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昔孔子倡中和之道,以作国家长治之法。孟子继之,四处游说,却未有用斯策者。且自斯时以降,盛衰交替,王朝更迭,成永恒之轨,不逆之规。唐宗宋祖,雄才伟略,亦难避其厄者。盖因专制之朝,无和谐之基础。君民位殊利异,势若水火。相安
昔孔子倡中和之道,以作国家长治之法。孟子继之,四处游说,却未有用斯策者。且自斯时以降,盛衰交替,王朝更迭,成永恒之轨,不逆之规。唐宗宋祖,雄才伟略,亦难避其厄者。盖因专制之朝,无和谐之基础。君民位殊利异,势若水火。相安为一时,对立成恒久。相对之安创一时之繁荣,绝对之对立酿频繁之换代。和谐之策虽善,实施土壤未生。故先哲有其策而无其时,徒有其悲也。
当今之世,民为国之主体,执政者为民而用权。社会无对立之阶级,人民无水火之矛盾。繁荣发展,为共同之目标。稳定祥和,为一致之愿望。四海一心,为民之福祉。九州同行,乃国之根本。故行和谐之策,有成功之可能,符现实之需要。然往之哲学残存,斗争遗风犹在。且十三亿之众,五十六族之多。各有不同之素养,亦有不同之习惯。体有强弱之分,脑有智愚之别。思有僵活之异,识有远近之差。富有先后之时,利有大小之殊。众寡同谋,方可凝万众之心。贫富兼顾,才可有同行之旅。偏一姓,则不公,令别姓心生异念。袒一族,则不平,使他族胸存戒心。而一姓不和,则民心不齐。一族不睦,则族群不凝。民心不齐,难有团结之力。族群不凝,难有稳定之局。故和谐社会之建立,事涉安邦固国,利连万户千家。得一策泽被天下,错一步兄弟阋墙。不可等闲视之,权作一般口号;不可庸俗待之,随意生搬硬套也。
和谐既为固国安邦之策,稳定祥和之基,需社会共同之构筑,全民齐心之创造,非一党一派所能包揽,几家几姓所能替代。故党政团体,均有其责;工农兵贾,皆需努力。党政团体,为社会之中坚,负首要之责任;家庭个人,为社会之细胞,担共同之义务。
首在奠定和谐理念。此为和谐社会构筑所必备之思想基础。有此理念之确立,方可使公众知和谐之必要,有和谐之愿望,生和谐之自觉。
和谐理念之一者,需具平等之心。等级制乃专制之基础。等级制切割族群互为水火,演绎人类自相残杀。而今等级制度虽去,等级思想余孽仍深。工优于农,城贵于乡,仕尊于商。官高而自贵,钱多而忘形,权重而目空,势强而横行。此种思想余孽作祟于人之外,切割社会为不同之阶层;作祟于人之心,隐埋思想裂痕。裂痕浅尚相安,裂痕深则生祸。遇燃薪之火而情绪不平,逢引爆之信而行为冲动。由是而矛盾骤起,乱象突生。引人心之浮动,致社会之震荡。万州骗子一语,激万千群众之愤,即源于此也。由是而论之,等级思想余孽,为社会不和之根。除其根则心平,心平则气顺,气顺则无过激之行,无过激之行则和而同心,谐而同行。除等级思想之法,非在消灭等级,而在于不同等级之间,构建一种个体平等之价值观。使富者不可欺贫,强者不可凌弱。爵高者不可辱下,权重者不可横行。而个体平等之价值观,宜以人格平等为核心。天之生人者,来之同路,归之同程。就自然人格而言之,富者贵者强者,与贫者贱者弱者,无丝毫之差异。所不同者,生命过程。而过程之不同,在机遇在禀赋,在生态在人文。受环境之影响,随时代之变化。听之外界者多,由之于己者少。生命过程之异,非基本人格之异。故先天之人格,应绝对之平等。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九州之间,均是手足。人之尊严,首在平等人格。有平等之人格,方有平等之尊严。有平等之尊严,方有平等之价值。有平等之价值,方有互信相安之思想。人格尊严之重要,非但在物质之上,亦在生命之上。“士可杀而不可辱”,为人格珍贵之宣示;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灵魂不卖之诉求。以人为本之精义,即以人之需为第一。而人之需求,亦物质亦精神。而人格尊严之尊重,为精神需求之第一。物质之需与精神之需,互不可替。故求社会之和谐,依物质之改善,亦需人格尊严之维护,个体价值之平等。仅有物质差别之缩小,而无个体价值平等之秩序,亦不足以确保人心之安定。故以发展消弥物质差异之时,亦需构建个体价值平等互待之心态。方可贫富相安,少磨擦之火;强弱共济,少碰撞之声;贵贱和谐,少怨愤之心。和而同心,谐而同行。
