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顾偕的《行星·四重奏》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独特艺术风格的大型思想抒情史诗作品。它以其深邃的思想、磅礴的诗意、独特的风格和宏大的格局,成为当代诗坛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简介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学术指导,《新华文学》主编,《中国诗界》副主编。历任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兼职(客座、特聘)教授,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评委。大量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学》《花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出版《山道》《地球语汇》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
在当代诗坛,顾偕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独树一帜。他的《行星·四重奏》这部大型思想抒情史诗组曲,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诗歌的星空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部历经近三十年创作历程的四千行长诗,是顾偕在诗歌创作道路上的一座巍峨高峰。
一、从《太极》到《行星·四重奏》:创作历程中的宏大构想
顾偕早在完成《太极》那部成名作之后,就开始构思《行星·四重奏》(原题为《蓝色行星》)。从29岁时《太极》的问世,到如今《行星·四重奏》的杀青,这期间是诗人不断思考、沉淀与升华的过程。《太极》已经展现出顾偕的诗才与思想深度,而《行星·四重奏》则是在其基础上的一次更为宏大、更为高远的创作尝试。
二、诗性视野与思想开掘:对终极命题的多元审视
(一)广阔的视野扫描
诗人以深邃的诗性视野,对人类与世界即将面临的诸多终极命题进行了丰富而多角度的审视。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仿佛跟随诗人的笔触,从太阳系出发,穿越银河,探索宇宙的奥秘。他探讨了诸如宇宙的起源与意义、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等宏大命题。这种从宏观宇宙角度出发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例如在“第一乐章”中的“银河邻居”部分,诗人将人类置于银河系这个广袤的背景之下,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浩瀚无垠。
(二)深刻的思想发挥
顾偕不仅仅是对这些命题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内涵。他思考着人类历史、命运与宇宙规律之间的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如“历史引力是缥缈的”这一表述,打破了我们对历史一贯的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到底是怎样一种虚幻而又实在的存在。这种思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博学,更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三、风格特色:高度祈愿与意象张力
(一)高度祈愿风格
《行星·四重奏》保持了顾偕一贯的高度祈愿风格。这种祈愿并非是简单的美好愿望的堆砌,而是基于对人类现状和未来的深刻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类摆脱困境、走向美好未来的期望,尽管这种期望在整个作品沉郁的氛围下显得有些渺茫,但却给作品增添了一抹温情的底色。例如在“第二乐章:消逝纪”中的“挽歌的光早已穿透死亡”,这里既有对死亡这一不可避免的命运的悲哀,又有一种希望之光穿透黑暗的祈愿。
(二)意象张力与隐喻的多彩多姿
顾偕在诗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充满了张力和隐喻性。从太阳系中的星球到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从海洋到废墟,从诸神的天空到人类的少女形象,每个意象都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海洋是泥土永不沉默的大地”,将海洋与泥土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奇特的意象组合,表达出一种关于生命的根基与活力的思考。这种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解读、去感悟。
四、内涵逻辑与诗美探索:为读者打开新窗口
(一)内涵逻辑的紧密结合
《行星·四重奏》以内涵逻辑的紧密结合而取胜。各个乐章之间、每个章节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对宇宙的宏观探索,到人类历史与命运的反思,再到对未来的展望,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种逻辑关系使得整部作品虽然篇幅宏大,但却并不显得杂乱无章。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思想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仿佛是在跟随诗人进行一场精心规划的思想之旅。
(二)诗与美的再探索
作品为读者打开了诗与美再将会是什么的窗口。它突破了传统诗歌对于美与诗性的定义,将深沉的思想、宏大的主题与诗性的表达完美融合。诗中的美不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优美,而是一种源于对生命、对宇宙深刻理解的震撼之美。这种美既有宇宙的宏大壮丽之美,也有人类在困境中挣扎的悲壮之美。例如在“第三乐章:黑洞纪元”中,对宇宙终结的描述充满了一种黑暗而又神秘的美感,让我们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
五、世界诗人的格局:超越性文本的价值
(一)规模与内容的宏大格局
这部作品在规模和内容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展现出世界诗人的格局。在当今诗坛,很少有诗人敢于触碰这样宏大的主题,并且能够将其驾驭得如此出色。无论是对宇宙的全方位描绘,还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度剖析,都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这种规模和内容上的宏大,使作品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抒情之作,而是具有了一种超越性,成为对人类整体命运思考的结晶。
(二)全球化的当代情绪与人文关怀
作品以全球化的当代情绪,对诗中重组的人类经历整体世相进行了描绘。它赋予了人文生存价值上新的巨大评判与同情,关注着人类在世界日渐衰退、理想意义挫败的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在这个象征链上,这部作品堪称是地球命运的史诗。诗人以并不乐观的沉痛诗学观念,表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揭示了人类与未来之间摇摇欲坠的平衡关系。
六、浪漫主义与哲学警喻:对生命现象的深度检阅
(一)浪漫主义的探索勇气
在诗歌的浪漫主义方面,《行星·四重奏》展现出了诗人惊人的探索勇气。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人类历经的疯狂与苦难、时代的残酷性以及历史的不幸,却依然能够以一种浪漫的情怀去探索宇宙、思考人类的未来。这种浪漫主义并非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建立在对现实深刻理解之上的一种超越性的追求。它是对当今一切严肃的生命现象的一种充满力度的检阅,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困境中依然怀揣梦想、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哲学层面的警喻
