中,白描历来都是见精神、见风骨的不可缺少的常见手法。在诗歌创作中,项建新首选白描作为艺术表达的主打,是对于他所追求的时代语体性、大众普适性和社会公用性的一种适应。项建新用白描之法构建诗意,而且形成了自己非常看好的势头,是非常清醒、明智的选择,他走的是自己的路。
当然,项建新的成功不止是因为他选择了“白描”,更是在于他的“转折、延伸、打破”的深度情境营造,在白描基础上形成了有一定曲折度、闪耀着诗性亮点的创造态势。他的许多诗多是平易说来,就像溪流一路流去,但不乏起伏曲折,时而产生婉转、激荡的效果。在《白鹭怀乡》诗集中就有不少的诗句,读来让人眼前豁然一亮。
山路有时像河流
向下流淌
也会抵达大海
溪流有时也像山路
能一路逆行
直到天尽头
在《致我的故乡岩下陈》中,诗人在诗的结尾处植入了主观性的诗思,把山路喻为“河流”,“向下流淌”,而后又把溪流喻为“山路”,“一路逆行/直到天尽头”。由客观之物转向人,在转折中生出“逆行”的主观之意。在简近之中布设曲折,以平易之词涵纳诗思。
《山后》写的是故乡的一座山,写山的方位,写山路的难行之状,写石路的塌陷,写山风的寒冷和艳阳的暖意。诗的结尾一节写到更大的世界和一群公鸡的鸣叫:
我沿着“山后”的山坡坐了下来
看着山后面更大的
大到无法穷尽的世界
就连远处的一大群公鸡
本应清早打鸣的公鸡
大中午就鸣叫声此起彼伏
难不成
他们知道我的乳名
诗人的眼界绝不局限在“后山”的物质层面,而是向着更为宏阔的境界延伸,“打破”惯常的思维态势,进入想象的主观心性之维。“山后”的世界向远扩展,“大到无法穷尽”,而后扩展到一种与家乡具有更大亲和感的情景,把“打鸣的公鸡”与“他们知道我的乳名”联系起来。在想象力不断加大的境界里,产生了极大的张力和人情、人性的感染力,使白描的含藏不断地释放出来,诗人之心和读者之心建立了畅达的通道。
项建新的亲情诗是“怀乡”情结的重头戏,在情感抒写的角度方面,在意境意象营造的细节方面,都是朴素而精巧,都能很自然地走向生命和感悟的深度。《拍到一朵好看的花》看父亲坟地,从母亲的行走写起,“母亲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82岁的母亲/带着45岁的我/就像41岁时的母亲/带着4岁时的我”,比对年龄,写一种直观性很强的生命情境,对不同年龄段的呈现,寓含了往事的回忆和时光中沧桑的色调。对于父亲的怀念是在冷静的叙述中行进的,似有意回避了渲染和煽情,“我和母亲/上山去看父亲/父亲在18年前离开了我/这些年来/我每每脆弱时/就会想我的父亲/在天的父亲总能给我安慰和力量”,诗人的白描式的叙述,也是对情感的一种把控,是平缓中的蓄势待发。诗的结尾出现了一个照应题目的意象,在出其不意中完成了诗意的转折:
就如今天
我在我父亲的“房子”前
拍了一朵好看的花
我能感受到我父亲的欣慰
把父亲坟前的“一朵好看的花”与“父亲的欣慰”联系起来,客观事物主观化了,这种诗意化的方式是在“转折”中求亮点,是在充分铺垫前提下的意象生成。诗虽是以“花”做题目,但行文中是点到为止,是一个点的亮度抬高了全诗的境界。
《母亲》一诗是个大题目,大题目之下写具体的诗、写小体制的诗,这就要看诗人从什么角度下笔,选取什么镜头。项建新截取了两个时态,一个是过去时,一个是现在时,全诗只有这样两节:
在母亲年轻时
我们家境非常贫寒
温饱都成问题
每年夏天
母亲都会去邻村赊回水蜜桃
先让我们父子四人吃
吃不完的
母亲再挑到其他邻村兑换钱或麦子
兑回的钱和麦子
足够还清赊账
现在母亲岁数大了
父亲已去世多年
三个儿子也分居三地
母亲孤独度日
有一次我回老家
看她在池塘边数鸭子
第一次数 是八只
第二次数 是十只
最后一次数
竟然数出了十四只
前一节写年轻时的母亲,是过去时,诗人讲了母亲赊桃子,让丈夫和孩子吃,然后把剩下的卖掉还了赊账,过穷日子的母亲精于算计,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后一节写年老的母亲“数鸭子”,这是现在时,当年那么精明的母亲如今却连几只鸭子也数不清了。这是一首感叹之诗,诗人用具象的方式呈现事象,表现母亲从青年到老年的生命过程,感叹人生衰颓的悲哀与无奈。