和谐理念之二者,需具包容之怀。天下苍生,各含其性。世之万物,各有其形。此物非彼物,彼人非此人。彼此相通,物均为物。形同性异,人不同人。而彼此相安于一宇者,有共存之愿望,无替代之野心。其所以和者,在彼此之相容。不求千人之一面,不求万物之一形。宁屈之己,不强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于人者,人不强于己。容人者,容于人。故和谐之社会,需博大之胸襟。尊重个体价值之独立,包容个人属性之差异。允不同之喜好,许悬殊之习性。有创造之自由,任想象之变幻。奇才异技,各得其用。神思妙想,各有其音。对立之观点,听其争鸣;不同之诉求,任其论证。
和谐理念之三者,需具博爱之情。价值平等,个性独立,和谐之基本要素。然平等价值,仅具和谐之基础。独立个性,只够私欲之满足。此二者,尚不足以构筑社会和谐之形态。强求平等,易压抑个性。张扬个性,易忽略平等。平等价值与个性独立,仍有冲突可能。需以博爱构筑平等价值与个性独立和谐共存之态。故需于公民之间,倡博爱之习,扬谦让之风。以爱人之心,换人爱之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爱求和,以谦求谐,以让求稳,以谅求安。
和谐理念之四者,需具共同之志。圣人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同而能和。有同方和,无同不和。和为大同,不同为小异。和以同志为旗,以同道为贵。有同志,乃有同心。有同心,乃有同道。有同道,乃可同舟共济,万众一心。道不同,不相与谋。心不同,不相与力。故和谐社会之创造,仍需有共同之志向。无共同之志,则无奋斗之目标,失前进之方向。故倡和谐社会,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以改革发展稳定为道,以繁荣富裕安乐祥和为纽带。创心之和,志之和,利之和。人民内部之和,法律范围之和,道德规范之和。以和凝聚民心,以谐汇集民气。而不可有法与非法罪与非罪之和,容忍贪赃迁就鬻爵之和,有权者妄为无权者忍气之和。斯种之和,面和而非心和,小人之和而非君子之和也。不能和,亦不可和也。
次在均衡利益。均利,乃平衡利益和谐社会之基本润滑剂。利均则心平,心平则气顺,气顺则相安。故圣人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然往之论者,却开罪圣人。诬其为平均主义,衍生惰性。于是而差别为贵,平均为罪。贫富悬殊天然合理,两极分化势在必然。致贫富悬殊失衡,两极分化欲裂。此皆论者误导之过,偏颇曲解圣人之灾。孔子之言均,非绝对之均,而为有前提之均。此前提者,即为条件平等。于平等条件前,享平等之利益。而非不平等条件下享均等利益。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等级制度,其均利之想,出于平衡等级秩序之需,而非民与官臣与君均利。此平等条件之均利思想,乃社会公平之至道,具永恒之价值。平等而利不均,心必不平,不平必怨,怨必愤,愤必怒,怒必行于外。涉之少,则酿家灾;涉之多,则生国祸。若齐之三位猛士,由分二桃而倾刻丧生。故和谐社会需以均利为平衡利益调节分配之纽带,以避分配不均而生之冲突。均利分配之要:一在以同等条件为前提。二在均衡分配利益共享。使弱者贫者与强者富者于同等条件前,有均等之机会,享平等之利益。结果之差异,亦为合理。故权需秉公而用,不可因亲而偏,因私而斜。使社会不因不均而生不平。