作品中充满了哲学开阔层面的警喻。诗人对自然崩溃、易变人生等问题进行思考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他对人性复杂且多面挣扎的无尽困惑进行了全景式的呈现,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在面对自然和自身命运时的无力与迷茫。这些警喻不仅仅是对人类的一种警示,更是对人类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一种思考,引导我们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顾偕的《行星·四重奏》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独特艺术风格的大型思想抒情史诗作品。它以其深邃的思想、磅礴的诗意、独特的风格和宏大的格局,成为当代诗坛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这部作品让我们在领略宇宙的浩瀚与神秘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一、从《太极》到《行星·四重奏》:创作历程中的宏大构想
顾偕早在完成《太极》那部成名作之后,就开始构思《行星·四重奏》(原题为《蓝色行星》)。从29岁时《太极》的问世,到如今《行星·四重奏》的杀青,这期间是诗人不断思考、沉淀与升华的过程。《太极》已经展现出顾偕的诗才与思想深度,而《行星·四重奏》则是在其基础上的一次更为宏大、更为高远的创作尝试。
二、诗性视野与思想开掘:对终极命题的多元审视
(一)广阔的视野扫描
诗人以深邃的诗性视野,对人类与世界即将面临的诸多终极命题进行了丰富而多角度的审视。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仿佛跟随诗人的笔触,从太阳系出发,穿越银河,探索宇宙的奥秘。他探讨了诸如宇宙的起源与意义、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等宏大命题。这种从宏观宇宙角度出发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例如在“第一乐章”中的“银河邻居”部分,诗人将人类置于银河系这个广袤的背景之下,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浩瀚无垠。
(二)深刻的思想发挥
顾偕不仅仅是对这些命题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内涵。他思考着人类历史、命运与宇宙规律之间的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如“历史引力是缥缈的”这一表述,打破了我们对历史一贯的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到底是怎样一种虚幻而又实在的存在。这种思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博学,更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三、风格特色:高度祈愿与意象张力
(一)高度祈愿风格
《行星·四重奏》保持了顾偕一贯的高度祈愿风格。这种祈愿并非是简单的美好愿望的堆砌,而是基于对人类现状和未来的深刻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类摆脱困境、走向美好未来的期望,尽管这种期望在整个作品沉郁的氛围下显得有些渺茫,但却给作品增添了一抹温情的底色。例如在“第二乐章:消逝纪”中的“挽歌的光早已穿透死亡”,这里既有对死亡这一不可避免的命运的悲哀,又有一种希望之光穿透黑暗的祈愿。
(二)意象张力与隐喻的多彩多姿
顾偕在诗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充满了张力和隐喻性。从太阳系中的星球到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从海洋到废墟,从诸神的天空到人类的少女形象,每个意象都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海洋是泥土永不沉默的大地”,将海洋与泥土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奇特的意象组合,表达出一种关于生命的根基与活力的思考。这种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解读、去感悟。
四、内涵逻辑与诗美探索:为读者打开新窗口
(一)内涵逻辑的紧密结合
《行星·四重奏》以内涵逻辑的紧密结合而取胜。各个乐章之间、每个章节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对宇宙的宏观探索,到人类历史与命运的反思,再到对未来的展望,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种逻辑关系使得整部作品虽然篇幅宏大,但却并不显得杂乱无章。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思想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仿佛是在跟随诗人进行一场精心规划的思想之旅。
(二)诗与美的再探索
作品为读者打开了诗与美再将会是什么的窗口。它突破了传统诗歌对于美与诗性的定义,将深沉的思想、宏大的主题与诗性的表达完美融合。诗中的美不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优美,而是一种源于对生命、对宇宙深刻理解的震撼之美。这种美既有宇宙的宏大壮丽之美,也有人类在困境中挣扎的悲壮之美。例如在“第三乐章:黑洞纪元”中,对宇宙终结的描述充满了一种黑暗而又神秘的美感,让我们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
五、世界诗人的格局:超越性文本的价值
(一)规模与内容的宏大格局
这部作品在规模和内容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展现出世界诗人的格局。在当今诗坛,很少有诗人敢于触碰这样宏大的主题,并且能够将其驾驭得如此出色。无论是对宇宙的全方位描绘,还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度剖析,都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这种规模和内容上的宏大,使作品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抒情之作,而是具有了一种超越性,成为对人类整体命运思考的结晶。
(二)全球化的当代情绪与人文关怀
作品以全球化的当代情绪,对诗中重组的人类经历整体世相进行了描绘。它赋予了人文生存价值上新的巨大评判与同情,关注着人类在世界日渐衰退、理想意义挫败的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在这个象征链上,这部作品堪称是地球命运的史诗。诗人以并不乐观的沉痛诗学观念,表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揭示了人类与未来之间摇摇欲坠的平衡关系。
六、浪漫主义与哲学警喻:对生命现象的深度检阅
(一)浪漫主义的探索勇气
在诗歌的浪漫主义方面,《行星·四重奏》展现出了诗人惊人的探索勇气。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人类历经的疯狂与苦难、时代的残酷性以及历史的不幸,却依然能够以一种浪漫的情怀去探索宇宙、思考人类的未来。这种浪漫主义并非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建立在对现实深刻理解之上的一种超越性的追求。它是对当今一切严肃的生命现象的一种充满力度的检阅,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困境中依然怀揣梦想、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哲学层面的警喻
作品中充满了哲学开阔层面的警喻。诗人对自然崩溃、易变人生等问题进行思考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他对人性复杂且多面挣扎的无尽困惑进行了全景式的呈现,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在面对自然和自身命运时的无力与迷茫。这些警喻不仅仅是对人类的一种警示,更是对人类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一种思考,引导我们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顾偕的《行星·四重奏》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独特艺术风格的大型思想抒情史诗作品。它以其深邃的思想、磅礴的诗意、独特的风格和宏大的格局,成为当代诗坛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这部作品让我们在领略宇宙的浩瀚与神秘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024.10. 15于广州
注:长诗《行星·四重奏》2024年由广州出版版社出版发行。