项建新的赤子之情和浓郁的乡土情结,表现出深切的人情人性底色,他就像家乡那只孤独的白鹭,在深远的“怀乡”情境中实现了充分抒写生命瞩望和怀念的诗意目标,他以诗的方式展现了诸多诗人自我亲历的情境和细节,写出了人生过程的独特感受,文字敏感、微妙,闪烁着悟性的灵光。
“新写实主义”是诗歌意境呈现的求实之路,项建新诗意创造的总体趋向是“务实”的,但是作为一个诗人,白描或写实也无法遮盖其骨子里的浪漫气质,在自然、质朴的前提下,他的许多诗都是童心洋溢,把人带进新异、美好的童话境界。《溪边,8只小鸭子》诗人写8只老家溪边的小鸭子,借鸭子寄托一种有些沉重而忧郁的乡情,“在老家小溪边/岩石埠头上
/养着8只小鸭子/其中6只土鸭子/2只洋鸭子/鸭子们精神抖擞/土鸭子身段相当敏捷/一个猛扎子/6只土鸭瞬间能窜到溪中央/洋鸭子身形绝对轩昂/不但游动有力/扎子也就更猛烈/在水下/2只洋鸭子/犹如两发炮弹在挺进//它们爱这条溪流/它们爱这个埠头/它们把这里当作故乡/这里也确实是他们的故乡/只是 这里/也是一辈辈鸭子们的故乡//不用过几个月/它们也许就已经消失了/在某个不确定的日子/它们会成为人类的食物”,宁静的描述,率性而亲切,没有滞涩与虚妄之弊,只有深情而浪漫的底蕴在。诗中的8只鸭子,是童真的鸭子,他们的“故乡”世界在短暂而快乐的生命进程中存在着,近于童趣的诗人浪漫回旋着一缕乡愁的失落。
《一条从龙门山跳出的鱼》是项建新所写的一首自况人生奋斗之路的诗篇,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条进取之“鱼”的意象,抒发了宏阔、辽远的浪漫精神,诗的结尾这样写道:
作为一条鱼
上下求索是它的宿命
它游遍江河湖海
最享受的还是大海
然而在月光的照耀下
它却常常逆流回到梅江
甚至还游回到白沙溪
回到那座在鱼看来离星星最近
被称作龙门的山脚下
因为鱼始终很明白的
自己不仅是
一条喜欢大海的鱼
更是一条
从龙门山跳出的鱼
这样的“写实”方式就是典型的诗化的白描,既呈现了一种自然性的景观,更重要的是在白描中打开了内心世界的灵动之思。朴素的勾勒含有浪漫的性情,自然的色泽不无虚化的幻觉,审美的维度托举着真实的地平线。项建新作为诗人,向着时代和社会敞开了自我的情怀,因此他的诗具有更为舒展、开阔的视野。
在评价项建新的诗歌时,诗人安海茵这样说:“诗歌是需要时间来淬火的,随着诗人体味和感知的丰富提升,以及现代书写经验的不断探索,诗歌作品的内核会更延伸到我们新时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在文学杂花生树的这个年代,更多的作家走出了‘小众化’的拘囿,将深情的目光投向了对时代的整体观照。项之诗语所呈现出的光影婆娑的风貌,将内化为这个时代生生不息的深邃而经典、通透而激荡的精神质地。”(《项之诗语的漫游镜像与重返村庄》)在白描中追求曲折和亮点,打造具有个性价值的艺术景观。面向诗歌全新的生命现实层面,面对人生世界和时代的社会需要,项建新的创新追求拓展了诗歌的大境界,这样的努力对于新诗的发展是有很大意义的。
从《新写实主义》到《白鹭怀乡》,诗人一路快人快语、坦荡从容,他的诗内蕴淳朴但又透出潇洒的气度,诗语表达自然而深切,总体风格卓拔坚劲,情怀的高处酣畅淋漓,行走间满眼自是云淡风轻。
我写过两篇关于项建新和他“诵体诗”的文章,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有过一些评析。从总体看,项诗多是明白晓畅,几乎没有语言障碍,不像有些人写诗云山雾罩、障气十足。他倡导“新写实主义”,其本质是联系着他的“诵读”事业,让人“听”得明白,不在文字的表面绕圈子,坦坦然,荡荡然,君子之风,把话完全说到明处。在文学史上,白话口语、生活俚俗入诗就时见端倪,像中唐白居易举旗的新乐府运动,老妪能解。新诗勃兴以来,胡适倡导白话,但诗人们写来写去,时而浅近时而深远,读者也难免深一脚浅一脚地恍兮惚兮,如堕五里雾中。写的人不知自己明白不明白,读的人只好怨自己糊涂了。