当今之世,民为国之主体,执政者为民而用权。社会无对立之阶级,人民无水火之矛盾。繁荣发展,为共同之目标。稳定祥和,为一致之愿望。四海一心,为民之福祉。九州同行,乃国之根本。故行和谐之策,有成功之可能,符现实之需要。然往之哲学残存,斗争遗风犹在。且十三亿之众,五十六族之多。各有不同之素养,亦有不同之习惯。体有强弱之分,脑有智愚之别。思有僵活之异,识有远近之差。富有先后之时,利有大小之殊。众寡同谋,方可凝万众之心。贫富兼顾,才可有同行之旅。偏一姓,则不公,令别姓心生异念。袒一族,则不平,使他族胸存戒心。而一姓不和,则民心不齐。一族不睦,则族群不凝。民心不齐,难有团结之力。族群不凝,难有稳定之局。故和谐社会之建立,事涉安邦固国,利连万户千家。得一策泽被天下,错一步兄弟阋墙。不可等闲视之,权作一般口号;不可庸俗待之,随意生搬硬套也。
和谐既为固国安邦之策,稳定祥和之基,需社会共同之构筑,全民齐心之创造,非一党一派所能包揽,几家几姓所能替代。故党政团体,均有其责;工农兵贾,皆需努力。党政团体,为社会之中坚,负首要之责任;家庭个人,为社会之细胞,担共同之义务。
首在奠定和谐理念。此为和谐社会构筑所必备之思想基础。有此理念之确立,方可使公众知和谐之必要,有和谐之愿望,生和谐之自觉。
和谐理念之一者,需具平等之心。等级制乃专制之基础。等级制切割族群互为水火,演绎人类自相残杀。而今等级制度虽去,等级思想余孽仍深。工优于农,城贵于乡,仕尊于商。官高而自贵,钱多而忘形,权重而目空,势强而横行。此种思想余孽作祟于人之外,切割社会为不同之阶层;作祟于人之心,隐埋思想裂痕。裂痕浅尚相安,裂痕深则生祸。遇燃薪之火而情绪不平,逢引爆之信而行为冲动。由是而矛盾骤起,乱象突生。引人心之浮动,致社会之震荡。万州骗子一语,激万千群众之愤,即源于此也。由是而论之,等级思想余孽,为社会不和之根。除其根则心平,心平则气顺,气顺则无过激之行,无过激之行则和而同心,谐而同行。除等级思想之法,非在消灭等级,而在于不同等级之间,构建一种个体平等之价值观。使富者不可欺贫,强者不可凌弱。爵高者不可辱下,权重者不可横行。而个体平等之价值观,宜以人格平等为核心。天之生人者,来之同路,归之同程。就自然人格而言之,富者贵者强者,与贫者贱者弱者,无丝毫之差异。所不同者,生命过程。而过程之不同,在机遇在禀赋,在生态在人文。受环境之影响,随时代之变化。听之外界者多,由之于己者少。生命过程之异,非基本人格之异。故先天之人格,应绝对之平等。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九州之间,均是手足。人之尊严,首在平等人格。有平等之人格,方有平等之尊严。有平等之尊严,方有平等之价值。有平等之价值,方有互信相安之思想。人格尊严之重要,非但在物质之上,亦在生命之上。“士可杀而不可辱”,为人格珍贵之宣示;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灵魂不卖之诉求。以人为本之精义,即以人之需为第一。而人之需求,亦物质亦精神。而人格尊严之尊重,为精神需求之第一。物质之需与精神之需,互不可替。故求社会之和谐,依物质之改善,亦需人格尊严之维护,个体价值之平等。仅有物质差别之缩小,而无个体价值平等之秩序,亦不足以确保人心之安定。故以发展消弥物质差异之时,亦需构建个体价值平等互待之心态。方可贫富相安,少磨擦之火;强弱共济,少碰撞之声;贵贱和谐,少怨愤之心。和而同心,谐而同行。