到了项建新这里,“写实主义”走的是平实坦易之路,平实坦易就是说明白的话,但只是说明白还不行,还要实现诗的深度价值。项建新在“写实主义”的前边加了一个“新”字,标识了他的“新写实主义”有全然不同的追求。他是一位有着特别清醒写作意识的诗人,不是盲目地写去,而是有明确的目标。根据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他对自己的写作路数进行了这样的概括:白描+转折、延伸、打破,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诗作形成婉转、流荡的艺术态势,在变化中力求达成一种高度。就像古人根据文章写作揭示的规律“起、承、转、合”一样,做到整体把握、胸有成竹,在经验和积淀的基础之上不断走向成熟、走向高远的目标。
白描,是项建新整体艺术思维的技术性选择,突出语言表意的真实性、清晰度的特点,直通群体接受、理解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社会、历史和时代的传播、认知价值,使诗歌良性、快捷地走向人类文化的澄明之境。
《白鹭》被人们认为是项建新的代表作,诗中的“白鹭”意象以及情境氛围清晰澄澈,几乎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鸟的形象与人的心性互融,主体与客体对举,白描的线性勾勒呈现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
好几次回乡
我都在村口溪流中
在裸露的岩石上
见到一只白色的大鸟
见的次数多了
后来我知道了
它叫白鹭
其实 我在
离开老家很远的地方
见过大群大群的白鹭
它们鸣叫 它们飞翔
喧闹的场景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以至于
我不敢把村口溪边见到的
那只孤单的白色大鸟
确认为白鹭
这只白鹭
想必是从喧闹都市而来
它一定是循着故乡的气息
飞过千山万水回到这条溪流的
我看到它对着水面映照自己的身姿
我确信 它的那种孤独
只有故乡
才能真正理解它
诗中的白鹭和“我”同时出现,二者互为对象,“白鹭”作为诗的意象所包含的内质不止是鸟的因素,而更重要的则是“我”的人。诗人用白描的方式来显形、定位,多次回乡,多次看见这只鸟,确认了“白鹭”的命名。包括全诗的情感抒写和意境的呈现,都是通过简洁、自然的笔法来表达怀乡的深切之思,行文通畅,都能读得明白。
而诗人通过“白鹭”所抒写的情感并不是直抒胸臆的形式,是一种曲折回环的动态发展,就是项建新所总结的“转折、延伸、打破”,诗意就有了长度,有了起伏。此诗中开头强调“一只白色大鸟”,但后文又写在他乡总是看见“大群大群的白鹭”,以致对家乡的“孤单”的一只产生了疑问,这就是“转折”,是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诗的表达也需要波澜。要说明的是,“转折”也是延伸的一种形式,只不过是出现了“拐点”。拐点是“打破”的一种蓄势,由拐点积蓄“打破”的力量。形单影只、“飞过千山万水”回到故乡的河流,进而引发抒写主体“我”的精神境象——“我确信,它的那种孤独/只有故乡/才能真正理解它”,这就是人与鸟打破了隔阂,在“故乡”找到了遇合点,这就是精神境象的一种“打破”。人和鸟有了共同的故乡,故乡是诗意和人性的热土,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故乡的怀抱都能接纳游子的“孤独”。诗以人与鸟的交集营造了积极的人生姿态,打破了伤怀情绪的局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还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为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是内容与形式的浑然契合,是神与形的艺术淬炼。境界是诗人心灵空间的艺术化,是涵盖丰富因素的大项,具有“本”的特征。项建新的诗有“高格”有“名句”,可以说是有境界的诗,情怀足具,表现了世界人生超然洒脱的精神气象。