和谐理念之二者,需具包容之怀。天下苍生,各含其性。世之万物,各有其形。此物非彼物,彼人非此人。彼此相通,物均为物。形同性异,人不同人。而彼此相安于一宇者,有共存之愿望,无替代之野心。其所以和者,在彼此之相容。不求千人之一面,不求万物之一形。宁屈之己,不强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于人者,人不强于己。容人者,容于人。故和谐之社会,需博大之胸襟。尊重个体价值之独立,包容个人属性之差异。允不同之喜好,许悬殊之习性。有创造之自由,任想象之变幻。奇才异技,各得其用。神思妙想,各有其音。对立之观点,听其争鸣;不同之诉求,任其论证。
和谐理念之三者,需具博爱之情。价值平等,个性独立,和谐之基本要素。然平等价值,仅具和谐之基础。独立个性,只够私欲之满足。此二者,尚不足以构筑社会和谐之形态。强求平等,易压抑个性。张扬个性,易忽略平等。平等价值与个性独立,仍有冲突可能。需以博爱构筑平等价值与个性独立和谐共存之态。故需于公民之间,倡博爱之习,扬谦让之风。以爱人之心,换人爱之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爱求和,以谦求谐,以让求稳,以谅求安。
和谐理念之四者,需具共同之志。圣人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同而能和。有同方和,无同不和。和为大同,不同为小异。和以同志为旗,以同道为贵。有同志,乃有同心。有同心,乃有同道。有同道,乃可同舟共济,万众一心。道不同,不相与谋。心不同,不相与力。故和谐社会之创造,仍需有共同之志向。无共同之志,则无奋斗之目标,失前进之方向。故倡和谐社会,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以改革发展稳定为道,以繁荣富裕安乐祥和为纽带。创心之和,志之和,利之和。人民内部之和,法律范围之和,道德规范之和。以和凝聚民心,以谐汇集民气。而不可有法与非法罪与非罪之和,容忍贪赃迁就鬻爵之和,有权者妄为无权者忍气之和。斯种之和,面和而非心和,小人之和而非君子之和也。不能和,亦不可和也。
次在均衡利益。均利,乃平衡利益和谐社会之基本润滑剂。利均则心平,心平则气顺,气顺则相安。故圣人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然往之论者,却开罪圣人。诬其为平均主义,衍生惰性。于是而差别为贵,平均为罪。贫富悬殊天然合理,两极分化势在必然。致贫富悬殊失衡,两极分化欲裂。此皆论者误导之过,偏颇曲解圣人之灾。孔子之言均,非绝对之均,而为有前提之均。此前提者,即为条件平等。于平等条件前,享平等之利益。而非不平等条件下享均等利益。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等级制度,其均利之想,出于平衡等级秩序之需,而非民与官臣与君均利。此平等条件之均利思想,乃社会公平之至道,具永恒之价值。平等而利不均,心必不平,不平必怨,怨必愤,愤必怒,怒必行于外。涉之少,则酿家灾;涉之多,则生国祸。若齐之三位猛士,由分二桃而倾刻丧生。故和谐社会需以均利为平衡利益调节分配之纽带,以避分配不均而生之冲突。均利分配之要:一在以同等条件为前提。二在均衡分配利益共享。使弱者贫者与强者富者于同等条件前,有均等之机会,享平等之利益。结果之差异,亦为合理。故权需秉公而用,不可因亲而偏,因私而斜。使社会不因不均而生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