项建新写“白鹭”的诗,他的诗集名之为《白鹭怀乡》,很显然,诗人有一个有意或无意的“白鹭”情结。这超然的鸟,这清纯的鸟,可否是诗人生命和性情追求的自况呢?许多朋友称项建新为“白鹭”诗人,看来寓意自在其中,不是没有道理的。白鹭,白描,白话,都与诵体诗的“新写实主义”有些承续和关联,“白”者,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也。项建新的诗,取象“白鹭”,崇尚白描手法,说的是平实自然的白话,无造作,不化妆,素颜出镜,质本洁来还洁去,就像白鹭飞翔,自带本色。
白描之法是艺术表现的精妙之思,简而不陋,“白”而不浅。无论在绘画还是在文学的表达中,白描历来都是见精神、见风骨的不可缺少的常见手法。在诗歌创作中,项建新首选白描作为艺术表达的主打,是对于他所追求的时代语体性、大众普适性和社会公用性的一种适应。项建新用白描之法构建诗意,而且形成了自己非常看好的势头,是非常清醒、明智的选择,他走的是自己的路。
当然,项建新的成功不止是因为他选择了“白描”,更是在于他的“转折、延伸、打破”的深度情境营造,在白描基础上形成了有一定曲折度、闪耀着诗性亮点的创造态势。他的许多诗多是平易说来,就像溪流一路流去,但不乏起伏曲折,时而产生婉转、激荡的效果。在《白鹭怀乡》诗集中就有不少的诗句,读来让人眼前豁然一亮。
山路有时像河流
向下流淌
也会抵达大海
溪流有时也像山路
能一路逆行
直到天尽头
在《致我的故乡岩下陈》中,诗人在诗的结尾处植入了主观性的诗思,把山路喻为“河流”,“向下流淌”,而后又把溪流喻为“山路”,“一路逆行/直到天尽头”。由客观之物转向人,在转折中生出“逆行”的主观之意。在简近之中布设曲折,以平易之词涵纳诗思。
《山后》写的是故乡的一座山,写山的方位,写山路的难行之状,写石路的塌陷,写山风的寒冷和艳阳的暖意。诗的结尾一节写到更大的世界和一群公鸡的鸣叫:
我沿着“山后”的山坡坐了下来
看着山后面更大的
大到无法穷尽的世界
就连远处的一大群公鸡
本应清早打鸣的公鸡
大中午就鸣叫声此起彼伏
难不成
他们知道我的乳名
诗人的眼界绝不局限在“后山”的物质层面,而是向着更为宏阔的境界延伸,“打破”惯常的思维态势,进入想象的主观心性之维。“山后”的世界向远扩展,“大到无法穷尽”,而后扩展到一种与家乡具有更大亲和感的情景,把“打鸣的公鸡”与“他们知道我的乳名”联系起来。在想象力不断加大的境界里,产生了极大的张力和人情、人性的感染力,使白描的含藏不断地释放出来,诗人之心和读者之心建立了畅达的通道。
项建新的亲情诗是“怀乡”情结的重头戏,在情感抒写的角度方面,在意境意象营造的细节方面,都是朴素而精巧,都能很自然地走向生命和感悟的深度。《拍到一朵好看的花》看父亲坟地,从母亲的行走写起,“母亲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82岁的母亲/带着45岁的我/就像41岁时的母亲/带着4岁时的我”,比对年龄,写一种直观性很强的生命情境,对不同年龄段的呈现,寓含了往事的回忆和时光中沧桑的色调。对于父亲的怀念是在冷静的叙述中行进的,似有意回避了渲染和煽情,“我和母亲/上山去看父亲/父亲在18年前离开了我/这些年来/我每每脆弱时/就会想我的父亲/在天的父亲总能给我安慰和力量”,诗人的白描式的叙述,也是对情感的一种把控,是平缓中的蓄势待发。诗的结尾出现了一个照应题目的意象,在出其不意中完成了诗意的转折:
就如今天
我在我父亲的“房子”前
拍了一朵好看的花
我能感受到我父亲的欣慰
把父亲坟前的“一朵好看的花”与“父亲的欣慰”联系起来,客观事物主观化了,这种诗意化的方式是在“转折”中求亮点,是在充分铺垫前提下的意象生成。诗虽是以“花”做题目,但行文中是点到为止,是一个点的亮度抬高了全诗的境界。
《母亲》一诗是个大题目,大题目之下写具体的诗、写小体制的诗,这就要看诗人从什么角度下笔,选取什么镜头。项建新截取了两个时态,一个是过去时,一个是现在时,全诗只有这样两节:
在母亲年轻时
我们家境非常贫寒
温饱都成问题
每年夏天
母亲都会去邻村赊回水蜜桃
先让我们父子四人吃
吃不完的
母亲再挑到其他邻村兑换钱或麦子
兑回的钱和麦子
足够还清赊账
现在母亲岁数大了
父亲已去世多年
三个儿子也分居三地
母亲孤独度日
有一次我回老家
看她在池塘边数鸭子
第一次数 是八只
第二次数 是十只
最后一次数
竟然数出了十四只
前一节写年轻时的母亲,是过去时,诗人讲了母亲赊桃子,让丈夫和孩子吃,然后把剩下的卖掉还了赊账,过穷日子的母亲精于算计,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后一节写年老的母亲“数鸭子”,这是现在时,当年那么精明的母亲如今却连几只鸭子也数不清了。这是一首感叹之诗,诗人用具象的方式呈现事象,表现母亲从青年到老年的生命过程,感叹人生衰颓的悲哀与无奈。
项建新的赤子之情和浓郁的乡土情结,表现出深切的人情人性底色,他就像家乡那只孤独的白鹭,在深远的“怀乡”情境中实现了充分抒写生命瞩望和怀念的诗意目标,他以诗的方式展现了诸多诗人自我亲历的情境和细节,写出了人生过程的独特感受,文字敏感、微妙,闪烁着悟性的灵光。
“新写实主义”是诗歌意境呈现的求实之路,项建新诗意创造的总体趋向是“务实”的,但是作为一个诗人,白描或写实也无法遮盖其骨子里的浪漫气质,在自然、质朴的前提下,他的许多诗都是童心洋溢,把人带进新异、美好的童话境界。《溪边,8只小鸭子》诗人写8只老家溪边的小鸭子,借鸭子寄托一种有些沉重而忧郁的乡情,“在老家小溪边/岩石埠头上
/养着8只小鸭子/其中6只土鸭子/2只洋鸭子/鸭子们精神抖擞/土鸭子身段相当敏捷/一个猛扎子/6只土鸭瞬间能窜到溪中央/洋鸭子身形绝对轩昂/不但游动有力/扎子也就更猛烈/在水下/2只洋鸭子/犹如两发炮弹在挺进//它们爱这条溪流/它们爱这个埠头/它们把这里当作故乡/这里也确实是他们的故乡/只是 这里/也是一辈辈鸭子们的故乡//不用过几个月/它们也许就已经消失了/在某个不确定的日子/它们会成为人类的食物”,宁静的描述,率性而亲切,没有滞涩与虚妄之弊,只有深情而浪漫的底蕴在。诗中的8只鸭子,是童真的鸭子,他们的“故乡”世界在短暂而快乐的生命进程中存在着,近于童趣的诗人浪漫回旋着一缕乡愁的失落。
《一条从龙门山跳出的鱼》是项建新所写的一首自况人生奋斗之路的诗篇,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条进取之“鱼”的意象,抒发了宏阔、辽远的浪漫精神,诗的结尾这样写道:
作为一条鱼
上下求索是它的宿命
它游遍江河湖海
最享受的还是大海
然而在月光的照耀下
它却常常逆流回到梅江
甚至还游回到白沙溪
回到那座在鱼看来离星星最近
被称作龙门的山脚下
因为鱼始终很明白的
自己不仅是
一条喜欢大海的鱼
更是一条
从龙门山跳出的鱼
这样的“写实”方式就是典型的诗化的白描,既呈现了一种自然性的景观,更重要的是在白描中打开了内心世界的灵动之思。朴素的勾勒含有浪漫的性情,自然的色泽不无虚化的幻觉,审美的维度托举着真实的地平线。项建新作为诗人,向着时代和社会敞开了自我的情怀,因此他的诗具有更为舒展、开阔的视野。
在评价项建新的诗歌时,诗人安海茵这样说:“诗歌是需要时间来淬火的,随着诗人体味和感知的丰富提升,以及现代书写经验的不断探索,诗歌作品的内核会更延伸到我们新时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在文学杂花生树的这个年代,更多的作家走出了‘小众化’的拘囿,将深情的目光投向了对时代的整体观照。项之诗语所呈现出的光影婆娑的风貌,将内化为这个时代生生不息的深邃而经典、通透而激荡的精神质地。”(《项之诗语的漫游镜像与重返村庄》)在白描中追求曲折和亮点,打造具有个性价值的艺术景观。面向诗歌全新的生命现实层面,面对人生世界和时代的社会需要,项建新的创新追求拓展了诗歌的大境界,这样的努力对于新诗的发展是有很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